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如何让一支农民军变成了常胜军?

作者:任微言卿 来源:海佑讲史 2021-03-02 835

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如何让一支农民军变成了常胜军?

任微言卿

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如何让一支农民军变成了常胜军?

  国共两党的领袖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都十分重视开办军事训练班,并亲自授课。

  蒋介石非常喜欢开办军官训练班,如庐山军官训练团、南岳游击训练班,还常常亲自讲课,他认为“打仗关键在军官”。

  毛泽东同样注重开办军事院校并讲课,比如红军时期的夜校、士兵学校,延安时期的“抗大”,但是他强调:“军队的基础在于士兵”。

  一个是注重“将”,一个是注重“兵”。

  二十二年革命战争的结果,“兵”赢了“将”。毛泽东战胜了蒋介石。

  1

  国共两党的“将”,出身都差不多。

  早期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那批人,大多是有文化的人,无论是最开始的“南陈北李”还是后来形成的“五大书记”,都是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

  同期,国民党的党国大员、高级军官,也都是知识分子、地主阶级、资本家和形形色色富有名望的社会贤达。

  国共两党的“兵”,出身也都差不多,都是中国最贫苦的农民。

  可是,国共两党二十二年命运决战过去,共产党的“农民军”最终打败了国民党的“农民军”。

  审视原因,我们可以把找到的理由写成一本书,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却由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新型军队,他们取兵于农、养兵于农,解决了养兵、训兵、带兵、用兵的历史难题。

  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毛泽东是如何做到的?

  三个字:均贫富。四个字:土地革命。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

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如何让一支农民军变成了常胜军?

  2

  国民党人自认是精英,他们的军队虽然招募农民,却看不起农民。

  共产党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最早大多虽是社会精英,却重视草根,他们把西服马褂换成了布衣长衫,他们唤醒工农千百万,把“饥寒交迫的奴隶”们组织发动起来,推翻了轻视他们的“官老爷”和“洋大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当中,毛泽东是最早认识到农民作用的人。

  毛泽东初上井冈山时,曾笑谈自己是个书生,“军旅之事未曾学也。”

  可是,这位誉满三湘大地的“教书先生”,却以犀利的目光透视了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他替中国共产党争取到了占旧中国人口总数90%的农民。

  毛泽东是“农家人”出生,他不仅在感情上亲近农民,而且他真正重视农民,信赖农民,依靠农民。

  中国最广大的人口就是贫苦农民,谁得到了这些农民的拥护,就意味着谁有了取之不尽的兵源。毛泽东正是从中国这一特点出发,把革命和建军的重心转移到农村。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就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支持创立农民协会,使农运蓬勃兴起。他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民革命的高潮做了最系统的梳理和最有远见的阐述。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独特超众地提出了“上山”这一主张,毅然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去向井冈山,向全党开创并展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毛泽东的“上山下乡”,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如何让一支农民军变成了常胜军?

  3

  从黄埔军校开始,蒋介石就一直注意笼络军官。

  他在黄埔时期,几乎跟所有的学员都亲自谈了一遍话,对“可造之材”精心培养。这当然没有问题,统帅必须要有自己的心腹干将嘛,事实上蒋介石也确实拉起了一支黄埔系军官团。这些黄埔系军官,对蒋介石都是“言必称校长”。

  蒋校长对军官十分重视,赏官、赏钱,可是对士兵却不这么慷慨了。

  蒋校长对军官“吃空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国军募兵常常欠饷,家属也少有抚恤。心怀不满的士兵,打仗时自然不肯拼命,一听到“缴枪不杀”便举起手来。

  到抗战期间和随后的内战中,国军征兵已经只能采用绳子捆绑的方式“抓壮丁”才能保证兵源了,国民党军队根本不管士兵死活。

  再看一下从井冈山斗争直至全国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无论是红军、八路军,还是解放军,在二十多年间都是一支不发饷的军队,但官兵的士气却始终十分旺盛,打仗不怕死,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政治觉悟”可以解释的。

  自古以来,当兵似乎就应该吃皇粮,拿军饷。

  过去的军队,全靠金银粮饷凝聚,或是响应“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愿景,一旦发不出饷或生活太苦、形势不利,就会出现大批逃亡。我们常常听到那句话:“当兵为了混口饭吃”。

  但是,毛泽东却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举,它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激励目标,这就是“保家保田,保卫胜利果实”。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毛泽东深知,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农民,农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

  在旧中国,无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家庭生存都依赖土地,极少数地主又垄断田产,多数贫农无立锥之地。

  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创造性地打破了苏俄模式,不再没收一切土地,只没收极少数大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

  这等于是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属于公家的土地。

  当年苏区墙上到处写着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创立的这套激励贫苦大众和底层士兵的制度,让广大士兵看到了光明。

  共产党使贫苦大众分到了土地,再教育翻身农民参军参战才能保卫胜利,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性就马上调动起来了。

  这样,参加红军、以及后来参加解放军的人虽然眼前没有军饷,共产党却发给他们一项最大的报酬——土地。

  为此而战的人纵然自己牺牲,家人仍然可以享受土地革命成果,所以他们义无反顾,这比旧军队花钱雇来的兵要勇敢得多。

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如何让一支农民军变成了常胜军?

  4

  农民人数虽然众多,但并非天然就是战场上的强者,他们组织纪律性差、军事素质差,要把他们捏成一股强大的作战军团,需要付出比平常募兵更多的心血。

  但毛泽东走的就是这条看起来难以实现的路。

  毛泽东,从创立工农红军的那一天起,就砸碎了旧军队的一切陈规陋习。

  过去的军队等级森严,军官对士兵有生杀夺罚大权。甚至不要说是官军,就是起义军也要排出大哥、二弟的座位,太平天国虽然标榜“人人皆是兄弟”,可是其等级之森严、对下层之酷烈,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清军。

  毛泽东要求全军上至统帅、下至士兵,在生活待遇、着装上保持一致,同甘共苦。没有棉衣,大家轮流穿;缺少马匹,战士和伤病员先骑;没有粮食,毛委员和朱军长就扛起扁担,同大家一道挑粮。

  在长达二十二年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一直保持了这种本色,他本人的最高享受,就是在打胜仗后,偶尔吃一顿红烧肉。这种令士兵倾倒的精神魅力和由此产生的敬佩与追随的力量,不可小视。

  毛泽东还废除了千百年来旧军队体罚士兵的规矩,坚决不允许打骂体罚士兵,甚至对开小差也一概不予追究,要的就是“革命靠自觉”。只要不带枪走,跟长官说一声,红军发给路费,允许回家。

  正如那句对联所说:“红军中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创举,拿士兵当人看,尊重士兵,关心士兵,无数投奔红军的贫苦农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他们不是天生就要受欺负,天生就要矮人一头。

  毛泽东十分重视士兵的教育,完全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愚兵”政策。但马克思、列宁的“大道理”,不是普通的红军士兵能完全懂得的。

  于是,毛泽东扮演了最生动的教员,他将革命道理通俗化,用最通俗的大白话把革命真理讲给士兵们听。于是,士兵们知道了什么是苏维埃。

  参加红军的贫苦大众,开始大多是文盲,然而参军后,他们便系统的扫盲、学知识。一到宿营,从连长、排长到班长,都要集合起来上课。行军时,也有专人拿着识字板。

  不到几年,战士们普遍都有了知识,有了文化,那种精神上的富裕感和满足感,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由此转化的战斗力,更是惊人!

  因此,装备了先进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在整体文化素质上却不如共产党的队伍。

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如何让一支农民军变成了常胜军?

  5

  国民党军队遇到难攻的阵地,经常以重金悬赏组织“敢死队”,还要靠“督战队”来监督。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来不搞金钱悬赏,可是人人争抢着扛起炸药包,视死如归,愿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执行任务前,他们心甘情愿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留给党;战士牺牲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入党。

  国民党的士兵从来不知为何打仗,或者说只是为了为钱而打仗;而共产党军队的士兵,却在捍卫自己的利益,一直在为自己打仗。

  利益驱动不同,带来的是中国命运大决战结果的不同。

  正是毛泽东,将农民梦寐以求的土地同扩大红军、建立根据地、开展革命战争紧密结合起来,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才焕然一新。

  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一旦被俘虏,经过教育,无不痛哭流涕,铁了心地跟着共产党走。他们被称为“解放战士”,许许多多的“解放战士”成了共产党军队的战斗英雄。比如,邱少云。

  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不同于以往的绿林、赤眉、黄巾军、红巾军、李自成和太平天国,他让这支军队有了先进阶级的领导和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

  苏区根据地、以及后来的解放区内哪一家有孩子献身,门口就会挂上“光荣烈属”的牌子,家人处处受到优待,老区群众也习惯把谁牺牲了说成谁“光荣了”。

  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

  “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罗荣桓回忆历史时也说:

  “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的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其实,任何军队都要讲利益驱动,其中的区别在于:有的只讲浅薄的眼前之利,或是少数人之利;有的却注重长远利益,强调为自己的家庭、乡亲、阶级的利益,即整体利益而战。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开创性地找对了一条管长远的、管根本的利益之路,能让那些参军者舍生忘死地战斗,即使暂时的困苦也不会抱怨。

  根据地的军民都相信《为人民服务》所讲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才有了兵,有了粮,也有了千千万万运粮弹、运伤员的车流滚滚的民工队伍。

  当年,我军指战员的口头禅就是“战场牺牲,革命成功”。

  于是,这支不发饷的军队的勇气远远超过自己的一切对手。连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也把八路军的特点概括为两点:“作战勇敢,内部团结。”

  回顾历史,我们感激毛泽东,他始终抓住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个要害,缔造了一直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开创了人民共和国,这是毛泽东一生最伟大的成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5
2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