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组织起来,修路通水,穷乡僻壤的衣家村聚合之变

作者:   来源:中建观社会  

再不把老少爷们组织起来干点事,再过几十年,我们这个村子就消失了!”“我们是党支部办的合作社,不能打着党的名义为少数人服务。这是烟台市衣家村党支部书记常说的话,把现有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兴办合作社,修路通水办产业,让一个趋于衰亡的衣家村实现了聚合巨变,恢复了生机与希望。

一、长期维持简单再生产、趋于消亡的衣家村

自然条件恶劣的衣家村。衣家村离亭口镇驻地有11公里,地处大山腹地,位置偏僻,不通路、不存水,地块分散,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80%以上。地无一亩平,三年两旱情,是衣家村缺路缺水的真实写照。

用江宇研究员的话来形容,这个村,就是山高路远沟深,缺水缺路缺人

村集体的资产,在包产到户时全部分光、卖光、抢光,荡然无存,连村部办公室也没有。原因是以前村里缴统筹提留款时,没钱,只好临时找一户村民代了4000元钱,一直没还上,这户村民就把村委会给占了,不还钱就不给房。村里的账上不仅没一分钱,还欠着10多万的外债。

这样的山村,照某些偏好城市的学者看来,这是注定要消亡的村落,是将要被城镇化吸收了劳动力之后的废弃村,是不适合人口居住的荒山野岭了。

二、请将不如激将,老兵回来当了支书

衣家村,没人愿意当支书,因为它的基础太差了。不仅差,还是上访户多,全村50多户,有20多户都是长年上访户,谁愿意管这烂摊子?

一位本村出来的退伍老兵被纳入了镇党委的视野,那是就是参军13年,退伍后做水果生意、小有成就的衣元良。请将不如激将,镇领导说:元良,你当了那么多年的兵,还是个党员,能当逃兵吗?是,衣元良是混出来的,可不忍心自己的家乡走向消亡。2009年,犹豫再三的衣元良回村干起来村支书。

要我看,镇党委选用衣元良这个老兵做村支书,选得太好了。

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

第一,政治立志坚定,素质强。出生于衣家村的衣元良,参军入伍离开了农村,有13年军龄,在部队培养成了坚强的党性观念。退伍后的1996年被安置在栖霞布鞋厂,但布鞋厂很快在国企改制的大潮中倒闭了,衣元良一天的班也没上成。只好自己做生意,勤劳、会干的他,不久便当上了蔬菜水果销售代理,在城里过上了小康生活。

第二,不贪不占。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把自己的城里的蔬菜生意雇人来照看,还不少往村里挪钱,因为村里太穷了,通水、修路总得先垫点周转着。村里的合作社成立,有户口和土地的农户,入社折算为一股的原始股,衣元良的户口不在村里,也无土地,没有原始股。

三、为了群众生产生活而干事

衣元良形容,自己就是个喇叭支书,没有任何实权,为了改变家乡面貌,那就得干事,自己干,带头干,拿着喇叭喊大家干。

一是先把村容村貌收拾出来。衣家村原来是满村的草垛、垃圾堆、粪堆,村委会连个牌子也没有,门前长满了杂草。村支书就一家一户地动员,叔、婶子,支持一下工作吧。党员干部带头干,把杂物都清理干净了。支书又自掏腰包,给中心道路安装了一条泄洪地下管道,硬化了村里的道路,建了大队办公室和广场,装上了路灯。村民知道,这是位为大家办好事的好支书。

二是打井存水。衣家村是山坡地,干旱时存不住水,暴雨时洪水乱流。70年代时修成的水库,承包制以后分给个人了,年久失修已经废弃。衣元良自己筹集了15万元,把钻井队请进了村里,钻井打到120米,终于出水了,衣家村人终于有水吃了,有水浇地了。

三是动员男女老少来修路。衣家村没有钱,请不来工程队,只能靠化缘争取点零散资金,但修路的活,都是村里的老少爷们自己来干的,由于主要的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村里剩下的党都是老人妇女了。党员干部带头,平时能凑上十来个人的工,就算是很多的了。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修成了宽5米、长5.5公里的环山路。

衣家村的路,是由这样的老人、妇女来修成的

四、为所有农民群众而办合作社

1.通了水,解决了历年干旱的老大难。水井打好了以后,党支部趁热打铁,带领群众维修了以前大集体废弃的水塘,建了三个泵房,还为村里申请了节水灌溉项目,全村的350亩地全部用上了微型喷灌。农户的收入当年就大幅度增长。

2.修通了路,告别了肩挑背扛的生活。山里的农副产品能走出大山了,全村人出行方便了。

3.合作社办起了养殖厂、果园。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办起了香猪养殖厂,成立了栖霞市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

五、几点启发

一是从工票中,折射出村民并非自私自利和短视

有人说,现在的队伍散了,不好带,大家各顾各。衣家村的实践表明,并非如此。党支部动员村民修路,村集体账没钱,当然发不出工资来。村支书和大家商议中,提出了工票这个好办法。工票是劳动力入股的衡量办法,是创业股,相于过去的劳动券,或工分券。全村不管男女老幼,男工一天计120元,女工80元,满2000元折合成一个工票(股份),将来可以凭工票享受分红,还可以平时购买合作社提供的苗木、管道、水费、化肥等。在修路的日子里,没有人要求村集体给发工资。因为他们都知道,修咱是为了他们们自己。所以,凭着工票这个创举,村里人能劳动的都来了,硬是靠自己把路修成了。

二是合作社不是养懒汉,是带领所有人共同致富

在修路过程中,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来干活了。有人提出,老太太怎么给记工啊?年老的与年轻的、身体弱的与好的,都一样记工,这是不是公平呢?村支书说服了大家,我们衣家村就是一家人,我们成立合作社的宗旨,就是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谁都有老的一天,我们就当作自己的父母老人一样对待,只要他们愿意来劳动,就按这个标准计工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干活慢、成本高,但他们都是愿意成为集体合作组织中的一员,党领导的合作社就是不能丢掉他们不管。所以,合作社不是在养懒汉,也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带领所有愿意为村里发展贡献力量的村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这可能是全国罕见的修路场景:在大冬天,83岁的老太太在在山上搬小石头,帮着砌路边墙和地堰,连患脑血栓的残疾人,哆哆嗦嗦地平整山路。因为他们都想抓住机会,既不让自己掉队,又力所能及地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三是乡村振兴需要资本,但不能由资本来主导

村里修了路,通上了水之后,外来的投资商看中了衣家村的土地,提出要来流转土地。衣元良说:你们愿意和我们合作,你们钱多股分就大,土地、山峦给你了,我打工,老弱病残怎么办?谁愿意管?人、地、山峦的价值是长期的,不能一次性买断了。

最后,老板是没达到目的,但还是被党支部的眼光和宗旨给感动了,资助了几十万元。

四是党的威信,通过合作社大大加强了

衣家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修了路,打了井,修复了废弃的水库,铺设了微型喷灌,极大地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它的了不起,就在于靠着一帮大龄、高龄村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硬是不落一人,全力改变了落后的山乡面貌。

他们在环山路沿线栽种2000棵桃树,按照5/方标准实行刷卡浇水;投资100余万元发展藏香猪养殖项目,建造猪舍80余个,购买种猪100余头,经过繁殖目前规模达到400余头;引进玉木耳种植产业,产出干木耳6万斤、产值约210万元。

合作社将收益30%作为村集体收入,70%向社员二次分红,村集体年可增收2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增收8000元。群众跟着党组织,收入增长了,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党的威信越来越高了。

如今,在奋斗中成长起来的衣家村,已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也许,在偏好城镇化的专家眼中,象衣家村这样的穷、乱、远村,就该是趋于自然消失的村庄,但衣家村人不甘心,他们在好的支书的带领下,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聚拢下,焕发出了生机和希望。

参考资料:江宇:《烟台纪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路》,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出版



//www.syxtk.com/wzzx/llyd/sn/2022-12-11/7906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