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队长”李克农:朝鲜停战谈判背后的“隐形人物”

作者:罗元生   来源:党史博览  


李克农(前坐者) 与邓华(后排左一)、 乔冠华(后排中)、 解方在一起

1962年2月9日,李克农走完了他63岁的生命旅程。翌日深夜,国家副主席、76岁高龄的董必武,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作诗哀悼:“三十年前事已赊,知君才调擅中华。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天不慭遗兹一老,人如可赎岂千家。箕裘克绍芝兰秀,高举红旗幛落霞。”董老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对李克农知之深、情谊切,一句“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将李克农的作用和才华,与唐太宗倚重的大臣房玄龄和秦汉之际的大谋士李左车相提并论,不仅生动描述了李克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还间接揭开了一个谜底。在57位开国上将中,李克农是唯一没有在战场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他来自一个特殊的战场,是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

抱病赴朝,坚持“临阵不换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此时的李克农是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他决定中止治病,尽快从苏联回国。

1951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了李克农。

毛泽东对李克农说:“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外交部组成一个班子,乔冠华也去,军队也要有人参加。”

“我马上准备出发!”李克农毫不犹豫地回答。

不过,李克农还是向中央如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病情,使中央能有所准备。

毛泽东在考虑之后,依然定下来:还是李克农去。也许,只有李克农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随同李克农前往的,还有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乔冠华。

临行前,毛泽东专门接见了李克农和乔冠华,同他们进行了长谈,并要他们立即组织一个工作班子。李克农还特意选调了几位同志及两部可接收各大通讯社新闻的收报机,以便了解各方面的反应。他还请志愿军派出一个参谋班子前往开城,使谈判班子能够及时了解战场情况的变化。周恩来也和李克农、乔冠华作了详谈,并送给他们一句意味深长的古语:“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经与朝鲜方面协商,李克农为中朝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协助其工作,对外公布的名单则是人民军的南日、李相朝将军和志愿军的邓华、解方、杜平、柴成文等人。南日大将,曾在苏联留学,当时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是金日成指定的朝中方面的首席代表。

由于李克农的身份很特殊,他既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又担任了代表团的党委书记,不便公开,大家都称李克农为“队长”,称乔冠华为“指导员”。

7月7日,中朝代表团抵达开城。谈判的会址定在了开城市区西北约两公里的高丽里广文洞的来凤庄。市区房屋密集,不利于安全警卫,而这里较为清静安全。来凤庄的西南,有几家民房,再靠西南,有一幢别墅式的平房,志愿军代表团就驻在这里。

开城谈判代表团分为前方、中间站和后方指挥三线。第一线是直接出面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谈判代表南日、邓华等人;第二线是乔冠华、柴成文,由柴成文负责联络;第三线则是幕后坐镇的李克农。李克农负责将每天的谈判情况上报毛泽东、金日成和彭德怀。

7月10日,来凤庄一间长18米、宽15米的大厅,成了全世界注目的焦点,艰难异常的朝鲜停战谈判从这里开始,一谈就是两年。

这两年,在李克农眼里显得是如此艰难而又漫长。这不仅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领受的最庞大、最艰苦、最复杂的一项任务,而且他是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完成任务的。

随着谈判的深入,李克农的身体也日渐恶化。他是拖着严重的病体来到朝鲜的。当时,他视力微弱,眼睛几乎要贴在炕桌上才能看清东西,哮喘病经常发作,疼得气都透不过来,加上房子里设了朝鲜式的地炕,十分闷热干燥。隔不一会儿,他就要到房子外面去大口大口地吸上几口潮湿的冷空气,才会好受一些。长期伏案工作,胸口被挤压得十分难受,又引发了心脏病。一次正在开会,他突然头一歪,昏迷过去,幸亏在场的人及时抢救他才苏醒过来。病痛的折磨,使得他的双手常常发抖,手中的笔不时从炕沿上滑落下来。

中共中央很快了解到李克农的身体状况。根据中央决定,1951年11月,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奉命去朝鲜接替李克农,李克农回国休息和治疗。

朝鲜停战谈判的确是一场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白刃战”。当伍修权向李克农谈了要接替他,让他回国休息和治疗的事时,李克农坚持说:“临阵不换将。”

从1951年7月10日到26日,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唇枪舌剑,双方代表团终于达成了谈判的五项议程。

当谈判进入第二项议程时,很快便僵住了。朝方反复提出应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而美方却以“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得到补偿”为由,断然加以拒绝,并以沉默不语的冷场战术来拖延时间。到8月10日第20次会谈时,这种沉默达到了高潮。

会谈开始后,中朝代表发言完毕,美方首席代表乔埃却率其部下拒不作答。结果,会场上出现了长时间的死一般的沉寂。

柴成文有点急了。他悄悄走出会场,来到会场外的一座帐篷里,问李克农该怎么办,李克农冷静地写了三个字:“坐下去!”

柴成文将字条带回会场,在中朝代表手中传递下去。大家看到李克农的指示,一个个都屏住了气,终于以整整2小时12分的沉默对抗创下了谈判史上的空前纪录。

当然,“闪电战”也有,有的会谈25秒钟就宣告结束。

在解决了军事分界线这一关键问题后,自1951年11月27日起,谈判转入讨论第三项议程。

当时,中朝方面的一些代表认为,既然军事分界线这一棘手问题已经解决,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李克农在全面分析了形势、任务和敌我双方的对策,以及敌人可能设置的障碍后,认为不能放松警惕。

李克农叮嘱大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向我方代表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有关和谈的指示:“原则要坚持,策略要灵活。和固有利,拖也不怕。只要涉及朝鲜人民的主权,我们决不让步!”

代表团成员按照李克农的指示,坚持原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方的险恶企图。经过力争,终于迫使那些宣称“到地狱结了冰才能放弃”的美方代表服了输,于1952年5月2日在这一议程上达成了协议。

随着谈判的继续进行,美方代表越来越相信,在中朝谈判代表中,有一位巨大的“隐形人物”在策划、指挥着一切,正是此人,才是他们要与之较量却又难以战胜的真正对手。

这位足智多谋的“隐形人物”,就是李克农,这场特殊战役的中朝方面的直接总指挥。

1953年7月27日,艰苦的朝鲜停战谈判,终于在我志愿军的军事打击配合下达成协议,抗美援朝战争至此终于落下了帷幕。这次谈判,历时2年零18天,两易会址,五次中断,开大会58次,小会733次。李克农以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斗争策略,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3-09-15/8387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