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斗争精神

作者:张兴德 来源:乌有之乡 2017-12-21 3200

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斗争精神

——纪念毛泽东诞辰124周年

张兴德

(此文为作者即将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中的哲理意蕴探微》一章,本书即将有《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

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四句短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写道:“鲲鹏击浪从兹始”。到了老年,在《重上井冈山》的词中,还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这些诗句,其本意既体现了一种哲理、也体现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就是人要有斗争精神、斗争思想!可是,自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期以后,先是被推向极端并简单化的解读,后来又被作为“斗争哲学”的代表语言被彻底否定。其实,这两种极端的解读和对待都是对毛泽东斗争精神、斗争思想的误读、误解。现在为其正名虽然是理论家们的事儿。但是,这不能因此影响我们赏析毛泽东诗词中充溢着的这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的一生,是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斗争的一生、是为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一生、是同国内外恶势力斗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世 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这一生精彩地概括和写照。赏析毛泽东的诗词,强烈的感受到,一种革命的斗争精神、斗争思想、斗争策略像一种浩然正气,贯穿其中。甚至可以说是其全部诗词的一个灵魂。这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人的一种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我们应该正确、深刻、全面理解并继承发扬光大。

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勇于斗争。革命力量,开始时期,总是处于困难和弱小的时期,因此,是否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革命精神的试金石和分水岭。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是一个革命者应有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毛泽东的诗词中,随处可见描写革命者在困难面前和艰难时期的这种不畏艰难困苦、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诗篇。早在井冈山时期,写的《  西江月  井冈山 》中,面对强敌对井冈山的突然袭击,描写守山的战士们,“敌人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动,早已深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最后终于击败敌人“ 报道敌军霄遁”。面对强敌,毛泽东的态度是“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前有敌人的围堵拦截,后有追兵。对中国红军来说,遇到的艰难险阻不可胜数,但在英勇的红军面前,则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  长征》全诗充满一种向困难斗争,其乐无穷:向敌人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畏惧、不躲避,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身艰苦的环境,欢呼战胜困难的胜利喜悦 然纸上。还有,像“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菩萨蛮.大柏地》)“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念奴娇.井冈山》)等,表现奋斗过程的惊险曲折与艰苦卓绝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等,表现奋斗者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表现一个作为生活的勇者的豪情壮志。 在1962年前后,面对国内外的困境,毛泽东写出了这样一系列警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一种不畏惧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透纸霄。

在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中 还用艺术形象讴歌和塑造了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英雄人物。这种英雄人物,有时是具体的个人,例如赞扬彭德怀的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赞扬丁玲的诗“当年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寥寥几句,就把一个敢于斗争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和品质表达出来! 毛泽东的诗词中还有时创造一个艺术形象,它代表仍然是一个革命者的群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喜欢满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再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枯木朽株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这种勇于斗争的精神,有时就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性格的写照。

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看到前途,是一个革命者保持斗争精神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在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运用“透过现象可本质”的辩证法思想,分析当时处于困难时期的中国革命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前途。这种“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看到前途,要增强我们的信心”的思想。源于用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观察分析问题,是在对敌斗争中,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贯穿在毛泽东一生的对敌斗争的实践之中。在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中,多有这方面的表达。1962冬,国内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虽已走出低谷,开始好转。但有些人对此缺乏正确认识。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从困境中看到了光明。从“高天滚滚寒流急” 中,看到了“大地微微暖气吹”的趋好形势(《  七律  冬云  》)从“已是悬崖百丈冰”严峻形势看到了“飞雪迎春到”(《卜算子 咏梅》)的光明前途。这在当时起到了统一全党认识,战胜困难、共度时艰的作用。

渺视、蔑视、鄙视敌人。蔑视强权,不畏强势,渴望挑战,这是毛泽东的鲜明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一些诗词种,也时有闪光的表现。在1929年写的《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中,对军阀们的逞一时之能,你争我夺进行混战,生动的描写为“洒向入境都是怨”,指出他们的 前途不过是 “一枕黄粱再现”。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的正确性。1961年前后,面对赫鲁晓夫集团掀起的反华大合唱,毛泽东 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势,在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一词中, 写出 “小小环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历,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渺视、蔑视 、鄙视赫鲁晓夫集团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尽显笔端!

对一切反动派,要有痛打落水狗的精神。这是对敌斗争的彻底性。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刻。蒋介石集团兵败如山倒,中国人们面临最后的胜利。可就在这时,面对一些友人的“劝和”和 敌人的“请和”,该如何对待?毛泽东在1949年的元旦社论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并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问题, 在不久之后写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首律诗中,则借用历史教训,写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样名传后世的千古警句!

在对敌斗争中,要分清敌、我、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孤立、打击一小撮最顽固的敌人。这是对敌斗争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斗争原则斗争策略和斗争辩证法。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早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提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这种在对敌斗争中时刻不忘分清敌、我、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打击和孤立一小撮最主要、最顽固的敌人的思想,随着革命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统一战线理论,它成为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也不忘用诗词的形式表述这个思想。在《七 律  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诗中,提出“僧是愚氓犹可训”的问题,对像唐僧这样分不清敌我的人,是属于团结的对象,应该采取争取、教育的态度,不应该“千刀万剐”,而真正的敌人是“妖”和“鬼蜮”。应该像孙悟空那样,睁大火眼金睛,识破一切“妖”,奋起金箍棒而灭之。

向一切恶势力的斗争,必须唤起民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的群众观,也是革命斗争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里“唤起“二字十分重要。我们的一切斗争说到底是为了群众,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必须发动群众 ,“唤起”群众参与。“百万工农齐勇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白云山上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这些都是“唤起”群众的结果。群众参与的伟大斗争必然是壮观的:“锺山风雨其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革命进行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必须动员、组织全民的参与。《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歌颂的是女民兵,实际是对全民皆兵的颂歌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对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战争要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战争。在毛泽东看来, 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也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1958年,南方一些遭受血吸虫之害的地方,贯彻党的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治理方针,使血吸虫病得到根治。余江县首先消灭了几千年为害的血吸虫病。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条消息后,喜悦得“夜不能寐”,特作《七律  送瘟神二首》以志其事,并说自己的诗是“宣传诗”。是为群众鼓劲。其中第二首诗中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早在1936年写的《念奴娇   雪》中,把当代参加革命斗争的群众誉为是真正的 “风流人物”。 在1964年写的  《贺新郎   读史》一词中,又把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称为是“风流人物”。

世界是假、丑、恶与真、美、善同的同时存在。这是必须发扬斗争精神的哲学依据。我们必须同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的假 、丑 、恶现象作斗争。毛泽东诗词中,不仅讴歌、提倡革命的斗争 精神,而且还从哲学的视角,说明了为什么必须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在《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一诗中,一开始就提出“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是用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世界始终存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立斗争。《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见《老子  道经 第二章》 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我们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看问题的根本依据和思想武器。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这里讲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各个个同仇”。这里讲的是,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农民要推翻地主阶级的压迫,只能起来武装斗争,因此,才有“霹雳一声暴动”夺取政权“收拾金殴一片”,才能“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树欲静而风不止。事物是对立的统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面的矛盾斗争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坚持革命的斗争精神、斗争意志,从根本上说,是 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决定的。

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斗争策略和方式。分清敌我友,在人民内部,则是善意的批评和劝导。

有人认为 ,阅读毛泽东诗词,我们 “体验不到和谐之美”( 注   周甲辰 著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14年  第43页 ) ,这是不准确的。这不是事实。例如,“芙蓉国里尽辉”“遍地英雄下夕烟”“桃花源里可耕田 ” 这不都是一幅幅和谐的图画吗?

毛泽东诗词中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强调斗争的同时,也强调团结和和谐。

在建国初期,为了建国大业,许多党外的民主人士被邀请到北京,共商建国大业。这其中的柳亚子,既是著名的诗人和著名的国民党左派进步人士又是毛泽东的老友和诗友。到北京后,因为一时自感招待不周,引起不快,他写了 那首著名的《七律  感事呈毛主席》。诗中用典婉转的表达了自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待遇,想回家退隐。这种思想情况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因为柳亚子的思想可能有代表性。立即在百忙中写了一首“和诗”。这首著名的和诗中,情真意切地对他劝导,其情之真,其理之正,其言之柔,分寸之恰到好处,古今诗词之绝唱!开始从柳亚子过去给毛泽东诗词提到的旧事说起“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诗人选取“饮茶”“索句“读诗”三次极有意义的典型代表事件娓娓道来。,巧妙地回应了柳亚子以前诗中的“三握手”“共品茶” 。这不仅仅是“和诗”“和”的巧妙,咋读,完全是“诗友”之间的亲密交往。 但细品,这背后则蕴含深刻的“政治潜台词”,他们之间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 “朋友”或 “诗友”,主要的是身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的柳亚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为中国的革命作了有益的工作。这层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应该邀其共同参加建立新国家新政府。统一战线政策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另外两个是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仍然须要这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新的国家,这是我们共产党的真诚愿望和做事原则。因此,以上四句虽然表面是共叙友情,这种友情看似个人之间,其实是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之间的友情。并为后四句作铺垫:“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全诗没有华辞俪句,给人一种老友相见,共同回首往事,十分平易亲切,然后是诚恳的规劝。两句哲理式的格言,如溪流入田,如清风入肺。最后又回扣到柳亚子的诗上。此诗 将重大的原则问题,寓于入情入理的老友规劝之中。堪称“和诗”的典范,律诗中的精品 !

作者  张兴德   电子信箱  zhxd_dalian@163.com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