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彦:“关中第一村”崛起的秘密

作者:王留彦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6-03 2368

“关中第一村”崛起的秘密

王留彦

袁家村名片

王留彦:“关中第一村”崛起的秘密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全村62户、286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袁家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乡镇企业,成为陕西农村发展的一面“红旗”。进入21世纪,面临经济转型的袁家村,利用集体积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集民俗体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经过近10年的经营,袁家村成为国内乡村旅游最成功的景区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袁家村模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连续多年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单日游客数量达到20万人次,在陕西独占鳌头。

目前,袁家村年旅游收入3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3.8万元,并发展成为集房地产开发、医药化工、餐饮旅游、影视文化为一体,资产总值过10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

一个没有名山大川、奇山秀水的村庄,连续多年在陕西省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单日游客数量达到20万人次,远远超越兵马俑、大雁塔等“王牌”景区,在陕西独占鳌头;一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乡村,却带动3000多人就业,年创总收入近4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关中民俗第一村”。这个村庄就是大名鼎鼎的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一个曾经因发展集体经济而名扬关中的老典型,而今依靠乡村旅游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明星村。

艰苦奋斗铸就“红旗村”

袁家村位于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唐昭陵脚下。虽然距离昭陵仅有4公里,但是在2007年以前,村里没有享受到一点旅游的红利。

袁家村是关中大地上很普通的一个村庄。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袁家村叫袁家大队,村民住着土坯房,吃着沤窖水,“女人去讨饭,男人晒暖暖,队长轮流干,不分一分钱,倒欠好几千”,村民生活举步维艰。

1970年,27岁的郭裕禄出任袁家村第36任队长。郭裕禄读过农业中学,又在外边闯荡了5年,见多识广,血气方刚。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热潮中,为了改变袁家村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他带领村民大干4个冬春,挖坡填沟、打井修渠、改土造田,把全村靠天吃饭的坡地、小块地全部改成平展整齐的水浇地,群众从此过上了吃饱穿暖的好日子。仅仅四五年时间,郭裕禄就把贫穷落后村变成了全县的先进村。过去年年吃返销粮的小村庄,1979年竟然给国家上交商品粮20多万斤,每人平均上交1050斤,在全咸阳地区夺魁。到1981年,袁家村的公共积累由1970年的5000元增加到59万元,袁家村成为陕西省农业战线学习的先进典型。

上世纪80年代初,“包干到户”正席卷陕西全省,但是郭裕禄却坚持搞集体所有制。县里领导为郭裕禄着急,怕他犯错误。但郭裕禄说,不是我不想“包干到户”,农民不愿意嘛。什么事都得让农民愿意了才能做好嘛。你要是硬把地分给农民,农民不好好种,不是把好事做成了坏事嘛。虽然后来袁家村也实行了“包干到户”,但是,后来由于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袁家村的土地又重新集中,由村里统一进行规划和开发。

改革开放后,在搞好农业的同时,郭裕禄带领袁家村人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先后办起了砖瓦窑、石灰窑、水泥厂、水泥预制板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集体企业,并外引内联,滚动发展,开发旅游项目和石油运输产业。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到2002年底,袁家村集体企业袁家集团已拥有12个企业,固定资产1.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1665元,村民家家住上了两层楼房,户户拥有电话、冰箱、彩电、燃气灶和摩托车,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声名远扬的袁家村迎来了众多的国家、省、市领导前来视察指导,袁家村被树立为全国典型。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集团公司董事长郭裕禄被推选为礼泉县人大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礼泉县委副书记,并先后当选为全国劳模、党的十一大、十二大和十四大代表,陕西省第六、第七、第八届党代会代表等。这些成为袁家村人最大的政治财富。

异军突起打造“关中第一村”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大地上曾风光一时的乡镇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袁家村也不例外,特别是作为袁家村主要利润来源的村办水泥厂被迫停产,袁家村经济真正陷入了低谷。村民无奈只好纷纷外出打工,曾经风光一时的袁家村成为了空心村。尽管郭裕禄尝试进行各种转型,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这位老典型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这极为艰难的时候,头脑灵活、事业有成,在西安经商的郭裕禄的儿子郭占武,被一致推选为袁家村党支部书记。

长期在西安打拼,见多识广的郭占武,很清楚袁家村的转型发展不是那么简单。办工业的路子彻底走不通了,搞农业产值太低,短期内很难发展起来。但是郭占武是一个责任心、好胜心特别强的人。他是郭裕禄的儿子,他决不能让父辈树立的“袁家村”这面大旗倒下,决不能让“袁家村”这块金字招牌蒙尘。

郭占武发动自己在西安的人脉,邀请专家学者为袁家村“把脉号诊”。2007年,袁家村石破天惊地悬赏20万元,向社会公开征集发展的“金点子”。20万没有白花,深圳某策划公司提供的“金点子”就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这个“金点子”与郭占武不谋而合。经过不断的深入调查、论证、优化后,发掘关中民俗特色,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带动乡村农家游的思路逐渐呈现在袁家村人的头脑中。

袁家村是关中的一个普通小村,村民们大多很朴实,对外界和时代发展脉搏不敏感,发展农家乐的建议几乎没人同意。于是,村里便组织党员干部到西安、成都、丽江、平遥等地学习,让大家开阔视野,解放思想。

起初,响应的村民不多,村里就提出以集体经济支持、反哺村民的方式予以推进,如果经营失败,由村里补贴。

2007年以来,袁家村拿出村办集体企业积累的1200万元,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业,创建油、面、醋、酸奶等老作坊体验一条街、关中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形成集饮食、休闲、购物、体验、住宿、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重现了一批传统特色老店,建起了农家乐,成立了养蜂、奶畜养殖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协会等。经过精心打造,几年后,袁家村迅速火遍全国。

如今的袁家村,热闹非凡,内涵丰富,汇聚了应有尽有的关中民间特色作坊和店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关中民间生活形态。不仅如此,年轻人喜欢的客栈、酒吧、创意文化、咖啡馆等现代生活也在袁家村得到体现。袁家村以其独特民俗特色和感官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近年来更是持续火爆。仅以国庆黄金周为例,2013年袁家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2014年达到75万人次,2015年达到100万人次,2016年达到105万人次,其中2015年国庆黄金周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20 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成为陕西这个旅游大省、强省的一匹黑马。

让人惊叹的是,仅在国庆黄金周的7天时间里,袁家村上演了一次次传奇。据报道,仅2015年国庆黄金周,袁家村的酸奶店一天卖出了7万杯酸奶,营业额达到了28万元;袁家村油坊,一天卖出上万斤菜籽油;袁家村香醋,一天卖出了几千瓶;袁家村豆腐脑、油坨坨、荞面饸饹等关中美食小吃,也都成为袁家村的“爆款产品”。

据介绍,目前袁家村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年创旅游收入近4亿元,村民人均收入3.8万元。袁家村以其独具特色的发展魅力,被专家誉为中国乡村旅游的“袁家村模式”,也使袁家村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国家级生态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农家乐明星村”等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追求共同富裕

名声在外的袁家村不仅成为省内外游客趋之若鹜的乡村旅游胜地,也成为国内旅游机构、投资商、地方政府学习考察的目的地,甚至在全国“复制”出了为数不少的“袁家村”。对此,郭占武很坦然,他曾经在不同场合表示,袁家村谁都可以模仿,但是不能复制。因为袁家村一是长期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二是袁家村有一个全心为民、大公无私的先进基层组织。郭占武坦言,如果起步阶段没有集体积累资金的投入,根本不可能有现在袁家村的辉煌。另外,如果没有袁家村长期以来形成的集体优势,袁家村也不可能发展那么快。

郭占武经常告诫村干部,在袁家村当干部,没有一点特权,干部就是服务,就是为村上跑腿、干活的,干部要有奉献精神,就要能吃亏,先群众后干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袁家村,不仅郭占武如此,其他村干部亦是如此。他们心里都明白,村里发展好了,自己家也会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干部都不拿工资,义务服务。在管理上,由袁家村村委会牵头,下面有管理公司和协会,农家乐有农家乐协会,小吃街有小吃街协会,酒吧街有酒吧街协会,这些协会里的成员由商户们自己推选,为协会义务服务。袁家村累计有10名义务村干部。在袁家村开小吃店的北屯村党员王红卫就是义务村长。他说,“没有一分钱报酬,白干。不为啥,就是看着人家村干部一心为了大家的事跑前跑后,感动、佩服,咱就也想做点啥。”

在袁家村,一直传承着“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共同富裕精神。为了有序引领全村共同致富的目标,袁家村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的支持政策,如先行启动农家乐的农户装修改造,费用村里补贴一半;由村里筹集资金实施旅游新街建设,凡是进入街区的商户全部免收租金和其他费用;外来资金投入袁家村旅游项目,村里免费提供土地,并给予大力支持等等。

乡村发展中最难的一点还在于平衡利益关系。为了让村民们共享乡村旅游成果,袁家村创新完善发展模式,将优势项目股份化,把8个作坊的股权出让给了村民和商户,他们可以自由入股享受收益,可谓“家家有生意,人人能就业”。

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袁家村探索出全民股份制作坊街的方式。在这条街上,不管生意好坏,村民都可以参股,这样人人成为股东,就少了许多恶性竞争,有效解决了各种利益冲突。同时,为了缩小商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为了保证关中民俗的完整性,袁家村还对效益相对较差的蒸馍店实行补贴,去年蒸馍店的收益只有3万多元,村里补贴了四五万元。

如今,袁家村的62户村民,全部投身到村里的旅游事业。村民收入包括村集体分红、合作社股份分红、农家乐经营收入,户年均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除此之外,村民还能享受到村集体的多项福利待遇。

搭上共同富裕快车的不仅是袁家村人,还有来自外村、外县甚至外省的商户。袁家村现有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经营户200多家,袁家村人自己经营的只占到三成。这些外来户只要经过村干部考核、能代表关中民俗特点的好手艺,就能进入袁家村,免费使用商铺,在袁家村“赤手空拳”打天下。

诚信经营打造“百年老店”

当千篇一律的农家乐让游客失去了兴趣,而袁家村的民俗体验却迎来高峰。有人说,袁家村之所以能“火”,除了“关中民俗第一村”的这个金字招牌外,高明之处在于一是景区免费,二是房租免费。诚然,虽然袁家村现在已是国家AAAA级景区,但一直坚持不收门票,甚至前几年停车也是免费。为了吸引外来特色商户,袁家村的商铺免费使用,不收取任何税费,待盈利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比例的分红。但是,仅仅这些能够成为让袁家村长盛不衰的原因吗?

在袁家村小吃街、回民街、老作坊街,每家商铺外墙上,都会醒目挂着“承诺书”,如“店主发誓承诺,如果羊血掺假,甘愿祸及子孙。店主吕伟”、“店主重誓承诺,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甘愿后辈远离仕途坠入乞门”等等。他们用最土却最管用的发毒誓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产品质量打保票,并将此誓言书写于门店旁,这也成了袁家村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卓有成效地树立了诚信经营的传统美德,也由此得到游客的广泛信任,为袁家村赢得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和人气。

为了把产业持续下去,袁家村把教育农民放到了第一位。袁家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无私奉献,坚持诚信为本。他们专门成立了农民学校,并专门设有“明理堂”,由德高望重者主持,村干部、村民和商户代表参加,谁有问题都可以上明理堂,讲明道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也是袁家村构建和谐乡村的一个创举。如今全村群众齐心协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村子的发展,最终也给游客呈现一个古朴典雅、诚实守信的美丽乡村。

为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控,袁家村实行商户分组自治制度,将商户按照经营品类、所处位置分成了若干组,每组设立经营的组长,由组长负责统一管理卫生、品质、产品特色等,并设立动态打分和淘汰的机制。

袁家村对食品安全的管控近乎苛刻。他们要求所有的小吃餐饮店铺中,不允许有冰箱,以保证食材的新鲜。他们要求每一道小吃,都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所有原料统一由村里的作坊供应,不得私自外采,一旦发现,取消经营资格。久而久之,村民们都把食品安全当成坚守的底线,自律互律蔚然成风。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和信任危机的背景下,袁家村用货真价实赢得了游客的信任,在留住“关中味道”的同时,也打造了一张淳朴而精美的旅游名片。

一个只有60多户近300人的小村庄,不仅创造出中国乡村旅游的“袁家村”模式,也给村民乃至周边10个村的村民创造了上亿元的财富。自2007年以来,袁家村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以近乎“放水养鱼”的方式,把袁家村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如今的袁家村集体,也开始得到丰厚的回报,每年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袁家村”品牌已经走进西安,在西安拥有2家体验店。同时,袁家村开始向外输出管理和运营团队,在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小镇成功打造出敦煌“袁家村”。另外,河南、山西等地,也向袁家村伸出了“橄榄枝”。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袁家村的品牌价值已达到20亿元,袁家村集体企业袁家集团也发展成为拥有旅游、房地产、制药、影视文化等产业的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袁家村已经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漫步在袁家村青砖灰瓦的古朴街道,品尝着新鲜正宗的关中美食,欣赏着纯粹质朴的民俗表演,感受着袁家村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

郭占武治村名言

2007年至今,袁家村的发展已经迈过农家乐进入到乡村度假、乡村产业化发展阶段,这其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全民参与。乡村旅游要发展,一定不能离开农民和农村。乡村旅游必须围绕村庄做,所有在旅游上投资的村民都是受益者。这也是袁家村做乡村旅游的初衷,就是要带动所有村民参与、致富。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农民生活本身就是“景点”和“看点”,也接地气,这和一般的景点旅游不同。景点旅游可能会考虑投资多少钱、征收多少地、把多少农民搬迁出去、如何回收成本、门票卖多少钱等,但袁家村不一样,农民必须留在原地。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但凡搞得好的,也都是将村民充分融入其中的。只有村民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才能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灵活的体制也使农村得到了长远发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5
2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