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历史

作者:王 耐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8-02-06 2162

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历史

  

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历史

毛泽东的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美国作家特里尔说:“他如果不在马背上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词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所以,毛泽东的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部以艺术形式再现的中共党史。这是毛泽东诗词区别于古往今来任何人诗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早期诗词中,最著名的一句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面的一句诗。这首词写于1925年的秋天。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身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参加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但是,以叶楚伧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多次发生斗争。1924年12月,积劳成疾的毛泽东在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下,被迫回湖南老家养病。回到韶山,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组织成立中共韶山支部,发动农民进行平粜谷米的斗争。于是韶山的地主把毛泽东在韶山的消息密报给了湖南军阀赵恒惕,赵恒惕下令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在群众的掩护下逃离了韶山,前往长沙。毛泽东重新漫步湘江之畔,望着滔滔江水和被秋霜染红的橘子洲,回忆起第一师范读书时期,恰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心潮起伏,于是吟成了这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著名诗句,由当年一个32岁的年轻人写出来,实属不简单。因为这句看似平常的诗句,它却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最现实,最突出,最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对这句诗,毛泽东自己的解释是:“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同年12月,毛泽东写出了他从政以来的第一篇重要论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谁主沉浮”的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说:“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从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可以看到,毛泽东的“苍茫大地,由无产阶级主沉浮”这一思想,是多么的英明正确!毛泽东后来在《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最后,写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毛泽东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回答了他青年时代的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不仅认为苍茫大地,该由无产阶级来主沉浮,而且进一步认为,无产阶级这个沉浮主得很好,它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二五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所以无产阶级是称得上改天换地,创造历史的风流人物。

二、军阀重开战――中国红色政权得以长期存在的理由

在井冈山时期,林彪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红旗到底打得多久针对林彪以及其他一些红军指战员的疑问,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写了3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具体回答了以林彪为代表的部分红军指战员的疑问。这3篇文章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红旗能够长久地打下去。毛泽东分析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的5点理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军阀混战。具体说,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导致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互相争夺以至于内战,军阀混战,必然无暇顾及红色政权,这就造成了空隙,使得红色政权能够在这个缝隙中生存和发展。这个思想,完完全全地体现在毛泽东的一首词当中,这首词叫做《清平乐蒋桂战争》,写于1929年秋天,词曰:“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或原因。而军阀混战以及军阀之间的各自为政,勾心斗角,更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蒋介石同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路军阀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寻找机会和缝隙,才能够一次次地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以至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当然,中国共产党胜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土地革命,分田分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使得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但是,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争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诗兴大发,写了著名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蒋介石第一次围剿红军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那天,龙岗一带满天大雾,正好有利于红军隐蔽。这就是毛泽东词里面所描述的“雾满龙冈千嶂暗”。经过大半天激战,红军歼敌9000余人,活捉了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毛泽东又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有人泣”,是指蒋介石在哭泣。第二次围剿红军,蒋介石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结果还是进了红军的伏击圈,红军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歼灭敌人将近两个师,然后由富田向东,奋力横扫,15天中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蒋介石尽管苦心经营,结果还是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气势汹汹而来,弃甲曳兵而走。能不自嗟自叹,向隅而泣吗

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的诗词共有3首,其中最著名的是写于1949年4月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向人民解放军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4月23日早晨,毛泽东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看到了《人民日报》的消息: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认为,对穷途末路的敌人也要穷追猛打,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不能学习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对刘邦心存一丝怜悯,结果最后兵败乌江。这首七言律诗,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凯歌,也可以看做是国民党反动派行将灭亡的挽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