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鲍盛刚:美国正在重蹈大英帝国的覆辙

作者:鲍盛刚   来源:新华网思客  


  美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改革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否则无法挽回颓势。
  中国垮了,美国就会好吗?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遏制日本,日本经济陷入迷失,为什么美国没有好呢?再有前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又为什么没有更好,而是更坏了呢?显而易见,美国与西方国家的问题是内生的,而且是体制性的,如果自身问题不解决,光想寄希望于搞垮和唱衰其它国家,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将失去宝贵的时机,结果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不是衰退,而是愚蠢。
  从许多方面看美国是在重蹈大英帝国的覆辙,19世纪是欧洲的世纪,更是大英帝国的世纪,以产业效率为中心,英国创造了一个贸易的而非领土的帝国,但是,在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由盛而衰,其原因在于资本的流出与对外投资的加速发展。1870年至1913年间,英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近250%,1913年达到了40亿英镑,相当于近一半的英国储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了土地之外,英国资产的一半多在海外。无疑,对外投资从短期和对资本来讲比国内投资盈利更高,但是,长期来看对英国和世界经济结构都是一种深远的变化。
  美国的崛起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和技术的转移,20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但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走上由盛而衰的轨迹,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对外投资的加速与国内产业的转移,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美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最初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导致美国大片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美国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而产业空洞化又自然导致失业率的剧增。进口大于出口,美国成为纯粹的消费型大国,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其影响是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  
  长期以来美国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对美国经济有利,他们相信新的和更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将神奇般地在美国出现,但是事实上这一幕并未发生,相反随着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跟随其后的是中高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因为相对成本而言,公司宁愿用廉价的外国劳动力而不去设法提高国内的生产效率,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转移外包比寻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以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成本要便宜得多,因此企业管理者已经没有多少动力去投资研究改进技术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力。
  另外即使有创新,事实上美国从来就不缺乏创新和技术,但是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并不能推动美国产业的升级和工作的神奇出现,因为大多美国公司依然会选择将制造和加工放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但是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完成,然后运往美国和世界各地销售,因为这样公司可以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不错,奥巴马政府提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是正确的,因为他看到了美国问题的根源,但是无奈再工业化说易做难,转出去的很难再转回来,而创新升级又岂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和完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与产业转移趋于加速,这就要求原有发达国家必须越跑越快,才能维持它们的经济地位。它们必须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把衰退部门的资源转移到新兴部门中去,即加快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这样发展与调整才能以良性循环相互得到加强。如果未能进行调整, 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最终不得不调整时,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而且由于经济增长率与资本投资低下,经济就会陷入衰退的恶性循环,对此就如20世纪最后数十年英国发生的情况那样。显然,美国目前面临的困境事实上是在重蹈英国的覆辙,他们在鼓励资本走出去的同时,都忘记了如何在国内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以至于陷入产业空洞化的困境以及由此而来的衰退。
  美国问题的根源在于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无所事事以及迟缓,结果不仅经济问题引发了社会与民主制度的危机,而且也影响了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领导力。由此显然美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首先将而且必须依赖于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必须改革产业结构,资本市场和税收制度,推动创新,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否则美国无法挽回衰退的颓势,对此就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的那样,是经济,傻瓜。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是政治,傻瓜,因为经济问题显然最终是由政治体制问题造成的。
  




//www.syxtk.com/wzzx/llyd/aq/2015-07-19/33027.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