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第一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综述

作者:祝东力 崔柯   来源:红色文化网  

  第一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综述

  2014年3月14日,第一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主题是“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绩和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董学文、金永兵、蒋洪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永清,教育部社科中心马建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陈飞龙、祝东力、李荣启、苑利、刘永明、李云雷、王磊、关莉丽、孙佳山、杨娟,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冯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张静,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符鹏,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秦兰珺,《中国艺术报》何瑞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亦水等二十余位老中青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崔柯主持。论坛以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的形式,回顾和反思了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分析了当前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实机遇,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如何评价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是论坛一个重要议题。对此,学者们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新时期以来,一批前辈学者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厚的成绩。有学者则指出,应对新时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有所甄别,很多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研究成果,其观念和立场未必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应都视为成绩。也有学者指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马鞍形”,目前确实出现了一个低落期,某种程度上被日渐“边缘化”了。

  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边缘化”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从曾经的“独尊”地位变为“诸子”中的一家,这确可视为某种程度上的“边缘化”。而这种“边缘化”的状况,同其理论队伍的实力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有的潜能,是不相称的。有学者则指出,“边缘化”是相对的,即一方面是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曾经的“独尊”地位相比显得“边缘化”了;而另一方面,当前在宣传领域,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心,而在学术研究中,同其他研究领域相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有远离中心的迹象。此外,这种“边缘化”也表现在影响力上,也就是说,在观念上、政策上虽还重视,但这种重视比较抽象的,没有很好落实到具体的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中来。

  注重从理论与当下现实的关系中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是本次讨论的另一重要议题。

  与会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近些年没有活力,是因为不敢触碰现实中具体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缺乏解释当下文艺现象的能力,很多研究都是在简单重复经典命题,不能面对现实问题,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少阐释力和说服力,从而缺乏吸引力。其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缺乏回应现实的能力。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出现了很多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挑战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讨论,这种现象自90年代以来尤为突出。复次,有些研究者缺乏理论信仰,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方法转化成个人内在的自觉和理念。

  除了同现实的脱节,对经典文本把握的不足,也是与会学者的关注之处。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些经典命题的阐释,有学者指出,当前学界对经典文论文本的把握是很不够的,有许多地方的解释并不准确。同时,有些研究成果存在表面化、不够深入的缺欠,对一些概念,命题的阐释有望文生义之处。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大家指出,近年社会文化语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其次,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我们身处的环境,越来越有利于我们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威力。再次,从全球化进程及其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看,马克思所讨论的“问题性”依然有效。当代西方出现的金融危机,以及占领华尔街等反抗运动,凸显的仍然是马克思当年提出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今天其实是更重要、更有针对性,其方法论也更有效了。此外,从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来看,现在大学生开始穿透自由主义和审美主义的迷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这些因素,都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现转机的现实动力。

  立足现实语境,与会学者就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一些初步构想。

  有学者强调“回归原典”的重要性,提出应“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开掘马克思”,即在经典作家原著上下功夫,不能只是依靠二手、三手材料,否则难有突破和创新。有学者提出,要结合原典,对一些概念、命题和观点进行仔细的辨析。也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不仅要走近马克思的文本本身,而且应结合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探讨其思想在西方历史中出现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进而思考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下所能产生的作用。

  有学者则侧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品格,强调理论应切入现实,指出结合现实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焕发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正本清源的意义上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多在联系实际、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上下功夫。而对于“现实”,有学者强调的是文艺的现实,认为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当下的文艺现象,提出新的理论命题。有学者则强调劳动者的生存现实,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论应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境遇,把关怀劳动者作为立足点,从劳动者的现实中提炼出新的美学原则。

  当然,“回归原典”和“切入现实”是不矛盾的,学者们都承认,两者应该结合起来,我们应当带着现实问题回到马克思,从经典作家的思想中获得新的解释、新的认知。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其他理论资源进行对话的问题,也为不少学者所关注。有学者认为,我们应主动去吸收一些理论资源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带给我们的不是教义性的东西,而应是一种思想方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阐释当代社会文化尤其是面对一些“前卫”艺术现象时,显得有些脱节,而搬用现成的西方理论则比较容易解释。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妨和新的话语进行某种融合。也有学者结合西方当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指出,当前学界往往推崇西方一些碎片化、符号化的思想,并将之视为与马克思对立的思想模式,他们将“结构”、“解构”等思想作为了中国文论的范本,用能指/所指的阐释模式代替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阐释框架。但这些碎片化、符号化的思想其实并未离开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问题域,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候,也可以吸收这些东西。还有学者提出,要突破学科知识的狭隘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思想,他们是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看待美学和艺术问题的,而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科化的知识,因此应该打破学科藩篱。

  与会学者就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交流了看法。有学者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当前比较流行,是因为其理论直接指向西方当下的社会问题、文艺问题,比较容易应用到批评实践中去。也有学者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改良主义的成分比较多,但这不妨碍我们站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其长处和短处,提取其有利的成分。有学者则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作用其实是有限的,它主要是在学院里有些影响。马克思主义只有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解答现实问题,才能焕发活力和生命力。

  一些未能与会的学者通过书面发言的形式也参加了讨论。本期论坛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中国艺术报》做了及时报道。今后,该论坛将陆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4-04-08/2558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