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民:从来不敢端“演员的架子”

作者:孙维民 来源:光明日报 2018-07-17 912

从来不敢端“演员的架子”

孙维民

孙维民:从来不敢端“演员的架子”

孙维民在《海棠依旧》中饰演的周恩来总理。资料图片

我渐渐明白,周总理这个角色,是不能“演”的,要把周总理这个角色塑造好,必须把表演的“花架子”丢掉,用心去塑造角色。

——孙维民

从艺二十多年来,我在舞台、银幕和荧屏上先后塑造了鲁迅、张学良、廖仲恺、孙中山、彭雪枫、左权、张治中等众多艺术形象,其中饰演最多、对我影响最深的无疑是周总理这个角色。

1995年,我在电视剧《七战七捷》中首次饰演周总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过去二十多年,我在舞台上演过两次周总理,在影视剧中则演过50次。

刚开始演周总理主要靠模仿,模仿他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但周总理是伟人,他风度翩翩、学识渊博,信仰坚定、勤政为民,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怎么把这样一个伟人的形象真实地塑造出来?怎样把周总理的优秀品质表现出来?靠简单模仿肯定不行。每一次扮演周总理我都战战兢兢,因为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这么多年来,我也有痛苦和迷茫的时候。后来,我渐渐明白,周总理这个角色,是不能“演”的,要把周总理这个角色塑造好,必须把表演的“花架子”丢掉,用心去塑造角色。

今天演周总理,不能仅仅让观众觉得像,还要让观众感受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和人性温暖。所以,细节表现就特别重要。比如,《海棠依旧》中就有很多表现周总理日常生活的细节,像周总理亲手为志愿军战士做炒面的细节;警卫员病了,周总理特别嘱咐食堂给他做细粮吃的细节,等等。在这部戏中,我努力从不同侧面去展现周总理的喜怒哀乐,并让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因为长期工作快节奏,周总理平时走路很急很快,我自己也有意识地学,生活中走路也快了起来。周总理的一个胳膊受过伤,经常弯曲着,而我演周总理次数多了,生活中也时不时会下意识地做抬胳膊的动作,比如走着走着,胳膊就会不由自主地抬上去。

每一次饰演周总理,都是对我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我是一个普通演员,跟周总理这样的伟人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无论如何表演,伟人的那种人生境界都是我无法达到的,我只能尽力去缩小这种差距,尤其在表演之外的为人处世中,我始终把周总理作为一面镜子。

演了周总理后,每次出门,我都小心翼翼。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尽量小一些,需要排队的时候一定不插队,坐公交车该让座一定让座。这些都是小事,是每个公民应该做的,但我总担心自己会疏忽,万一哪一次做得不够好,人家会说:“你看,那人还演周总理呢,连基本的公德都不遵守!”那样就给总理的脸上抹了黑,在我看来,是极大的罪过。

在剧组拍戏,我也尽力向周总理看齐,始终保持谦虚低调的作风,坚决不搞特权。有时候我是主演,剧组会给我配一辆专车。但去片场,能走着去我就不坐车,能跟大家一起坐大车去,就不坐小车。确实需要坐专车,我就捎着其他演职人员,能捎几个,捎几个,自己坐车,看别人走路,我于心不忍。

在片场吃饭,一些年轻演员嫌盒饭不好吃,吃两口就扔了,我看了很心痛。想想周总理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今天我们怎能这样浪费?所以,每次吃饭,我真的不敢浪费一口粮食。我也经常劝年轻的演员:“孩子,你要真不想吃,可以不吃,但可不能这样浪费粮食。”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年轻演员的盒饭,要是他们不吃,就送给片场附近的老乡,没有再随手扔掉。

周总理与群众心连心,他亲民、爱民。我演了这么多年的周总理,越演越被总理的伟大人格所折服,越演越被他的民本情怀所感动。每次在老乡家里拍戏,我都会想要是总理来这里会怎么对待群众。所以,在老乡家里,在群众面前,我从来不敢端“演员的架子”,而常常为拍戏打搅到了他们而不安。有时候遇到老乡家里有孩子的,我会掏钱给孩子们买些吃的。

人民群众需要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好作品缺乏,“小鲜肉”“花姑娘”就会当道。作为演员,不仅要会演戏,更要提高文化觉悟,树立人民情怀,只有那样,我们塑造的角色,我们创作的作品,才不会昙花一现。

(作者:孙维民,系大连市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彭雪枫》《鲁迅与许广平》《抗日名将左权》《大转折》《一号目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东方》《海棠依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