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着力提高学习实效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作者: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原标题: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方江山:着力提高学习实效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上的统一是党的团结统一最深厚最持久最可靠的保证。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在真学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方面下功夫,展现出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和奋进力量。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我们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有机融合起来,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不断增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将理论学习与宣传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生产出信息含量丰富、思想分量深刻的高质量新闻内容,不断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论述,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下更大气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是指面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众所进行的跨国或跨地区信息传播,通过信息传播触达特定人群,进而影响特定人群。国际传播效能,是衡量国际传播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指标,是本国信息在国际舆论场的到达率、能见度和影响力的整体反映,其主要衡量标准可以体现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特定人群的信息触达、信息解码、信息认同等3个方面,即传播范围的覆盖面,让人“听得见”;传播内容的亲和性,让人“听得懂”;传播势能的影响力,让人“听得进”。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出发点。“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这里,结合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围绕着力提高学习实效,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谈几点体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论述

  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论述,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实践性。这里简要梳理一下,与大家一起学习。

  关于讲述好中国故事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最佳方式。

  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九个坚持”重要内容之一,深刻指出,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关于讲故事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

  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表率,在多年来的对外访问、主场外交中,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以朴实清新的语言、优美生动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内容、明白易懂的道理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了政治家的深厚学养和深沉积淀,彰显了国家元首的宽阔视野和宽广胸襟,凸显了大国领袖的睿智思考和高超语言艺术。

  关于构建好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求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关于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关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他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引导和影响国际舆论,先后提出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重要著作多语种版本出版发行,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关于展示好中国形象

  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他塑”而非“自塑”。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国际社会全面正确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使中国国家形象更加具体、更加闪亮。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国际活动和国际场合中,宣介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平观,展示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建设者的形象;宣介计利天下、互利共赢的发展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形象;宣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天下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宣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明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者的形象;宣介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的形象,为我们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树立了表率榜样、提供了成功经验。

  关于开展好人文交流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并在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善于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作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始终把完成好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政治责任作为检验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首要实践标准、根本标尺

  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时代背景。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紧迫性前所未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国际社会越来越迫切地希望了解不断发展的中国,以及不断变化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同时,在国际舆论场中,“西强我弱”的媒体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自信心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从国际大环境看,“东升西降”“南升北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大势、时代大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理念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牢牢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从中国发展的情况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为我们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打下坚实基础。中国道路的开创、中国奇迹的取得、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最生动、最鲜活、最丰富、最真实的素材。

  做好对外舆论斗争的艰巨性前所未有

  美西方蓄意挑起经贸摩擦,恶意污名化“疫情源头”,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人权等议题上抹黑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当前,随着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对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舆论场上的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深刻剧烈。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仅有交流交融,更有交“战”交锋,我们不仅要做讲好中国故事的“绅士”,更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

  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要建设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一流大报,就要进一步增强“效果意识”,为国际舆论场注入更多正能量。这个正能量,首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和形象的国际传播。

  怎么评判首要政治任务的完成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传播效果,用实际效果检验立场。我们比的不是嗓门大,而是要把道理讲到人心里,让作品在海外有效落地。我们要保持优势特色、国际视野,用国际上听得懂的话讲述我们的立场和观点,把中式表达转化成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外宣报道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对外宣传阐释,坚持平稳平实、精准精确、高质高效,发力正面观点传播,创新优化叙事策略,打造重点深度栏目,丰富产品呈现形式,深入生动、可亲可信对外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故事,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报道对外传播落地实效。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要结合优势特色,开动脑筋搞好统筹策划,开展大型采访活动,用好创意、好作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倡议阐释好、展现好,用一个个精品力作更好完成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要求

  在国际传播领域,“效能”就是使用行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确性、效果方面的有利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要把知与行统一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贡献力量。

  要有“靶向意识”,稳妥开展好国际舆论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国际舆论场,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别人乱说了一通,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和纠正,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无语”“失语”,就会以讹传讹,影响我国形象和国家利益。我们要积极稳妥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领域舆论斗争,做到托把要稳、靶向要准,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搭便车论”等错误言论,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主动阐明我国政策立场和观点主张,及时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批驳错误论调,抢占道义与舆论制高点。要切实增强敏锐性、提高鉴别力,对热点话题始终保持清醒、冷静、慎重的态度,充分研究话题背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加强正面叙事,注重坚持借外媒外嘴说话,搜集和用好境外媒体报道和国际社会反响,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中共观”,更好理解和认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

  要发挥好言论评论、独家报道等方面的优势,精准出击,不断击中对方的敏感点、溃烂点、出血点,把问题抓准,把脉络理清,把道理讲透,有力开展舆论斗争,做到主题明、托把稳、靶向准、选料精、效果好。开展国际舆论斗争,要始终注意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善于把遭遇战变为主动战,抓住最核心的问题进行精准批驳,阐明事实真相,说清道理,同时不扩大打击面,不搞人身攻击,不搞低端骂战。总之,要发扬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找准靶点、痛点,把问题抓得更精准,把脉络理得更清晰,把道理讲得更透彻,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舆论效果。

  要有“抢滩意识”,主动引导国际舆论

  “抢滩意识”就是要主动出击,抢占国际舆论引导先机,开展更有目标、更有针对性的有效传播,不能老被别人的议题牵着走。要讲求“时度效”,切实提升国际传播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把握好“时”,就是要掌握好发声的有利时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主动、精心设置观点鲜明、指向性强、易于传播的议题,真正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把握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掌握火候,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掌控发声的密度和强度。比如,针对有些外媒的负面报道、攻击污蔑,既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也要讲求策略、有利有节,有些议题可不予理睬,做到不被外媒牵着鼻子走;再比如,在进行成就宣传时,要注重场合感和分寸感,不说过头话,既讲我们取得的发展成就,又讲我们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看待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好“效”,就是要以效果为导向,既遵循传播规律,又讲求传播艺术,既讲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把我们想说的与国外受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

  主动出击、积极“抢滩”,就要敢于自主策划,主动深入一线采访,实践证明,提前做好议题准备,是国际舆论引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别人之所想,打有准备之仗,这样才能处变不惊、赢得主动。

  要有“受众意识”,坚持“一国一策”,以贴近国外受众的话语、逻辑和形式进行精准的议题设置及有效传播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要适应当地文化传统、接受习惯和受众需求,打造贴近本土、特色鲜明的优质产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内容上看,要抓住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关注点,更加准确地定位新闻产品和传播对象,根据他们的关注点进行精准的报道生产和推送;要抓住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疑问点,根据他们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报道,既有的放矢地解构西方反华势力的叙事框架,又主动阐明立场、解疑释惑;要抓住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与我们的共情点,以共情点展示国人的精神风貌、中国的真实形象。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都引发了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为我们聚拢人心、凝聚人气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机制上看,要深入实施本土化战略,鼓励打造海外本土化制作中心、传播中心、推广中心,尽量前置选题策划、制作生产、传播推广等各个工作环节,深入国外受众的文化语境,了解他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话语风格,采取更有针对性、差异化、个性化的传播策略。

  所谓“精准”,就是对议题设置、传播内容、叙述方式、表达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比如,对国外政商学界等“精英层”传播时,要注重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与人类共有价值观的共通性、共融性,求同存异,不断增进他们对我国政治体制、发展方式的认识和了解;对普通民众等“大众层”传播时,形式需要更加多样灵活,内容上突出观点、突出个性,用具有科技感、创新性、国际化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

  要有“前沿意识”,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国争夺话语权、影响认知领域的重要战场。要分国别分语种分区域持续推进、建立、运营面向海外受众的外文网站和客户端,加大原创力度,提升内容供给能力,不断巩固壮大互联网外宣主阵地、资源库。要“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扩大舆论引导力,根据不同国家实际因地制宜运作媒体账号,通过优质的轻量化、可视化视频、图片、表格等和人性化的网络语言、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吸引国外受众。

  近来,国内外人工智能的新突破不断冲击着媒体行业。对新技术发展造成的冲击,媒体要有“危机意识”。一方面,要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挑战,另一方面要看到“危中有机”,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在建设“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媒体格局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好媒体智库

  打造媒体智库,是面对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探索推出专业、深度、权威信息产品的主动选择,也是努力发挥社会效益、促进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要把媒体智库打造成业内知名品牌,既具有专业的调研与咨询功能,也要致力于构建开放性的知识传播平台,将媒体功能由单纯的信息传播向舆情研判、民意收集、智力供给、价值传递等端口延伸,在新时代不断提升媒体能力、增创新的传播价值。

  增强“品牌力”,要有人才支撑。要用好用足人的因素,着力锻造过硬的融媒体人才队伍,探索构建一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领军型“四型”国际传播融媒人才队伍。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事业发展,靠的就是一波又一波人才的支撑。要在人才支撑方面多下功夫,让每一个媒体人都发挥好潜力,发挥好优势,发挥好作用。

  从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来说,这意味着新使命、新机遇,能否把握契机、迎难而上,决定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我们要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本文系由作者参加所联系党支部主题教育学习研讨会时的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8月(上)



//www.syxtk.com/wzzx/zyxw/gn/2023-08-12/8328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