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全根先:全社会都来维护教师形象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近日因为中国人民大学发生了王某某教授骚扰女博士事件,教师的品德问题、教师的形象问题又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完全应该的。不过,在一片正义的声势浩大的声讨中,似乎也有一股暗流在涌动,便是对教师整体形象的贬损倾向。我以为,如果以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败类来贬损其整体形象,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社会发展,违背国家根本利益。

中华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教育传统、尊师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却为中华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关于“师道”的论述。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他看来,为人师者,一定要有历史意识、文化意识,能够了解古代的文化,同时又能把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来。为师者还必须有令人敬仰的人格。《论语》中记载了颜渊对老师孔子的评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里比较全面、生动地描述了孔子作为教师的崇高人格、渊博学识和教育情怀。孔子对师道的认识、践行与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华文化中,“师”与“道”是紧密相连的。“师”有很多,各行各业都有师,他们是传授知识的人。“道”属于古代哲学范畴,指世界的本源、本质和规律。“道”有天道,也有人道。所谓天道,即天地万物、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道,则是人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社会法则。“师”和“道”相结合,表明教育有“道”,“道”要“师”来传递,由“师”传授人道。《礼记·学记》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观念,其文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在求学之“道”中,尊师最难做到,只有尊师,人们才能尊重知识,才会敬重学业。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尊师的道理所在。《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就是说,国家想要兴旺,必须尊重教师,只有尊师重傅,法令、制度才能落地。

实际上,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不仅是传授知识。《礼记·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引导、鼓励和启发等方法促进学习。又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强调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应当激励学生“继其志”,以传承和弘扬他们所秉持的文化理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明确提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明确教师首要职责为传道的同时,他还指出,教师本身应当学道、悟道、行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完成自己传道的使命。韩愈还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他看来,年龄、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师”,主要是他对儒家之道是否能体悟与践行,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个教师纵然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满腹经纶,如果对“道”缺乏体悟与践行,那么也就失去了为“师”的资格。

自孔夫子至于近代,中华民族尊师重师的优良传统从未中断。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疯狂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使得中国教育逐渐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在此过程中,教师职业逐渐专业化,对“师道”内涵的理解和要求有了新的拓展。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越来越重视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旧文化的一个分水岭,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并将教育、教师与民族救亡图存的进步思潮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赢得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师道”问题。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给老师徐特立60岁生日的贺信中,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师道观。他认为,徐特立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正是一位革命教师所应当具备的,那就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敢于牺牲的精神、谦逊的工作态度、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党的忠诚与严格的纪律意识、勇于承担重任的责任感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师既是劳动者,又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对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关系重大,其地位独特、使命光荣。今天我们谈“师道”,既包括教师的德行、学识,又包括其职责、威信和师生关系等。德行指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自身行为,这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职业准则。《荀子·修身》云:“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识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了履行其社会责任,教师必须具备优于常人的学术素养。教师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寻找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授业是帮助学生探寻学习规律与方法、掌握知识与技能,解惑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威信还必须树立自己的古今,让学生从心底敬重自己,只有当学生敬重教师时,才能敬畏知识、崇尚真理。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可用压制手段树立“师道尊严”。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就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刻阐明了教师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2023年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又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与中华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要营造维护教师形象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教师应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发扬师风师德,严格自律,不仅要做学生的人生榜样,还要做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楷模。另一方面,应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净化教育环境。尊师重道的教育环境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从教学角度看,对教师的尊重是学生各项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失去了威信,就等于失去了影响力,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总是会主动地向老师看齐,期待自己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因此,一切损毁教师形象的言语行径,不仅会毁了教师,还会损害下一代。“尊师”与“重道”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托的。因此,当我们对王某某等教师中的败类加以声讨时,切不可做过了头,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倡导“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肯定教师的辛勤付出,表彰教师中的先进人物,树立教师正面形象,这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客观公正。

2024年7月26日于稻庐



//www.syxtk.com/wzzx/llyd/jy/2024-07-27/8922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