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一带一路”五周年 中国倡议:既着眼自己又照顾他人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浩渺峻急的时间长河中,5年转瞬即逝,但总有一些特殊历史事件留下非凡的记忆。5年了,“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和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多维度的醒目标识。

时间维度上,“一带一路”一头牵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它见证千年风雨沧桑,也充满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活力。

空间维度上,“一带一路”横跨欧亚大陆,串联世界梦想。它是世界互联互通的桥梁,也是沿线国家携手共进的纽带。

发展维度上,“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共识,从概念到行动。它参与全球治理,深刻影响世界。其进展速度之快、收获成果之大,令世界惊叹。

丝绸之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向远方无限延展。传颂千年的恢弘史诗,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华章。这是古丝绸之路重焕光彩的时刻,也是梦想照亮现实的时刻。

从远古到现代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2017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谈古论今,气象恢弘。

驼铃古道,浩浩北风;戈壁荒滩,嘶嘶马鸣;孤烟大漠,壮志西行。

公元前140多年,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

此后,外商使节络绎于道,接踵叩关。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满载商品的船队往来于中国和30多个国家之间,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易物海外,传递中华文明,留下千古佳话。

古丝绸之路记录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拂去历史尘埃,古丝绸之路的故事引人入胜,古丝绸之路的智慧发人深思。

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古丝绸之路绵亘千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驼铃声歇,孤帆远影,古丝绸之路曾一度沉寂,几成历史绝响。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丝绸之路承载的伟大精神,始终未曾改变。新时代,丝路故事更加精彩纷呈。

今年2月10日,一列满载电子元件、鞋帽、建材等物资的中欧(厦门-汉堡)班列从厦门自贸区海沧车站驶出,前往德国汉堡。这趟班列全程运行11866公里,是目前国内运行距离最长的一趟中欧班列。

5年来,包括“中远荷兰”号在内的中国货轮,驶经当年郑和下西洋所走过的海路,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更远的地方,生动诠释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日本《每日新闻》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称为连接东西方贸易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现代版。

韩国公共外交协会理事长李敦球表示,“一带一路”重温古代丝绸之路,是加强东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主要“道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一带一路”被赋予重要内涵。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郑和当年劈波斩浪、开拓进取的精神,至今鼓舞着中国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每一次飞行、每一趟班列、每一次远航,如同穿针引线,连接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推动民心相通、文明交融,共同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乐章。

从响应到契合

2013年9月,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

同年10月,印度尼西亚,习近平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合二为一,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之声,应者云集。

5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截至2018年5月,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中欧经济发展上的共赢,有助于化解欧洲面临的政治、经济挑战,最终将有效缓解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魅力在于,打造了一个多样化和相互连接的网络:这是一个连接中欧的升级版运输线路和新贸易枢纽网络,一个加强版覆盖整个欧亚地区的经济体系。与传统的“线路”相比,这样的“网络”更高效、安全和健康。

意大利通讯社称,“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思路,提出了更具“平衡性”和“包容性”的中国特色对外交往模式。这一倡议是中国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和全球经济危机给出的方案,但并不是所谓的新“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所有国家。

“中国对外开放和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发展机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多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相同的历史境遇和发展任务,它们希望借鉴中国经验,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通过市场经济方式,中国可以为它们提供基础设施联通、金融信贷和技术装备以及少量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令人称道的是,“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土耳其的“中间走廊”、蒙古的“发展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的“琥珀之路”等,还有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发展规划。

“‘一带一路’建设和这些国家发展规划有很大的契合点和互补性,因此可以开展协调合作,通过对话磋商,凝聚共识,共同建设。”周天勇说。

站在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的发展成为公认的“21世纪标志性事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持续关注的热点。

周天勇表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包容为特征,以互利共赢为追求,恰恰是对世界关注的最好回答。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凝聚了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契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升级的最迫切意愿、提供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最有效方案、展现了中国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最大诚意。

2017年12月,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比较了2013-2016年国外媒体和网民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讨论话题,指出国外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的讨论话题呈现由浅入深、由理念到实务的变化趋势,这也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步伐相一致。

“实实在在的利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折射出有理念、更有行动的中国方式。以“效果”说话,正是中国方案受到越来越多国家青睐的原因之一。

从共识到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使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2016年4月,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求。

“5年里,‘一带一路’的理念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操作更加科学。”周天勇表示,“第一个转变是把‘一带一路’从倡议变成共识,再付诸行动,中国实实在在做到了;第二是过去中国的国有企业承担‘一带一路’建设的任务较多,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和投资建设,越来越科学规范,防控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新西兰自治领邮报网站刊文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宏伟工程。中国正放眼全球寻求合作机遇,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合作通常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导致人们常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仅涉及基础设施项目。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更为丰富,基础设施只是其中一部分。该倡议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将联通亚太与欧洲、非洲的六大经济走廊无缝对接,实现共同发展。

“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狭义的‘道路’到广义的‘设施’,表述更准确了。”周天勇分析说。

5年里,“一带一路”理念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当前,很多国家心存疑虑:未来怎样实现合作发展?”纳扎尔巴耶夫对习近平说:“您很好地回答了国际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

面对各国来宾,习近平道出心声:“这项倡议源于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传统危机尚未解决,逆全球化思潮又卷土而来,世界举步维艰。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发展常变常新。辨清世界潮流,方可明确航向;把握历史规律,才能顺势而为。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深入推进建设“一带一路”?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一带一路”建设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中国方案为时代命题交出完美答卷。

从区域到全球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传承古人开辟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更蕴含着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智慧。

“‘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的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要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习近平谆谆告诫国人。

周天勇表示,从最初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到“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一带一路”逐步从一个狭义的区域合作倡议转变成一个全球合作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象征。理念的转变,展现出中国宽广的胸怀。

提起“一带一路”,习近平谈得最多的是与世界携手共进的合作模式、互利共赢的建设目标:“‘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在理念上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相符。”周天勇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共享利益的共同体,防范风险的共同体,也是共同遵守契约和规则的共同体,强调人类的公共利益。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用“大家庭”来形容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10日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联合国的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便利区域互联互通的举措。

“在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和模式上,‘一带一路’无疑是一大亮点。但中国并不是想用‘一带一路’替代现有国际规则和秩序,更不是破旧立新式的完全重建,而是补充和完善。”周天勇表示,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一个宏大的愿景和实现这一愿景的每一步,它是自信而强大的,它必然成功。



//www.syxtk.com/wzzx/zyxw/gn/2018-08-03/5176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