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余亮:中国媒体生态危机

作者:余亮   来源:观察者网  

  近日,人民网官方微博误传一条假新闻招致网友批评。好在人民网亡羊补牢,不仅发出道歉,而且派记者寻根溯源,详细调查这则假新闻的来龙去脉,可谓变错误为经验。在我看来,这个调查在不经意间竟为我们揭开了当今的媒体生态。

  让我们先看食物链的第一环——谣言始作俑者系何人?根据人民网提供的信息继续发掘,可以知道谣言原作者为某地青年报(又一个官媒)工作人员,《特别关注》、《安徽商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其副业比主业更重要——批量写作励志情感小品,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近100万字!散见于《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广州日报》、《新安晚报》等百家报刊。另有几十篇收入各类丛书、中学生课外读本,部分改编为电视散文在中央电视台10套《子午书简》栏目播出。还自称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专家!

  我不知道他的“励志”谎言是不是也已经收进了中学生读本,但这个作者介绍透露出的信息实在丰富。

  首先,它揭开了今天中国时评化生存人群的现状。笔者曾见识过某份周刊的投稿邮箱,每天收到大量各种时事评论、励志小品投稿。主题大同小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确废话或者漂亮胡扯,什么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啦,纳税人权利需要保障啦,教育要公平啦,环保要狠抓、新鲜空气要还我啦,药家鑫之死是群氓审判的结果啦,要大力反腐、破除官本位啦等等等等。还有一类就是励志小品,而且几乎都是假托西方国家的故事。

  也不能说其中就没有认真的人,但其思考方式全是要别人怎样怎样,至于究竟该怎样才能做到则一概不知。一看就是些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只擅长做梦的文人作品。正如托克维尔笔下那些只会高谈抽象原则但缺乏经验,能够煽动社会带来动乱却百无一用之人。而比起法国革命时代,因为现代教育普及,这类人的门槛更低,数量更庞大。

  就以人民网提及的这个作者为例,其个人博客上就有多达500篇励志小品。写作方式属于广撒网多收鱼,而多家媒体趋之若鹜,说明需求量很大。这些文章看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成色,比如《60万个电话和10万个客户》,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商业销售经验的作者却编撰伟大销售员故事来给别人励志。

  更有趣的是这些投稿作者的职业角色,几乎都是政府科员、中学教师、民主党派服务人士、企业宣传部门干事……一句话,都是体制内基层干部!

  比起张扬的公知们,他们往往会持之以恒默默用力,就仿佛胸中淤积了很多泥沙需要持续的流水来冲刷。他们对政治、对事物运作的理解往往都很肤浅却什么事都敢评论。

  中国的官僚体制实在是挑战了韦伯的观念。韦伯认为,官僚科层制的发展使得超凡政治家越来越稀少,政治运转主要依靠没有政治理想而只遵循科层规则办事的职业官僚(公务员)。但中国不同,我们的许多体制内事务员不只是职业机器,往往拥有崇高理想,热爱指点江山。说到底,这还是革命的遗产,却因为遗产不完整反变得有害。

  百年革命、救亡、启蒙赋予中国人追求理想和价值判断能力。但这个理想又是在实践中落实的,优秀的干部和企业家都产生于具体、艰巨的实际事务。实践磨练在务虚领域更加重要,过去的宣传人才也都是在具体斗争中成长出来的。可是今天的情况却反了过来。

  今天的干部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却凌空蹈虚,缺乏实践反馈,脱离现实和群众,产能过剩。人文专业高考不断扩招,培养出成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天使”们。“天使”们在大学阶段就崭露头角,社交媒体上他们激愤的影子无处不在。但到了毕业时节,一边骂体制一边考公务员的人多了去。越是体制内的小天使,越是想要证明自己清白,越是喜欢比别人更激进。笔者的一个大学同学进了某地官方学术机构,没做出什么研究成果,每天就喜欢参与网上大批判,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中国一切和体制沾点边的事情。不过,当笔者表示赞同他的体制改革意见并主张从裁汰他所在的机构开始,他却坚决反对。因为他下意识里非常清楚,像自己这种文人,若不是在体制内学院混,根本就找不到饭吃。

  政府、媒体都是由专业人士构成的现代世界权力体系。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没有经历过基层工作锻炼,只是通过高校学生工作或者公务员考试选拔,那么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关系到关系。这样的务虚实践永远不能转化为实干。有一颗高昂的头颅,却没有一双深入泥土的脚,权力体系与社会现实脱节,造成的恶果不言而喻。

  不接地气的科层生活,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尤其意识形态领域的糊涂,几乎无法避免在体制内造就一个愤愤不满的内部群体。这些人在体制内往往并不得意,想要出人头地更是要饱经憋屈,于是对体制的怨气比外人更多。真正体制外的人,上到马云下到刘丽,反而没空发牢骚。发展市场经济,允许更多人在体制外实现自我,这是个英明的决定。但远离群众路线,缺乏科层运作创新,放弃知识分子、官员与民众的结合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件重大缺陷。孕育无数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体制文人,正是现代世界体制的重大问题。

  此类人士锲而不舍地抒发自己的梦想。没有别的路,就是写字。他们制造的谬论可以比公知的谬论危害更大。公知好大喜功,常被戳穿,但小小公知们却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漫山遍野,随风入夜。他们是媒体界的温州商人,不辞辛苦占领媒体低端市场。他们制造公知腔八股文,同时又是这些八股文的读者,互相模仿、追捧。他们在体制内媒体也多少有点资源,可以互相交换,心心相印,不断把自己的恶劣情绪排放到社会空气中。于是,一个自我循环、自我繁殖的机制产生了,就像土中的蚯蚓们,自己制造泥土,自己吞吃泥土,最后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媒体基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的媒体大厦究竟建在怎样的泥土之上?

  我们已经看到,人民网调查涉及的第二个事实是:谣言传播链上竟然有三家官媒。

  我们倒也不必为此痛心疾首,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很多名义上的官媒生存并不容易。国家支持减少,自身市场化不成功,举步维艰,只能左右逢源。因为自身资源有限,而媒体基础生态又是如此,它们更可能去选择量多价廉质次的文人作品。

  物质决定意识,鸡汤的问题不是出在鸡汤自身。媒体、教育和体制问题也不能仅靠理论解决,必须强调现实主义。务虚的体制不可能维持,第一大国也不可能。美国的有识之士早已经苦恼于美国教育体制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朝白领去的,没有足够的技师发展实业,如今横行美国的全是金融界的大忽悠和找不到工作的白领梦患者。但现在要做的不仅是清理人文专业泡沫,夯实基础技能专业的问题,而且各行各业都要接地气。宣传行业也应该派年轻成员下基层锻炼,同时不拘一格降人才,放下架子到体制外寻找活力。

  基层官僚离心离德是政党和政治的大问题。但笔者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中国有一群体制外年轻人,自力更生,不吃体制一口饭,只因相信中国进步,肯定时代发展,厌恶哗众取宠者的造谣攻击,便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在新媒体世界发挥自己的微薄之力,敢于和庞大的媒体势力斗争。他们甚至在得不到有效支援的情况下依然忍辱负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为体制不为利益,只为心中的一份理想而坚持。

  观察者网有一篇作者署名嘎子的文章,详细回忆自己当年在乡政府工作的岁月,因为周遭现实而愤世嫉俗、奋笔疾书、四处投稿,恰可以佐证笔者对今天媒体生态的观点。好在这位嘎子已经走出淤泥,勇往直前。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或者徒叹奈何。对于中国的媒体生态,光批评也没有用,对方不可能为我们改变。只有身体力行再造肌体。

  不少有识之士对今日媒体状况不满,自己满腹经纶,但却眼高手低,缺乏实战能力。反观今日主流无聊文人,至少具有写作迅速、文笔流畅、产出稳定等优点,解决了媒体缺稿之忧。因此,有志之士也应知耻后勇、忍辱负重,以己为薪。这样,新的媒体灯塔才会有坚实的地基。

  



//www.syxtk.com/wzzx/llyd/aq/2013-06-01/2110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