“中共领导下的太行文化抗战”联合调研暨“延安文脉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9-12 1129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山西太行干部学院与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共同组织举办“中共领导下的太行文化抗战”联合调研暨“延安文脉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本次联合调研自2023年8月12日至17日,历时6天,涉及山西长治、晋城、晋中3个市、8个县区、18个抗战遗址及纪念地,行程1000余公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调研和研讨会。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次联合调研既是文献之旅、文艺之旅,也是红色之旅、信仰之旅,通过深入了解与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抗日组织,如何用“笔杆子”和“枪杆子”两件武器,组织动员民众,开展全民抗战,并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旨在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红色血脉,推进红色文献整理研究,探讨红色文艺热点前沿,助推更多文艺精品力作。调研期间,白天走访考察,晚上集中讨论。

8月17日,研讨会在山西太行干部学院举行,由山西太行干部学院副院长姜向东主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武乡文联、党史、文旅等部门负责人一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山西太行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高怀碧致辞。他说,太行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干部群众不断开拓奋进、推进新的伟大事业发展的独特政治优势和不竭力量源泉。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及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建研学平台,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王元周教授以“新歌剧与地方戏曲传统”为题提出:一是这次抗战文艺调研引发了关于文艺在抗战时期、根据地建设时期到底发挥了怎样作用,尤其是在动员民众方面的作用机制如何运行的新思考。二是晋冀鲁豫边区的文化生态与延安不完全相同,由之带来的文艺发展路径自然有别,而这种差异性的归纳和阐释依赖于当地新史料的发掘整理。三是抗战时期太行地区的新歌剧与当地民间的表演艺术密切相关,但是相比之下,没有延安新歌剧的发展脉络清楚。他希望,太行干部学院、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在组织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收集整理相关史料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与京津冀晋鲁豫等地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打造抗战文艺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周维东围绕“‘区域流动’与解放区文艺的空间特征”提出:一是学术研究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广阔层面,对红色文艺加以审视和观照,形成红色文化研究、党史研究的新路径。二是各地文史专家在地方史料整理和亲身感受方面,有其优势和长处,学院派研究者要多与他们交流合作,形成一种良性互补的研究格局。三是红色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当下的生活,这种磅礴的生命力,值得研究者予以关注,推动确立红色文艺研究的新方向。他认为,通过这次调研,有三点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红色文艺研究既要关注当时延安对各根据的影响,也要注意中央政策与地方经验之间的互动发展。二是抗战时期的太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度更大、个人化程度更高,由之带来的文艺特性有待深入论证。三是延安文艺属于五湖四海一起建设,而太行革命文艺则带有当地人参与当地建设的色彩,关于这种区别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这是值得思考的新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朱建国重点关注“解放区文学的出版与传播”,他认为: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借助政府、民间和学界的三股力量。其中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经费支撑和方向引导,地方文艺人士主要从事文献史料的整理和考辨,学者群体则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智力“外援”,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知识上的正本清源、情感上的共鸣同振、思想上的示范引领。二是,目前的学科设置、教材撰写和课程安排,导致对解放区文艺、抗战文艺的位置、论述和时长都不理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压抑或排斥的局面,进而忽略了不属于纯文艺的太行文艺、延安文艺等。同时,在学科内部,对经典作家作品关注过多,而对大量的其他作家和文艺形成了遮蔽,从而形成了从社会学、传播学研究红色文艺的“盲区”。三是,红色文艺研究和红色资源挖掘利用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性机制,如地方可以跟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不同的红色纪念场馆、遗址要关联起来形成历史逻辑,在真实的基础上丰富提升展陈的技术和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叮咚的发言题目是《演“大戏”在抗日根据地的尝试与调整》。她以赵树理等人为例,提出延安文脉的传承发展与地方文化的生成衍变之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明显区别。同时,太行文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前后,呈现出了传承性和革新性兼具的两面性。对于太行抗战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她建议:一是丰富场景,吸引青少年群体。二是开发“文创”,增加经济效益。三是改变理念,符合当代需求。

北京和平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朗月易行(北京)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志宏介绍了长期在山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实践体悟。他指出,抗战时期的共产党的文艺工作实际上贯穿了包括山西、华北等地几乎党政军民学的方方面面。以“鲁艺”为例,其涵盖文学、音乐、戏曲、篆刻、美术不同方面,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中实现了质变升华和涅槃重生,单从这一视角就能呈现出当时山西及华北的文化转型和当地民众心态思想的转变。对此,他呼吁,对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光是要搞清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党史、国史、村史、家史等相结合,扩大受众面,将其融入当代生活。

中共晋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晋城市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刘云芳认为,红歌经典《太行山上》、人民作家赵树理、经典舞剧“一红一白”中的《赤叶河》,是晋城太行抗战文化的三大旗帜和标杆。调研团队对此已进行了调研和座谈,希望研究室能与太行干部学院继续合作,为专家学者提供更多文献史料。同时,在红色文化融入景区建设方面,期盼能得到专家学者更有力的支持。她建议:一是加强省际、省市县,以及基层党史研究部门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合作。二是加强在共同课题攻关、研学路线打造等方面的互通和互动。

中国外文局驻山西省左权县挂职干部罗南杰介绍了当地的红色文旅开发项目和参加乡村振兴的感悟,以及挖掘“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简称“前方鲁艺”,亦称“太行鲁艺”)史料方面的新发现。他提出,包括战斗在晋绥根据地的晋绥鲁艺、新四军根据地的鲁艺师生,以及1937年9月成立的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的所有前线的鲁艺文艺工作人员,他们在炮火硝烟中的、植根中国前途命运的、紧密联系群众生活和一线实际情况的文艺实践,由此产生的丰富的艺术创作和巨大成绩,以及舍生忘死为国家为民族谋自由和幸福的实践,是特别善于调查总结的毛泽东正在思考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来源,成为最终形成党的革命文艺路线的重大的、宝贵的、成功的探索。

山西太行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教授王鹏飞结合当地党性教育的实践,提出太行革命文艺、延安文艺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具有教育教化的重要功能。当代的宣传教育应该把握好政治立场,首先要清楚文艺工作为谁服务、代表谁、依靠谁的问题,其次要处理好官方倡导和百姓娱乐的关系,再者是培训干部要避免自说自道,下大功夫让听众既能感动一阵子,也能铭记一辈子。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重点讲述了八路军进入山西后发展壮大的历程和鲁迅艺术学校的成立经过。他提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和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曾联合召开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也称“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由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主持并作报告。座谈会着重讨论了文化教育工作如何为政治任务服务,如何使文化教育工作成为有力的战斗武器,以及文化教育工作如何为广大群众服务的问题。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太行革命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对当时革命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由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罗海燕副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表示,这是一次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调研和深度考察,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来到“天下之脊”太行山,来到“八路军故乡”武乡,进行了一次红色研学的“百团大战”。他建议:一是加强学术研究,避免史料讹误和开发过度娱乐化,提升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二是整合红色资源,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以及历史上的苏区、井冈山、延安、太行山、晋察冀等,一体统筹,串珠成链,形成太行文化旅游的整体品牌,形成京津冀晋鲁豫乃至整个华北红色文旅的大IP。三是以山西融入京津冀为契机,实现太行山红色文旅产业的北方协同和全国联动。四是太行干部学院将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史料整理、学术研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县内红色资源的整合,而且也推动了省内、省际的协同合作。这种做法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可以进一步形成“武乡模式”,为红色文脉传承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参会者纷纷表示,参加这次大调研和研讨会,有助于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学术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获益颇多。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学界与地方更密切更广泛的交流合作,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有实效的调研成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