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二野女子大学

作者:冯应彬 侯建伟 来源:党史博采 2024-03-16 958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组建了我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学。学校既有妇女特色,又有军事特色,学校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她的光辉历程,为我国妇女解放斗争史,为我军教育史撰写了靓丽的一页。

短暂的存在于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在激烈的战争形势下,晋冀鲁豫野战军(后称中原野战军、二野)逐鹿中原,挺进大别山,解放大西南,征战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把部队中的妇女干部和家属小孩留在相对的后方,于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各纵队或旅先后建立了妇女学校(职业学校或家属学校)。

鲜为人知的二野女子大学

刘伯承亲自担任女大校长兼政委。

1948年,为使原有的妇女学校更加制度化、系统化和正规化,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正式决定在部队中举办妇女学校。晋冀鲁豫野战军和中原军区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把所有的妇女干部、家属和小孩统一组织起来,成立南线妇女总校,下设纵队分校。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毛泽东命令部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了适应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需要,为新中国培养妇女干部的需要,为了妇女彻底解放的需要,二野于1949年2月正式下达命令,在南线妇女总校的基础上,成立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

二野解放大西南后,1950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二野电令女大向大西南进军,要求抓紧时间总结教育工作,对全校干部、教师、学员进行鉴定,女大于3月中旬出发,到达西南与二野总部和各兵团会合,完成归建任务。

女大归建后,1950年4月,西南军区政治部发出了《对军队中妇女儿童工作的指示》,充分肯定了二野女子大学的工作,并要求“将她们作妥善安排,对她们的工作等级与待遇应同男干部一样对待”。二野女大的官兵、师生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女大完成了历史使命。

领导心系女子大学

毛泽东和党中央历来就非常重视妇女工作。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就提出:“妇女占人口的半数,劳动妇女在经济上的地位和她们特别受压迫的状况,不但证明妇女对革命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决定革命胜利的一个力量……。”

1948年9月至10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和部队妇女、家属代表会议,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对妇女“两会”非常关心,亲自接见了妇女代表,并做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关于妇女经济地位和参加生产建设的论述,特别是妇女解放问题的论述,为南线妇女总校和二野女大明确了正确的办学方针。

1949年2月,二野政治部确定女大总校和各分校的组织机构和编制,女大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式编制。学校成立后,二野机关和各兵团迅速抽调了适合做学校工作和妇女工作的师、团、营、连级干部到学校就职。随后,学校又从开封、郑州、南京等地聘请教师讲课,学校开始了紧张的教学工作。

鲜为人知的二野女子大学

1949年7月,二野女大总校教务会议留影。

1949年3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在两个妇女工作会议上的精神,作出了《关于军队家属问题的决定》。给南线妇女总校和二野女大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野刘、邓首长对部队妇女和家属工作特别重视。在二野女大创建和办学时期,正是我军与蒋军进行决战和解放大西南的关键时期,刘伯承担任繁重的指挥任务。在此情况下,亲自兼任二野女大校长和政委,充分反映了领导对教育工作、妇女工作和培养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他经常在百忙之中过问女大的诸多重大问题,多次对二野政治部和女大领导强调指出:“一定要把女大办好”,“要选拔好学校的领导干部”,“要物色好教师”,“女大要像‘红大’ ‘抗大’一样,要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并且亲自审定女大的教学计划,提出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领导对女大的重视和关心使妇女干部、家属和小孩非常高兴,深受鼓舞,全校官兵师生积极性很高,表示一定要克服困难,把学校办好。

女子大学独具特色

学员来源多元化。女子大学的学员,有老根据地政权建设工作中的地区、县、乡、村干部,有部队的干部、卫生员、宣传员和技术人员,有原华北南线妇女学校学员,相当一部分是干部家属、子女,其中还有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同志,她们都经受过战争环境的锻炼,政治素质较好。但她们资历不同,文化水平与年龄差异较大,个人“理想”多样化。经过学校的思想教育,她们的目光变得宽广,学习、入党动机逐步端正,劳动不怕苦累,自觉遵守纪律,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

课程开设多样化。学校除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文化课以外,还开设护理、财会等专业技术课。学员们在学习上不甘示弱,晚上熄灯号响了,有的就点上油灯学至深夜。总校、分校都办有校报刊物。各大队、中队都办俱乐部和墙报学习园地。大队、中队广泛开展“插红旗树标兵,比成绩帮后进”活动,不断掀起学习竞赛的热潮。学员们说,前方的男同志英勇作战打胜仗,我们在后方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作为今后与他们会合时的“见面礼”。

日常管理实行军事化。女大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师生过着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学员们按照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集会、上下课、就餐要集合站队、唱队列歌、喊口号;每天要出早操、晚点名;每周各分校要进行一次学习总结,各班要开一次班务会;并且在集体活动时还会进行拉歌比赛。学校还规定:不准在学校和驻地谈情说爱,不准单独请假外出。

鲜为人知的二野女子大学

二野女大教务会议在康百万庄园南大院合影。

学员之间团结友爱。女大的学员们朝夕相处,情同姊妹,亲如一家,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关心。对此,离休前担任成都妇产科医院副院长的常勇感受颇深。那年,她怀孕上学。丈夫李华安上了前线。她怀孕后期,同学们每天给她打好洗脸、洗脚水,想方设法给她做可口的饭菜。她坐月子期间,同学们都争着帮她洗衣裳、尿布,给她和孩子熬米粥、调米粉……近1000名学员在校生小孩,同学、领导、教员都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可谓“战友战友,亲如一家”。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是女大的又一大特色。当时,二野女大各分校有业余的文艺宣传队或文工团,学员人人参与,各中队都有“拿手戏”。她们创作的“学习歌”“劳动歌”“立功歌”等数十首歌曲人人会唱,激励着大家比学赶帮、争当模范。她们自编自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节目。没有男生,她们就女扮男装,竟能演得惟妙惟肖。《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和《王贵与李香香》等在校内外演出后,引起了轰动。

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加强学习,带好小孩的同时,还主动参加生产和地方工作,为支援前线作战和密切军民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校师生发挥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双手参加生产劳动建设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通过种菜、养猪、生豆芽、磨豆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力所能及的办些小工厂为社会创造财富;加班加点做军衣、军被,这些措施节约自身的开支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在解放区,女大师生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各个宣传队的妇女同志自编自演,采取街头报剧、秧歌舞剧、打花鼓等形式,灵活的进行宣传,起到良好的效果;热情地帮助农民群众挑水、扫院,还下发了帮助当地人民群众劳动的批示,全校人员积极响应号召,与当地群众共同劳动,参加春耕秋收;同时,女大师生还积极参加地方的反匪、反霸工作,安定当地的社会秩序。据《新郑县志》记载“1949年3月,宋光华带领人民解放军中原女子大学四分校民运工作队130多人,参加新郑县剿匪反霸斗争”。女大的这些行动有力支援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密切关系。

鲜为人知的二野女子大学

总校支部书记训练班合影。

1950年3月,总校和各分校分别从河南巩县、偃师、新郑等地出发,向南开进。一路上,她们不仅要战胜各种困难,而且还要同土匪作斗争。分校组织警通连官兵开路和收尾,与敌展开斗争。四分校途经广西柳州时,参加了当地清查反革命运动,协助当地军管会抓获16个特务。在贵州黔南地区马尾与土匪相遇,女大官兵与学员们投入歼灭敌人的战斗。战斗结束后她们又继续行军。在前往云南的一次战斗中,她们打死土匪18人,自己无一伤亡。四分校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胜利到达昆明与四兵团会合、归建。

学校归建后,学员都有了新的工作岗位。被组织安排到各条战线工作的学员,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其中一半以上后来担任了各级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有的成为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女子大学育才学校和幼儿园的近2000名少年儿童,解放后也成了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有的还成了高级领导干部。

沧桑巨变,女子大学的领导干部、学员们如今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每当回忆起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情景,那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互相关爱、亲如一家的集体生活,那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日日夜夜,她们就激动不已。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3
2
1
2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