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特殊不谋私利 周恩来过“亲属关”

作者:朱 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7-05-18 467

不搞特殊不谋私利 周恩来过“亲属关”

  

开国总理周恩来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即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他把过“亲属关”看得很重要,他说:“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你不能影响他,他倒可能影响你。”在周恩来看来,亲属“不只是直系亲属,还有本家,还有亲戚”。他正是在处理大家、小家各种关系问题上,坚持不搞特殊,不谋私利,讲原则,严要求,从而形成了廉洁清正的优良家风。

桑梓牵挂

周恩来对家乡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就曾无限感慨地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然而,自从他12岁离开家乡一直到离世,终究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只是在一次外出视察飞经淮安时,特意嘱咐专机机长在家乡上空盘旋了一圈,聊以慰藉他对桑梓的牵挂。战争年代,戎马倥偬,革命胜利了为什么不能回家乡看看?周恩来有着自己的担心:“现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烦,亲戚们全找来了,我满足不了他们。”

虽然周恩来没有回过淮安,但是家乡人民要为他重修祖居祖坟的消息却不断传来。1953年2月中旬,周恩来委托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干部王雨波转告淮安县政府“三点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八婶的生活费,今后由“周恩来本人每月汇寄”,“再不要政府照顾了”;祖坟要平掉,遗骨“装入罐中深埋”,把土地交生产队使用;驸马巷的房子不准修,不准让人参观,更不准宣扬我出生的那间房子,凡已有住户者,不准让人搬家。

直到1956年底,对周恩来童年有监护之恩的八婶杨氏病逝于淮安,周恩来用自己的工资承担了她的医疗和丧葬等全部费用。

十条家规

周恩来曾为亲属制定了详尽细致的“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尔辉是周恩来的侄儿,他的父亲是烈士。1952年,周尔辉被伯伯接到北京抚养,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1年,周尔辉与淮安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结婚,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为他们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为解决婚后两地分居问题,钢铁学院帮助周尔辉的爱人办理了由淮安到北京的调动手续。周恩来得知后,批评他们说:“这几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你们作为总理亲属,要带头执行,不能搞特殊化。照顾夫妻关系,为什么只能调到北京?而不能调到外地去?”于是,周尔辉和爱人听从伯伯的建议,放弃已办好的手续,一起回到淮安工作。

严守纪律

邓颖超既是周恩来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知心伴侣。他们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风雨兼程,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堪称恩爱夫妻的典范。即便是对于这样一位感情深笃的妻子,周恩来仍然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严格保守党的机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去南昌领导武装起义。7月19日晚饭前后,周恩来才把他当晚就要动身去九江的消息告诉邓颖超。至于去干啥,待多久,周恩来什么也没有讲,邓颖超也没有多问。两个人在相对无言中紧紧地握手告别,尽管谁也不知道这一别何时才能相见,还能否再见。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亲自主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工作。他向主管的负责人说:“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都要绝对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有关工程、试验的种种情况,只准参加试验的人员知道,不能告诉其他同志,包括自己的家属和亲友。”他还特别强调:“邓颖超同志是我的爱人,党的中央委员,这件事同她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也没有必要跟她说。”而邓颖超直到在报纸上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才知道此事。

周恩来办公室和保险柜的两把钥匙,一天24小时不离身,平时装在口袋里,睡觉时压在枕头下。只有当他出国的时候,他才会郑重地将钥匙交给邓颖超保管。而等到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从邓颖超那里要回钥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学习周恩来廉洁齐家,严格过好“亲属关”,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像他那样,“做出一点表率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