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鲜为人知的习武经历

作者:葛长银 来源:李享生活 2023-12-23 1027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是中华民族的人才培养观。毛泽东不仅具备“文能治国”的韬略,还兼有“武能安邦”的才能,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民领袖。

在崇文尚武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毛泽东出身农民之家,也是习武之家。从始祖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到众多毛氏子弟加入湘军,尽管这种尚武精神在当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个人功名,但无疑也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使命以及保家卫国的责任,形成了毛氏家族尚武的文化传统。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小时候爱读《水浒传》。深受梁山好汉的影响,尤其是好汉们替天行道的武功令少年毛泽东向往。湖南古时属于楚境,历史上就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赞誉。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不但培养了哲学家王夫之,还培养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晚清名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的唐才常都是武术高手,也是当时湖南青年的楷模。毛泽东从小就认定家乡举起义旗的彭铁匠是一个英雄。这些文武双全的湘籍子弟,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很大。

参军时刻苦训练武术

从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毛泽东正规的武术训练应始自他的军旅生涯。“辛亥革命”爆发四五天后,不到18岁的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成为一名列兵,按部队规程接受军事训练。毛泽东参加的军队虽然称呼为湖南新军,但体能训练仍坚持旧湘军的武术训练传统。毛泽东同志曾经回忆说:我们新兵连,后来虽然没有开到武汉去打仗,我却受到了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这些基本的军事训练就包括传统的武术训练。

毛泽东在从军的半年时间里,接受过正规的军体武术训练。退伍回到学校后,学校的体操课程也有“拳术”。1912年春季退伍回到学校后,毛泽东一直坚持拳术训练。那几年他就如拳师写拳谱一样,边习练拳术,边完善总结,最终独创自认为能达到健身实效的“六段锦”。

从军队的武术训练到学校的军事训练,尤其是他创造的“六段运动”,其中的一招一式,没有“事上练”的拳术习练经验,是写不出来的,这都是青年毛泽东习练武术的证据。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十分重视锻炼身体,依季节的变化,进行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以及体操和拳术等各种体育活动。

△毛泽东打乒乓球

正是基于习武逐渐生成的身体力量,青年毛泽东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常用武术行话来倡导斗争精神,如井冈山时期常说的“拳头越打越多”和抗美援朝时所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等。

向武术名家柳午亭习得“八拳”

1916年暑假,毛泽东在与杨昌济的谈话中得知,离板仓20多公里的高桥塘冲,有一位留学日本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和倡导者叫柳午亭(柳直荀的父亲)。毛泽东认为柳午亭在体育的研究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许多地方值得效法,便专程访问,称赞柳午亭是“空手毙豹”的武术高手。大热的天,毛泽东来回步行几十千米向柳午亭请教体育——准确地说是武术,可见毛泽东当年遍访名师的决心。

在黄棠山庄楼上,柳午亭还教了毛泽东几招“王拳”(也称“八拳”)。“八拳”是湖南的地方拳种,十分凶猛,是武术流派中一支风格特异的纯攻击型拳种,被历代拳家视为“绝门”功夫,不肯轻易传人,但柳午亭传给了毛泽东,足见他对毛泽东的欣赏和器重。此次拜访,毛泽东在黄棠山庄待到第二天才走。毛泽东走后,柳午亭对毛泽东赞不绝口,再三对柳直荀说:“毛泽东不比常人,与之交往,以其为榜样,当得大益。”

柳午亭作为一位武术高手,同盟会成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生感悟让青年毛泽东大开眼界。柳午亭先生从古到今,由中及外,特别介绍了德国的孙棠、日本的嘉纳的事迹,并强调他们都是通过练心强体而以羸弱之躯成为一代大师的,这些让毛泽东大开眼界、深为震撼。柳午亭先生还说,体育与青春是相通的,青春不在年岁,而在于体魄、在于精神、在于永无止息的奋斗,体育也是这样的。

1917年4月,毛泽东署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杂志发表论文《体育之研究》,其中“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之论述,显然有感于柳午亭的介绍。

武林之中,传授几招就可以视为“记名弟子”,这也是十分讲究的礼数。柳午亭没有教过毛泽东文化课,但毛泽东称柳午亭为老师,应是基于武术的传授。1950年4月18日,毛泽东给李淑一的信中,请她在午亭老先生前“乞为致候”。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给李淑一的信中又叮嘱李淑一,如见到柳午亭先生时,请为他代致问候;有何困难,都请告诉他。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对柳午亭的敬重和关爱,做到了“一生以师相待”。

暮年不忘练拳

毛泽东在延安曾对埃德加·斯诺详细描述:“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也正是基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理念,毛泽东到老都保持着对武术的喜好。

1952年10月28日,吃过早饭后,由许世友和高克亭陪同,毛泽东到曲阜参观。也许是因为来到山东这个武术之乡,触动了毛泽东的武术情怀;或是专列行驶在山东的大地上,让毛泽东想到梁山好汉,在沟通一些当下问题后,毛泽东把话题转移到武术上。

毛泽东让许世友谈谈少林寺的情况。许世友说,到少林寺习武,由徒弟到出师要过三关:一是棍关;二是刀关;三是师关,即和老师比武,能打出去,不分胜负。这三关过了,就可以出师了。

毛泽东很有兴致地让许世友来几手少林拳,他要学一下。

许世友站起来,把帽子一摘,外衣一脱,攥紧拳头,伸胳膊、蜷腿、踢脚,表演起来。

毛泽东也站起来紧紧腰带,在后面比画着学,也证实此时他依旧保留着对武术的盎然兴趣和“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多年以后他到浙江视察,对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说:“我喜欢运动,在山东还跟许世友学过少林拳。”

1959年4月13日,毛泽东再次来到山东,来到了田间地头,边走边看。“沿着南北路继续向前走,路东边一片麦田引起毛主席的注意。他没有满足我的汇报,他要亲自看看这片麦苗,但路边一条1米多宽的水沟挡住了去路,水沟里流着水。这时大家都想向前走,毛主席却纵身一跃,跃了近2米远,跨过了水沟,在水沟边上深深地留下他的两个脚印。”

陪同人员哪里知道,这纵身一跃所需要的爆发力,正来自毛泽东的习武功底。

△毛泽东打沙袋

1964年6月至8月,全军进行“军事大比武”,毛泽东来到现场,对着沙袋狠打几拳。从流传的视频中可以看出他出拳的力道,也证实时年71岁的毛泽东还保留着武术的功夫,这也是他73岁仍能畅游长江的体能基础。

摘自 | 《领导文萃》2023年12月下

稿件来源 | 《文史春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2
2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