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延安历史名人

作者:红色文化网   来源:延安市人民政府网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壮丽史剧。有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有古代治水英雄大禹;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有陈嘉庚、黄炎培、李鼎铭、茅盾、冼星海等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还有斯诺、白求恩、马海德、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

 

古代人物

 

黄帝(西元前27世纪~西元前26世纪)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约生活于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宽厚仁慈,任贤用能,嫉恶如仇,以德治天下,率领氏族部落成员,“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陶器、舟楫、车、杵臼、旃、宫室、棺椁、镜子、货币、几案、天文历书、嫁娶制度、分土建国、礼制法度、市场、坟墓、兵法、弓箭、指南车、阴阳之事及日常生活器具、政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在诸多古代典籍及民间传说中,均颂赞为黄帝发明制作。《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县建有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20世纪,桥山及其周围出土大量新石器彩陶文化遗存,为黄帝时代的有力史证。

 

盖吴(418~446)

 

杏城(今黄陵县侯庄乡)卢水胡族人。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盖吴据杏城率羌、汉、氐、卢水胡及鲜卑各族人民起义。十月,魏长安镇副将拓跋纥率兵讨伐,盖吴杀之,军声大振,很快发展到10余万人。十一月,遣大将白广平率兵西征,盖吴率军纵横关中,攻克李闰堡(今大荔县地),兵临黄河。山西、甘肃及关中等地义军与盖吴呼应反魏。盖吴自称天台王,建置百官。北魏太武帝命殿中尚书乙拔将兵3万,西平公寇提将兵1万分讨盖吴与白广平,两军在渭北相持数月,战事激烈,盖吴部损失惨重。盖吴遣使两次求援于刘宋,并向刘宋朝廷称臣,刘宋封之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北地郡公,并送来官印121纽。盖吴兵败退还杏城。太平真君七年(446)五月,盖吴复聚数万人于杏城称秦地王。魏太武帝调集北道诸军围剿,又发定州、冀州、相州3镇兵2万人往长安南山诸谷堵截,盖吴战败,退避山中。魏军收买盖吴的二叔,许以重赏,八月,盖吴遇害,头颅被传往京师。

 

周惠达(?~544)

 

字怀文,西魏文安郡(今延川县)人。追随宇文泰,任秦州司马、大将军司马。宇文泰为相主政,任惠达悉理政务,“军国草创,(与尚书毛遐)二人积粮储,治器械,简士马,魏朝赖之。”(《资治通鉴》)大统四年(538),任西魏尚书左仆射,旋任尚书右仆射。性谦逊,位显不居功,惟才是举,举荐奇才苏绰深得宇文泰嘉许,授仪同三司。薨于大统十年(544)。隋开皇年间(581~600),文帝追封其为肖国公。

 

刘迦论(?~614)

 

延安人。隋大业十年(614)五月,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聚部众10余万,与稽胡族义军相呼应。隋以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率军镇压。双方激战于上郡(今富县一带),刘迦论及将卒万余人牺牲。

 

高万兴(?~925)

 

原籍河西,唐进士。后梁开平三年(909)二月,延州马军都指挥使高万兴、高万金兄弟率部投梁;三月,攻取丹州、延州地,后梁因而尽得鄜、坊、丹、延诸州地;四月,梁任高万兴为保塞节度使,驻节延州。其弟高万金后任保大节度使,驻节鄜州。贞明四年(918)高万金卒,高万兴以忠义节度使兼保大节度使。后唐同光元年(923),任后唐彰武节度使、保大节度使,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延安郡王。同光三年(925)卒于延州。其子高允韬袭保大、彰武留后。

 

杨偕(生卒待考)

 

字次公,北宋人。其父杨守庆,先在南汉为官,后归顺北宋,任坊州司马,全家定居中部县(今黄陵县)。仁宗时,杨偕中进士,出任坊州推官,后授侍御史。宋仁宗废郭皇后时,杨偕与范仲淹、孔道辅上疏力争,仁宗嘉纳之,擢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中知府,后任邢州知府。荐神楯劈阵刀,仁宗大加称赞,令各路军习其阵法。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致仕。

 

刘延庆(1068~1127)

 

刘延庆,宋保安军(今志丹县)人。任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等职,攻克西夏成德军,官拜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宣和年间(1119~1125)征讨方腊建功。徽宗北伐,延庆任宣武都统制,督兵10万征辽。辽将萧干率大兵而来,延庆战败,闭寨不出。萧干分兵断其粮道,擒宋军守粮将王渊并士兵两人。萧干命将两宋兵缚住双手,遮住双目,置于帐中。至午夜,闻辽兵对话:“汉军十万压吾境,吾帅统兵三十万,敌之有余,明日分三路出击,全歼汉军。”稍停,辽兵设计放两宋兵回告延庆,延庆不知是计,心甚恐。次日,果见营外火起,以为敌大兵到来,遂命大军烧营逃跑,军士竞相逃命,直退至保雄州。延庆因丧师被贬职。北宋末,延庆复为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延庆分兵守京城。金兵攻陷京城,延庆引万余众夺门而走,为金追兵所杀。

 

刘光世(1089~1142)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初以父功补三班奉职,继升为鄜延路兵马都监、蕲州防御使。北宋末,延庆派光世出兵镇压方腊起义,授为耀州观察使,又升鄜延路兵马钤辖。辽将萧干领兵南犯,延庆令诸将乘虚取燕山,命光世为援军。诸将失援而溃,光世未出增援,被削职。张迪由河北起兵取浚州,徽宗命光世出兵镇压。光世先遣一军佯攻,诱张军深入,自领主力侧击,大败张军,授为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汴京,夏兵乘机南侵。光世驻军于杏子堡(今志丹县境东),凭险设伏,击败夏军,升为侍卫马军都虞侯。金兵再攻汴京,光世领兵增援,途闻京城已失,暂屯于陕府,取别道奔洛州见康王赵构,被封五军都提举。光世遂为南宋偏安朝廷的重要将领之一。赵构即帝位,封光世为省视陵寝使,又为行在所巡检使,提举御营使司一行事务。后奉迎宦官康履等,升为奉国军节度使,太平州、无为军、江宁府制置使。光世率兵赴池州讨张遇,被张偷袭,几乎丧生。光世复整军再战,终胜张遇。

 

光世屡经战事,加封检校少保。奉命讨李成,先用王德为先锋,败李成于上蔡驿口桥。李成整军再战,光世换儒服隐在军中,李成远望光世军中并无大将,便发兵围攻,光世突出,击败李成,下令活捉李成者,以其官职赏之。军士皆奋勇争功,成军大败而逃,光世被加封检校少傅。建炎三年(1129),金兵进犯扬州,光世不战而溃,高宗仓皇渡江,命光世为行在所五军制置使,屯兵于镇江府,控制江口,堵截金兵,加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职。隆祐太后居洪州(今江西南昌),光世改任江东宣抚使守江州(今江西九江),屏蔽洪州。光世在江州日置酒聚会,防务疲惫,金兵渡江三日,全不知晓。金兵逼近,光世退守镇江。金兵在淮东,光世畏惧不战,楚州被困百余日。高宗发手札催光世援楚,光世只遣王德、郦琼领轻兵出援,楚州被陷。金完颜昌屯兵楚州一带,高宗命光世节制诸镇,力守通、泰二州,光世知金兵思归心切,便筹金银铜钱,发给被俘金兵,放其归去。始此,金兵归者不绝,昌无奈,拔营归去。

 

绍兴元年(1131)金人渡淮,高宗命光世兼淮南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光世不从。高宗命张俊率兵镇压李成,又命光世分兵协助,光世以江北不平为辞,仍不从命。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命光世移驻扬州,光世赴镇江见高宗,言“邻有疑寇,恐生祸乱,愿仍领浙西为本计”。绍兴三年(1133),光世奉命与韩世忠易镇所,时光世、张俊、韩世忠持私隙,高宗遣待御使至军中谕以抗金报国大义,光世遂致书张、韩二帅,愿释前嫌,共同抗金。二帅皆复信致谦,光世始移驻太平州,以援世忠。金兵败退,光世见高宗,改任检校少保。刘豫筑城欲攻淮西,光世派军击败刘豫,被加封为保静军节度使,统领三镇。

 

光世屯兵庐州,刘豫挟金兵数路入侵,光世奏庐州难保,欲还太平州。右相张浚命吕祉往督师,光世已弃庐州而去。吕祉厉告其众:“若渡江后退者立斩不殆!”光世不得已,对部属大叫:“汝辈且向前,救取吾首级!”与杨沂中相应,派兵出战,三战皆败。张浚进见高宗,言光世骄惰不战,请罢其职。高宗问谋士赵丁,丁曰:“光世乃将家子孙,将卒多出其门,罢之恐失人心。”高宗以其言,改光世为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光世司军不力,屡战失利,众多文武官员请罢其职。绍兴七年(1137),光世引疾辞职。高宗准请,罢其军权,拜为少师,充任万寿观使,封荣国公,并赐甲地一区。谋士皆言赏罚不明,高宗曰:“光世已罢去兵柄,若稍加恩典,则诸将知有后福,皆肯效力。”

 

绍兴十年(1140),金兵围昌顺,光世复拜太保,为三京招抚处置使。后因秦桧主和被召回,仍为万寿观使,改封杨国公。卒,赠封太师,荫其子孙、甥侄14人。乾道八年(1172)追封安城郡王,开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

 

解元(1089~1142)

 

字善长,保安军德靖寨人(今志丹县旦八镇境内)。行伍出身,疏眉俊目,猿臂熊腰,善骑射。先在清涧任都虞侯,建炎三年(1129)在宋将韩世忠麾下为偏将。韩率兵出大邳,大队金兵来犯,兵士皆惊骇,解元领二十骑先行,获金兵细作,得知金兵行动。适遇数百金兵到来,解元陷入金阵,拼力冲杀,将其酋长刺死,其余皆遁。解元因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建炎四年(1130)三月,金兵进攻浙西,韩世忠领兵驻京口,以海舰横截大江。解元乘小舟纵身跳上金兵小船,用短刀杀死数十人,擒其千户,被授予忠州团练使,统制前军。后随韩世忠平叛。时叛军刘忠据白面山。解元独马涉水接近敌寨侦察,回告世忠:“若出奇兵,夺取其瞭望楼,使其指挥失灵,其寨自破也。”世忠从其言,派解元率精兵五百,以长戟居其中,弓箭手为左右翼,由山下攻上主峰,夺得瞭望楼,竖起红旗,世忠遂指挥大军四面进击,破白面山,大败刘忠。解元改任相州观察使。

 

绍兴四年(1134),金人、伪齐合兵入侵。韩世忠命解元屯兵承州。金人兵近承州,解元遣百人在要路埋伏,百人在岳庙埋伏,自带400精兵伏于路隅。翌日,金人果到城下,伏兵出击,金兵进退无路,被俘480人。承州城内宋兵不足3000人,金将万户黑头虎率兵直抵城下劝降。解元将兵隐于城中,微服出城伪降。黑头虎误以为真,毫无戒备,城内伏兵迅起,活捉黑头虎。解元屡建功于宋室,授御前诸军都统制、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保信军节度使等职。卒,高宗赵构念其忠勇,增封检校少保。

 

萧如熏(?~1628)

 

字季馨,明朝肤施人。任宁夏平罗参将,万历二十年(1592)春,刘东阳兵变,如熏奋力坚守城池,其妻杨氏(杨兆女)也大义相助,拿出簪珥首饰慰劳军士,因平变有功升宁夏总兵。再晋署都督同知。天启元年(1621),调训神机营。后出镇徐州、保定。天启五年(1625)夏,被魏忠贤诬陷夺职。崇祯元年(1628)卒,肤施城东十里有静因庵祀之。其祖父汉、父文奎、兄如芷、如兰、如蕙,皆总兵,一门将才。

 

神一元(?~1631) 神一魁(?~1631)

 

宁塞堡(今吴旗县长城乡黄涧村)人,出身贫苦农民。丁壮时,在陕西延绥镇服兵役。崇祯三年(1630)十二月,陕西延绥镇边兵3000余人在神一元、高应登领导下宣布起义。起义军首先攻破新安边营,占据宁塞营,杀参将陈三槐,围攻靖边堡,转克柳树涧营。崇祯四年(1631)正月,攻占保安县。副总兵张应昌带领官军攻打县城,双方展开激战,神一元、高应登战死,神一元之弟神一魁被推为首领。二月,总兵贺虎臣、杜文焕合军围困保安。神一魁突围,西走宁夏。二月下旬,神一魁率军由宁夏南下围攻庆阳府城,斩官军500余人,势力达洛川、绥德一带。接着攻陷合水。起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很快发展到6~7万人。三月初九,神一魁接受“招抚”,被授守备。不久,延绥巡抚洪承畴命守备贺人龙,假意设酒宴慰问投降受抚人员。与宴者酒醉告辞时,伏兵齐起,大肆屠杀,被杀320人。是年秋,神一魁在宁塞堡重举义旗,劫走宁塞守将吴弘器、范礼二人,官兵围攻而不能胜。九月十八日,神一魁被部下、叛徒黄友才谋杀。

 

薛文周(1589~1634)

 

字道映,号晴岚,明万历十七年(1589)生于安定县(今子长县)一个富裕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性情刚直,7岁能文,14岁入乡学,丙辰(1616)科中进士。后主政山东潍县、掖县,为官清正廉洁,一介不取,倾俸禄接济贫民,百姓感其恩德,建祠彰德。在掖县,衙门昼夜敞开,他说:“吾肃然一身,文卷在案,印随身,何须关防!黎民求官,必有要事,身为命官,拒之欠妥。”不久,以政绩斐然擢升为吏科给事中。他不阿谀奉承,据理上谏,声名震动朝野。神宗朱翊钧感其深明大义,刚直廉洁,以“天下廉吏第一”赐御宴彰示,诏百官以文周为典范。崇祯七年(1634),他返里归葬父母,途中卒于永宁州(今山西离石县),视其行囊,只奏议数卷,俸金10两,别无长物。

 

张应金(生卒待考)

 

号混天王,今延川县人。明崇祯元年(1628),陕北大饥,张应金同王自用(和尚)在延川揭竿而起。崇祯五年(1632)正月,混天王等部农民军,伪装为米商,攻破白水、宜君,接着东渡黄河,攻克蒲州(今山西永济西),流动作战,攻堡破寨,夺取物资。崇祯八年(1635)四月,高迎祥号召各路农民军首领在河南荥阳集会,共13家72营,混天王为72营首领之一。后阵亡。

 

马茂才(约1600~?)

 

字晴江,明代安塞县马家沟人,出身于官僚殷富之家。其父马如龙急公好义,为乡贤。幼聪慧好学,以文才著称乡里。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授行人,迁湖广副兵备道。崇祯五年(1632),以礼部郎中升西蜀参议,致仕后卒于长安。

 

茂才敢于直言上疏,为民请命。崇祯元年(1628),陕西赤地千里,延安府终岁无雨,饿殍枕籍,哀鸿遍野。时,茂才奉差入陕故里,目睹人吃人的惨景,使他触目惊心,遂将亲见之惨景草成《备陈灾变疏》,于崇祯二年(1629)四月七日上疏崇祯皇帝。疏中直言备陈“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的人食人惨景,力抨平民在九死一生之际官逼民反之时弊;切谏朝廷速行救民图存之计,准奏,诏拨帑金10万,敕命陕西巡按御史驰延扶济。同时,主张镇压农民起义。曾抚治川、滇少数民族地区殚忠竭智,协助总督朱燮元平息旷日持久的苗汉纷争。每战,不肆杀戮,晓以恩信;设土司,允许少数民族世袭继职;筹垦荒田,立驿通道,苗汉相安生息。著有《岚淙草》、《焚余诗草》、《行人酒令》等行世。

 

高迎祥(?~1636)

 

又名如岳,安塞县人,世代务农。明崇祯元年(1628),高迎祥在安塞揭竿起义。初,转战延安府,入据黄龙山。崇祯三年(1630)十一月,与王嘉胤、王自用部东渡入晋,攻战河曲。崇祯四年(1631)六月,嘉胤遇难,陕晋各路义军结成三十六营,迎祥为领袖之一,称闯王。李自成及侄李过投迎祥,称闯将。

 

崇祯五年(1632),自用、迎祥、马光玉、张献忠、李自成合攻蒲州、大宁、阳城等地,全晋震动。明廷罢巡抚宋统殷,以许鼎臣代之督贺人龙、左良玉8000人进驻平阳;宣大总督张宗衡督兵7000人堵汾州,妄图一举剿灭义军。义军入磨盘山,三路御敌。迎祥弃泽州、寿阳,率部南逾太行,攻济源、清化、修武,围怀庆,潜入西山,直捣顺德、真定,进逼京畿,京内大哗。后受阻于卢象升,回师屯太行。

 

崇祯六年(1633)春,义军失利。六月,迎祥奇兵出太行,西下武安,击溃明总兵左良玉军,乘胜袭取怀庆、彰德二府,径攻卫辉。七月,与张献忠等部合兵河北。八月,战明将汤九州部于河南,复入晋。十一月,迎祥计贿监军太监杨进朝,以假降乘黄河封冻,潜从毛家寨飞渡入豫,破渑池、伊阳、卢氏三县,入卢氏山,间道走内乡,经南阳、汝宁进入湖广,破夔州,攻广元,逼四川。

 

崇祯七年(1634),明军四面包围夹击义军。义军四出河南淅川、陕西商洛等地,分散明军兵力。迎祥、自成入陕,误入兴安州(今安康)车箱峡。时逢大雨两旬,马乏倒毙,弓矢皆脱,纳部将顾君恩计,贿兵部右侍郎陈奇瑜左右,以假降骄敌,率部渡栈突围入关中。致陈奇瑜被削籍戍边,迎祥、自成遂入巩昌、平凉、临洮、凤翔诸府数十州县,击败贺人龙、张天礼军,杀固原道陆梦龙,围陇州40余日,待三边总督洪承畴卷土东进,迎祥、自成人终南山,稍后东出,攻陷灵宝、汜水、荥阳。闻左良玉军扼新安、渑池,移师梅山、溱水间,分兵拔下蔡,烧汝宁。

 

崇祯八年(1635)一月,侦闻兵部尚书洪承畴与侍郎朱大典并力入豫进剿。迎祥遂召集各路义军13家72营首领,大会荥阳,共商应敌之策。众纳李自成“匹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的建议,分路四出击敌。迎祥、自成、献忠东进,破霍丘,入颍州,毙知州尹梦鳌、通判赵士宽,杀致仕尚书张鹤鸣,攻寿州,乘胜径取凤阳,焚皇陵,留守朱国相战死,斩指挥袁瑞征、吕承荫、知府颜容暄、推官万文英等,尽放囚犯百余人。崇祯闻报,几欲惊死,素服避殿,哭告祖庙,市斩漕运都御史杨一鹏。四月,迎祥、自成西趋归德,会合曹操、过天星等部义军,复入陕西。五月,各路义军相继入陕会师,迎祥、自成,献忠等合兵二十万直逼西安。洪承畴、曹文诏死守,迎祥遂移兵西攻平凉,设伏宁州湫头镇,诱毙明将艾万年,斩敌千余。继又于真宁(今甘肃正宁)设伏,使明骁将曹文诏毙命。七月,复向西安挺进,未果,走武功。八月,迎祥攻扶风、岐山等县。九月,迎祥、自成、献忠合兵与洪承畴大战关中。十月,义军战明军不力,献忠等部出潼关,分十三营东进,迎祥、自成大战渭南、临潼,东逾华阴南原绝岭,出朱阳关。十一月,迎祥、自成、献忠会师河南阌乡,合攻左良玉军,未克,进取陕州,直逼洛阳,攻占光州、霍丘后,向江北挺进。

 

崇祯九年(1636)一月,迎祥、自成围庐州,取含山、和州,杀知州黎宏业、在籍御史马如蛟等。继围滁州,与湖广巡抚卢象升、总兵祖宽、游击罗岱、杨世恩等军,激战朱龙桥,滁水赤流数里。迎祥等北攻寿州不克,西入归德。二月,攻密县,破登州,击杀明将汤九州,进军邓州、郧阳。三月,迎祥与自成分兵,由郧襄入兴安、汉中与献忠会师。五月,迎祥入湖广。七月,迎祥出南山,挥师直驱西安。军至周至黑水峪,遭祖宽攻击(一说陕西巡抚孙传庭)被俘,押至北京,不屈就义。

 

杨兆(生卒待考)

 

字梦镜,明朝肤施(今延安市)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二甲第八十名。为人“风度凝峻”,“才兼文武”(清《延安府志》),曾出任青州知府、绍兴知府、密云参政。军训严谨,驻边多次晋功,升蓟辽总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重视家乡兴学,曾个人赞助设立“杨公书院”,并亲书“云山一揽”题刻。

 

赵彦(生卒待考)

 

赵彦,明朝肤施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三甲第一〇四名进士,官至都御史,巡抚山东,数立战功。天启二年(1622),镇压山东白莲教徐鸿儒起义,斫徐于市,晋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后被劾冒功滥荫,被熹宗削荫遣里。为人“沉敏有智略,临大事屹然如山”(清《延安府志》),留有《筹边略》等著述。关心家乡建设,曾出资在府城北关兴建“赵公书院”。卒于崇祯年间,葬于神仙沟(今大砭沟内)。

 

赵章(1563~1640)

 

赵章(1563~1640),字俊宇,彦之弟。国子监生,官光禄署丞。居家孝友,轻财好施,教子有方,子皆成名。子广印,历官兵部员外郎;隆印,官固始县知县,因公卒于官,县祠祀之;廷锡,顺治辛丑进士;廷嘉,历官户部员外郎。

 

刘琦(生卒待考)

 

字廷珍,号北郭,今洛川旧县乡桐堤村人。明正德甲戌(1514)进士,授行人。嘉靖四年(1525)擢兵科给事中。时值世宗皇帝新政,刘琦奏严肃朝政,抑制豪强,抚恤人民,发展生产等六疏,帝欣然采纳。锦衣卫中多豪强,刘琦对枉法者,即刻上疏治罪。刘琦曾奏请圣上亲贤臣,远佞臣,并奏“峻宫墙之禁,严宿卫之辅”,这一弹劾,被逮捕治罪者48人,一时京邑为之肃然。他提倡存恤军士,严格监督五城及诸卫司不得匿情,对假充军籍,捞取好处的人,都察明处治,卫司称“刘给事真有神目”。奉命清军,条举30事,切中时弊,朝廷下令司马执行。刘琦弹劾,虽时时触犯勋戚权贵,但从不顾及。其时京师大饥,乞丐劫夺,难以治理,刘琦请行舍饭开仓之政,饥民得救,盗贼平息。河南臬司都司相通为奸,以劣换优,他揭发其舞弊罪行,罢其官职。明嘉靖六年(1527)因弹劾武定侯郭勋救庇太原卫指挥、白莲教民李福达,被郭等诬冤,谪戍辽东沈阳卫。后逢大赦,琦被释返回原籍,抵家5年而卒。隆庆元年(1567),诰赠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

 

李宗沆(1795~1874)

 

李宗沆,字霭山,今延川县马家河乡李家原村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幼年读书勤奋,文思敏捷,历任湖南益阳县、善化县知县,武冈、剑州知州,湖南长沙府和四川成都府、重庆府知府,继迁广东道,先后任督粮道、兵备道、盐运使。为人耿直,敢于直言。道光五年(1825)钦派湖南统考官,加二品顶戴;同治十三年(1874)加头品顶戴。宗沆为官50年,奉职守法,持身清廉,常在官署题写:“爱一分钱,神人共鉴;枉三尺法,衾影难安。”宗沆有六子(应燉、应枢、应畴、应霖、应莘、应圻)四女,子多有功名。

 

李娓娓(生卒待考)

 

李娓娓,字心兰,约生于清道光年间,李宗沆幼女。成年后嫁于延川县三台村(瓦村河)举人曹鹤龄之子曹震方。心兰知书达礼,工于诗文,与兄弟姑嫂时有唱和。其诗作清丽风雅,颇有唐诗风骨。婚后10余年丈夫病故,二子皆幼,家境凄凉。同治六年(1867)战乱,心兰携子避难于西安,以笔墨为生,备受艰辛。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总督、奉天将军赵尔巽前往新疆赴任,途经西安拜见姨母李娓娓,给予接济。后二子先她而逝,悲不自胜,抑郁而终,享年80余岁。遗有诗稿《咏月轩吟草》、《幽香馆存稿》、《绿窗词草》3辑。1986年,延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整理编辑《李娓娓诗词专辑》铅印面世。

 

近现代人物

 

屈植卿(1885~1924)

 

屈植卿,字培源,今洛川城关镇人。少时好学,15岁入学,17岁补廪。在陕西高等学堂求学时,从事推翻清廷的革命活动。曾受密令返回洛川,窥衙署内幕以备举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动暴露奔往西安,化名任巡警道署司法部长。民国2年(1913)3月,与屈得名等奉国民党密令,筹备洛川分部党务。民国5年(1916)5月,率洛川民军南下,驱逐陕督陆建章,历任陕西第三区警备司令部、陕西第四混成团及陕北镇守使署书记官、书记长。民国6年(1917)8月,因剿抚黄龙山樊钟秀有功,受政府嘉禾章。民国10年(1921),代理鄜县县长。12月7日,镇嵩军洪营火烧中部县备村刘子林家,植卿派儿子伸及樊典华赴省告状,省政府命令该部解散,洪被处死。民国11年(1922),洪部残余仍骚扰地方,驻县镇嵩军姜营庇护洪部,植卿又派留省学生多人控告,姜营被调防韩城,洛民大快。当选为省第三届参议会议员后,独立敢言,提议“明确规定行驻各军粮草车骡限制办法,实行裁撤各县粮台处、支应局,严禁苛索勒派及私收土匪,以遏乱荫而苏民困”一案,决议照咨,督署通令布告,对减轻陕北人民负担有益。不久又提请查办鄜县、洛川、中部、宜君、蒲城、韩城、朝邑、同官(今铜川)、耀县等县滥征牲畜屠宰斗秤案。民国13年(1924),植卿回洛川,适逢县知事李某预征民国14年(1925)田赋,力争不让,大起龃龉,8月28日,遂被刺于洛川县、中部县间的连搭沟。

 

屈伸(1905~1951)

 

屈伸,字动之,屈植卿长子。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政治经济系及西北陆军军官学校。历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堂邑、博平、蒙荫、盐池县长,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专员及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职。1938年,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战区视察专员。1943年,率部在山西前线与日军作战负伤。其间,曾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负责人就团结抗日等问题数次会谈。1945年,资助李新安在河南灵宝学习苹果栽培技术,为李新安引种苹果到陕北奠定基础。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6军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山东省第二绥靖区参谋长。由于其厌恶内战,所以只报到,而未理军务。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约其去台湾,以病推辞。南京解放后,返回洛川,1951年1月赴延安管训班学习时病故。

 

刘翰章(1894~1927)

 

字含初,中部县(今黄陵县)备村人,出身地主家庭。7岁进私塾,14岁毕业于省立三秦公学。民国6年(1917)夏,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刻苦好学,善于思考,酷爱国文、历史、书法。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影响下,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深得李大钊器重和教诲。民国8年(1919),参与包围曹汝霖宅、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斗争,遭政府逮捕,后经营救获释。民国9年(1920)初,刘含初与北大、师大同学刘天章、李子洲、魏野畴等人发起组织陕西省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秦钟》杂志,后改名《共进》半月刊,建立革命团体“共进社”。含初经常为《共进》撰稿,提出改革政治、革新教育、改造社会的主张,系共进社的核心人物之一。民国9年(1920),北京大学毕业后,以教书为业,先后在通州(今北京通县)师范、苏州大学等校任教,在教学中积极提倡白话文,反对讲习古经,革新教学内容,并利用讲坛,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民国12年(1923),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刘天章向邓中夏介绍,被聘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同时为江苏省中共组织负责人之一。次年,赴河南开封大学任教。年底回到西安,先后在西北大学以及杨虎城在耀县办的三民军官学校任教。利用当时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民国14年(1925)8月,含初与李子洲、杨明轩等筹备成立陕西国民党俱乐部,刘含初被推为俱乐部主席。9月,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成立,刘含初等9人被公推为执行委员,含初兼宣传委员。民国16年(1927)初,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正式成立,含初被选为常务委员,与魏野畴、李子洲、赵葆华等主持党务。在中共领导下,通过国民党部,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3月,根据中共陕甘区委指示,由刘含初、李子洲、魏野畴等领导改组西北大学为中山学院,含初任院长。他们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干部,推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4月25日和5月5日,含初先后和魏野畴、李子洲、史可轩等联名发表通电,召开万人大会,声讨蒋介石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等罪状。6月19日,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公开反共,下令封闭中山学院,撤换刘含初院长职务,中山学院停办。此时,国民联军驻陕西总部司令于右任致函含初,劝他“认清时务”,与其同往南京国民党政府,并许以高官厚禄,含初断然拒绝。8月初,含初轻装携家眷离西安回中部。陕北军阀井岳秀指使其部下、驻洛川的杨衮捕杀含初。时含初妻已临产,含初仍在宜君石堡村向群众宣传革命,并书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及“中国国民革命是世界革命之一部分”等条幅,墨迹未干,刽子手突至,含初身中7弹,壮烈牺牲。民国23年(1934)刘志丹转战中部时,曾绕道备村进行祭奠。1975年5月10日移葬黄陵桥山。

 

李丹生(1862~1945)

 

李丹生,名渥,字丹生,今延川县延水关镇柏树坬村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官宦世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清末曾任县教谕。民国元年(1912)任延川县高等小学校长,民国9年(1920)任县自治筹备处主任。民国11年(1922)修《陕西省志》,任县采访局主任。1941年10月当选为县参议员、县政府候补委员,1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主席团成员、常驻议员。是年79岁,为边区年龄最长之参议员,被人们敬称为“李老丹”。他兴学育才,先后在县内外兴办私塾3处,执教十载,桃李遍地。1941年在二届边区参议会闭幕式上,毛泽东亲临致词,李丹生代表全体议员致答词,虽两目昏花,但精神矍铄,答词恳挚动人。毛泽东、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站立身后,肃然敬听。在任期间,敢于直言,积极参政议政,热忱传达民意,为边区建设献计献策。著有《法西斯必亡论》、《告全国青年书》、《上级政府必须深悉民情》等。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大礼堂序》、《大礼堂颂》等文章。与林伯渠、谢觉哉经常吟诗唱和。朱德总司令称之“老成典型”,林伯渠称之“以吕尚之年,辅导建新基”。1945年7月3日,在延安逝世。延安各界1000余人隆重举行追悼会。1989年清明节,延川县政府在曹家河为之立纪念碑。

 

李嘉谟(1903~1928)

 

李嘉谟,幼名正安,字助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于延水关柏树坬村,李丹生之子。民国13年(1924)夏,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品学兼优,积极投入大革命运动,深得校长李子洲赏识。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1926)暑假,奉绥德中共组织指示,回乡宣传中共革命主张,建立国民党延川县党部,负责宣传工作。3月,与共产党员刘兴汉在延川县立高级小学创建延川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延川县城支部干事会,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民国16年(1927),出席在西安召开的国民党陕西省代表大会。同年初,在文安驿创办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任教务主任。3月,中共延川特别支部在二高建立,任宣传委员。10月奉调至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坚持秘密斗争。民国17年(1928)3月22日深夜,省委秘书处遭国民党破坏,李嘉谟等9人被捕入狱,惨遭酷刑,坚贞不屈。6月17日清晨,国民党当局下令将9人活埋于西安北门外红庙坡。195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央陕西省委和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为9名烈士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并将烈士遗骨安葬于南郊烈士陵园。

 

黑宪章(1897~1929)

 

黑宪章,字子斌,今延长县赵家河乡古州村人(附属宜川县)。12岁始读乡塾,名列前茅。民国元年(1912)家境衰落,生活拮据,宪章半耕半读。民国4年(1915)冬,黑宪章父子被匪“拉票”。被挟持途中,宪章设计杀二匪,逃出虎口。此后即发奋办团,建立地方武装。民国12年(1923),黑宪章争得国民党宜川县政府资助,发动当地群众投工献料,在后九天修筑山寨,召集人马,办起乡团。初,只凭大刀、长矛与土匪周旋,后缴获土匪枪械,逐步改善装备,扩充实力。继而剿灭地方武装徐老毛、李青兰、马水旺等,地方得以安宁,黑宪章声望日益提高。民国13年(1924)春,宜川县政府任黑宪章为县保卫团团总。是年杨虎城收编黑宪章部,委任黑宪章为总指挥部第一游击支队司令。镇嵩军第六路麻振武得知,命令部下韩清芳率四营进攻宜川,妄图镇压黑宪章部。黑宪章主动撤出县城,退守赤良村。麻军追至,双方大战赤良原,激战三天,麻军大败。麻振武复调集兵力围攻黑宪章部。因众寡悬殊,黑宪章退守后九天山寨。12月24日,黑宪章令连长张青云、梁金才在黎明前乘敌不备,偷袭赤良村,黑部以少胜多,歼敌百余人,缴获枪支100多枝,麻军败退县城。民国14年(1925)2月,黑宪章率部重占宜川县城。5月,杨虎城调遣黑宪章部赴咸阳一带,参与讨伐陕西督办吴新田。冬,在凤翔陈村作战失利,退至岐山。民国15年(1926)3月,辗转于三原、富平、阎良一带。4月,在刘镇华围西安战役中,黑宪章奉命镇守西安东关前沿,与刘部激战于韩信冢。11月24日,西安城解围,黑宪章又奉命赴合阳一带追歼麻军段茂功部。民国16年(1927)2月,黑宪章被总司令于右任委任为第十军二师三旅旅长,随杨虎城东出潼关,同直鲁联军在徐州以西作战近半年。同年秋率部转移到安徽太和县。民国17年(1928)冬,黑宪章所率三旅缩编为两个营。后黑宪章因伤回到宜川,兴办党义训练班,培养地方干部,以求振兴家乡。由于党义训练班宣传反对贪官污吏,引起国民党县长李恩荣等人仇视,密告黑宪章“勾结匪类,招降纳叛,扩充实力,图谋不轨”。民国18年(1929)3月11日,陕西省代主席刘郁芬派警备区区长武天祯带兵300余人到宜川抓捕黑宪章。各路军民昼夜攻城营救黑宪章。武天祯畏其势众,将黑枪决。民国20年(1931),潼关行营主任杨虎城追念黑宪章功勋,于西安革命公园为其建立功勋碑。

 

黑志德(1913~1956)

 

黑志德,黑宪章养子。民国21年(1932)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中共宜川特派员,宜川抗日义勇军指挥,赤川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西北抗日反蒋大同盟组织部部长,陕甘工委白区工作部部长,鄜县、宜川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固临县委统战部长、县委书记,中共延属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洛川特委副书记,黄龙专区专员,中共黄龙地委书记,中共延安地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委员,中共陕西省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共陕西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陕西省工会联合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陕西省分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等职。1956年,黑志德以中国工会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五一”观礼。“五一”节后,因患肝癌,即转莫斯科,后回北京治疗。1956年6月24日,病逝于北京人民医院。

 

樊钟秀(1885~1930)

 

名铎,字钟秀,号醒民,因行二,亦称樊老二,河南省宝丰县大营村人。幼入私塾,略有文化。清宣统元年(1909)春,全家逃荒至黄龙山垦荒,初住草地胡同(今洛川县境内)。清末民国初,黄龙山区属宜川、洛川、鄜县、甘泉、白水、澄城、韩城、合阳8县边上,各县民团常以“剿匪”为名,行抢劫杀戮难民之实,山中难民莫不恨之。山中匪首“黄大爷”屡来寻衅,欲霸其妹。樊钟秀血气方刚,不肯俯就。时值澄城县冯原镇民团以请麦客为名,诱骗山中难民300余人至冯原全被铡首。这一惨案更加激怒樊钟秀,他联络好友郭金榜、徐老毛、马水旺等人,密谋举事。初,截杀两名骑匪,得其武器,随即奇袭“黄大爷”老巢——黄家塔(今黄龙县三岔乡境内),又获全胜。众推樊为首领,称之“山大王”。洛川县民团闻讯,威逼樊交出武器,遭樊拒绝。樊聚众自卫,深得民意,加之消灭数股土匪,声势渐大,队伍发展至三四百人,游动于洛川、甘泉、鄜县一带。民国3年(1914)9月27日,樊亲率数百人袭击冯原镇,杀民团团长刘昭乙等60余人,为当年受害难民讨还血债。

 

民国4年(1915),樊部拥有500余人,势力达洛川、绥德一带,不时与洛、白、澄、合等县官兵对阵,分庭抗礼,打富济贫。为严明军纪,樊约法三章:一不准奸淫妇女;二不准抢劫贫民财物;三对新老居民一律平等。樊部所到之处,翦除贪官污吏和土豪恶霸,处决陕北禁烟委员郝占义,博得贫民欢迎,称樊为“公道大王”。

 

民国5年(1916),樊与延安变兵马四连等联合攻打宜川,未及半日城破,樊军声势大振,断绝延安与关中要道,迫使陆建章部商震团离陕逃晋,配合陈树藩部逐陆建章出陕。此时,樊部已有枪支千余、战马数百,雄踞黄龙山区。民国7年(1918),樊为陈树藩军团长,守泾阳。2月,陕西靖国军围攻西安,樊被调回西安增援,倒戈树“靖国军”旗号,退蓝田转商洛,突袭潼关,击溃陈树藩之新兵旅。8月,樊被任命为靖国军第二路军司令。民国8年(1919)春,遭北洋军攻击,处境困难,樊与奉军许兰洲议和,樊军被编入许师,樊任第一支队司令,开赴河南。民国9年(1920),编入吴佩孚部任旅长,兼豫东镇守使。民国11年(1922),调往江西吉安,后入广东东江。彼时,樊向孙中山致意:“北伐时愿效前躯。”次年,军阀陈炯明攻穗,孙中山命樊援穗,樊获胜谒见孙中山。孙早闻樊勇猛豪放,以为是位彪形壮汉,不料竟是文雅书生,态度谦和,彬彬有礼,孙颇惊喜,对樊奖勉备至,任樊为“建国豫军总司令”。民国13年(1924)1月,樊出席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7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9名军委委员之一。民国14年(1925)进驻洛阳。

 

民国15年(1926)1月,樊军远征山西失利,退踞伏牛山,垦田种禾,养兵蓄锐,以谋持久之计。后至武汉,国民政府委以重任,令其秘密回豫,策应北伐。民国16年(1927)春,樊复打出“建国豫军”旗帜,蒋介石即派要员收编樊,樊指责蒋背叛革命,拒绝收编。5月,樊任反蒋的第8方面军总司令,23日下午,樊临前线视察,归途中,至许昌南门外,遇蒋机投弹,中弹身亡。

 

杨庚武(1898~1931)

 

今子长县瓦窑堡镇人。自幼习文练武,膂力超群,民国12年(1923)入山西汾阳军校学习军事。民国15年(1926)毕业后在杨虎城部黑宪章旅任连长。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员身份暴露,得孙蔚如帮助,逃离杨虎城部,返安定后作“土客”保镖,以开店为名蓄集力量。民国18年(1929)6月,杨庚武以“为黑子斌(即黑宪章)报仇”为名,联合“土客”保镖周维祺、野树林等,拉20余人进延长、宜川交界的后九天山寨,自任司令。后接受井岳秀部高双成收编,任高部团长兼师军事教官。高双成明委杨以重任,暗将后九天武装隔离,不久,杨部营长野树林回延安探亲,被高枪杀。营长王金奎见势不妙,带人马潜逃,被追毙。杨庚武如梦方醒,却无法脱身,幸得孙蔚如调其到西安受训,方脱离高部。杨至西安不久,即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等晤面,后返安定招兵买马,图谋再起,数月内聚集兵士千余。民国20年(1931)4月21日晚,因部下告密,在清涧县黎家湾被国民党驻军抓获,解送延安,枪杀于延安东门外。

 

焦维炽(1910~1932)

 

字炯亭,亦名维志、仲明,化名赵仪三,今子长县马家砭乡焦家河人。幼时人私塾就读,民国12年(1923)人陕北榆林中学上学。受魏野畴、李子洲影响,参加榆中“文学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会”、“学生自治会”,徒步至内蒙古等地传播革命真理。民国14年(1925)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10月,因反对陕北军阀井岳秀被开除学籍后,受绥德省立第四师范中共组织派遣,到延安省立四中边工作边学习,先后担任学生会主席、国民党肤施县党部执行委员。民国16年(1927)春,任共青团延安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0月,参加团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当选为团省委委员,受命以团省委特派员身份回陕北巡视工作,恢复团绥德县委,兼任书记。11月,在榆林建立共青团陕北特委,任书记。嗣后,相继恢复、筹建延安、延长、清涧、绥德、米脂、榆林、神木、府谷8个团县委和安定、镇川2个团区委。民国17年(1928)4月,他当选为中共陕北特委委员,负责青年工作。9月,在米脂参加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代表会议时被捕,押解榆林,12月获释。民国18年(1929)春赴西安,参与组建共青团陕西临时省委,任省委秘书兼宣传。民国19年(1930)7月,他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先后任省委秘书长、秘书科主任兼省委秘密工作委员会主任,10月上旬,省委机关遭破坏,他主持省委日常工作。民国20年(1931),兼管中共西安市委工作。民国21年(1932)2月,以省委特派员身份至陕甘边巡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工作,后经省委同意,留驻游击队兼任政委。4月中旬,他和谢子长去甘肃靖远策划警备第三旅王子元部起义。5月5日,200余名官兵参加靖远起义,6月,起义官兵改编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3支队,焦维炽任政委。后因强敌围攻,被打散。6月上旬,辗转回到西安,8月4日,他在蒲城县晋王村召开党员会议,决定永丰、晋王两地于8月6日同时举行起义。8月6日,永丰起义爆发,维炽在战斗中被俘。敌连审3天,以金钱收买、升官利诱,继之动用酷刑,割舌剜眼,他宁死不屈,敌无计可施,于8月9日将其枪杀,抛尸井中。

 

李光明(1911~1933)

 

原名李建堂,出生于延川县杨家圪台乡西沟村。民国16年(1927)在延川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加入共青团,任学生会会长。民国17年(1928)春参与延川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学潮,被校长开除,不久复学。秋,考入延安省立四中。民国18年(1929),陕北大饥,光明因家贫,留延川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学习并任团支部书记。7月上旬,区委发动普丰川、青平川农民抗粮抗捐,他发动学生闹学潮,配合斗争,被拘留并开除学籍。秋,再入校领导青年学生开展秘密斗争。民国19年(1930)春,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民国20年(1931)2月,中共延川县委派他入西北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学习。民国21年(1932)初结业后,省委派他赴彬县任游击队长。光明率领游击队活动于西兰和咸榆公路沿线。是年夏,李光明率领游击队在彬县、乾县交界地段设伏,他化装成阔佬,坐在路旁,一辆汽车开来,李光明大喊停车,挥手一枪,打爆轮胎,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游击队员立即冲出,包围车辆。李光明和队员们从乘客中查出离任回乡的国民党县长、团长和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等人,缴获长枪和手枪各1枝,没收银元、纸币和所有布匹等日用品。是年深秋,李光明根据中共彬县县委指示,化装进西安城,把所购子弹、药品秘密运出西安。离开西安时,不料碰上曾被他拦截过的汽车驾驶员,10余名军警冲进旅馆,李光明拼命飞跑,被一位买菜大嫂掩护,摆脱追捕。西安脱险后,辗转来到照金革命根据地,红2团团长王世泰领他见刘志丹。志丹说:“听说有位红军闯荡西安,原来就是你,真是孤胆英雄!”经王世泰举荐,被任命为红2团骑兵连长。民国22年(1933)4月27日,率领骑兵连在甘肃宁县武乐一带作战,不幸阵亡。当地中共组织在建立政权后,将“花掌乡”改名为“光明乡”,纪念李光明。

 

孟芳洲(1905~1933)

 

又名舫洲、瀛洲,字介人,化名老侯,今洛川县石头乡西寨头村人。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民国12年(1923),以优异成绩考入榆林中学,开始接受李子洲、魏野畴、杨明轩等革命者的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自治会”、“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会”等学生组织。民国14年(1925)春,经刘含初介绍转入渭南固市的渭阳中学,参与校学生会的领导工作,带领学生驱逐军阀吴新田,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7月,在西安参加省学联的领导工作。秋,加入共青团;冬,入上海大学读书,受瞿秋白、恽代英、任弼时等共产党人的教诲,组织在沪求学的陕籍青年成立陕西同学会,创办《新群》半月刊,宣传革命,抨击时弊。12月4日,他在《西安评论》第26期发表《怎样叫做觉悟的青年》,号召青年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民国15年(1926),在沪组织各界进步人士支持北伐,迎接北伐军进攻淞沪,并于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1927)“4·12”事变后,受中共组织派遣返陕,任共青团三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并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部筹办干部培训学校。10月,当选团省委候补委员。民国17年(1928)春,久旱无雨,官府又紧逼粮款,4月24日,孟和中共其他负责人领导三原、富平2万多农民包围三原县城,迫使当局答应豁免民国17年(1928)粮款。5月组织二次武装围城失败,被马鸿宾部逮捕。看守士兵余中学被其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深夜打开狱门,携械一起逃走,芳洲潜回洛川养伤。

 

民国21年(1932),以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身份赴陕南,不久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民国22年(1933)3月,红29军成立,孟任军事指挥部负责人和城洋西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一团政委。4月7日,军部在西乡县马儿岩召开会议,张正万受国民党收买叛变革命,率部包围会址,惨杀军部领导干部,制造“马儿岩事变”。孟芳洲和军长陈浅伦突围。4月9日夜,孟在入川途中被叛徒杀害。

 

强世清(1911~1934)

 

今子长县栾家坪乡强家湾人。幼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民国16年(1927),加入少年先锋队,参加镇压豪绅恶霸和抗捐抗税斗争,以争强好胜、不畏强暴著称。民国19年(1930)初,随谢子长赴宁夏等地搞兵运,经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1931)春,受谢子长派遣潜回安定组建游击队,在西区一带开展武装斗争。9月,晋西游击队入境后,他率部入伍,在营盘山、玉家湾等战斗中,冲锋陷阵,深得阎红彦器重。民国21年(1932)春,任陕甘游击队骑兵中队队长,先后参加职田、照金等战斗,屡建战功,后升任红26军第2团骑兵连连长。后奉谢子长之命,重返陕北组建武装力量,在延川、安定一带组建红9支队,任副队长。民国22年(1933)春,红1支队组建后,任支队长。之后,率部两次南下,配合红26军攻打山河镇,袭击安定民团李丕成、李丕胜部和凉水湾、徐家沟之敌,均获全胜。10月下旬,红1支队主力返回陕北,在进攻枣树坪国民党军连部时被敌围困,强世清率队奋勇冲杀,腿及胳膊多处中弹,突出重围后到王新庄养伤。由于区交通员柳玉元叛变,被敌包围,强世清和其弟世光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后,县长蒲有儒探监,希望他能“悔过”,遭到强的唾骂。蒲备刑具亲审,强遍体鳞伤。民国23年(1934)初,谢子长率部营救被捕人员,消息传至狱中,强世清带信给谢子长,“请不要为我再作不必要的牺牲,让党放心,我不会给红军丢脸”。正当部队准备攻城劫狱时,消息走漏。2月29日,强世清、强世光被杀害于安定县城北门外。

 

黄天锡(1878~1934)

 

今子长县杨家园子镇吴家寨子人。性情粗暴,横蛮狡诈,绰号“黄儿子”。民国17年(1928)冬,于安定东区操办民团,任团总。民团得瓦窑堡驻军崇保庆团支持,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好坪沟一梁姓人家遭土匪抢劫,要求民团搜捕,民团折腾数日无果,还向其索要辛苦费,比匪盗还多。张家峁子张福才、张九兄弟被民团以通“匪”罪抓捕、吊打,张九被杀,张福才幸得脱逃,民团搜捕未获,遂将其族弟张梦娃以通“匪”罪拘捕,先吊打,后以磨盘压身,终致毙命。黄觉不好交待,又命团丁拉出假行枪杀。民国23年(1934),经共产党员任青云、魏学清、封俊德等人秘密活动,团丁大多为共产党掌握。12月某日,黄带民团入安定县城,中共秘密组织得讯后决定除掉黄天锡,次日,民团20余人行至徐家坬村高崖砭,里应外合,打死黄天锡及其子延亮、团丁路歪脖,其余团丁起义编入红27军第1团。

 

任广盛(1870~1930)

 

任广盛,今子长县玉家湾镇任家砭人。出身贫寒,幼时仅读冬学两年,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深得邻里乡亲拥戴。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春,自修土窑3孔,创办任家砭小学。受谢子长等人影响,在玉家湾一带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任家砭建立安定县第一个农村中共支部,任支部书记。民国17年(1928),受中共安定区委委派,任国民党北区区长。民国19年(1930)夏秋之交,他发动群众抗粮抗税,被国民党县政府迫害致死。

 

任志贞(1914~1934)

 

任志贞,任广盛之女。自幼受父亲进步思想熏陶,倾向革命。性格外向,好打抱不平。民国16年(1927)入本村小学就读,人称“孩儿王”。安定地区农民运动兴起后,任学校儿童团长,配合农会打土豪、斗地主,声名大震。任广盛被逼致死后,她出面与县长交涉,迫使县长答应惩办凶手、免全县“剿共”粮款。民国19年(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瓦窑堡女子高小学习,担任中共地下交通员。民国22年(1933)5月,参加红1支队,任1分队政治指导员,为西北红军中第一位女指挥员。民国23年(1934),延川关庄战役中,1分队被打散,她转移到绥德田庄一带。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严守机密,同年2月13日,被枪杀于瓦窑堡。

 

白德胜(1904~1034)

 

白德胜,今子长县安定镇崖堤人。幼丧父母,家道中落。民国11年(1922)弃家出走,游荡江湖。后入国民党军王保民部当护兵,因不堪忍受兵营生活,不辞而别,联络友人在安定一带打富济贫。经中共安定秘密组织争取,于民国22年(1933)春率部参加红9支队。嗣后,红1支队成立,白德胜任1分队队长。红1支队到陕甘边后,白德胜率部继续在安定、横山、安塞一带打土豪、斗地主、筹集粮饷。不久,中共组织派任志贞任1分队政治指导员,经组织委员张宗孝介绍,与任志贞结成夫妻。民国23年(1934)延川关庄战役时,掩护队员转移,身中两弹,坚持战斗,直到任志贞率部撤离后,才冲出重围。由于流血过多,晕倒在地,被敌俘获。同年2月13日,在瓦窑堡就义。

 

康全明(1912~1934)

 

今甘泉县桥镇乡阎家湾人。高小毕业后,考入米脂三民二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民国16年(1927)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就读。民国19年(1930)秋,在西安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时,遭国民党当局通缉。民国21年(1932)返回家乡。不久,中共组织派康全明到安塞县新乐寨高级小学以教书为名,担任中共安塞县支部书记。在他领导下,安塞县革命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民国23年(1934)春,康全明借府君店(今桥镇乡辖地)民团团总冯继顺离任之机,以“防匪”、“护村”为名收缴民团步枪12枝,机枪1挺,子弹12袋,手榴弹20枚。同时,策动王世民、樊正海、刘彦胜等7名团丁脱离民团,组成一支游击小队。未逾一月,游击队发展到50余人,先后收缴5个民团的枪支。12月,陕甘特委决定攻打国民党安塞县政府所在地新乐寨,派人给康全明送信,安排他做内应工作。此信被国民党县政府获悉,康全明因而被捕入狱,24日,被杀害。新乐寨解放后,在阎家湾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主持追悼会,并以“康全明精神不死”的挽辞慰祭英灵。

 

谢子长(1897~1935)

 

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化名秋阳,今子长县李家岔乡枣树坪人,为陕甘、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26、27军创始人之一。早年在西安陕西省立一中、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读书。民国11年(1922)秋,入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民国13年(1924)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翌年3月奔赴京津,与陕西旅京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及北平中共组织负责人频繁接触,并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回安定继任县民团团总。不久,与共产党员李象九同在井岳秀部石谦团任连长,利用公开身份在安定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在石团秘密组建中共特支。民国16年(1927)春,石旅(石谦于1926年秋升任旅长)中共组织由特支改为军支,子长为委员。其间,他协助上级党组织建立了中共安定县特别支部,培训出一批农民运动骨干,亲自领导农会斗争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拘禁和审判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等,赶走最大的高利贷主王玉书和马子厚,当众烧毁文契、账簿,宣布欠债作废,群众称其为“谢青天”。8月间,中共陕西省委派魏野畴、唐澍、白乐亭等秘密来陕北巡视工作,指示象九、子长继续留石旅开展工作,作好武装反抗军阀的准备。8月下旬,石谦在榆林遭暗杀,井岳秀令李象九营开赴延安,令谢子长连开往宜川,阴谋借机消灭这支部队,魏、唐、谢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决定驻清涧的4个连首先起义。10月11日夜,在“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清涧起义爆发。12日凌晨,起义部队挥师南下延川,会合共产党员王有才连,13日,以换防为名,由谢子长连为先锋奔袭延长,收缴齐梅卿营营部和2个连枪械,营长齐梅卿被击毙。15日,起义部队与驻宜川的李瑞成连等配合,里应外合,占领宜川。起义部队整编为旅,李象九为旅长,唐澍为参谋长,下属3个营,谢子长任一营营长。此时,起义部队内部在行动方针等重大问题上发生分歧,由于李象九执意沿用旧番号,坚持守城御敌,给井岳秀部调遣兵力、围剿驻宜川城起义部队提供了机会。在高双成部优势兵力进攻下,起义部队仓促应战,指挥失当,损失惨重。在危急关头,谢子长甩脱李象九,带领部分起义人员冲出重围,转战韩城接受杨虎城部改编。唐澍、谢子长、阎揆要决定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2月30日,部队在韩城二次起义,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和谢子长分任正、副总指挥。民国17年(1928)元旦,唐、谢率部北上,向清涧、安定进发。途经宜川,误信消息,贸然攻打宜川失利,部队受到重创,到达交口镇,再遭袭击,至陕甘边界的豹子川时,只剩20余人。唐、谢决定分散隐蔽,起义遂告结束。

 

民国17年(1928)2月初,子长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去洛南三要司许权中旅工作,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5月,与唐澍、刘志丹等领导渭华暴动,他任新成立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兼第三大队大队长,率部英勇作战,后由于敌兵压境,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重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民国18年(1929)2月,在中共陕北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当选为特委军委委员。夏,他受命到宜川争取梁占魁部。民国19年(1930),奔赴甘肃、宁夏进行兵运,任苏雨生骑兵师10旅旅长。不久,人谭世麟部,任团长。子长利用其公开身份,收拢各地躲避追捕的党团员和革命群众,争取民团、哥老会,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区活动,后遭敌袭击而失败。8月,他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总指挥。10月中旬,他调往中共中央特科受训(地址上海),次年春回陕,继续在甘肃平凉一带从事兵运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子长任总指挥。民国21年(1932)2月,反帝同盟军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正式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任总指挥。之后,游击队消灭了旬邑、彬县、长武、宜君的部分民团,攻占了旬邑县城。4月下旬,推行王明“左”倾路线的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后叛变)来游击队巡视工作,他采取“左”的惩办政策,把由于作战经验不足、两次攻打山河镇失利的责任全部推到指挥员身上,子长被撤销总指挥职务,派往甘肃搞兵运工作。5月,子长组织靖远兵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3支队,他任总指挥,不久在水泉战斗中失利,子长奉命返回西安。8月30日,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子长为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他率部南下耀县地区,采取避实击虚、以退为进战术,在照金、富平、同官(今铜川)一带歼敌400余人。后北上保安,两次攻县城未克,遂撤至合水平正川一带分散活动。12月上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26军,并在宜君杨家店进行整编。这时,杜衡再次来到部队,诬蔑子长、志丹犯了“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错误,蛮横地撤销了他们的领导职务,擅自决定给子长以留党察看处分,送上海中共中央局“受训”。民国22年(1933)初,子长至上海,中央了解情况后,撤销了对他的错误处分,并分配到北方局工作。4月,到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18师,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9月,18师被打散。

 

民国22年(1933)11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子长回陕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翌年初返回安定,根据中共陕北特委指示,着手恢复红1支队,发展武装力量。民国23年(1934)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阳道峁成立,子长兼总指挥。7月17日,他率部攻入安定县城,营救出被捕党员和群众200余人。7月28日,在阎家洼子召开红26军42师连以上干部和陕北游击队各支队干部联席会议,决定由子长兼任红26军42师政委。8月15日,子长率红26军42师第3团和陕北1、2、5支队由南梁到安定,在井武塌、张家圪台作战数次,连获胜利,士气大振。8月26日夜,攻打清涧河口的战斗打响。国民党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红军连攻数次未克。子长重新组织力量,实行强攻,迫敌放弃据点逃往清涧县城。此次战斗中,子长胸部中弹,血染衣衫,他掩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至胜利。战后,他不顾重伤在身,又挥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敌一营,彻底粉碎了敌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9月15日,子长带伤指挥,再次攻克安定县城,击毙团总李丕成。此时,子长伤势加重,在担架上指挥作战。1935年2月5日,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联席会议在安定县周家硷召开,会议通过了子长和志丹共同制定的军事部署,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子长被推选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2月21日,由于伤势恶化,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9岁。5月,为纪念谢子长,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将安定县改称子长县。

 

杨灏(1910~1935)

 

字伯淳,出生于延川县杨家圪台村一个农民家庭。民国16年(1927)春,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就读,因其勤奋好学、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工于书法,被推选为学生会宣传委员。是年加入共产党。同年暑假,与同乡杨增爱(杨醉乡)回乡宣传革命,创建村中共支部和共青团延川支部,担任团支部书记。次年,任中共延安区委宣传委员兼共青团延安区委书记。民国18年(1929)冬,毕业于延安省立四中,任中共延安县委宣传部长,兼共青团延安县委书记,先后在延长县立第一高级小学、第二高级小学和甘泉县立高级小学执教,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秘密活动。1935年4月参加红26军骑兵团。7月调入西北军委秘书处工作,不久升任西北军委副秘书长。9月,中共党内王明“左”倾路线推行者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错误肃反,他被扣上“反革命”、“国民党派来的AB团”等罪名,遭关押逼供。杨灏义正词严,予以反驳。10月被活埋于甘泉下寺湾。1942年冤案平反,杨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谢福成(1908~1935)

 

谢福成,谢子长兄谢德惠之子,幼时过继于安定姑母史家,曾改名史尚直。民国16年(1927),他放弃学业,参加安定农民、学生活动。10月,随谢子长参加清涧起义。宜川战斗失利后,奉命返回安定,会同李清业、王志明等人开展中共秘密工作,组织民众抗粮抗税,动员青年参加游击队。民国21年(1932)2月,他参加红9支队。民国23年(1934)4月,参加红1支队,负责政治宣传工作,他创作的“男女要平等,妇女要解放,放脚、剪发、闹革命……”、“工农兵,大家团结起来,打倒反动派……”等歌曲流行甚广。4月底,被民团搜捕入狱,宁死不屈,后被关入死牢。7月,谢子长率部攻进安定县城,获救出狱,任红12支队指导员。1935年秋,在甘泉下寺湾战斗中负伤牺牲。

 

谢绍安(1909~1935)

 

谢绍安,又名连成,谢德惠之子。民国21年(1932)5月参加红1支队,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1933)春,率红1支队5分队在安定、靖边、横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筹集银洋千余元,全数缴公用于军需。9月,红1支队攻打枣树坪失利,他几番冲进敌阵背负伤员,并率部狙击尾随之敌,使部队安全转移。民国23年(1934)春,红1支队恢复后,任副支队长。6月,在窑则峁河战斗中,只身冲进敌营,夺得敌营长张建南驳壳枪1支枝。12月,任赤源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局长。1935年8月,任红27军第4团团长。12月23日,率团护送神府特委领导人北上,行至横山县范家高梁与国民党军骑兵连遭遇,激战中牺牲。

 

范世昌(1910~1936)

 

宜川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靠母织布为生。民国14年(1925),考入宜川师范,被选为学生会主席。7月,至宜川高级小学任教。在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并担任中共秘密小报编辑工作。民国16年(1927),唐澍、谢子长清涧起义部队南下宜川,范带领青年学生、农民配合起义部队参加战斗。后领导成立宜川县农民协会。民国18年(1929),协助白彦博创建宜川县第一个中共支部,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同时,就任国民党宜川县教育局督察,利用其合法身份领导学生运动,曾被捕入狱。民国23年(1934),领导成立中共游击队。1935年10月27日,再次被捕,遭酷刑折磨,坚贞不屈。1936年1月21日被杀害,全身被戳23刀。

 

杨琪(1895~1936)

 

字建亭,今延川县黑龙关乡北原村人。少年务农,民国14年(1925)从军,在国民二军骑兵团当兵。同年秋,利用回陕北招兵之机,联络数十人,筹枪数十余枝,欲组建一支反抗军阀的队伍。返乡途中,在延川县南拓家川村遭井岳秀部伏击而失败。民国15年(1926)在杨虎城部任排长,再次回陕北,建立一支20余人的保镖武装,在晋陕石楼、清涧一带打游击,坚持2年之久。民国20年(1931)9月,杨琪、师储杰等陕北保镖武装与中共晋西游击队联合,经过改编先后在安定、保安同敌作战,歼敌100余人,缴枪100余枝,队伍逐渐扩大。10月,晋西游击队到达南梁,与刘志丹部队汇合。民国21年(1932)5月加入共产党,在此前后任陕甘游击队管理处处长兼骑兵队副队长。同月,随红26军南下终南山,遭敌重兵包围,部队被打散后,化装成揽工汉,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回到照金根据地。民国22年(1933),任第二路军游击队总指挥,为建立南梁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次年7月,任红26军42师3团参谋长。在井武塌战斗中身先士卒,全歼敌人1个连,随后任陕北游击队指挥部巡视员。1935年1月,任红27军84师师长。在南沟岔战斗中消灭国民党军1个连,在贺家湾等地战斗中接连获胜,歼敌2个连。他率领的红27军84师在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中起了重大作用。9月,在陕北错误“肃反”中入狱,11月获释。1936年初任红28军3团团长,3月9日,率红28军3团攻打岱王庙,中弹牺牲,葬于延川县北原村。1989年迁入延川县烈士陵园。

 

刘志丹(1903~1936)

 

名景桂,字子丹〔后改名志丹),今志丹县金鼎乡芦子沟村人。祖父刘士杰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拔贡。父亲刘培基,清末秀才,曾作金佛坪民团团总张杰儒副官,金汤小学教员,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会议员、常驻议员。志丹兄弟5人,排行老大。7岁时随父读书,后转入永宁山高级小学,民国11年(1922),考入榆林中学。志丹在共产党员教员魏野畴、李子洲启发下,阅读《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大纲》、《向导》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民国12年(1923),榆林中学成立学生自治会,志丹被选为主席。民国13年(1924)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4年(1925),转为中国共产党员。7月,被选为陕北学生联合会代表,赴三原参加全省学联代表大会和共进社第二届代表大会。

 

民国14年(1925)秋,中共派志丹赴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初,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秋,随军北伐。冬,志丹被派往国民军联军马鸿逵部任党代表兼政治处长。民国16年(1927)6月,国民党进行“清党”,刘志丹等30余名中共党员被扣押于开封。7月,在押解武汉途中,志丹等机智脱险,转入隐蔽活动。民国17年(1928)1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驻陕新编第三旅许权中(中共党员)部准备起义,并派刘志丹、唐澍、谢子长前往许旅加强领导工作。5月初,渭华农民起义,成立崇凝区苏维埃。5月16日,刘志丹、许权中等率部开往渭南高塘改编,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总指挥。革命军进一步开展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摧毁当地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政权,在崇凝、高塘周围45个村子建立苏维埃政权。6月上旬始,冯玉祥调集约3个师的兵力,在宋哲元指挥下,先后三次向起义军大规模进攻。刘志丹、唐澍身先士卒,率兵与敌激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过大,刘、唐又缺乏指挥革命战争的经验,起义失败。同年7~8月,志丹等化装回到西安,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渭华起义情况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秋,省委任命刘志丹为中共陕北特委军事委员会主席,派赴陕北工作。志丹途经保安时,和当年榆中同学、保安县中共组织负责人王子宜、曹力如一起,在永宁山整顿地方党团组织,建立起中共永宁山支部和共青团永宁山支部,刘志丹兼任党支部书记。志丹和力如通过县长崔焕九及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教育科长曹继芝(中共党员,后叛变)的关系,分别担任县教育科督学和永宁山高级小学校长,以学校为立足点,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刘志丹到达陕北特委所在地——榆林。特委代书记杨国栋慑于国民党残酷统治,主张只做宣传工作,不搞武装斗争,甚至荒谬地提出党组织暂时停止活动。志丹和特委其他成员,同这种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积极主张开展武装斗争应采取“白、灰、红”三种策略,即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改造土匪武装,建立工农武装。民国18年(1929)4、5月间,中共陕北特委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撤销杨国栋的职务,刘志丹任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7月,中共陕西临时省委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刘志丹为候补常委。

 

民国18年(1929)春,志丹返回保安,根据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关于派大批党团员打入军阀部队开展兵运工作的决议,主要从事兵运活动。当时,保安民团团总路登高横行乡里,群众恨之入骨,县长及地方上一些士绅与路也有矛盾。志丹即决定通过合法斗争夺取县民团领导权。志丹和王子宜、曹力如一面分头联络,争取士绅们赞成改选民团,动员四乡父老在“要求罢免路团总”的条陈上签名;一面揭露路登高欺压百姓的罪行,鼓动群众找县长告状,要求改选团总,并通过社会关系巧妙地提出志丹、力如为团总候选人。一时间,“路登高不称职”、“刘志丹文武双全”、“罢免路团总,推举刘志丹”成为全县上下的呼声。志丹见时机已到,便让曹力如和王子宜拿着四乡民众签名的条陈去见崔焕九。崔焕九迫于民众压力,当场表示三天后在县高小校园投票选举团总。刘志丹随即召集支委开会,研究对策,分派曹力如、曹继芝联系政府职员和附近群众,王子宜、赵耀先组织学校进步师生,准备应付突然情况。选举日,路登高拉了一些绅士、团丁参加投票。王子宜也将学生带进会场,夹杂在群众中,帮助不识字的群众写票,暗示他们给刘志丹、曹力如投票。结果,刘志丹和曹力如得票最多,分别当选为县民团团总、副团总。志丹担任团总后,立即对民团进行整顿,废除打骂,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建立党、团组织,把民团改造成为中共掌握的武装力量。

 

民国19年(1930)初,赴陕甘一带从事兵运工作,入骑兵师苏雨生部任16团副团长。后同谢子长入地方军阀谭世麟部,随部驻防在庆阳、吴旗交界的三道川,待机起义,遭到张廷芝部偷袭而失败。刘志丹脱险后只身回到永宁山,在曹力如、王子宜的掩护下,赴绥德参加陕北特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刘志丹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副总指挥。9月,志丹回到保安,向永宁山党支部传达特委会议精神,研究扩大革命武装的计划。随后,在永宁山组织起一支20多人的武装,打着陇东民团骑兵第6营的旗号,到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以商借粮草为名,奇袭太白,击毙驻守太白镇的陇东民团24营营长黄毓麟及10余名团丁,缴获长、短枪60余枝,骡马10多匹。此次战斗名震陕甘边,称为“太白收枪”。之后,志丹率这支队伍活动于保安、安塞、合水、甘泉一带,几个月内,队伍发展到200余人。

 

民国20年(1931)春,志丹奉省委指示,再度与苏雨生合作,任苏部团长,驻旬邑职田镇,准备起义,不慎身份暴露,志丹被捕,囚于彬县,部队被收缴改编。后中共组织通过杨虎城的关系营救获释。同年4~5月间,志丹根据省委指示,又打入平凉甘军新编13师陈珪璋部,利用地方军阀间的矛盾,在陈部开展兵运。陈珪璋明知志丹是共产党员,但对志丹的能力十分钦佩,想利用志丹扩充自己的实力,对付其他地方军阀。志丹心中有数,亦借机以陈的名义在桥山南端宁县成立1个旅,号称11旅,自任旅长,人枪300多,并不断吸收当地农民及共产党员参加。不久,志丹的11旅与陈部发生火并而被打散。7月,志丹与马锡五进入南梁地区,收编赵连璧、杨丕胜、贾生才三股武装,终于组建了一支独立的革命武装队伍——南梁游击队,队伍逐渐发展到100余人。多次兵运失败的教训,使志丹认识到首先得有自己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革命战争必须和当地群众斗争相结合,走“井冈山”道路。于是,他把部队拉到子午岭一带,一边坚持游击战争,一边建立根据地。10月下旬,志丹带领游击队在甘肃合水县灵锦庙和杨重远、阎红彦、师储杰、杨琪等率领的晋西游击队会合,到南梁一带休整。冬,转移至甘肃省合水县柴桥子。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部队改称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志丹任副总指挥兼第2支队支队长,在宁县和旬邑一带活动。

 

民国21年(1932)2月,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县三家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李杰夫(后叛变)任政委,杨重远任参谋长。改编后,志丹离开部队赴省委汇报工作。随后在渭北搞兵运,不久返回陕甘边。5月10日,省委改任刘志丹为游击队总指挥。时,国民党军重兵“进剿”陕甘游击队,志丹主持总部会议,分析敌情,部署战斗。15日,志丹率游击队直取旬邑马栏镇,一举歼灭敌511团2个连及民团一部,缴枪200余枝。17日,连歼凤凰山守敌511团2个连及焦家坪、五里镇两地民团共500余人,缴枪400余枝。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在五里镇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扩大红军,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20日,向东挺进,半月之内经过5个县,大小战斗9次,获胜8次,歼敌1400余人,缴枪1200余枝,粉碎了敌人“进剿”。7月下旬,省委派代表到游击队,推行“左”倾错误,对志丹等进行批判。这时,敌人调集3000余人,分3路对游击队开始新的“进剿”,情况非常严重。子长、志丹沉着应战,采取避锐攻弱的灵活战术,佯装撤退,在照金以西埋伏,诱敌进驻照金。游击队立即将其包围,趁拂晓大雾弥漫之机,发动攻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激战不到两小时,打死民团总指挥党谢芳,活捉耀县团总蔡子发,歼敌400余,给敌以重创。随即挥师北上,寻找新的战机。志丹在离开照金时,将他的特务队交给习仲勋带领,就地坚持游击,开辟根据地。9~10月,子长、志丹两次率游击队攻打保安县城失利,便将队伍撤到甘肃省合水县平正川的梢林地带,分散活动。12月上旬,各路游击队在甘肃省合水县会合,根据省委指示,开往宜君转角镇整编,准备成立红26军。此时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以中央北方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部队,利用部队改编机会进行宗派活动,撤销子长、志丹的职务,强令谢子长、阎红彦去上海临时中央局“受训”,志丹和杨重远虽然留在部队,但不分配重要工作。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26军第2团,王世泰任团长,杜衡兼任军、团两级政委。志丹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他心地坦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协助王世泰工作,帮助起草了《政治工作训令》和军纪条例,并尽力维护部队团结,表现出坚强的党性,赢得部队干部战士的拥戴。红26军成立后,杜衡继续推行“左”倾路线,只讲斗争,不搞联合,主张打倒一切。结果敌人越打越多,根据地越打越小,只剩下被敌围困的照金中心区薛家寨。伤员无处安置,粮食供给不济,情况十分危急。

 

民国22年(1933)5月,杜衡主张放弃照金,南下渭华重新开辟根据地。志丹坚决反对南下,他气愤地说:“我们费尽心血,才搞起这一块根据地,哪能轻易放弃!红军脱离根据地,就是自行毁灭。”杜衡不听劝阻,强令部队南下,自己却借故溜回西安。杜衡走后,汪锋担任政委,志丹任参谋长。部队已深入险地,进退两难,在蓝田张家坪被敌5000余重兵围困,只得分路轻装突围。在终南山一带苦战2月,终因孤军作战,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志丹带10余人冲出重围,又被困在深山老岭里。后在中共地方组织的帮助下,化装成“货郎”,历尽艰难险阻,10月回到照金根据地。10月4日,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王泰吉。志丹回到照金后即被任命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0月中下旬,志丹和泰吉挥军北上,先后在合水县城、毛家沟门、杨家店三战三捷,歼敌数百人。11月上旬,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部在合水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刘志丹的建议,总结以往斗争经验和失败教训,讨论制定了改编部队、建立根据地和行动方针等问题,决定撤销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红26军,先成立42师,王泰吉任师长,刘志丹任参谋长,高岗任政委,辖2个团500余人。会议还决定红军暂时撤离照金,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随即,志丹和王泰吉分兵两路继续北上,在二将川会师,利用战斗空隙在二将川、平正川、太白川、白马庙川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极大恐慌。民国22年(1933)12月,西安绥靖公署向保安、合水、庆阳等地守军发出命令,准备向根据地发动全面“围剿”。民国23年(1934)1月,王泰吉离开部队到豫陕边搞兵运,志丹改任红26军42师师长,杨森任政委。从2月至4月,志丹率42师在陕甘边迂回作战,9战皆胜。在南梁西部荔园堡歼灭张廷芝部300余人,又在三道川蔺家砭消灭张廷芝部1个连,在元城川五角城子歼灭谭世麟部1个连,特别是西华池一战,全歼敌17路军杨子恒部1个团部和2个整营及直属炮连,俘敌600余人,缴获长短枪6、00余枝,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骡马50余匹,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接着挥师南下,在三原、淳化、耀县一带开辟第三路游击区,终于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扩大了根据地。5月,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志丹任主席。他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在南梁附近的张岔村创办军政干校,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军政干部。夏秋,刘志丹两次派部队到陕北,协同陕北游击队作战,还抽调一批干部和100多条枪补充陕北游击队。11月,在荔园堡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选举习仲勋为主席,刘志丹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时,蒋介石调集驻河南高桂滋部和陕、甘、宁、晋4省国民党军4万多人,对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起第二次“围剿”。12月,志丹和惠子俊(陕甘边特委书记)率红26军2团和陕甘5、6游击支队赴安定,与陕北特委及谢子长等共商对策。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惠子俊为书记。同时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谢子长任主席,刘志丹任副主席。因当时谢子长身负重伤,军委工作由刘志丹全权负责。志丹亲自为西北军委起草粉碎敌人二次“围剿”的动员令,全面部署反“围剿”战斗。红27军先和敌人正面接触,志丹率红26军北上,在横山全歼井岳秀部1个精锐连。5月1日,两支红军在赤源县白庙岔会师,宣布成立前敌总指挥部,由刘志丹任总指挥。在志丹统一指挥和根据地群众武装的配合下,又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粉碎了陕甘宁晋4省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俘敌约2000人,缴枪3200余枝(挺),先后解放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正规部队发展到2个师9个团5000余人,游击队4000余人。同年8月,蒋介石调集陕甘宁晋绥5省军队和驻陕东北军及国民党中央军的一部分共10万余众,对西北红军进行规模空前的第三次“围剿”。志丹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他乘敌部署尚未就绪之机,先发制人,同月中下旬,首先在东线绥德、吴堡一带击溃刚过黄河的阎锡山部2个旅,迫使阎部退回山西,接着又集中兵力进攻北线横山驻敌。9月,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红25军进入陕北根据地。刘志丹亲自起草《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率军南下迎接红25军。9月18日,在延川县永坪镇召开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陕甘晋省委,改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将红25军、红26军和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共7000余人。红15军团成立后,海东、志丹即率部南下,10月2日在劳山歼东北军110师2个团和师直属队,击毙师长何立中,迫使瓦窑堡高桂滋部和井岳秀部逃往绥德。5日,根据地首府迁驻瓦窑堡。

 

在反“围剿”紧要关头,“左”倾错误在根据地恶性发展,开展“反对右倾取消主义斗争”和“肃反运动”。原红26军营以上干部和西北军委机关、陕甘边县以上领导干部几乎全部被捕。当时,志丹正在前线指挥作战,他们采取欺骗手段将志丹调离前线。志丹在途经安塞真武洞时,碰见从瓦窑堡来的通讯员,说有一封给红15军团的急件,顺手交给志丹。志丹一看,原来是密令逮捕他和其他同志的名单。为了稳定大局,志丹不顾个人安危,镇定地把信交给通讯员,要他送往军部,自己准备赴瓦窑堡向中央驻西北代表团申诉。但他一到瓦窑堡,即被扣押。后来,妻子同桂荣及5岁的女儿也被禁闭起来。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毛泽东主席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并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等代表中央奔赴瓦窑堡接管由“左”倾错误领导控制的保卫局。经过审查,11月将志丹等全部释放。毛泽东、周恩来一到瓦窑堡,就接见了刘志丹。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并将陕甘游击队和地方武装改编为红28军。志丹先后被任命为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28军军长、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和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周恩来多次赞扬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心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是一个真正的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共产党员。

 

1936年2月,志丹和宋任穷率红28军东征。4月1日,志丹指挥部队由神木沙峁头渡过黄河,向兴县进军,沿途连获胜利。4月14日,在围攻三交镇战斗中,志丹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士向敌人冲锋时,不幸左胸中弹,当即昏迷过去,清醒过来后,仍以顽强的毅力,断断续续地告诉身边战友:“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说完停止呼吸。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致词。同年为纪念刘志丹将保安县改名志丹县。

 

同桂荣(1905~ ),刘志丹之妻,与志丹同村,民国十年(1921)与刘志丹结婚。战争年代,积极支持丈夫革命,默默奉献,倾力抚养遗孤。建国后,关心下一代成长。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常委。

 

刘力贞(1930~ ),刘志丹之女,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凤岐(1907~1936)

 

今子长县史家畔乡杨家河人。民国12年(1923),入安定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学习。民国15年(1926),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民国16年(1927)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返回安定从事秘密活动。秋,联络四乡群众抗粮、抗税,发展中共组织,使东区一带成为“赤化”区。民国19年(1930)底,组建中共杨家河支部,任书记。民国22年(1933)1月25日,红9支队队员在他家过年,由于叛徒告密,他被国民党军逮捕关押。翌年3月,经中共组织营救,保释出狱。4月,任东区游击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1935年春,任红9支队政委,在马家坪战斗中,阻敌3天,配合主力红军全歼高桂滋部左象亨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后,他调任陕北省军事部科长。1936年4月,任米西〔今子洲县境)游击师司令兼政委,8月与敌高双成部一个营遭遇,遭受重创,他和警卫员一道跳崖。敌追至悬崖,见他未死,用毛驴驮运至绥德。当敌知他是威震米西的游击师司令后,随即给他调养治疗,妄图从他口中获取情报。经两月审讯无果,于1936年10月中旬被枪杀于绥德城外。

 

乔凤鸣(1915~1936)

 

今富县羊泉乡南章村人。民国22年(1933),鄜县高级小学毕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鄜甘游击队第二分队经济员。民国23年(1934)麦收后,国民党军在羊泉区太宜村抢粮,乔得到情报,率10多名游击队员半路截击,夺回粮食并缴获战马1匹。1935年10月,乔凤鸣随鄜甘游击队配合红15军团78师取得郭丰、钳二、榆林桥等战役胜利后,奉命回羊泉扩大红军武装力量,很短时间内就在南章、北章、八合、李家原、上良村、下良村、卜巷等地组建起3支游击队,并联合成立鄜甘苏维埃羊泉游击大队,乔凤鸣任大队长,11月,率游击大队配合红15军团参加“直罗镇战役”,战役结束,羊泉游击大队扩充改编为红29军257团,乔任团长。1936年1~3月,兼任鄜县独立营营长。5月7日,率部在北道德金村设防,阻击国民党东北军111师的重点进攻,不幸中弹身亡。

 

冯德胜(1907~1936)

 

今延川县延水关镇北村人。幼年丧母,随父种田。青年时为谋生从军2年,回乡后扛长工度日。1935年初,参加延水游击队,旋编入陕北游击队17支队,后任县保安队长,并加入共产党。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县保安队编入阎红彦领导的红30军,任1营1连连长,随部东渡黄河,在石楼、中阳一带开辟苏区。5月初,红军回师陕北,德胜所在团担任后卫掩护任务。该团顽强阻击敌军,完成掩护任务准备撤退时,被敌军大部队分割包围。他沉着指挥突围,率领19名战士退至黄河岸,夜伏永和关铁铧沟大石崖下,伺机渡河,被敌发现包围。他和战友们顽强抗击,伤亡惨重,遂命令战士们毁枪跳河,全部遇难。当地群众为纪念冯德胜及死难的红军战士,将黄河岸此处石崖称为“红军崖”。

 

王树勋(1908~1936)

 

今富县洛阳乡田厢村人,乳名满全,又名万全,别名立三。富县最早的中共党员和富县第一支中共武装创始人。民国18年(1929),王树勋经延安省立四中高年级同学王世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鄜县籍入党时间最早的中共党员。民国19年(1930)冬,王树勋改名王创业,与另一名鄜县籍中共党员李文炳(改名李向阳)回到鄜县,举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发展武装力量。民国20年(1931)秋,王创业、李向阳等人在交道、牛武和菩堤等地组建起1支50余人、20多条枪的革命武装,决定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合,兵行到鄜县、甘泉、延安3县交界地带的柏树林山地,被民团包围,一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王树勋受伤突围后秘密养伤于交道、菩堤等地。民国21年(1932),赴吴旗新寨堡以教书为名搞秘密工作,配合红军攻打新寨堡,战斗中王树勋等7人被俘。国民党军队将王树勋等人拉到沟边准备杀害,王树勋跳崖逃脱,其他6人遇害。

 

民国22年(1933),王树勋奉命到驻甘肃国民党西北军内部搞兵运。1935年春,任国民党西北军靖宁新编11旅1团3营中尉连长。1936年3月25日王树勋等人率新编11旅1团3营官兵起义,在甘肃陇东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国民党东北军何柱国率部围歼起义官兵。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王树勋于5月4日被捕,6月17日解送兰州,英勇就义。建国后,王树勋遗体被安葬在兰州陕西义园。1958年,中共鄜县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在田厢村为王树勋树立烈士纪念碑。王世泰撰写碑文,称之为“创业将军”。

 

刘宝堂(1900~1941)

 

字玉亭,今志丹县顺宁乡桃梨坬村人。青少年时在家务农。性刚直,讲义气,重交情。民国7年(1918),刘宝堂在杨渠寨子竖旗聚士,成立地方民团,自任团总,抗御土匪骚扰,维护地方安全。民国10年(1921),民团被杨虎城部收编,刘任排长,驻防延川,后驻澄县。民国16年(1927),刘宝堂回家探亲之机,又在杨渠寨子自立旗号招兵,被井岳秀部收编,任连长。18年(1929),刘第三次在杨渠招兵。队伍扩大后,在陕甘交界的南梁堡、阎家坬子一带活动,被甘军陈珪璋部收编,任陈部第2旅旅长兼第4团团长。

 

民国20年(1931),刘志丹决定打入陈部搞兵运,先派刘约三赴甘肃平凉通过刘宝堂和陈珪璋接上关系。陈委派刘宝堂为代表,押送物资前往刘志丹驻地新铺镇慰劳。刘宝堂见到刘志丹,十分投机。刘宝堂提出要和刘志丹等结为金兰,刘志丹欣然应诺,并亲拟“兰谱”,参加签名的有刘志丹、谢子长、刘宝堂等18人。刘志丹策划兵变失败后,其设法保护志丹脱险。

 

刘志丹到南梁开展武装斗争,刘宝堂暗中给予多方支持,以致刘宝堂的防区合水一带也建起了革命武装。有人向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告刘宝堂通红军,为此,红军和刘宝堂假打一仗,红军“败”走梢山。刘宝堂拿着一些红军的衣帽、破枪作为“战利品”向朱绍良“报捷”,搪塞了事。民国21年(1932)陈珪璋死后,刘宝堂投奔邓宝珊,先任团长,后任11旅旅长。仍与刘志丹密交,对11旅中的秘密共产党员,委以团、营、连重要职务。1937年,刘宝堂被调往榆林地区驻防,与八路军贺晋年部为邻,两军相处和睦。1940年冬,胡宗南亲自策划搞垮11旅,要刘宝堂往11旅“清党”。刘宝堂一直搪塞应付,胡便指示安边保安司令张廷芝伺机谋害刘宝堂。1941年春,张廷芝将女儿许配给刘宝堂的儿子。7月13日,张以“会亲”为名,在安边设宴,请刘宝堂部连以上军官赴宴。在宴会上,张廷芝给刘宝堂敬酒,两人碰杯之机,张廷芝开枪打死刘宝堂,张部兵丁冲入宴会厅,将刘宝堂部军官全部缴械,11旅瓦解。9月23日,八路军8团派代表在安边城外西园子陵园参加刘宝堂追悼会。1942年2月19日,刘宝堂灵柩由安边迁回志丹县桃梨坬安葬,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刘约三前往主祭,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送挽联。

 

杨学武(1903~1944)

 

字世立,祖籍山西省石楼县,出生于今延川县关庄乡杨家坪村。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国民党陆军第17军84师251团上校团长。1943年9月奉命由河南渑池渡黄河赴山西垣曲一带打游击,袭扰日本侵略军据点,历时2个月。1944年4月10日,在垣曲县境的狭崾岩和数倍于己的日军遭遇,不幸牺牲。1947年12月31日,国民党追授其为陆军少将。名载《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

 

陈发鸿(1915~1944)

 

延川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加入共产党,为陕北红26军战士,历任班长、排长、连长。1937年在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任营长、副团长。1940年10月,奉命随5纵队南下华东地区,进行抗日及反国民党顽固派斗争。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3师后,任8旅22团副团长。1941年夏,任24团副团长,1943年调任22团团长。他作战勇敢,每战都亲临前线。所率22团战斗力强,在新四军3师中号称“虎团”。他指挥了佃湖战斗、二三截战斗。1944年10月,在合德战斗中,亲临第一线指挥,不幸中弹负伤。他对大家说:“牺牲是革命军人的本分,这算不了什么。”在昏迷中还高呼:“同志们冲啊!”由于伤势过重而牺牲,黄克诚师长为其题写挽联“痛一弹无情夺吾勇将,愿三军用命歼彼顽凶”。建国后,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政府将合德镇北街命名为“发鸿街”。

 

惠光前(1920~1944)

 

今甘泉县劳山村人,化名林亦清、李新民、李健吾。民国20年(1931),在甘泉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品学兼优。民国23年(1934),考入陕西二中,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2月,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七七”事变后,抗大学员提前毕业,被选送到中央党校学习。党校毕业后,化名王甘前在“安吴青训班”担任队长。1938年冬,调任中共甘肃工委青委书记。1940年10月15日晚,惠光前和中共兰州工委书记李铁轮在罗云鹏家中商谈工作时,三人同时被捕。不久,转押兰州警察一分局,曾越狱一次,但未成功。此时,敌人加紧审讯,用毒刑折磨他,并转押沈家坡看守所。1941年2月12日夜,惠光前、李铁轮、罗云鹏和赵子明经过周密准备,用炉条挖开墙壁越狱。惠光前和罗云鹏沿小路向华北方向跑去,因道路不熟,惠失脚摔下陡崖,腿被摔伤,2人再次被捕,次年被转押大沙沟秘密监狱。在狱中,他坚持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卖国行径,为难友教唱革命歌曲,组织难友们开展改善伙食和卫生条件的斗争,获得胜利。1944年春,在敌人酷刑摧残折磨下,病饿而死。

 

马海旺(1880~1944)

 

祖籍陕西横山县。清宣统元年(1909)随父母逃荒到保安,定居于永宁山苍沟村。父亲当佃农,他给人家放羊。父子俩起早摸黑,辛勤劳作,两年后,家业逐渐扩大。民国14年(1925),有土地500多垧,羊400多只,大家畜20多头,成为永宁一带很有名望的殷实农户。是年秋,马海旺加入哥老会,被推举为西壮堂(最高辈分)龙头大爷。他执规严明,不准会员欺侮良善,掠夺平民财物,在陕甘宁交界区的哥老会中声望甚高。次年,马海旺被国民党保安县政府任命为石畔乡民团团总。他办事公正,群众称之为“龙头大爷马公道”。

 

民国19年(1930),刘志丹在三道川搞武装斗争失利,马海旺通过哥老会掩护刘志丹。9月,刘志丹在永宁石峁湾练兵时,马海旺发动四乡群众捐粮、款供应军需。民国20~21年(1931~1932),马受刘志丹、谢子长委托,三去肤施,以哥老会龙头大爷名义,买回长、短枪各1枝,子弹100余排,手榴弹60枚。民国20年(1931),马海旺以乡民团的名义,在吕家沟县民团修械厂为红军修枪20余枝。还在他家为游击队设接待站,养护游击队伤病员,为过往干部、战士提供食宿。刘志丹的父亲、妻子、女儿曾在他家避难数月之久。

 

1936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在永宁马头山召开全国哥老会代表会议。马海旺拿出两石多粮食,还动员附近会员捐献粮食、猪羊、蔬菜,供代表食用。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江湖抗日救国会,马海旺被选为抗日救国会副主任。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哥老会会员捐粮款支援抗日,动员青壮年会员参加抗日队伍,说服土匪武装参加抗日军队,为扩大陕甘边的抗日统一战线做出很大贡献。马海旺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到1943年,累计新开荒地150多亩,生产粮食120多石,交爱国粮1.5万多公斤。他还动员本村及定边渠16户人家修水地种稻谷,5年修水地60亩,他一家即修18亩,并经常无偿帮助其他农户和移民。1943年秋,马海旺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会,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获奖耕牛1头。12月,马海旺被选为志丹县抗日救国联合委员会主任。1944年7月2日,马海旺病逝。高岗、林伯渠、李鼎铭、谢觉哉、刘景范、曹力如、马锡五等送了挽联,志丹县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送了金匾。12月,林伯渠为马海旺墓碑题词。

 

朱子伟(1912~1947)

 

原名杜福祥,乳名存福,今延川县文安驿镇人。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6年1月参加红军,随军东征,任某部司务长,后任红15军团78师3团4连中共支部书记。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7团3营特派员,随军开赴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斗。1938年任3旅1团2营教导员,随军转战晋东南,多次参加打击日军的战斗。1940年任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教育长,翌年任鲁西军区四分区副参谋长。1943年任泰远军分区参谋长,率领2个连渡黄河入泰西地区,转战2个月,抵抗日军猖狂进攻,为大部队进入泰西作战创造了条件。1945年5月指挥解放东阿县城。9月18日,率部解放花平县城。后任泰西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1月后任冀鲁豫六分区、一分区司令员。1947年6月,病逝于山东阳谷县。

 

孙立生(1917~1947)

 

又名起世,今安塞县砖窑湾镇人。少时给地主揽工放羊,民国23年(1934),不堪忍受地主欺侮,直奔南梁,参加红军。1935年2月,红军陕甘5支队战斗失利,宿营时又遭国民党高双成部张瑞楼团偷袭,立生等11人被俘。张瑞楼留他在团部当勤务兵,认作干儿子。5月下旬,他乘送信之机携枪逃回5支队。不久,被任命为少年先锋队队长。6月,立生连挖李嘴子、白嘴子、牛家沟三处崖窑,威名大震,群众称其“孙黄鹞”而不呼其名。在挖白嘴子崖窑时,立生叫战士们用三根绳子把他从崖窑脑畔吊下去。刚到洞口,洞里的民团团丁用镰刀割断两根绳子,还用刀矛砍戳吊在空中的立生。他沉着镇定,在空中荡来荡去,避敌锋锐,边射击,边向被拘于崖窑里的群众喊话。群众奋起和团丁搏斗,里应外合,全歼民团。此后,各处崖窑民团一听“孙黄鹞”来了,即狼狈逃窜,崖窑不攻自破。1936年,立生任安塞县保卫队队长。6月,延安民团到沿河湾等地抢粮,立生奉命带领保卫队和农民自卫队前往阻击。在战斗中,立生脚部负伤。

 

1947年3月,胡宗南军侵犯延安,立生任安塞二区游击队队长。5月,一、二、三区游击队合编为塞西支队,立生任队长。塞西支队很快由几十人壮大到300多人,连战告捷。在柏湾崾崄伏击战中,立生率塞西支队埋伏在崾崄两侧山头。胡宗南部55旅在山涧行军,游击队放过先头部队,截击辎重队。塞西支队缴获骡子39匹、战马1匹、机枪1挺、步枪10多枝和大量弹药及机密文件。柏湾崾崄伏击战后,塞西支队且战且退,把胡宗南部55旅引往甘肃大东沟。6月的一天夜里,立生等隐蔽在国民党砖窑湾镇公所周围,待驻镇国民党保警队睡熟后,一声枪响,立生指挥战士向镇公所发起冲锋,故意大声喊令:“一连从左面打,二连从右面打,三连打正面,四连后面堵”,保警队摸不清游击队虚实,全部缴械。智取砖窑湾镇公所后,高桥的国民党保警队龟缩延安,7月15日,塞西支队参谋田启元带领一区游击队攻打安塞国民党保警队,惊动驻沿河湾的国民党青年军,双方展开激战。一区游击队退至北宋塌附近雨则滩村。立生正准备到高桥开会,立即集合队伍,支援一区游击队。从早晨打到下午,国民党保警队败退逃窜。立生追歼残敌时,中敌暗枪,英勇牺牲。1948年,边区政府追授其“新民主主义奖章”。

 

姜秉公(?~1949)

 

又名廷玉,今洛川县老庙乡北高阳村人,出生于地主家庭。性奸猾诡诈。姜幼时读书不甚用功,学业很差,但喜浪迹江湖,后在县保安团任职。1937年“洛川事变”时,姜在城内纵兵抢劫,县民切齿。1939年,历任国民党陆军第27军独立团上校团长,第1战区第5挺进总队副司令兼13支队上校队长等职。在洛川驻防期间,率部常出没于家槐塬沟、洛河川一带,兵匪勾结,肆意劫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姜竭力执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率领民团在洛川、黄陵、宜君一带多次追剿共产党游击队洛川支队。1947年3月,姜受国民党宜君县长韦孟若调遣,带保安团去宜君偷袭游击队驻地桃村,致洛川支队两名战士负伤,一名被俘,押往西安。同年11月8日,洛川游击队在武石乡甘石寨子活动,被敌侦探告密,姜率部三路包抄,在游击队隐藏的地道口架起大火,倒上辣面,将浓烟煽入地道,除王振清等13名队员跳沟突围外,10余人被俘,游击队指导员王洛绪及王根礼等7名战士惨遭杀害。

 

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挥师南下,姜秉公率保安团同驻军杨荫寰部2万余人据守洛川城40余天。同年4月,杨部弃城南逃,姜带残部流窜于南塬山区,继续为非作歹。时隔不久,洛川支队王根发、马武、史景林率部剿匪,与姜秉公激战于家槐塬沟,击毙其三弟等20多人,姜带几名残兵狼狈南逃西安。后任陕西省保安团13团团长兼黄陵县长、陕西省保安第五旅副旅长兼华阴专员公署保安副司令。1949年,在关中地区的黄角峪被中共地方武工队击毙。

 

曹力如(1902~1949)

 

原名崇本,字力如,今志丹县旦八镇吊坪村人。父亲曹儒贤,曾因率农民反抗官府羊捐税被关押。力如9岁入私塾,11岁辍学,16岁上高级小学,民国9年(1920)7月考入榆林中学。他学习刻苦,思想进步,成绩优异,深得魏野畴器重。他帮助魏整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译稿,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经常在学报上发表讽刺军阀井岳秀的文章。他和刘志丹等同学一起,成立学术团体,创办进步刊物,组织学生罢课,被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诬为“八大罪魁”之一。

 

民国14年(1925)春,进入北平国民二军无线电讲习所学习。次年4月回陕,在杨虎城部炮兵营当文书。11月,经魏野畴推荐,进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春,中共组织派力如到杨虎城部国民第十军工作,先后担任军政治处组织科长、代理政治处长、2师政治处长等职,中共内职务是支部书记。随杨部东出潼关,参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下令实行全面“清党”。力如说服代军长孙蔚如,使近百名共产党员离开杨部,安全出境。力如到达皖北,参加中共皖北特委扩大会议,被选为特委委员兼秘书长,参与皖北暴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皖北暴动失败后,力如机智脱险。

 

民国17年(1928)秋,回乡途经甘泉下寺湾时,与刘志丹相遇,俩人一起回到保安县政府所在地永宁山,通过社会关系,力如担任永宁山县立高级小学校长。他协助刘志丹整顿保安党团组织,建立起中共永宁山支部,并担任组织委员。他还在家乡吊坪村建立秘密联络站,兄长曹崇周担任联络员。民国18年(1929)春,中共永宁山支部决定夺取县民团的领导权。力如即在进步学生中培养骨干,请四乡父老在“要求罢免路团总”的条陈上签名,并将条陈送到县衙。选举中,巧妙地击败原团总路登高,刘志丹当选为县民团团总,曹力如当选为副团总。志丹因兵运工作四处奔波,民团领导工作主要由力如承担。他在民团中发展党、团员,吸收进步青年参加民团。同时还调整了区民团团总。刘志丹在庆阳地区三道川组建革命武装,力如从民团抽出10多条枪支援志丹,还派青年学生参加。志丹决定袭击太白镇,力如即为他抽调10多条枪和10余匹战马,使刘志丹智取太白获得成功。

 

民国20年(1931),曹力如和王子宜等被捕,羁押于榆林监狱。力如在狱中度过4年,始终坚贞不屈,并建立中共组织,同敌人斗争。民国23年(1934)冬,经中共组织营救获释。1935年,任陕甘省委秘书、秘书长。“西安事变”后,力如任中共志丹县委书记。1937年7月,曹力如任陕北西地区专员。次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1940年10月改任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兼审计处处长。1941年8月,调任绥德分区副专员。1943年1月,调任延属分区专员。在任期间,他认真贯彻《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组织大生产运动,使分区各项工作都成绩显著,为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力如先后任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常驻议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书长、统战部副部长、陕北行署主任等职。胡宗南部侵犯陕甘宁边区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任命林伯渠、曹力如、王子宜、马锡五等7人组成后方委员会,坚持开展工作。1949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曹力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全权代表,和朱侠夫、张汉武等赴榆林与驻守榆林的国民党22军谈判,达成和平解放榆林的协议。榆林解放后,力如任军管会主任。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曹力如任新疆省政府副主席,12月8日赴任途中因车祸罹难。

 

杨国栋(1901~1950)

 

字公甫,今子长县玉家湾镇杨苏家沟人。出身富裕家庭。民国10年(1921),考入榆林中学,民国14年(1925),加人中国共产党,因组织学潮,被逐出学校。后赴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更名杨国辅。毕业后参加北伐,任连长兼党代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陕北,在安定北区从事秘密活动。民国17年(1928)4月,在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陕北特委军事委员。“米脂中秋节”事件后,任陕北特委代书记。民国18年(1929)4、5月间,在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上,因政治右倾、生活腐化,被撤销代书记之职,被派往后九天杨庚武部做兵运工作,后随谢子长至宁夏、甘肃一带国民党部队搞兵运。任陕西警备司令部骑兵旅参谋主任时,利用合法身份在部队中发展中共组织,组织兵变。民国22年(1933)在给陕北游击队偷运枪支时被捕,直至1936年获释,任鄜县保安大队长。1941年,任国民革命军27师参谋,通过杨明辅(杨国栋弟)从黄陵向边区运进大量物资。1947年秋,任国民政府乾县县长。翌年3月组织乾县军政人员起义,1950年8月病逝。

 

张廷芝(1908~1953)

 

乳名生旺,字幼兰,出生于今吴旗县金佛坪一个封建世家。其祖父人称张四疯子,与三边的外国传教士关系甚密。其父张鸿儒,与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是换帖弟兄。张家常年豢养一批家丁,占有大批良田。张廷芝只读过3年私塾,于民国14年(1925)成婚,除大老婆外,霸占6个民女为妾。

 

民国18年(1929)春,张廷芝投靠甘肃陇东民团总司令谭世麟,任其部骑兵连长。后离谭,又投靠宁夏苏雨生部(国民党宁夏骑兵第4师),任8旅16团团长。民国19年(1930),张带部分人马离苏回金佛坪。民国20年(1931),杨虎城命令谷连城到安边收编张鸿儒为警备骑兵旅旅长,张廷芝任团长。同年,张的二姨太与部下私通逃走,张以“知情不报”将长工李小娃等7人一次枪杀。民国21年(1932),傅作义部下的4名军人在陕甘边界卖大烟路过金佛坪时,被张廷芝骗到营部,将其中的一名女兵强收为四姨太,另外3人下落不明。秋,3名回民到三边经商,被张抢走财物,将人活埋。冬,张派20余人到杏柳沟,抢走李代华家白银、大烟各50两。民国22年(1933),张诬告刘砭村刘兆庆与共产党有关系(刘曾和刘志丹一同从军),勒索白银6000两,银元2000块,大烟土2000两,并抄其家,致刘彻底破产。

 

民国23年(1934)春,警备骑兵旅在西安整编时,张廷芝被编余,张遂攫取原2、3团全部军饷窜回金佛坪,招兵买马,修堡建寨,借机大掠民财,仅金鼎山寨子就被掠去银元300多块。同年,张廷芝倾其全力进犯保安红军游击区杨青川,将中共党员贺满朝、宗维正、郭全有家抄砸一空,杀害中共党员刘景科。11月,高桂滋来陕北“剿共”,张廷芝又投靠高任骑兵营长。1936年,张廷芝加入国民党,伙同民团头子赵琨、王子元等千余人向吴旗大举进犯,扬言“血洗杨青川,消灭张明科(游击队长),活捉刘景范,收复吴旗川”,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高桂滋84师奉命赴晋抗日。张廷芝不听调遣,逃回吴旗袭击赤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抢走文件、物资。此后在靖边县的瓦渣梁被高岗领导的陕北红军击溃,遂带残部投靠国民党22军高双成部,任骑兵大队长。1941年,张在安边设“鸿门宴”打死刘宝堂后,逃往包头给日本人当护路队保商团团长。1943年又投靠高桂滋,任别动大队队长。1947年春,马鸿逵进犯三边,张廷芝又投马任清乡团司令,先后活埋、屠杀边区共产党干部、自卫军12人,打伤边区军民47人。1950年5月,张逃往蒙古,后混入绥远傅作义起义部队,10月被人民解放军收编教育。1950年夏,带旧部百余人叛逃为匪,在甘肃元城子区公所杀死干部10多人,抢走步枪10多枝;在靖边县九里滩合作社抢劫现金2000元,骡马10余匹;又在乌审旗抢走解放军汽车1辆,布40余匹。6月,被解放军打败再次收编教育。7月,再度叛逃,被国民党委任为“人民反共救国军1016部队信义纵队司令”,11月,被人民解放军抓获,1953年被呼和浩特人民法院处决。

 

刘建章(1897~1958)

 

原籍佳县乌龙镇刘家渠村。民国16年(1927),迁至肤施县南庄河村定居。1935年参加革命,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延安县南区合作社的创办工作,任会计。次年,当选为主任。1939年10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合作总社理事。1942年,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为之亲书“合作社的模范”题词。1943年初,任延安县联社主任,11月,出席边区群英大会。1944年7月2日,被选为边区特等合作英雄,10月,调任延属分区联社主任,兼南区合作社工作。1946年,当选为边区第三届参议会议员。1945~1949年先后担任中共延属分区地委委员、陕北合作局局长。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1年4月,任宁夏自治区合作局局长、党组书记,自治区财经委员会委员,自治区人民代表,自治区政协委员。1954年11月,任甘肃省供销社主任、党组书记。1958年10月20日,因病在兰州逝世。

 

吴满有(1894~1959)

 

原籍横山,民国17年(1928)逃荒至肤施县,落户于吴家枣园村。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他分到土地,勤劳耕作,成为翻身农民致富的典型。1941~1943年多次被评为“劳动英雄”,出席县、边区劳模大会,是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劳动英雄。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的社论,经毛泽东倡导,边区政府开展“吴满有运动”,对边区农业生产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47年参加西北人民解放军,担任纵队民运部副部长。1948年7月在宝鸡战斗中被俘。7月20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其叛变声明,重庆解放后,返回延安。1949年10月,中共延安县委组织部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指示将其开除党籍。1959年因病去世。

 

申长林(1894~1962)

 

原籍米脂,民国7年(1918)迁至肤施县蟠龙区马家沟村定居。1935年参加赤卫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响应政府号召,勤劳致富。1943年,全家人均产粮1250公斤。1939~1943年,他申报负担公粮48石3斗(1斗约合15公斤),占全村的57%,而其土地和粮食收入却只占全村的30%。申长林多次被评为模范中共党员、劳动英雄。1943年出席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建国后,积极带领群众,在马家沟组织起全区第一个生产互助组,建立农业合作社,被社员推举为主任。当选中共陕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任中共延安地委委员,中共延安市下坪公社委员会副书记,马家沟大队支部书记等职。1962年6月14日患食道癌病逝。198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追授其劳动模范荣誉证书。

 

马锡五(1899~1962)

 

又名马文章,原籍陕西延川县马家圪塔村。其父带家逃荒至保安落户。马锡五家境贫寒,勉强读完小学,在家帮父务农。后四处奔波,当过记帐先生,做过小本生意,当过兵,参加过哥老会。民国19年(1930)春,马锡五找到刘志丹、谢子长,参加革命队伍,做军需工作。民国20年(1931)10月,南梁根据地建立,马锡五任军事委员会管理科长。1935年春,红军撤出南梁根据地,转战陕北。马锡五转地方工作,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会委员长、国民经济部长等职,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6月,陕甘宁省成立,李富春任中共省委书记,马锡五任政府主席。为配合西征,马锡五主动请求省委批准,到环县、曲子一带通过哥老会争取地方武装,为开辟陇东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1937年5月15日,中共陕甘宁特委成立,马锡五被选为执委候补委员。是年8月陕甘宁省改为环庆分区,马锡五任专员。1940年,环庆分区与陇东分区合并为陇东分区,马锡五任专员。1941年,边区政府开展大规模的运盐活动,将边区食盐大量运往外地,换取所需物资。边区政府分配陇东分区22万驮运盐任务,马锡五多次到曲子、环县、合水、华池等县检查运盐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超额完成运盐任务,受到边区政府嘉奖。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为其题词:“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1943年3月,边区高等法院决定在各区设分庭,马锡五兼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亲自调查处理了“刘巧儿”婚姻纠纷案件,被陇东人民称为“马青天”。当时,马锡五在华池县检查工作,路遇一女青年,声言她要找“马青天”告状。马锡五受理后,首先在区乡干部中调查,又在群众中查访。得知告状女叫封芝琴(小名胖儿),自幼由父母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订婚。1942年胖儿长大成人,经人介绍曾与张柏见面,双方都愿意结为夫妻。胖儿的父亲封彦贵贪图钱财,要将胖儿卖给庆阳的财主朱寿昌。张家知道后,便纠集亲邻20多人,深夜到封家将胖儿抢回与张柏成婚。封彦贵告到司法处,司法人员未经周密调查,以“抢亲”定罪,判处张柏与胖儿婚姻无效,张金才徒刑6个月。马锡五掌握了基本案情后找胖儿谈话,胖儿表示:“死也要和张柏结婚!”当地群众也赞成张柏和胖儿结婚。于是,马锡五就在华池县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判决:根据婚姻自主的原则,张柏和胖儿的婚姻有效;张金才聚众深夜抢亲有碍社会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封彦贵贪图“财礼”,干涉女儿婚姻自由,判处劳役。宣判后,当事者无不诚服,群众热烈拥护。后来,边区文艺工作者以此为素材,编成鼓书词《刘巧儿团圆》和评剧《刘巧儿》。他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工作方法,被边区司法界誉为“马锡五审判方式”,1944年在全边区推广。其要点是:坚持中共的群众路线,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对一般民事案件进行调解,把判决和调解结合起来;审判不搞“坐堂式”,采取“座谈式”,诉讼手续简便易行,方便群众。1946年,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选举马锡五为边区政府委员和高等法院院长。马锡五十分重视对犯人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经常教育司法人员克服简单粗暴作风,改进管教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建国后,马锡五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长,兼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62年4月10日,马锡五因病在北京逝世。周恩来总理参加公祭大会;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挽诗道:“法曹顿失一英贤”。

 

阎红彦(1909~1967)

 

又名侯雁,今子长县瓦窑堡镇人。民国8年(1919)入私塾就读,不及一年辍学回家。民国13年(1924),投奔安定驻军石谦部,当号兵。民国14年(1925),在宜川集义镇经李象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10月,参加清涧起义,起义部队在宜川改编时任警卫排长。起义失败后,匿居山西绛州。民国18年(1929),受中共陕北特委派遣,至后九天作争取改造杨庚武部工作,在周维祺营任连长。民国19年(1930)初将周营拉出后九天。

 

民国20年(1931)2月,受中共陕北特委派遣,到山西吕梁山区组建游击队。4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简称晋西游击队)在孝义县娄底村成立,拓克宽任大队长,他与吴岱峰任副大队长,在中共山西省委领导下,打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开辟革命根据地。9月2日,在1万余众晋军大肆“围剿”下,30名队员西渡黄河进入陕北。4日,在安定县南沟岔附近柳树坪改选队领导,阎任大队长。在中共地方组织帮助下,游击队很快发展到100人。10月,游击队取得平桥、安条岭、玉家湾等战斗胜利后,到陕甘交界南梁堡和刘志丹部汇合,游击队组建为支队,阎红彦任支队长,他率部在陕甘交界的曲子、环县、定边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牛羊,抗捐、抗税、抗粮、抗款,队伍发展到100余人,年底奉调返回新堡。民国21年(1932)1月初,部队改编为反帝同盟军,阎任同盟军第1大队大队长。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甘肃正宁县三家塬成立,阎任第1大队大队长。13日,他率部消灭旬邑县职田镇民团。15日,在阳坡头战斗中,率突击队30余人迂回插入敌阵,敌军顿时散乱,狼狈溃逃。而后,在攻打清水塬、土桥塬、焦家坪、山河镇、旬邑县城等战斗时,率部屡建奇功,以敢打敢拼著称。杜衡来到部队后,命令阎红彦率第5支队深入渭北三原新字区、武字区一带活动。阎于4月上旬开赴三原,在中共地方组织的协助下,收缴田家营、孙家坡民团枪械,支队发展至200余人。5月15日,夜袭马栏镇,歼灭井岳秀部511团两个连。17日,在凤凰山、焦家坪、五里镇三战三捷,歼敌500余人,缴枪400余枝。27日,在吉子现遭敌重创,战斗失利。6月,游击队主力开赴韩城开辟根据地,遭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冯钦哉部袭击,退至甘肃正宁麻子掌。不久,领导成员在行动方向上发生了“南下三原”和“北上桥山”原则分歧。阎红彦从黄龙山赶回部队,在队委会上详述红军不能分家道理,认为这是自己瓦解自己,这样做将会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损害。经过讨论,决定以正宁为中心,相机向南北两翼发展,依托桥山创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并推举他为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根据会议决定,阎派1大队北出合水、庆阳;2大队南下旬邑、耀县;他自己率骑兵队和少先队在盘克塬一带居中策应。7月中旬,游击队发展到500余人,扭转了韩城失利后的困难局面。其时,中共陕西省委派李艮任部队政委,李继续执行“左”的路线,指责游击队领导是“游击习气”、“上山路线”、“逃跑主义”,要求游击队实行“进攻战略”。8月13日,李命令部队对国民党军坚固据点王朗坡土围子实行白昼攻坚,部队遭敌强大火力阻击,伤亡甚重,遂撤出战斗,移至三家塬。由于阎对李艮的错误进行抵制和批评,李遂成立秘密队党委,打击、排斥、迫害持不同意见者,诬蔑“阎红彦是反革命”。21日,敌骑兵追至牵马塬,阎红彦指挥部队与敌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冲散。24日在马栏集结时,只剩100余人。陕西省委通令陕甘游击队开到宜君县杨家店子集结待命。随后,杜衡以中共中央北方局特派员、陕西省委代表身份来到部队。杜衡宣布中共上海中央局、陕西省委关于改编陕甘游击队指令,撤销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领导职务,擅自决定给谢子长、阎红彦以留党察看处分(后经中共上海中央局查明真象,撤销决定),并强令其离开部队,至上海中央局“受训”。谢子长、阎红彦等表示服从省委决定,建议将刘志丹、杨重远留在部队,杜同意留刘志丹、杨重远在军中“听用”,但不安排任何领导职务。

 

民国22年(1933)初,红彦和子长一道赴上海,后被派往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4月,受命到热河前线参加改造绰号叫“老北风八千岁”领导的抗日义军。5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受中共河北省委前线工作委员会派遣,至包头孙殿英部组织“兵变”,后因身份暴露,7月被敌缴械,逐出包头。8月初,他又潜返包头,周密部署,组织了“包头兵变”,拉出1个团,进驻武川。8月9日,奉调率部至张北,编入许权中部第18师。不久,又调归吉鸿昌指挥,改编为特务连,阎任连长。9月下旬,同盟军失败,阎红彦潜至北平。北方局派阎红彦再度到孙殿英部作兵运工作,并任士兵委员会书记,他短期内掌握官兵3000余人。孙殿英部攻宁夏城,一败涂地,红彦组织部分中共党员撤至磴口以东沙漠,被宋哲元部包围缴械。红彦逃脱后到天津,被派往中共河北军委工作。

 

民国23年(1934)7月,阎红彦受上海中央局委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向共产国际汇报华北和西北斗争情况。后入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共产国际军事研究班学习军事科学。不久,转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

 

1935年4月,受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与刘长胜一起携带密电码回国。12月,在瓦窑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中央指派他组建黄河游击师。1936年1月任黄河游击师师长。不久,黄河游击师改编为红30军,阎红彦任军长。4月,宋时轮任红30军军长,阎红彦改任政委。5月,东征军回师陕北,阎复任红30军军长。6月21日,国民党军86师炮兵营袭击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红30军奉令回瓦窑堡增援,23日赶到后,中央机关已全部撤离,在安定西部正进行激烈战斗。阎红彦率部投入战斗,完成阻击任务,在安定一带警戒月余,于8月下旬开赴三边,守卫中共中央驻地北大门。“西安事变”后,阎至西安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1937年,回红30军,复任军长。12月,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第3团团长,驻防黄河一线。1942年10月,在西北局高干会上,高岗利用总结西北历史经验教训机会,批判阎红彦。1945年4月,他被推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1946年6月始,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参加和指挥了陇海战役、挺进大别山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四川战役等。

 

1949年12月,任中共川东区委副书记和川东行署主任。1952年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政府副主席、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成都部队政委、中共西南局书记处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冬,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委,被授予上将军衔。其间,他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于1961年5月10日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出详细报告,提出解散公共食堂建议。1962年,就小说《刘志丹》有关问题提出异议致信杨尚昆及中共中央书记处。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他坦诚地谈了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10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被康生点名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11月初,他回到昆明,即遭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7年8月逝世。1978年1月24日,阎红彦骨灰被迎放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奥海清(1897~1968)

 

原籍陕西神木县。童年随父迁至保安县张渠南家湾村定居。在家务农期间,经常给邻里说和,调解处理民事纠纷。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7年7月,任杏河区区长。1939年12月,调任金汤区区长。刚到任,即受县长委托,处理一起土地纠纷案,他仔细观察地界,重新丈量两家土地证上登记的争议土地,最后通过协商,将土地划开,双方都表示满意,当即握手言和。1940年3月,奥任志丹县政府司法裁判员后,金汤区发生一起偷盗案。运盐脚夫付老五在草料店歇脚时,盘缠费、本钱全部被盗。奥海清接案后,立即赶到草料店缜密调查,发现店主有作案嫌疑,但又无证据,无法公开审理。他将店主和脚夫都叫来说:“当时店主收拾炕铺时有人看见他在翻铺盖,但店主说自己没拿,明天你们在住处周围好好找找,一定能找到。俗话说好店不漏针,这个店一定丢不了钱。”店主听了头上直冒虚汗。第二天,脚夫们果真在院中找到了钱。

 

奥海清经常深入民众,调查研究,简化手续,方便群众,审理案件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合理裁判。经他审理的300多起案件,没有一起不服裁判。1944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表彰奥为模范司法工作者,提倡学习“马锡五、奥海清审判方式”。1949年10月,奥海清任中共志丹县委组织部长。1950年11月,任志丹县县长。1955年6月后,历任中共延安地委委员、延安专区政法党组书记、延安专区检察分院检察长,并当选为陕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患病治疗无效,于1968年2月20日在延安去世。

 

傅东华(1914~1969)

 

原名傅永录,今宜川县云岩镇曲州村人。民国18年(1929)入云岩高级小学学习。民国22年(1933)做店员。1935年2月,参加宜川县抗款义勇军,任第2大队副大队长,配合红军攻打宜川县城时负伤。6月,任4区苏维埃政府劳动委员兼粮食委员,1935年8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宜川县4区委员会书记。10月,任中共宜川4区区委书记兼区游击队指导员。1936年3月,组建由共产党领导的宜川县剧团,任剧团主任。1938年,剧团改编为陕甘宁边区抗战剧团第2队。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英雄。1940年1月,在中央党校学习后,分配到新四军工作,7月,随第5纵队东进皖东北,任纵队直属队总支书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政治部民运科长。5月,任中共沐阳县委书记。1943年8月,任淮阳县委书记兼警卫团政委。1945年任新四军10旅28团政治部主任。1947年3月,任东北军区独立第5师3团政委。1948年2月任该师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平津战役后,随19军147师南下,渡江作战。1950年1月,傅东华调中央军委,参加外交武官训练班,8月派往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任上校武官。1953年回国。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计划指挥部调查研究处处长。1959年,任军事科学院办公室秘书处处长。1963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学院院务部部长。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

 

毕光斗(1879~1970)

 

祖居延安城。清末秀才,名刊10县榜首。曾任肤施县初级小学、初级实业学校、高级小学教员。民国18年(1929)任延安商会会长。而立之年,苦修国医,对张仲景《伤寒论》研究最深。其诊断透彻,下药准确,常以数味药治愈大病。中共中央在延时,曾为张浩、林彪、续范亭等诸多领导人医病,荣获边区模范医生称号,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40年6月,在其倡议下,延安成立第一个中医研究组织——延安国医研究会,出任首届会长。曾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延安市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政府委员。1947年,国民党军侵占延安,自动投敌,被委以国民党延安参议会议长、人民自由保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并进行反共宣传。1948年11月,被延安市人民法院判处剥夺公权5年。建国后,传授医术,治病救人。“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1970年病逝。

 

郭宝珊(1903~1971)

 

原名郭宝,祖籍河北省南乐县原村镇操守村(今河南省辖)。清宣统元年(1909)逃荒入陕,在黄龙山区谢家峁村租种土地。7岁开始作牧童、学工匠,广泛结识豪杰侠士,伺机造反。民国17年(1928),宝珊率众攻打地方部队韩疯子。次年,入国民党军任排长、连长等职。不久去职,重返黄龙,招募壮士500余人,在黄龙山区树起“打富济贫”旗帜,责令部下不得伤害百姓,经常活动于韩城、宜川、鄜县、甘泉等地。民国21年(1932)5月,刘志丹率部途经黄龙,郭宝珊给红军让道,并收留红军伤员,疗养好后赠给武器,护送归队。

 

民国22年(1933),郭部自称“义勇军”。次年11月,中共陕甘边特委争取郭部起义,被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郭任司令员。同月,配合红2团、红3团,消灭庆北地区民团,建立了庆北区根据地。在粉碎蒋介石对陕北红军的第一次“围剿”中屡立战功。1935年,郭军参加龙坊镇、柳村塬、南沟岔、阎王砭、贺家湾等战斗,随刘志丹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定边6座县城。8月,参加定仙墕战斗,全歼晋军1个团2000余人,粉碎了蒋军的第三次“围剿”。9月,该部整编为红15军团78师242团,郭宝珊任团长。10月3日,郭宝珊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错误“肃反”蒙冤入狱。11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纠正“左”倾错误,被营救出狱。1936年1月,任红28军1团团长。1937年2月,入抗大进修,7月结业,受命率保安大队肃匪,保卫地方治安。1939年2月,驱逐国民党甘泉县县长出境。1940年,先任鄜(县)甘(泉)独立营营长,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3旅8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郭宝珊曾任三边分区副司令员、延属分区司令员、警4旅旅长、政委、4军12师师长、兰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等职,转战西北,参加了渭北、西府、兰州等战役,身经百战,受到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嘉奖。

 

建国后,郭宝珊历任西北军区公安部队铁道部队20师师长、西北公安部队副司令,青海省军区、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期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1963~1966年,郭宝珊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政协全国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精神上受到极大创伤。1971年11月20日逝世。

 

孙鸿鸣(1898~1972)

 

原籍横山,后迁肤施县蟠龙木瓜崖定居。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粮仓主任、自卫军中队长、赤卫队队长。1940年被选为蟠龙供销合作社主任,从“三条扁担”起家,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克勤克俭,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做出显著成绩。1942年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被授予“以身作则”锦旗一面。1944年出席边区合作社代表大会。1954年8月,被选为中华全国供销社委员会候补委员。1959年10月1日,应邀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观礼。他所领导的蟠龙供销社被树立为陕西省商业系统的先进单位。他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1972年5月28日因病逝世。

 

马定邦(1908~1975)

 

今延川县贾家坪乡马家圪崂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民国15年(1926),在延安省立四中求学时加入共青团。民国16年(1927)春转为共产党员。民国17年(1928)毕业回乡。民国20年(1931),与党组织失去联络而脱党,1935年2月重新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地方赤卫军大队政治委员、秀延县东区苏维埃政府秘书、秀延县委秘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班主任,中共神府分区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组织部和西北局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科长,陕甘宁边区高等检察处检察长兼战备工作团长,绥德分区行署副专员兼中共清涧县委书记,中共绥德地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建国后,任中共陕北区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审干办公室主任,中央财贸干部处处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常委。1964年5月任中央财贸政治部副主任和国务院财贸办副主任。中共“八大”代表。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受迫害。1973年8月回乡接受劳动锻炼,1974年春节前回京。1975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姚士旺(1912~1978)

 

原籍横山县,1936年逃荒落脚于今安塞县坪桥乡窑沟村。解放战争中,踊跃支前抬担架,参加过青化砭战役。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1978年任中共窑沟生产大队支部副书记、林场场长。

 

士旺从54岁起步,造林不止。在无资金无住房,自己采籽育苗的困境中,带领场员徒步往返120公里,出入延安、甘泉的梢山密林,采回树籽500公斤。中午在山里干活,他怕往返耽误时间,就在山里吃饭,饥啃干粮、渴饮山泉,艰苦创业12年,造林4200亩。并在林场办起了鹿场、猪场、药材场和粉场,新打窑洞11孔,场员增加到13人。窑沟村被省上评为先进单位,士旺多次出席省、地、县先进代表大会。1972年老伴去世,他仅请假3天,料理完丧事,就匆匆赶回林场。12年没有回家和亲人过一个团圆年。大年初一,到山里给他送年饭的几个孙儿、孙女问他:“你年年都不回家过个团圆年,就不心疼我们?”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要想富,多栽树,爷爷就是心疼你们能过上好日子啊!”长期过度劳累,士旺患了胃癌。1977年冬天,病情急剧恶化,中共安塞县委派车接他住院治疗,但只住院数天,又回山林。1978年2月11日,弥留之际他把干部和家人叫到跟前,再三地叮咛:“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把我埋在倒座峁上(林场最高处),我要给你们看守山林,永远和林场在一起。”

 

刘秉温(1912~1979)

 

原籍米脂,民国22年(1933)移居肤施县碾庄村。1935年4月参加革命,7月肤甘革命委员会成立,他被选为主席,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肤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6年任中共肤施县委书记。1937年为延安县县长、县委副书记,其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县长”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和中共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题词“善于领导群众”,并讲话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象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延安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号召全边区的同志都要具有延安同志这样的精神。1943年调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任副处长兼延属分区保安处长。1947年~1948参加保卫延安、光复延安的战斗。建国后历任西北交通部运输局局长,交通部第五公路勘察设计分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陕西省交通厅厅长,交通部西北运输局筹备处负责人,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副局长等职,参加了青藏公路的建设。1964年调西南组建渡口市交通指挥部,历任渡口交通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长,攀枝花特区党委委员、常委等职。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届代表,四川省政协常委。1979年6月任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院长,是年8月25日因病逝世,骨灰安葬在西安烈士公墓。

 

赵耀先(1904~1980)

 

字光祖,祖籍榆林,民国2年(1913)随父母逃荒至保安。民国14年(1925),榆林中学毕业,被保安县政府聘为永宁山高级小学教员。民国15年(1926)3月,加入共青团,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协助王子宜在永宁发展党团组织,宣传禁烟、禁赌,动员妇女放脚,发动农民组织协会和赤卫队。“四·一二”政变后,赵耀先利用家住永宁的便利条件,在家里办起杂货店,进行秘密活动。民国18年(1929),协助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通过合法斗争,夺取县民团的领导权,并按党组织的决定,带领饥民冲进县政府,迫使县长派人到刘老庄等地主家打开粮仓,平价卖给饥民。

 

民国20年(1931),刘兆庆在山西为刘志丹购买武器,密信被国民党延安驻军高双成部查获,中共永宁山支部成员全部涉嫌,为保护组织,赵耀先冒险将支部文件全部烧毁。敌人未抓到其它任何线索,只得把赵耀先等人逮捕。民国22年(1933)7月,经开明绅士出面保释,赵耀先方出狱。赵耀先回到永宁山,协助王子宜恢复了党团组织。1935年会同地方游击队解放永宁山寨子。红军长征到陕北后,赵耀先被分配在陕甘边印刷厂工作,后调任陕甘宁省内务部经济科长、国民经济部副部长。

 

1938年1月~1940年6月,赵耀先任志丹县县长。1940年8月后,历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科长、曲子县县长、高等法院书记长及陕北行署、西北交通厅、中央司法部财务处长。建国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委副主任、科协副书记和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0年1月在银川病逝。

 

黄立德(1902~1980)

 

今子长县玉家湾镇王家沟人。1935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秀延县苏维埃政府秘书。1936年调入中央党校任油印科长。1942年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获“种菜圣人”称号,由贺敬之作词、张鲁谱曲的《种菜圣人黄立德歌》曾广为传唱。1943年3月4日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甲等劳动英雄,延安《解放日报》曾著文介绍其事迹。建国后,转至陕西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工作,为著名的园艺专家。1958年清明节,他归里省亲,看到家乡光山秃岭依旧,乡亲依然未得温饱,深为不安。他通过调查认为本地也能发展林果,动员乡亲上山栽植果树。他返单位后,向组织申请回乡务农,于1959年3月自带果苗、修剪工具回到家乡务果,之后又自费到河北、北京等地引进明月梨、红元帅、大梅杏、九月仙、白葡萄等50多种果树,营造林果面积348亩。60年代初,被授予“西北五省区植树造林积极分子”称号,1980年5月11日逝世。

 

谭生彬(1911~1980)

 

字志博,今延长县安沟乡阿青村人。民国16年(1927)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冬,共青团延长区委员会成立,谭生彬为首任团区委书记。民国19年(1930)2月5日晚,谭生彬被绑票拉上后九天山寨。他急速找到化名打入这支队伍中的团陕北特委巡视员赵文蔚,成立中共特别支部,谭生彬任组织委员,积极着手改造这支武装。离开后九天后,他先后在皇庆寺小学、董家牙塬小学、县第一高级小学任教。民国21年(1932)5月,谭生彬、史文华、高义华发动全县农民抗粮抗款。他们分头用鸡毛信通知各村农民,发动上万农民包围县城,围城斗争坚持10天,县政府迫于群众压力,答应群众要求。之后,县政府下令缉捕谭生彬等人,谭奔走西安。次年2月,谭生彬等找到中共陕甘边特委,加入红26军骑兵连。5月,红26军主力南下秦岭山一带。6月在终南山陷入重围,血战半月,损失严重。谭生彬突围脱险,沿途揽工讨饭,坎坷辗转,8月初回到延长。11月,谭与陕甘边特委刘维舟、黑志德接上组织关系,成立中共延长南区委员会,谭任区委委员。1935年9月18日,谭生彬当选延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全县农民打土豪分田地。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东征经延长,谭生彬组织全县军民出色完成军供支前任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毛泽东主席批准发给谭生彬三号驳壳枪1枝,延长石油厂请毛泽东主席吃饭,谭生彬作陪。席间,毛泽东主席指着谭说:“我是大主席,你是小主席。你这个小主席搞得很不错嘛!”1937年后,谭生彬先后任延长县抗日救国会主任和市政府书记、延长县民主政府县长。1940年10月,任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局长。1945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边区抗战动员委员会副主任、边区民政厅视研室主任、延属专区副专员、延安大学行政系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党委书记。建国后,谭生彬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监察司司长、部长助理。20世纪60年代初,调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他不顾严重的心脏病,经常深入高寒牧区,调查研究,为改变青海省的落后面貌辛勤工作。1962年10月,因所谓“习仲勋反党集团”案受到株连,被错误地撤销省委书记处书记职务,此后一直降职使用,先后任国家化工部锦西化工厂副厂长、国家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共核心小组副组长、化工部科学技术顾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家属遭株连。1980年5月26日病逝于北京,6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主持,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胡耀邦、赵紫阳、王震等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等单位敬献花圈。

 

李景膺(1907~1981)

 

今子长县玉家湾镇柳树沟人,幼读私塾,后入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毕业后作校管理员。民国16年(1927),参加当地农民运动。民国23年(1934)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中共赤源县委宣传部长。1937~1943年,历任陕甘宁边区党校校长、中共西北局党校副校长职务。1943~1948年,先后担任中共延属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等职。1948年任中共西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9年5月,任中共陕北区委副书记,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人事部长、中共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国家监察部副部长、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内务部副部长、民政部顾问等职。1981年2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刘约三(1903~1981)

 

名宗汉,字约三,今志丹县金鼎乡小蒜川村人,出身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读书,民国16年(1927),毕业于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先在保安县教书,后任保安县教育科长。在榆林、绥德上学期间,经常和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同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民国17年(1928),经刘志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1931),受中共组织派遣,同吴岱峰到山西吕梁地区组织游击队。9月,被迫撤回陕北,加入西北反帝同盟军,任2支队供给主任。民国21年(1932)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供应部长。8月,刘约三随杨重远、阎红彦骑兵大队到三原截获一批鸦片,又用鸦片换回大批布匹、棉花、粮食、药品,解决了部队急需。

 

民国22年(1933)5月,陕甘红军南下渭华遭到敌人重兵围攻,刘约三身负重伤。在秦岭山中养好伤,化装进入西安城,联络杨虎城兵工厂的15名修械工,在西安中共组织的帮助下回到照金根据地。11月,刘约三任红26军42师总后勤处主任。红军离开照金时,刘约三留下领导后方工作。在根据地遭到敌人重兵围困时,他率后勤机关100多人突围,回到南梁根据地。民国23年(1934),刘约三任保安、安塞、合水、庆阳4县游击队总指挥,在陕甘边袭击地方民团,创建革命武装。8月,率合水游击队打开旦八寨子,缴枪50多枝和大量粮食、弹药。之后,又带庆阳、安塞游击支队援助陕北根据地,与贺晋年领导的游击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张建南部2个连。11月,刘约三任红26军骑兵第1团参谋长,和杨森率骑兵团智取长武县城,配合庆阳支队奇袭环县,战果卓著。

 

1935年2月,红26军和红27军联合反击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刘约三带领骑兵团迂回作战,沿途警戒,保护军委和后方机关安全转移。随后,又从延安三十里铺东进,奔袭宜川,缴枪540枝,子弹万余发,手榴弹数百枚。1937年,任蒙汉骑兵支队长,后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保安司令部参谋处长、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处秘书长。1941年2月,任边区贸易总局局长。1945年10月,任热河军分区参谋长。1946年冬,任依兰县城防司令兼独立团团长,带领部队进深山老林剿匪。后又担任骑兵旅旅长、松江省税务局副局长、四野骑兵纵队后勤部副部长、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秘书主任等职,参加过辽沈战役。建国后,任西北国营运输公司总经理,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交通厅、农业厅副厅长等职。1981年在西安病逝。

 

李新安(1919~1983)

 

今洛川永乡乡阿寺村人,出身农民家庭。陕北苹果生产的奠基者。民国15年(1926),在本村读私塾,民国22年(1933)辍学务农。1936年被国民党拉去当兵。1938年逃回洛川。1940、1942年分别在永乡和槐柏学校读完高小课程。1943年,因亲戚关系,给国民党106师(驻河南)政治部主任屈伸当勤务兵。1945年,屈送李新安到灵宝县一地主果园当学徒,学习苹果栽培和养蜂技术。1947年春,李新安把第一批200株苹果苗运洛川,因无合适地块,便调换二叔父的地栽苹果6.7亩。当时群众未认识苹果的价值,他前边栽,二叔父后边训斥:“栽这些柴棒棒有啥用,尽是胡闹哩。”他向二叔父和村民解释说:“别小看这些柴棒棒,将来能结出很好吃的苹果,还要用汽车拉着卖”,建立了洛川高原上第一个苹果园。1948年,他二下灵宝,又运回一批苹果苗和3000余株海棠苗,建立苗圃。1950年,编写《苹果栽培法》,由县人民政府印发各区、乡、村。每逢县上召开大会,他都宣传讲演,“日食苹果一枚,可以延年益寿”成了他的口头禅。从1950~1956年,共出售树苗4830株,涉及36个村200余户,远及黄陵、宜君、宜川、延安等县。1950~1952年,李新安的果园开始挂果,他全部送给村民、亲友和上级领导人品尝,宣传推广苹果。1957年,他自费到西安、武功等地学习考察苹果栽培,提高技术水平。由于他苦心经营、科学管理,1959年,阿寺村果园发展到336.4亩,其中41亩产果37429公斤,产值16468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0%,1亩果园的产值相当于35亩粮田的产值。1969年产果19.85万公斤,1980年产果41.75万公斤。他晚年多病而清贫。1983年4月,当选为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其妻王兰畔(1920~1996),洛川县著名民间艺术家,擅长剪纸等,作品被国内外艺术家收藏。

 

王子宜(1908~1983)

 

名崇义,字子宜,今志丹县人。少时先在永宁山上学,民国10年(1921)转入榆林读高级小学,民国12年(1923)考入榆林中学。在榆中,受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人熏陶和刘志丹的影响,参加学生团体,成为学生运动骨干,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王子宜等10多名学生因从事进步活动被校方勒令退学。次年春回到家乡。不久,被国民党保安县政府聘为县立高级小学教员。与赵耀先研究建立党团组织,并报告中共绥德特支。特支随即批示同意在永宁山建立党团小组,并批准王子宜由团转党。民国16年(1927)7月,中共永宁山小组正式成立,子宜任组长。民国17年(1928)秋,中共永宁山支部和共青团支部成展党团员,把民团改造为中共支部直接领导的地方武装,并组织群众抗粮抗税,救济难民。

 

民国20年(1931)春,与曹力如、赵耀先等同时被捕,囚于榆林监狱。民国22年(1933)7月,经中共组织营救获释。8月,回到永宁山,立即和赵耀先分头联络隐蔽在农村的党、团员,恢复了党、团组织。1935年6月策动县民团起义,攻开永宁山寨子,国民党保安县政府瓦解。1936年5月后,王子宜先后担任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裁判部长、国民经济部长。抗战期间,先后任定边县县长、三边专区专员、延安行政学院代院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代院长等职,为建设边区、支援抗战倾注大量心血。解放战争期间,王子宜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厅长,曾带工作团赴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胡宗南部大举进攻边区时,又承担繁重的战勤、支前任务,动员边区人民支前,为保卫边区、解放西北做出重大贡献。

 

建国初期,王子宜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长、人事部长,兼任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政务院内务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1959年被撤职下放。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为王子宜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和职务。他在担任民政部顾问期间,虽然重病在身,行动极为不便,仍然坚持上班,时刻关心国家建设事业。王子宜曾被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1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高维嵩(1916~1985)

 

祖籍陕西米脂县,民国8年(1919),随父逃荒至今子长县栾家坪乡黑圪塔村定居。幼时为地主儿子“伴读”,学习勤奋。民国19年(1930),受先生郭朗亭熏陶,接受革命思想,毕业后成为中共组织秘密联络员、交通员,多次进城为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药品。民国22年(1933)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县委书记等职。次年11月,参加红军,历任红26军、红27军前委会共青团代表,陕北义勇军大队政治指导员,红81师教导员、宣传科长,红30军第263团政治委员,在谢子长、刘志丹领导下,参加陕北游击战争和东征。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2团团长、警3旅8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解放军第4军11师政委,参加保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多次战斗、延安大生产运动和瓦子街、扶眉和兰州等战役,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和彭德怀司令员“再建奇功”的赞誉。建国后,率部平息甘南、青海叛乱,历任青海省军区、陕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当选为中共七大、九大、十大代表,九届中央委员。1985年1月18日因病在西安逝世。

 

吴习智(1913~1985)

 

今子长县瓦窑堡镇人。幼时读私塾,后入瓦窑堡第二高级小学学习,民国19年(1930)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红军,历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财政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供给部副部长,西北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建国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曾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5月23日在沈阳逝世。

 

郝树才(1904~1986)

 

原籍清涧县郝家崖沟村,6岁时随家迁居今延长县交口镇谭石原村。自幼家贫,没上过学,养成吃苦耐劳、宽厚诚实的性格。1935年8月,参加陕北工农红军。10月,在劳山战役中,郝树才和4名战友用手榴弹炸毁敌110师指挥部,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奖银洋8元。1936年6月,郝树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陕甘宁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东征、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负伤3次,荣立4次特等功,大功1次,两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1941年,任359旅排长,他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主动提出和延安县的吴满有进行比赛。团首长号召全团向郝树才看齐,掀起大生产运动的新高潮。郝树才为自己特制一把重4.5公斤、宽1尺的老镢,比普通老镢宽3寸重1.5公斤。开荒比赛在甘泉县清泉沟进行,郝树才光着上身赤着脚,只穿一条短裤,抡起老镢拼命地掏,一天开荒4.23亩,创造全军开荒的最高纪录。从此,郝树才声名大震,带动边区的劳动竞赛活动空前高涨。劳动竞赛中,群众的1犋牛1天才耕2亩多荒地,老百姓风趣地说:“两头牛也抵不上半个郝树才,真把牛都让他气死啦!。”于是他被唤作“气死牛”。多次被评为劳动英雄,两次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接见。1955年,自愿复员回到谭石原,把仅有的2000元复员费和残废金贡献给刚刚成立的农业合作社,为社里购买牲口。他担任中共支部书记20多年,始终保持战争年代的热情和拼命精神。为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带领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62岁的郝树才一次挑土不下75公斤,连年轻小伙子都比不过他。多次出席县、地、省、全国先进人物、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经常应邀到省内外的学校、机关、工厂、部队作发扬延安精神的报告,为宣传延安精神做出巨大的贡献。1979年,年过七旬的郝树才辞去中共村支部书记职务。他曾当选为第五届陕西省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民政部、西北军政委员会、兰州军区、陕西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先后给郝树才颁发“人民功臣”、“劳动模范”等奖章和纪念章。1986年5月29日,病逝于延长县。

 

杨步浩(1905—1977)

 

杨步浩,生于陕西横山,1929年逃荒到延安县碾庄乡落户;1935年红军解放石家畔后,他分到了窑洞和土地。193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村干部。抗日战争阶段,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杨步浩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1942年冬被评为延安县劳动英雄,1943年11月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大会,被评为边区甲等农业劳动模范。从1943年起,他以自己的劳动果实,连续多年主动为毛主席、朱德总司令送交代耕粮。1946年春节,他和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秧歌队一起到中央机关驻地王家坪给毛泽东、朱德等拜年,并给毛泽东主席敬献了"人民救星"的金字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先后三次进京看望毛主席,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杨经常深入基层,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77年7月6日,杨步浩老人不幸在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中遇难,时年72岁;他的遗体安葬在王家坪毛泽东主席旧居的后山。

 

曹佃祥(1921~1988)

 

女,安塞县砖窑湾镇范台村人。中国剪纸协会会员,著名民间艺术家。出生于农民家庭。性格开朗、幽默,从小喜爱描画、剪纸。青年时期就以箱子画、锅台画和剪纸远近闻名。这时期的作品,多以吉祥如意、花卉鸟虫、福禄寿喜、财运亨通等题材为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虽眼花耳聋,但仍创作不辍,作品在《农民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晚年作品颇丰。作品巧妙地把剪纸和刺绣融于绘画,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国内外艺术家称其画想象大胆,造型夸张,形象多变,淳厚古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尤其是部分具有生殖崇拜纹样的作品,很有历史研究价值。她多次被请到县农民画、剪纸学习班传艺授徒,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曾多次登门求教。1985年冬,她和另外三位安塞民间艺术家应邀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和表演。法国、美国和瑞典等国艺术家观赏其作品后,称其为民间美术大师,竞相选购收藏。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作品17幅。其中《大公鸡》一画,被《美术》杂志选作封面发表,后又选送参加1982年5月法国独立沙龙美展。作品在全国各地展出,被列入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材参考作品。1988年4月20日,病逝于家中。

 

陈甫斌(1911~1989)

 

原名陈树德,延川县杨家圪台乡陈家原村人。民国17年(1928)考入延安省立四中,10月加入共产党。次年8月转入榆林中学,时逢荒年,家贫失学。民国19年(1930)在本村任教。1935年3月在南区榆卜湾村创办列宁小学。1938年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员,受到县抗日民主政府奖励。1940年筹建延川县女子完全小学并任校长,为女校建设四处奔波,走村串户,动员女子入学,时有“大脚阿婆”之称。1944年11月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会,被评为模范教育工作者,获乙等奖。1947年10月任县政府三科科长兼第一完全小学校长,带领师生恢复战争创伤,重建校园。1949年10月辞去科长职务,专任完小校长。1956年8月出席陕西省第一届先进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省人民委员会奖励。1966年积劳成疾,离职休养。陈甫斌一生淡泊名利,数十年如一日,献身山区教育,勤俭办学,辛勤育人。1985年3月10日,他的240名学生隆重举行“庆祝陈甫斌老师执教50周年大会”,向他赠匾“为人师表”。1989年12月逝世。

 

薛宏福(1919~1989)

 

今延安市城区人,出生于贫民家庭,1936年12月参加革命,1937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甘宁边区光华商店副经理、贸易总局秘书主任、陇东贸易分局副局长、盐业公司副经理、边区贸易公司会计科长等职,因工作成绩显著,获“西北模范青年”奖章。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部财经副队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长。建国后,历任青海省商业厅厅长,省财经委副主任、主任,财经部部长,柴达木工委第一书记兼石油勘探局党委第一书记,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柴达木会战的艰苦岁月里,其为第一代开拓者之一。“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副书记、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政府副主席。1983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1989年在银川市病故。

 

韩起祥(1915~1989)

 

祖籍横山县,1940年移居延安。三弦说书演员,民间曲艺家。自幼失明,13岁即学艺说书,继承陕北说书传统,在艺术上大胆革新,使陕北说书发扬光大。1944年起自编自演534个唱本,200余万字,他的作品语言丰富,情节生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文学特色,曾为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演出,以《张玉兰参加选举》、《时事传》、《刘巧团圆》、《翻身记》等最为著名,许多作品曾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或由三联书店、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历任西北曲艺改进会主任,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8月6日因病在延安谢世。

 

罗成德(1908~1990)

 

今延安市甘谷驿镇罗家湾人。在延安陕西省立四中上学时,接受革命思想。民国16年(1927)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教书为名担任中共延川区委交通员、宣传委员,其间曾组织地方游击队任政治指导员。1935年夏,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36年3月,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1937年7月任鄜县抗日救国会副主任、主任。1938年3月任中共鄜县县委书记兼县长。1941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专员兼城防副司令员。1942年,毛泽东为之题词:“不怕困难”。1946年春,任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热河省主席。建国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国务院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邯郸市副市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9月23日因病在石家庄逝世。

 

刘景范(1910~1990)

 

刘志丹胞弟。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民国19年(1930)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组织红军游击队,先后任班长、中队长、大队长。民国23年(1934),任保安游击队支队长。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任42师2团团长。1935年3月,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任中共三边特委军事部长。1936年12月,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事部长。1937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长。1940年任民政厅长。1941年11月当选为边区参议会副秘书长。1946年4月任边区政府副主席兼审计处处长。1948年代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监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1955~1962年,任国家地质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康生、“四人帮”迫害,被捕入狱长达7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8年平反后,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为拨乱反正,重建国家民政工作,尤其是为恢复重建国家救灾救济工作费尽心血。刘景范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0年在北京逝世。

 

阎万选(1922~1992)

 

山西省离石县人。194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2年到延安,先后担任延安专区贸易公司经理、中共黄陵县委、吴旗县委书记、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林业局局长、中共延安地委财贸部部长等职。一生热爱林业,1982年离休后,主动上山植树,自费购买树苗,绿化延安宝塔山、凤凰山、王家坪荒山。在胃癌晚期、身体羸弱的情况下,仍自带干粮抱病上山,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植树不辍。1986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1988年创办延安永春苗圃。1989年,被中共陕西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模范离休干部,并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8年内,挖坑3万多,亲手植树1.7万棵,育苗16万余株。1992年,因病逝世。1994年4月,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在清凉山为之立纪念碑。

 

路遥(1949~1992)

 

原名王卫国,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49年12月3日生于清涧县石嘴驿乡王家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过继于其伯父,移居延川县郭家沟村。1957年在该村上小学,1961年入延川县城关小学,1963年考入延川中学就读。1966年初中毕业后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1968年9月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返乡劳动,11月加入共产党。曾任民办教师一年半,后在县宣传队担任编创员。1973年9月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就读。1976年8月毕业后调入《陕西文艺》编辑部任小说、散文组编辑,后任《延河》小说组副组长。1982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在陕西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85年4月当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70年代初,其开始文学创作。初在延川县油印小报《革命文化》和《山花》上发表习作,1973年小说《优胜红旗》在《陕西文艺》上发表。80年代陆续创作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等。1983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当代纪事》。《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荣获1983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亲自改编的电影《人生》于1984年摄制上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影片荣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5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姐姐的爱情》、《路遥小说选》。1991年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7年省政府授予他“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12月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同年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8月上旬,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延安,转院西安,终因肝功能衰竭,于1992年11月17日晨8点20分在西京医院逝世。

 

高朗亭(1913~1994)

 

原名高明镜,延川县贾家坪乡石窑村人。民国18年(1929)3月,在延川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1年(1932)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1930),在中共陕北特委书记赵伯平的支持下,与刘善忠等秘密活动于延川、安定、清涧一带,建立联络站点18处、农会数十个。民国21年(1932)3月12日,高朗亭、刘善忠、杨秉权、高文清4人智取清涧淮宁湾(今属子洲)雷珠山寨子民团,获步枪6枝。次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刘善忠为队长,高朗亭为政委,宣告陕北根据地第一支红军游击队诞生。4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刘善忠为司令员,高朗亭为政委。同年10月,西北先锋队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高任支队长。民国22年(1933)2月9日,九支队在安定设伏击毙安定县长,九支队名震陕北。8月,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高任政委。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情报科长兼红军医院院长等职。他出生入死,作战勇猛。陕北革命歌谣曰:“天上乌云变红云,红军出个高朗亭。山中老虎他不怕,军阀见他逃性命。”秉性豁达刚烈,不畏权势,曾被“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参加陕北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及永坪、河口等战斗,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副主任、延安市市长、甘肃省合水县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武装动员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队长、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绥德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绥德地委常委,宝鸡军分区副政委、政委、党委副书记。参加横山、镇川、榆林、沙家店、秦岭战役。建国后,历任西北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司令部人武部部长,青海省军区司令员,北京高等军事院校战役战术教研室副主任。1973年6月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后任顾问。曾当选为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安徽省五届人大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陕北革命斗争回忆录《难忘的日子》等,曾主持《西北红军战史》的编纂工作。1993年10月被评为南京军区先进离休干部。1994年7月8日在合肥逝世。



//www.syxtk.com/wzzx/gmdb/2014-07-02/2660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