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习近平扶贫路上话乡愁

作者:   来源:学习中国  

习近平富有诗人般的情怀,多次说幸福、话乡愁。他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在贵州,习近平曾在为扶贫奔波的途中两次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沿着“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路线,“学习中国”小编走进多彩贵州,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上的赤子心、乡愁情。

一、牛肉粉勾起的乡愁

20143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

20143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贵阳的牛肉粉。”习近平回忆,那是他上个世纪90年代到贵阳去开全国扶贫会,当时他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也是分管农村和扶贫的省委领导。一天,他想在贵阳吃点小吃,就点了一碗牛肉粉当早餐,但吃了一顿不过瘾,还想吃第二顿,可惜没时间了。他说,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

一碗牛肉粉勾起的乡愁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乡愁,是一个人最真实、最朴素的感情流露。这乡愁里面是乡思乡恋,是满满的幸福感。幸福,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感觉。人民幸福始终是习近平不变的牵挂;摆脱贫穷始终是习近平工作的重点。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曾满怀深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今天,全面小康已经触手可及。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必定更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5616日,习近平来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调研。

20156月,习近平到贵州调研,重点了解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情况。16日,习近平来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他走进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特产服务中心,访农家乐“红色之家”,考察制陶工坊,深入了解一个乡村的发展变化。看到路旁田里,连片的向日葵花开得正艳,习近平下车驻足欣赏。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看到白墙黛瓦、鲜花盛开,他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让习近平找到乡愁的花茂村,位于遵义县枫香镇东北部,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5531亩。花茂村以前叫“荒茅田”,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庄。近年来,在党组织的引领和扶贫政策帮助下,转眼几年间,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庄,处处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如今,山花繁茂的花茂村成了婚纱拍照地,不少附近的市民结婚选择到这里留住最美的瞬间。琳琅满目的陶艺风情街,吸引了大批游客体验制作技艺,选购土陶器。九丰蔬菜园区里造型奇异的蔬果,成为乡村游“大热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使得花茂村在脱贫攻坚战中走到了前列。村里的贫困人口已由2014年的333人减少到161人,除去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员外,还剩余25人,预计2016年底可实现全部脱贫。花茂村成功实践证明,发展连着幸福,脱贫脱不去乡愁。没有了令人愁苦的贫困,乡愁就会越来越浓。乡愁浓了,就会吸引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就越来越好。

习近平对乡愁的诠释在不仅在语言上,也在留住乡愁的行动上。精准扶贫不仅是理念,更有严密科学的措施和扎实推进的行动。习近平念念不忘的乡愁,是绿色发展的乡愁,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乡愁。



//www.syxtk.com/wzzx/zyxw/gn/2016-09-11/3994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