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张志坤:在否定与反对中发展,这是中国的宿命

作者: 张志坤   来源:草根网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了,在这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世界上,不可能没有中国的敌对面,那种认为人类走向和谐,中国只有朋友没有敌人,所有人都是朋友的观点,在哲学上是荒谬的,在实践 上是荒唐的。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同时,我们的敌人也遍天下,反对中国的势力客观存在,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各种反对中国的势力各以不同的方式来否定中国。通过观察他们对中国的具体否定方式,人们得以对这些反对中国的势力有一个具体的辨析。

    概括起来,按类别而言,现如今对中国的否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是在战略上否定中国:这种否定的真实涵义是,在如今这个世界上,中国根本就不应该崛起强大,否则就是一场大灾难。持这种否定态度的势力,其本质是维护世界霸权与地区的支配权 ,他们从骨子里并不关心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之类的东西,说白了,对他们而言,不管中国有怎样的发展模式,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只要强大就是威胁,就有染指奶酪与蛋糕的巨大危险。所 以,他们所处心积虑的,是推动中国重蹈前苏联解体的覆辙,是迫切希望中国四分五裂地崩溃,只有这样才最符合他们的战略利益。
 
    显然,这是最高等次也是最全面的否定,遂行这种否定的,主要是霸权的美国与野心的日本。

    另一种是在政治上否定中国。这种否定把矛头对准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攻击中国政治入手进而否定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其根子源于文化与文明的排他性,这就如某些宗教的排他性一 样,在这些势力的眼里,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政治上的异教徒,不管怎么做都是文明之另类。

    显然,这是抓住辫子直指要害的否定,遂行这种否定的,主要是西方国家及其他们那些出头露面的政客们。

    还有一种是在历史文化上否定中国。这种否定民间俗称“掘祖坟”,是从人种基因、语言文字、历史渊源等根子上否定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不给中华民族在独立自主的生存权、发展权方面 留下任何一点空间,从而彻底堵死中华民族自己发展自我循环的任何可能,使之只剩下皈依西方这条唯一的出路。

    显然,这是挖坟掘墓式最彻底的否定,用时髦的政治术语概括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遂行这种否定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彻底皈依了西方基督教文 明的那一部分人,“普世公知”就是其中之佼佼者。他们所做的一切,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就是“诸法无我”——一切都是为了把“我”搞没

    上述三种类型的否定共同汇合成当今世界反对中国的大潮,浩浩荡荡、势头汹涌。当然,有反对就有肯定,当今世界也不乏各种肯定中国的舆论和势力,但是坦率地说,就全球范围看,肯定 中国的势力及其影响远远不能同反对中国的势力及其影响相比拟,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和一个量级上。不管中国主流媒体怎样挖空心思地报喜不报忧,极力宣传世界各地对中国的正面评 价,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掩盖当今世界主流趋势是否定中国这样一个基本的现实。

    这样的现实给一切爱国的中国人带来如下深刻的启迪:

    其一,在各种否定中发展是中国的宿命

    中国共产党过去所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一直都是在骂声中进行的,各种污言秽语和极尽丑化的污蔑铺天盖地。改革开放换来西方世界短暂的称许,但因为冷战需求的消失而旋即又重蹈旧辙。所 以,从整个历史轨迹来说,中国的宿命就是在一片谩骂声中崛起,过去是这样,现在正是这样,将来一定还是这样。

    其二,放弃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认可认同的幻想

    相当一些中国人始终抱着获得西方特别是美国认可认同的幻想,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对中国的各种否定不过源于误解、误会,是沟通不够宣传不到位的结果。特别是在战略上,总以为霸权对中 国的打压是判断失误,是情绪焦躁,是互信不足,把老辣深沉的西方战略家们的动机简单化、幼稚化,而每当人家给点笑脸就立刻阳光灿烂、忘乎所以。可以说,对美国对西方的幻想是当代 中国最令人痛心的弊端,也是中国在战略上所面临着的最大的危险之一。什么时候大多数中国人都丢掉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认可认同的幻想,那么走在“中国道路”上也就能迈开大步、 轻装前进了。

    其三,斗争难以避免

     在否定中与反对中发展就难免斗争,更重要的是,中国要实现与西方世界并驾齐驱,必得一番残酷而激烈的战略竞争,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战略大竞赛。要么赢得竞赛,从中获得实 力、地位与荣誉,要么输掉竞赛,沦为下流和底层,被边缘化、附庸化。舍此之外,与世无争香格里拉式的世外桃源,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

    总之,反对和否定中国的势力在在皆有,未来不会减少却可能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斗争在所难免。对此,中国应该十分“淡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心态将 显得相当潇洒。



//www.syxtk.com/wzzx/llyd/aq/2014-08-19/2761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