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十倍兵力打不下的日军炮楼,才真正凸显抗日战争的伟大

作者:一棵青木   来源:远方青木  

炮楼,是日军为了中国抗日游击队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独属于中国战场的军事设施。

炮楼里面没有炮,就十条步枪左右,外加一挺机枪,极少数炮楼会配一具掷弹筒。炮楼也不是用钢筋混凝土修建而成,而是使用造价低廉的砖头和木头做成的。

而欧洲战场上普遍使用的是碉堡和暗堡,全部钢筋混凝土修建,只露出地面一小部分,一般都配备重机枪。设计原则是暴露面积越小越好,火力越强越好。必须要能抗住重炮的打击,同时给予敌人强大的威胁。

像日军炮楼这种军事设施在欧洲战场上的绝对不会使用的,因为炮楼又高又大,还脆,碰到大炮那一炮就上天了,简直就是活靶子。

那为啥日军会为了中国游击队而修建这种弱不禁风的炮楼呢?难道真以为偌大的游击队,集合一个县甚至一个市的力量,连一个大炮都没有?

你说对了,当时的游击队,集合一个市的力量,还真连一个大炮都没有。

1

日军炮楼是针对于抗日游击队而修建的,所以中国的每一部抗日剧,都会有炮楼的身影出现。

但现在中国的很多抗日神剧,是典型的低级红高级黑。

在这些抗日神剧里,八路军能用手榴弹炸飞机。

一个人能赤手空拳屠了几十个鬼子,而且刀枪不入。

游击队员臂力惊人,突破物理极限,可以手撕鬼子。

随便一个妇女,像玩一样就可以杀掉3个日本正规军。

看起来日本鬼子简直是弱爆了!随便杀,送人头的。

那问题来了,如果日本鬼子真这么弱的话,我们的先烈打了足足8年抗日战争,到底在打什么?

我们打这些弱智鬼子牺牲了那么多先烈,这些先烈的功劳现在的小年轻还会承认么?

他们只会说,打这么笨的鬼子还能死,太弱了! 

这样的抗日神剧把鬼子描述的如此之弱智,简直就是在侮辱我们的抗日先烈。所以我说这些抗日神剧是在低级红高级黑。

来,我今天告诉你,真正的抗日战争是什么样子的,切入点就是这个抗日剧必定现身的炮楼。

2

很多人觉得炮楼就是一个光秃秃的楼,只要我在夜里偷偷接近,一下子就能冲到炮楼下面的射击死角,然后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如果你是日本人,你会修建这么弱智的军事设施么?

那个高高大大类似于瞭望塔的炮楼,是一座炮楼的核心工事,但并不是全部工事。

炮楼的周围会有一圈围墙,形成一个院子,院子里会有各种生活设施和仓库等。

在围墙的院子外面一定会挖有壕沟,如果附近水源充足甚至会灌水,形成护城河。

在壕沟的外面还会有5~15米左右厚度的铁丝网等障碍物,铁丝网内布置有绊发雷,触碰铁丝网会引发大爆炸。

在铁丝网的外围会清空一切障碍物,民房、树林、草丛等一律烧毁,也不允许种庄稼。这片区域整整有200米宽,全部划为军事警戒区。

而平时驻守日军会对周围的地形做射距训练,把周边摸的一清二楚,夜里只要听到声响,估个大概位置,抬手就是一枪,打的特别之准。

这是一个珍贵的历史图片,八路军在攻击日军炮楼前曾做了一个沙盘,全面模拟目标炮楼的地形,正好给我们清晰的还原了一个炮楼的全貌。

这样一个炮楼里通常会配置13人及一挺机枪,对装备简陋的游击队而言,这已经属于压制性火力了。

轻武器部队白天攻击这样的炮楼,属于送死,来多少死多少,你跨过200米的开阔地都能被机枪打死几百个人,更别提拆除铁丝网了。

所以游击队打炮楼都是晚上摸黑来,而且只打2个小时,到点就撤,不撤的话日军增援部队就来了,到时候想撤都撤不掉了。

这样的炮楼属于砖木混合结构,很脆,在大炮面前堪称活靶子。

但当时的游击队别说大炮,连炸药包都没有,只有“土豪”的游击队和八路正规军,才能凑出足够当量的炸药包。

大炮肯定是没有的,哪怕是八路正规军大部分也只有少量的掷弹筒,这种掷弹筒炸人还可以,如果打在炮楼身上和挠痒痒差不多,无法构成任何威胁。

在《亮剑》里被李云龙视若珍宝的那个意大利炮,对付简易工事还可以,如果打在炮楼身上,顶多比挠痒痒强一点,纯属浪费炮弹。

李云龙独立团的现实原型是八路军里正儿八经的主力军团,普通的八路军别说大炮,连炸药都不多,游击队就更可怜了。

在1940年攻占孟县的过程中,八路军曾缴获了一门92式步兵炮,长下面这个样子,这不算什么重炮,但是其威力已经足以对炮楼产生致命威胁。

这门炮只需要4~5发炮弹就可以摧毁一座炮楼,八路军利用这门炮,用300多发炮弹,一年不到就摧毁了80多座炮楼。

这门炮最大的制约就是炮弹的缴获极其困难,而初期我军无能力生产这种炮的合格炮弹,每一发炮弹的使用都要层层请示,轻易不得动用。

3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很熟悉的话,叫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

是八路军想秀自己枪法么?并不是,这么做是被逼的。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作战目的里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缴获的武器弹药来补充损耗。

每一颗子弹,都是抗日战士靠血换来的。

如果打了胜仗,但是弹药损耗过大,缴获远远不能弥补损耗,那这个指战员是要写检讨的,严肃总结经验教训。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这句话体现出的其实是悲凉和当年中国贫弱的无奈。

当时八路军总部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厂,叫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使用的机器设备是下面这个样子,堪称是一个纯手工作坊。

如此简陋的机器设备,连供应全军足够的子弹都困难,更别提制造高级的大威力武器了。

1940年八路军掀起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反扫荡作战,一举打掉了日军嚣张的气焰。

但是在整整3个月的作战里,参战的105个团,平均每个团消耗子弹不到2万发,平均到每个战士身上不足10发。

足足3个月的高强度战斗,一名八路军发射了不足10枚子弹,平均10天开枪一次。

这还是高强度作战,那要是低强度的游击战呢?岂不是就没子弹用了。

《亮剑》里,李云龙的部队就常年缺乏弹药,最严重的时候部队人均只有4发子弹,打光就没了,彻底沦落成冷兵器部队。

当年的八路军有个外号,叫“三枪八路”,意思就是八路军三次排枪之后必定发起冲锋,和敌人近身格斗。

八路军喜欢白刃战么?当然不喜欢。

李云龙说过:

我要是有鬼子那么富,就不练刺杀了,一人抱着一挺机关枪,见人就突突,那多痛快!

而实际上,当时能练刺杀的已经属于主力部队了,大部分八路军连刺刀都配不起。

1937年8月22日,八路军成立,下辖三个师: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每师定员为15000人。

据120师改编之初的记载,当时全师的武器数为: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178挺、花机关和手提枪68支、马步枪4091支、驳壳枪/手枪779支、马刀2把、刺刀117把。

平均3人才能配一把步枪,但是刺刀更少,平均100多人才能配一把刺刀。

刺刀虽然简单,但是需要极高的加工精度,否则无法和步枪进行结合,还需要精湛的炼钢工艺,否则极易折断。

当时八路军,其手工作坊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刺刀,所有的刺刀都依赖对日军的缴获。

连刺刀都没有,白刃战怎么打?

听说过“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句歌词吧,没有刺刀,就用大刀,甚至是红缨枪进行白刃战。

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总不能没武器就不打仗了。

一直到后期,我军才有资格“拼刺刀”,因为初期的时候我军没刺刀可以拼。

由于中日军队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所以正面战场的战斗力差距也很明显。

平型关大捷,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突袭日军后勤辎重部队,很多日军都是辎重兵、汽车兵、文职等非战斗人员(身上压根没有带枪),而我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骨干都是走过长城的老红军。

此战,我军歼灭日军800余人,自身伤亡600余人,却

“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步枪”。

如果伏击的是800人的日军野战部队,那我军的损失会极其惨重。

那问题来了,既然日军战斗力如此牛X,那干嘛还要修炮楼,直接对八路军发起扫荡,一劳永逸的解决掉八路军岂不是更好。

4

日军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对八路军发起多次扫荡战。

但战果大家也看到了,日军的扫荡根本无法消灭八路主力,八路军化整为零,潜伏在各处村庄,在反扫荡的过程中还顺带培训出了大批的游击队。

日军很尴尬的发现,八路军是越扫越多。

由于各地百姓都心向八路,八路军的消息异常灵通,日军目前在哪,明天会到哪,一清二楚,但是日军却两眼一抹黑,感觉到处都是八路,却哪里都找不到八路。

日军的大部队一来,八路根本不和你打,立马跑到山沟沟里藏起来,影都找不到,大部队扫荡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但是日军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大规模集结,如果日军分散,那就有意思了。

百人以上的日军,八路不碰,因为打不动,遇到就分散隐藏。不过如果出动的日军在几十人规模,甚至几人规模,出门散个步都可能人间蒸发。

游击队没有子弹进行训练,士兵的射击精度很低,如何能做到“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今天告诉你奥秘。

那就是贴近了打,50米都嫌远,藏在庄稼地里、芦苇荡里,甚至化妆贴身,和敌人挨近到20米,甚至10米,乃至于几米的距离发动伏击,几乎脸贴脸的瞄准射击,这才能做到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开枪之后,压根不等第二枪,直接拔出大刀冲上去肉搏,因为距离太近,冷兵器反而更有效,同时还可以节约子弹,这是游击队的战术。

这种战术需要当地百姓的极度配合,以及远高于日军人数的兵力才可以做到。

但是,抗日游击队恰好符合这一条件。

所以日军被打崩了,大部队出去散个步旅个游就回来了,八路主力连根毛都看不到,小部队分散那就分分钟有被吃掉的危险。

战斗力远远高于八路军的日军,反而被八路军给“包围”了,出门收粮都战战兢兢的。 

5

为了消灭八路军和游击队,时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多田骏提出了“囚笼政策”。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分割根据地,压缩八路军游击空间,封锁区内挨个进行地毯式扫荡。

多田骏根据当时华北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实际装备情况,提出了炮楼的设计标准,压缩建筑成本,以最低的代价修建最多的炮楼。

反正对于当时的八路军来说,你炮楼修成这样已经足够坚固了,再多也是浪费。

如果炮楼内驻守日军弹药无限,十几人驻守的炮楼,仅依靠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的话,别说来100人,就算来1000人都打不下炮楼。

没有重武器,人多根本没有用。

根据史料记载,封锁区最小的时候,中间的空隙小到“一支枪都能打穿”,可想而知当时的包围圈已经缩小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任由日军这么修建炮楼,那么游击队很有可能被活活困死,如果没有游击空间,凭八路的装备和日军硬碰硬,简直是在送死。

刚才说了,凭游击队的装备打不下炮楼,如今打不下炮楼很有可能被日军的战术给活活困死,怎么办?

日军司令官可以灵活多变的调整战术,我们也可以啊,没有装备,我们可以用其他办法来干掉炮楼啊。

当时游击队打炮楼的战术,非常多,而且很有效:

1、水源战

日军龟缩炮楼,我们的确拿他无可奈何,但是他要吃饭喝水啊。

炮楼里可以囤积大量的粮食,但是没办法囤积大量的水,不是每一个炮楼都能建在水源附近。

对于远离水源的炮楼,我军就封锁附近水源,在水源附近埋设地雷,向井水里投大粪,让河流改道,断绝炮楼的饮水。

十几个日军集体出动也不是普通游击队可以抗衡的,但是敢出来取水,就藏起来放冷枪,打死一个算一个,慢慢磨死这批日军。

最后,很多日军被逼的没办法,只能请大部队来接自己离开,这个炮楼就自动废弃了。

2、锣鼓战

八路组织个锣鼓班子,在炮楼子弹打不到的地方,白天睡觉,晚上摸过来敲锣打鼓,时不时的还在铁桶里点鞭炮,模拟开枪的声音。

谁都不敢保证这次是真打还是假打,战争时期本来精神就高度紧张,时间一长,守军个个神经衰弱,疲惫不堪。

10次假打里藏一次真打,得手的几率非常高。

3、青蛙战

这是在锣鼓战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人天天敲锣打鼓太累了,后来就有游击队,捉来青蛙,把胡椒或者辣椒抹在青蛙的舌头里,然后摸黑把青蛙扔到据点的壕沟里。

被辣椒刺激的青蛙,会大叫一整夜,覆盖掉周围的很多动静。

你说日军睡还是不睡,如果睡,八路趁机摸到炮楼底下怎么办,偶尔真打一次效果更吓人。

时间一长,反复多次之后,炮楼里的人不被打死也会被青蛙给玩死。

4、化学战

选准风向,夜里把半湿不干的柴火稻草做底料,加上干辣椒或者其他刺鼻气味的东西扔进去点燃,然后让风吹向炮楼方向。

打不死你,但是可以熏死你。

5、策反战

还有一种战术,就是冒充良民,给炮楼送的粮食里掺巴豆,策反伪军当内应,给水缸里投砒霜,效果都非常明显。

日军吃饭时是轮值放哨的,还可以让策反伪军在轮值放哨时放下吊桥,游击队就可以越过壕沟,直冲炮楼内部,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在完全没办法破坏炮楼结构的情况下,我军曾利用这种“土办法”打下多个炮楼。

并利用炮楼内的武器弹药,大大的加强了自己,打下一座炮楼,游击队简直就是大丰收。

费尽心机打下这么一座炮楼后,八路会立刻组织人手将其拆毁,仅拆毁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

日军高层一开始认为游击队绝对没办法打下炮楼,所以在炮楼内囤积了大量粮食和弹药,以减少补给次数,降低运输队被游击队袭击的概率。

但是后来很多炮楼被各种莫名其妙的办法给干掉后,日军高层大量减少了炮楼内的弹药储备,使用后才给补充,不给游击队任何缴获的机会。

游击队很难打下炮楼,日军也很难消灭游击队,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互相都无法奈何对方。

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日军很难消灭游击队的基础之上的,日军不敢出城,不敢离开炮楼,这才有了游击队活动的空间。

炮楼越难打,越坚固,日军单兵战斗力越强,就越能说明他们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怎样的无奈。

如果游击队的人数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如果根据地的老百姓给日军通风报信,而对游击队守口如瓶,面对装备如此精良的日军,游击队没有一丝一毫获胜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当地百姓的支持,装备如此低劣的游击队,才逼得日军要靠修炮楼自保。

由于日军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战区成了日本的沉重负担。

聂荣臻元帅曾经做过一个报告,大体意思是日军占领200个村庄,每年大概可以征收到2000万元的补给,但是为了维持这200个村庄的占领,日军需要消耗一亿元的支出。

日本从中国抢一块钱,自己要消耗5块钱,对中国的军事占领成了赔本的买卖。

日军要有效压制抗日武装,就要增大兵力的密度,那就要花钱,但是以日本当时的国力,他花不起这个钱。

最后日军被人民战争的海洋给牢牢的拖死在中国的土地上,缓慢的失血。

河北省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门游击队自制的“榆木大炮”,他采用榆树树干制成,内部掏空嵌上铁管,外面用铁丝缠绕加固,极其简陋,但是却已经是当时游击队不可多得的重要火力,消灭了很多日军。

这种榆木大炮才代表了真正的抗日战争,反观很多神剧,动不动掏出个加特林屠杀日军,这简直是在侮辱历史、侮辱先烈。

从1937年到1943年,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34万人,但历年负伤和牺牲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260869人,加上被俘和失踪的战士,总战损已经高达30万人以上。

由于化整为零的关系,很多高级干部身边都不会带很多人,参与这样的小战斗也是常态。

一个团2000多人,但是在阵亡将士名单里,平均每死亡200名八路军,就会有一名团级干部阵亡,远超正常比例。

明明就十几个鬼子,甚至是几个鬼子和几个伪军驻扎的炮楼,一挺歪把子机枪,就让几百甚至更多抗日军民拿他们没办法。

这就是真实的抗日历史,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八路军把日军压制在炮楼之内,无法对占领区实行有效的统治,为此不知道牺牲了多少英烈。

下次再拍抗日剧,别拍神片了,就以炮楼为主题拍一部电影吧,让大家知道当年的炮楼到底多难打。

日军越强大,炮楼越坚固,游击队的武器越落后,才越能凸显当年根据地的人心向背,以及抗日战争的伟大。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3-08-31/8359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