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轰动香港的“一碗饭运动”

作者:王竣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导语

1941年,时任保卫中国同盟主席的宋庆龄,为了支持祖国抗战,救济抗战中的伤兵、难民,在香港领导发起了“一碗饭运动”。宋庆龄为运动亲笔题词:“日寇所至,骨肉流离,凡我同胞,其速互助!”一时间,香港民众纷纷认购餐券,吃“爱国饭”“救国饭”,资助抗战,救济同胞。在香港民众的积极参与下,“一碗饭运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所得收入全部捐给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美国的“一碗饭运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打击法西斯势力、捍卫世界和平的意义。因此,中国的抗战得到了华侨华人、世界各国爱好和平者、对华友好人士的同情、鼓励和支持。在美国,国际人士、援华团体和华侨社团多次协作开展援华抗日募捐活动,其中就包括影响巨大的“一碗饭运动”。

取名“一碗饭运动”,是受“漂母与韩信”这一典故的启发。漂母接济困顿中的韩信,不图回报。运动以“一碗饭”为名,借此表达援华运动是道义上的支援。此外,中国人多以米饭为主食,取“一碗饭”之名具有象征援华之意。运动用发售餐券的形式来募款,每一名捐助者可凭餐券到指定餐厅吃一碗炒饭,去除炒饭成本以外的饭钱全部用于支援中国抗战。

1938年6月17日,美国医药援华会和中国平民救济协会联合发起的“一碗饭运动”,在美国众多城市同时举行,参加者超百万。在纽约,约3万人聚集唐人街,华人社团组织武术表演、醒狮表演等,不少华人餐馆、杂货店、食品店举行义卖。

为了大造声势,引起美国人士的注意,旧金山唐人街举办了“中国战区难民惨状展览”和“中国抗战战绩展览”。当日的示威游行由旧金山市长和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驱车开路,华侨和美国群众参加者空前踊跃。人群中,一名男子肩挑一对竹箩筐,筐里坐着两名孩童,一边走一边用舞台艺术表现日寇如何屠杀中国百姓,难民们又是如何躲避纷飞战火的。扮演主角者即名震海内外的粤剧名角、武打明星关德兴。6月26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在旧金山唐人街举行的这场街头活动。报道写道:是日前往唐人街参加者,不下20万人,各处通衢,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各项车辆均无法通行,警察亦束手无策,多数出口轮船,亦因之临时延期驶出。一日之中,共募得4.4万美元。

“一碗饭运动”在美国兴起之后,后扩展到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工合”募捐

目睹日寇对中国的侵略,胸怀强烈爱国热情的宋庆龄为挽救民族危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中国沿海遭到日军封锁后,为联系国际社会以援助国内抗战,宋庆龄从上海移居到香港。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的寓所组织成立民间组织—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并出任主席。“保盟”的主要任务是“成为需要者和资金、物资捐赠者之间的桥梁”,成立后,将积极从事“国际范围内筹募款项,进行医药工作、儿童保育工作与成立工业合作社等活动”。

1938年,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一起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在汉口成立,宋庆龄出任名誉理事长。“工合”的宗旨是“利用后方的丰富资源和从敌占区来的难民建立规模不等的工业合作社,生产工业和生活用品供给军需民用”。为争取国际援助,宋庆龄在廖承志和香港办事处支持下,1939年在香港发起成立“工合”国际委员会,她出任名誉主席,香港主教英国人何明华为主席。

1938年8月,第一个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宝鸡成立。从此,“工合”运动席卷全国,工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到20世纪40年代初,“工合”组织遍布全国18个省,拥有2300多个合作社,社员总数达五万余人,连同工人及工作人员发展到20多万人,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和平力量。但随着日寇的进一步入侵,大后方难民越来越多,加之物价高涨,合作社的资金周转困难,致使发展计划不能如期实现。为给“工合”募捐,进一步扩大工业合作社,宋庆龄决定在香港推广“一碗饭运动”这一独特而又行之有效的募捐形式。

1941年5月初,根据宋庆龄的倡议,“保盟”在香港成立了“一碗饭运动”委员会,宋庆龄为名誉主席,香港立法局华人首席议员罗文锦律师为主席,香港医务总监司徒永觉的夫人克拉克为副主席。委员会研究后确定发售就餐券一万张,每张港币两元,其价值本可以享受几道菜肴,但持券者只在指定餐馆吃炒饭一碗,差额盈余作为救济难民的基金交给“工合”。

开展“一碗饭运动”的消息传出后,首先响应的是威灵顿街丽山餐室的老板温梓明,他表示愿意捐500碗饭。此后,英京酒家、天燕餐馆、广州酒家、龙泉茶室、小祇园、汉商酒家、金星酒家、南京饭店、北极餐室、怡安茶居等13家酒楼、餐室纷纷响应,认捐“救国饭”。

7月1日晚,“一碗饭运动”开幕典礼在香港湾仔的英京酒家隆重举行,宋庆龄亲任主持。在港中外人士150余人出席,其中有英军驻港陆军总司令贾乃锡少将,海军司令哥连臣、辅政司史美夫人、医务总监司徒永觉、中国红十字会林可胜、香港中国银行行长郑铁如等。英京酒家门前车水马龙,冠盖云集,围聚在四周马路上的群众数以千万计,人人争着一睹宋庆龄的风采。

港督罗富国未能到场,特意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鄙人深信此运动在香港将如英美一样成功,盖目的在援拯侵略主义下之被牺牲者,凡属有血气之人,均应引为己任。今者,吾停两国人民,惨遭轰炸,同处水深火热之中,香港人士对于不列颠之洗劫,曾作慷慨之捐输,欣值“一碗饭运动”在此推行,固知香港之华人,将能利用机缘,以援助其祖国在苦难之同胞也。

宋庆龄在“一碗饭运动”开幕式上

宋庆龄发表了热情激昂的讲话:

“一碗饭运动”不但是募了捐去救济被难的人们,并且是要节饮节食,来表示牺牲的意思。这是我们做人的美德,无论中外,无论古今,都是值得赞扬的。

“一碗饭运动”是同情于我们抗战建国,而发扬民主精神的表示。最初由华侨和美国的同情者发起,已经在美国普遍地举行了三次,伦敦方面也曾经举行过。今晚在这一百五十余万华侨最多的香港首次举行,并承各友邦同情的友人们都来参加,这是何等有意义!

香港的“一碗饭运动”,更含着一种深长的意义,因为这次捐款是要帮助工业合作社去组织及救济难民、伤兵,这是巩固经济阵线,是生产救国,是帮助人们去帮助自己,是最妥当的一种救济事业。工业合作社是民主性的组织,我们这样富有民主性的“一碗饭运动”,来使工业合作社完成救济事业,岂不是很愉快而值得提倡的吗?

晚会大厅的主席桌上,陈列着一些孙中山生前珍爱的墨宝和纪念品,当场义卖作为捐献。廖承志现场向群众宣传道:“我们尊敬的孙夫人对保卫中国同盟开展‘一碗饭运动’率先响应,这里摆着孙中山先生生前珍爱的,当然也是孙夫人珍爱的墨宝和纪念品,现在当场义卖作为捐献……”廖承志此言一出,人们立刻争相抢购,后来采取拍卖的方式,价高者得,不多时就被争购一空。

各界踊跃支持

开幕典礼后,香港各界以不同形式支持、响应“一碗饭运动”。

“一碗饭运动”组织方以演说、茶话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揭露日寇的残暴、战区难民的悲惨及中华民族的抗战成绩。由“保盟”资助创办的香港《华商报》刊登了保盟名誉书记克拉克的呼吁:“买一张‘一碗饭运动’的饭券不仅是做一件慈善的事,还可以使中国的难民有工作,能生活—帮助他们吧,使他们以合作来自助。”

著名作家夏衍发表了《为了良心的安适》一文,文中写道:战争四年,我们的战士和人民死了多少?伤了多少?多少人流离失所?孙夫人领导的工业合作运动,是解决问题的一条简捷而易行的路,这不是干这运动者少数人的事,这是中国人全体的事,这也是今天能够安处后方和海外的全中国人的一种无可推诿的责任。使香港的“一碗饭运动”成功,这是你对于祖国最低的责任,为着使你的良心安适,你也得尽一点轻微的责任。

名扬东南亚的话剧演员王莹,走上街头发表演说:希望每一个海外同胞都参加孙夫人领导下的“一碗饭运动”,这是你的责任、你的荣誉。剧作家于伶呼吁:希望每一位吃得起饭的人,多购买“一碗饭运动”券,我希望每一位吃不起饭的人,无力购买“一碗饭运动”券,也能了解“一碗饭运动”的意义。

香港的工商妇学各团体,诸如华商总会、南华体育会、岭南同学会等,选派干员,往来于工厂、学校、商店、街道,宣传“一碗饭运动”的意义,推销饭券。

在社会各界的宣传鼓动下,香港餐饮界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宗旨,踊跃捐赠炒饭,积极参加“一碗饭运动”,截至8月1日,捐助数已达一万五千碗左右。

举家去吃“爱国饭”

1941年8月1日,香港“一碗饭运动”正式举行。当日,《华商报》以《孙夫人等主办一碗饭运动今举行》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刊登了宋庆龄的照片和题词:“日X所至,骨肉流离,凡我同胞,其速互助。”题词首句原为“日寇所至”,刊登时受检,遂如此刊出。

宋庆龄为“一碗饭运动”题词

当日,香港街头人流如潮。一大群人簇拥着一个大饭碗模型,喊着“多买一碗饭,多救一个难民”的口号,穿过闹市区,很多路人驻足观看。街头公共汽车、电车上张贴着“为祖国无家可归的难民请命”“大家来吃爱国饭”等标语。车站、码头、机场到处可见有关宣传画。

捐助炒饭的饭店将门厅布置得新颖别致,有的饭店在门口挂出“爱国门”“光荣之门”的横幅,有的张贴“欢迎来吃爱国饭”的标语,还有的在店堂墙上悬挂孙中山遗像或抗日战士英勇杀敌的图片。英京酒家专设一厅接待“一碗饭运动”的顾客,并免去茶水费。乐仙酒家特别设计了个大碗的爱国炒饭,内有淡水鲜虾肉四两、鸡肉粒四两、又烧粒四两、鸡蛋六只、丝苗白米饭一斤,门前贴出一张告示:出100元买券一张,即可享用这顿爱国饭,以酬答热心诸君之雅意。

香港民众举家去吃“爱国饭”,家境贫寒的,买一碗回去全家分享;病、老不能出门的,托人捎带。“一碗饭运动”原计划举行3天,但是很多没吃上“爱国饭”的香港民众纷纷要求延长时间,以便有机会吃上一碗“爱国饭”,所以有的饭店延长至半个月,少数延长至一个月。原计划售出两万张餐券,很快就超过了这个预定目标。

香港的“一碗饭运动”也得到了海外侨胞的响应。8月27日,菲律宾洪光学校全体师生将八一三纪念节食一天膳费汇来100元港币,捐献“一碗饭运动”饭券50张。

1941年9月1日,“一碗饭运动”闭幕式在英京酒家举行,宋庆龄到会主持。何香凝致贺辞:“一碗饭运动”在孙夫人、司徒永觉夫人、罗文锦先生的积极支持下,得到港督罗富国爵士的热烈赞助和中外各界人士的积极帮忙,在短促期间收到如此美满成绩,实令人万分感谢。惟我国抗战正酣,国内同胞蒙难尚多,敢望侨众再接再厉,加倍努力,由“一碗饭运动”进而感动全中国,进而感动全世界,相信团结抗战抵抗侵略必得成功,必获胜利!

宋庆龄表示,“一碗饭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由她题写“爱国模范”字样的锦旗授予认捐炒饭名列前茅的13家餐室,向英京、小祗园、乐仙3家业主赠送了孙中山的遗墨“努力前进”。

扣除各项开支,“一碗饭运动”净余港币22144港元、国币615元,英国赈华会香港分会将款项凑足2.5万港元,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给“工合”,用于内地的抗战事业。这场运动既募集了大量钱款支援抗战,又使香港同胞受到了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5-02-12/9248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