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贾平凹:让世界读懂当代中国

作者:贾平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

    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以及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

    当下的中国,作家是何其多,作品也是何其多。据报道,仅长篇小说,中国每年就印刷出版3000余部,在这么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功夫加以重点翻译?我这样说着是容易的,其实做起来非常难,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就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如同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自然就发现了那样。要了解孔子,不仅要读孔子,而且要读老子、荀子、韩非子等等,这样才能更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来分辨: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

    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我认为这就涉及两个问题,那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社会。

    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脚、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

    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天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

    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我们才能看得懂中国的社会,才能搞明白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

    说到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是长期农耕文明社会,又是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农耕文明使中国人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又是极强化秩序和统一。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多地广,资源匮乏,但闭关锁国,加上外来的侵略和天灾人祸,积贫积弱,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法制等等方面都处于落后。这种积贫积弱的现实与文化的关系,历来使中国的精英们在救国方略上发生激烈争论。

    上世纪20年代,一种意见是现代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所以它落后,所以要批判和摒弃;另一种意见是中华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愚昧不堪,不是我们的文化不行,是我们做子孙的不行。这种争论至今也没有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它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后,中国社会长期积攒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社会处于大转型期,一方面接受西方的东西多,日子好过之后更有了诉求,人觉醒之后更不满种种束缚,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仰缺失、道德缺失、秩序松弛,追求权力和金钱,人变得浮躁、放纵,甚或极端。于是,改革成为一道虽然很难但必须要做,而且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大任务。在这个年代,中国是最有新闻的国家,它几乎每天都有大新闻。所以,它的故事也最多,什么离奇的、荒唐的故事都在发生。它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丰富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启示的,提供了多种可能的经验,也给中国作家提供了写作的丰厚土壤和活跃的舞台。

    什么样的故事才可能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从中国故事里可以看到政治,又如何在政治的故事里看到中国真正的文学呢?

    先说头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里,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国人达成共识的、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学水准最高的是《红楼梦》,它是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标本,它人与事都写得丰厚饱满,批判不露声色,叙述蕴藉从容,语言炉火纯青,最大程度地传导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气息。

    从读者来看,社会中下层人群喜欢读《水浒传》,中上层人群尤其知识分子更喜欢读《红楼梦》。我在少年时第一次读《红楼梦》,大部分篇章是读不懂的,青年时再读,虽然读得有兴趣,许多地方仍是跳着读,到了中年以后,《红楼梦》就读得满口留香。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中国人推崇鲁迅,鲁迅作品中充满了批判精神,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人在推崇鲁迅外也推崇起沈从文,喜欢他作品中的更浓的中国气派和味道。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上看,历来有两种流派,或者说有两种作家的作品,我不愿意把它们分为什么主义,我作个比喻,把它们分为阳与阴,也就是火与水。火是奔放的、热烈的,它燃烧起来,火焰炙发、色彩夺目;而水是内敛的、柔软的,它流动起来,细波密纹、从容不迫,越流得深沉,越显得平静。火给我们激情,水给我们幽思;火容易引人走近,为之兴奋,但一旦亲近水了,水更有诱惑,魅力久远。火与水的两种形态的文学,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史,它们分别都产生过伟大作品。

    从研究和阅读的角度看,当社会处于革命期,火一类的作品易于接受和欢迎,而社会革命期后,水一类的作品则得以长远流传。中华民族是阴柔的民族,它的文化使中国人思维象形化,讲究虚白空间化,使中国人的性格趋于含蓄、内敛、忍耐。所以说,水一类的作品更适宜体现中国的特色,仅从水一类文学作家总是文体家这一点就可以证明,而历来也公认这一类作品的文学性要高一些。

    再说第二个问题。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历来是强烈的。拿现在来看,先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政治的、种种不人道的、黑暗的、残暴的东西,再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之后,批判社会腐败、荒唐以及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的东西。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里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曾经太多,当我们在挣扎着、反抗着、批判着这些东西时,我们又或多或少地以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来挣扎着、反抗着、批判着,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品格品质。这种情况当然在改变着。中国国内的文学界和读者群也不满这种现象,在呼唤着、寻找着、努力创作着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同时又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萌生的有地气的、有气味和温度的、具有文学品格的作品,而不再欣赏一些从理念出发编造的故事,虽然那些故事离奇热闹,但它散发的是一种虚假和矫情。

    中国当代文学在这几十年里,几乎是全面地学习着西方,甚或在模仿,而到了今天,这种学习甚至模仿可以说毕业了。

    中国文学正在形成和圆满着自己的品格和形象。我们固然要看到中国故事中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要看到中国文学中所批判的那些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但更要看到从这种政治的、宣传的、批判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中发现品鉴出真正属于文学的东西,真正具有文学品格的作家的作品。

    据我所知,十多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了不少,包括中国的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也有相当多的作品被介绍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关注了中国。但我想,我们不但需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体制,更应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真实的中国社会基层的人是怎样个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干什么、想什么、向往什么。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深入地、细致地看清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在这样的作品里鉴别优秀的,那么,它的故事就足以体现真正的中国,体现出中国文学的高度几何和意义大小。

(作者为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4-08-31/2783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