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助理王本周一行赴珠三角农村调研

作者:佚名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6-08-05 2161

三伏时节,南粤大地骄阳似火,酷暑难耐。7月28日—31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助理王本周,河南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徐宜发、秘书长王留彦一行,为编撰大型图书《希望的田野——中国榜样名村之路》,深入珠江三角洲的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农村,进行采访调研。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农村富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与长三角农村地区不同,珠三角农村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兴办“三来一补”、“三资”企业发展起来的,村集体经济主要是通过土地出让、厂房出租等形式完成集体积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移,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落伍。在珠三角,部分村庄积极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努力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使村集体经济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佛山的紫南村原是一个陶瓷专业村,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陶瓷企业占地租金和村4000亩鱼塘租金。2007年新一届村委班子上任后,确定了“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依托集体土地,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发展第三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实力。以紫南商贸城为支撑,构建起佛山易运物流基地、佛山国际水暖卫浴城、紫南海产城等市场,做大了一条以紫南美食城等餐饮业为首的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紫南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08年的930万元,跃升到2015年的8000万元;人均分红从2007年的846元,跃升到2015年的9500元。同时,紫南村每年都会从分红中取出一部分用于社会管理、医疗体系、环境卫生等的建设和完善。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紫南村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扩建紫南文化广场,建设仁善文化长廊,举办系列美德评选等一系列提升精神文明的项目建设,打造出名扬佛山的精神文明建设“紫南模式”,使村民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大提升。2015年,紫南村获得“中国十佳小康村”荣誉称号。

会长助理王本周一行赴珠三角农村调研

紫南村村民住宅

与紫南村仅一路之隔的罗南村是佛山发展集体经济的老典型。上世纪80年代初,罗南村曾经兴办了12家集体陶瓷企业,为罗南人带来了滚滚财富,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上世纪末,罗南村党委顶着各种压力,果断关停转移12家陶瓷厂,涉及资产7亿多元,就业人员5000人,每年减少村集体收入6000多万元。为了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罗南利用陶瓷企业搬迁腾出的1000亩土地,进行连片整体“改造”,先后引入海盛东方城商业中心、海盛东方国际环保城等商业项目和新明珠地产、天湖郦都地产等房地产项目,签约华美达酒店、天星影城等大型品牌商家入驻。值得一提的是,罗南在转型中不是简单地以新产业代替旧产业,而是打破“坐地收租”的旧思维,以BOT方式进行农村集体用地开发改造,即保证了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让村民得到充分就业。2015年,罗南村实现集体收入1.7亿元,人均分红3.86万元,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绝大部分家庭都真正实现了小康。依托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罗南村一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村党总支提出的“将罗南建成远望像林园,近望像花园,细看人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奋斗目标,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罗南村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会长助理王本周一行赴珠三角农村调研

罗南村办公楼

东莞曾经是珠三角村组集体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体经济多是依靠土地和物业出租的“租赁经济”。但是,东莞惟一不依靠“租赁经济”的村子是潢涌村。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潢涌村在新老书记的带领下,自办集体水泥厂、红砖厂、造纸厂、电子厂等数十家企业,村集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其中造纸业成为支柱产业,年产量达到300万吨,成为珠三角著名的造纸专业村,仅造纸一项年创产值40多亿元。2015年,潢涌村集体工农业总产值51亿元,村集体净资产达到22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4.57亿元,人均收入超5万元,连续多年集体可支配收入名列东莞市村组经济前三甲。富裕之后的潢涌村坚持把发展成果普惠于民,逐步完善“适度分红、高保障、普惠型”的保障体系建设,2015年集体15项福利总支出达到600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享受到6000元的福利,真正实现了“五个保证”:保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会长助理王本周一行赴珠三角农村调研 

潢涌村集体企业金洲纸业

位于珠江入海口伶仃洋畔的中山市崖口村,由于长期坚持“集体生产,按劳分配”,被称为珠三角最后的“人民公社”。该村拥有至今未分田到户的水稻良田3000亩。自从上世纪农业合作化以来,崖口村一直坚持“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政策,农业生产实行工分制。村民可选择在村里种田挣工分,种田一天的工分平均可挣172元。村民一年工作时间约100天,一年的最高工分收入约是2万元。除此之外的200多天,村民可选择外出打工或自主安排副业,每月收入可增加1000多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约为3万元。

虽然至今崖口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依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是崖口拥有珠三角地区屈指可数的数万亩围垦土地。村集体收入除农业外,还有利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获得的土地租金收入,两项收入大约达到2000万元。

村书记告诉我们,崖口集体收入主要用于两大方面:一是对常年亏本生产队进行补贴,以维持集体经济的运行,贯彻“保护弱者,共同富裕”的理念;二是面向全体村民,主要包括租金分红、社会养老保险购买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崖口村实行社保全覆盖政策,由村集体每年投入400多万元,统一为有股份的村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村民无需缴费即可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崖口村民到达退休年龄可领取每人每月600元—1100元不等的养老金。崖口实行集体供应口粮制。其中16岁以下及60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村民免费发放口粮。17岁至59岁的村民以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可购得100斤稻米。村里孤寡老人统一安排到南朗养老院,费用集体全包。崖口村重视教育,村集体投入30多万元,按市一级幼儿园的标准配备村幼儿园,村民子女入读幼儿园由村集体按照2700元/人/三年的标准提供教育补贴。小学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能得到村集体发放的奖学金,升入高中和大学的都有相应的补助。

会长助理王本周一行赴珠三角农村调研

崖口村社区服务中心

在珠三角,调研组一行冒着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亲密交流沟通。通过数日的调研采访,调研组认为,珠三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为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珠三角部分农村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创新农村公共财政保障体制,使资产管理率先进入‘互联网+’时代,集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使珠三角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创造出了特色和亮点。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