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

作者:仲呈祥   来源:文汇报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

仲呈祥

timg (1).jpg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鲜明实践品格,首先强调文艺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鲜明实践品格体现在针砭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提出不可“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主张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鲜明实践品格还体现在对理想缺失、道德沦丧倾向发出救偏补弊的呼吁,主张作家艺术家追求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艺思想,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中华美学精神,熔铸于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伟大实践。习近平文艺思想既具有对马克思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又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鲜明实践品格。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强调社会效益优先

这种鲜明实践品格,首先便是针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出现的以经济思维替代文化建设、以利润思维统领审美思维的唯经济效益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强调文学艺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党极为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其领导权。毋庸否认,为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转折,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大大解放了文艺生产力。但正如邓小平同志辩证阐述的,这反而加重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因为这决不意味文艺可以脱离政治。然而,有人却习惯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驱动下,要么认为文艺不从属于政治就从属于经济、以利润思维统领审美思维;要么认为文艺不从属于政治就脱离政治、重蹈“为艺术而艺术”老路。显然,这两种倾向都背离唯物辩证法和文艺发展规律,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持续健康繁荣。譬如,常见一部作品因票房高,便“一俊遮百丑”,众人也不问其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究竟如何。还有一些文艺作品像习近平同志批评的那样,“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

十八大以来,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能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两方面都要抓好,互补共进,不能是此非彼,重此轻彼。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又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不能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再次谆谆告诫:“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强调文化自信之重要

这种鲜明实践品格,还体现在针砭近年来文艺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这里提及的“五去化”,根子都在对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卑而不自信,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卑而不自信,都可归结为形形色色的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截然相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

应当看到,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来,文艺界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已经发生根本改观,但是距离新时代人民需求尚有明显差距。比如,创作上,有的作品还在任意任性地解构经典,消费历史;有的作品还在歪曲历史,丑化英雄,随意把坊间传说和靠不住的“口述记忆”搬上银屏、舞台或文学画廊……评论上,有的文章不是先“各美其美”,讲清楚这一艺术门类在我国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然后再“美人之美”,以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民族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进而实现“美美与共”,将两者交融、整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而是生搬西方文论或西方文艺套路,无视中国特色文艺发展道路。

有鉴于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他号召文学家、艺术家“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一位智者”,以“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他严肃指出“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

正视理想缺失现象,强调精神信仰之伟力

这种鲜明实践品格,又体现在针对与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主潮相悖的理想缺失、信念动摇、精神滑坡、道德沦丧倾向发出救偏补弊的呼吁。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批评那些“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那些“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嘱咐作家艺术家“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为达此目的,他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习近平同志叮嘱作家艺术家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强调彰显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者统一,注重作品自身的品格,这些属于创作美学范畴即供给侧范畴,是客观存在于作品中的恒量。关于观赏性,它属于接受美学范畴即需求侧范畴,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迁的变量。决定观赏性的主要因素不在作品而在观赏者的素养和观赏环境。因此,马克思说“再美妙的音乐,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都是没有用的。”如果不具体分析观赏者和观赏环境实际情况片面强调观赏性,则易造成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流失。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文艺应当“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科学标准,并发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的号召,“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就为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艺思想这种鲜明实践品格,归结到对创作主体要求上,便是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作家艺术家主体的学养、修养、素养,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哲学管总,我们要真正做到摒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代之以纵览全局、兼容整合、辩证取舍的和谐思维,实现哲学思维层面的深刻变革;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一位智者,以民为本,鉴古知今,洞察未来,真正把握唯物史观;“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就是离不开各种文艺形象提供的精神正能量推动。今天,面对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批评家们,遵循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持之以恒地从哲学、史学、文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贵在自觉,重在引领,胜在自信,一定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8-01-19/4835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