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延安精神的延续:北大荒知青精神

作者:付强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  

中国有个北大荒,北大荒是中国的骄傲。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北大荒农垦集团,每年可提供430亿斤商品粮,可以养活我国1.6亿人口,其上交总量名冠全国各省市前列,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气壮山河,用延安精神武装的14万转业军人,以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艰苦奋斗,一往无前,征服了这片最险恶的荒原;54万知识青年,继承了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用他们绚丽的青春书写了北大荒开发史的壮丽篇章。知青精神也在荒原开拓的历史中成长壮大,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北大荒的发展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延安精神孕育出北大荒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延安精神成为北大荒人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其中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震将军将延安精神,特别是南泥湾精神带到了北大荒,并以此为基础,培育出北大荒精神。

位于中国东北角的北大荒曾是中国最偏僻、最荒凉、最恐怖、最寒冷的地域。区内有延绵数百里恐怖的大沼泽横断出路;有让人窒息的零下40多度的恐惧严寒;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如出血热克山病等肆意横行,重疫区地,百里无人,万户萧疏,使历史的北大荒凶险无比。直到解放前,这里大片的荒原依然狼群出没,哀鸿遍野,黄茅白骨,满目苍凉。

1947年开始,以转业军人为主体的农垦战士,继承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高举南泥湾精神的旗帜,英勇地向荒原进军。走在最前面的有100多位老红军战士,1000多名老八路和新四军战士,128名战斗英雄,408名特等功荣立者。在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不愧为一代豪杰;而今天,他们轻轻摘下嵌满胸前的勋章,重上战场,走向荒原,在开发北大荒波澜壮阔的事业中,再写英雄篇章!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延安走来,带着延安精神来到北大荒。

叱咤风云的王震将军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从南泥湾到北大荒,将军展露了拓荒者创业与奉献的无限风采。作为铁道兵司令员、农垦部长、副总参谋长、他拖着曾七处负伤的身体,穿越完达山徒步踏查百里荒原,小清河畔点燃烧荒的火种,南横林子伐过木,云山水库挑过担,把艰苦创业的精神传遍了北大荒。

南泥湾的道路延伸到北大荒的道路。王震将军率领着当年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包括当年三五九旅的四位营长:李桂莲、刘海、黄振荣、肖天平等,高举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不仅顽强地在荒原站住脚跟,建立起大批国有农场,成为共和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基地;创造出北大荒完达山九三豆油等知名品牌;创造出与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相媲美的现代化大农业;而且还培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2021年,在建党一百年的节日里,北大荒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北大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为知青精神提供了原动力。

二、北大荒精神哺育了北大荒知青

知青上山下乡作为国家一项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长期工作,它符合我国的国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农业国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举措。早在1955年,北京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开赴北大荒,带动了一批有志青年开发建设边疆,先后建起了北京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庄等,后来成立了共青农场。

真正构成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形成我们现在所提出的知青的主体,则兴起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进行城市青年向农村的进军,知青运动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值得肯定。它在发展农村经济、传播先进文化上、培育人才上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1968年,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突然袭击、武装入侵,加固我东北边陲安全,经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戌边;同时,为了开发北大荒,加快农垦事业发展,先后有54万知识青年高举红旗来到北大荒。

北大荒知青是在国家统一指挥安排下,以群体的方式来到北大荒的。进入的是生产建设兵团和国有农场,有较少但稳定的工资收入,有半军事化的强有力的组织形式。他们接受了北大荒转复军人为主体的老一代拓荒者的传统教育,继承了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成为当时兵团和农场生产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北大荒移民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年龄最小,时间最短的一支生力军。

北大荒知青具有很高的组织性、很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北大荒精神的哺育下,知青无论在屯垦戍边上,在开荒创业上,在文化建设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大荒事业的建设者

北大荒知青继承了老一代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在北大荒开发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50多万知青在当时占农场劳动力总数的一半还多,许多农场知青比例达到70%80%。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农场生产建设最重要的生力军。而60年代和70年代正是北大荒艰难发展的年代,规模不断扩大的年代,知青们在老垦荒战士的带领下用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继续开发创业,实现了北大荒的新的发展。

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当年就接收知青19万人,1969年兵团组建第六师,先后从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等大中城市接受知识青年共44175人。其中:北京青年9788人、上海青年11185,天津青年7154人、哈尔滨青年7356人、齐齐哈尔青年3373人,全师知青占职工总数的59%。六师成立后第一个目标就是开发抚远三角洲!

抚远三角洲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之间。总面积达1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沼泽地1720万亩,占总面积93%,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其主要支流挠力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海拔54米左右。地形坡降平缓,一般在1/5000—1/12000,地形变化复杂,碟形,线形洼地星罗棋布,凶险的大沼泽一望无边。这里的土质肥沃,可垦荒地达1200万亩。六师组建前,这里的边缘地带建起了四个团,但只开垦出98万亩耕地,大片的亘古荒原还在沉睡。

边疆需要开发,祖国需要粮食!四万多知青在8000多老转业军人的带领下,英勇地向荒原进军,在冰天雪地中支起帐蓬,在令人恐怖的大沼泽中开拓道路,在毒虫扑咬中开荒种地。在艰苦创业的岁月中,他们餐风饮露,口渴了啃冰块,饿急了煮大豆,煮小麦,甚至吃野菜。在踏查荒原的道路上,他们还要时刻小心脚下,但还是经常掉进漂垡甸里,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

三江平原开发最困难的是交通不便, 19695月,深入三江平原腹地的二抚公路开始修建,施工区域地处荒原,环境极其恶劣,取料困难,全长 235公里的公路 (除两头以外)无山、无石、无砂、要穿越过去无法跨越的重沼泽区,取石铺路平均距离达65公里。8000多建设者中90%是刚来兵团的知青,其中女知青占30%。知青们自己动手,上山伐木,支起马架,搭起床铺,安营扎寨。经过四个半月的艰苦奋战,使这条极具战略意义的公路穿过古老的大沼泽,一批大型国有农场沿公路而建成。

在老战士和知青们的共同奋斗下,六师先后扩建了四个团,新建了七个团共297个连队,五年时间开发出荒原324万亩。更为重要的是这片土地的开发后来直接影响了整个北大荒集团发展规模和速度,建三江成为垦区拥有千万亩耕地的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在这个战略开发中,知青起到最重要的主力军作用。

1978年大批知青返城时,黑龙江垦区耕地总面积达到2723万亩,比1966年增长42.5%;实现粮豆总产46.9亿斤,比1966年增长51.3%。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牲畜存栏达到15.1万头,比1966年增长31.3%。工业生产形成相当规模,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比1966年增长3倍。作为当时垦区职工成分比重最大的知青来说,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毋庸置疑。

当年知青中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象以实干出名曾作为全国12个知青代表受到中央领导接见的54团副团长高崇辉;曾作为观礼代表登上了天安门见到毛主席的一师七团哈尔滨知青独手姑娘曲雅娟;奋力托起燃烧的房柁让战友撤走而英雄负伤的山河农场上海知青蒋美华,军川农场养猪姑娘顾雪妹等。他们的光荣事迹永载史册!

城市文明的传播者

北大荒曾经因为偏僻交通闭塞而不为人所知,这里的文化更远远落后于城市。54万知青从城市涌入垦区,他们潜移默化地为北大荒带来了新鲜的知识,城市的文化和文明,直接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

知青们为北大荒带来了服饰文化。这种文化传播的最为广泛,也最为持久。每一次知青从城市中探亲回来,都会带来城市最流行的服装样式,成为农场职工,特别是青年和少年竞相效仿的模特,知青从根本上改变了偏僻的北大荒多少年来形成的持久不变的衣着打扮,使农场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变得漂亮和潇洒起来。成为周边农村羡慕的对象。

知青们为北大荒带来了习俗文化。他们文雅的言谈举止,装饰摆设影响了本地的青年人,一些城市流行的生活习俗也在农场流行起来。知青迅速进入了农场的学校,把标准的普通话带进了课堂,也带进了公众场所,许多有北京知青担任老师的学校,他们教出的孩子都带着一口标准的北京音。知青老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垦荒者的后代,他们成为现在北大荒人的主体,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知青们为北大荒带来了娱乐文化。知青中有大量各类文艺人才,而农场又充分地挖掘和使用了这些人才。知青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农场多年的沉寂,那个时期是农场文化生活最为活跃的时期,每个连队都有文艺演出队,经常地互相慰问演出和文艺汇演;知青的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常常打遍周边无敌手;《兵团战士报》《屯垦戍边报》成为新闻报道组、文艺爱好者的摇篮,各农场的广播站、板报、墙报的内容丰富多彩;美术小组、文学创作组都培养出一大批文艺人才,他们也创作出一批质量较好的作品。至今农场的老职工都怀念当年知青在时的情景,说他们为农场带来了欢乐。

知青们为北大荒带来了信息文化,知青来自国内经济建设最发达的地区,他们家庭中的许多人都在各种重要的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上工作,因此,他们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利的信息,特别是当时计划经济封闭的状况下,这些有用的信息帮助农场解决了许多生产上和流通上的困难。而这种信息传播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不断加强着频律和强度,从未间断过。

知青作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打开了偏远乡村干部职工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他们的思想解放,这也为垦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延安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传承者

知青在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确确实实受到了延安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传统教育。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伟大事业鼓舞和震撼了他们,北大荒众多的英雄人物激励了他们,以老红军、老八路等转复军人为主体的真诚朴实的北大荒人感化了他们。当十年后,他们怀揣着北大荒精神的圣典离开这块黑土地的时候,他们知道,没有什么更艰苦的险关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北大荒新闻系》一书中国内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在谈到北大荒给予他们成长进步的哺育之恩时骄傲的说道:我们是北大毕业的!是的,北大荒是一所大学,她不仅有新闻系、美术系、文学系、政治系、经济系,还有人生系。

从这所大学中走出了大批的社会精英,活跃在中国的文化和政治舞台上。包括聂卫平、梁晓声、贾宏图、陈宜明、冯远、黄成江、张持坚、姜昆、赵炎、濮存昕、胡鞍钢等等。他们把延安精神和北大荒精神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北大荒的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虽然孕育和植根于垦区,但其大规模的发展却是在知青离开垦区之后,其拓展和壮大与北大荒事业发展相同步,并且越来越形成更紧密的联系。知青文化源于北大荒,又作用于北大荒,影响着北大荒,北大荒的发展壮大鼓舞和激励着知青文化的发展,同时知青文化也不断地以巨大的能量支持着北大荒。这是共和国极为罕见的一种文化现象。

三、北大荒知青精神在传承延安精神中得到发扬光大

知青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知青一代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知青从小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北大荒他们还接受了延安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熏陶,因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知青精神,那就是忠诚、责任、奉献,这成为知青文化的核心理念,成为知青文化的主旋律。

忠诚,是北大荒知青精神的基石。

当年,他们如同当年那些热血青年奔向延安一样,是怀着满腔热血走向边疆的,对领袖的忠诚、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忠诚印满了他们生活的足迹,铸成了他们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在屯垦戌边的紧要关头,无数知青写了血书,要求冲上前线,誓死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在开发边疆的战斗中,他们用忠诚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即使在返城后的长期生活中,忠诚始终陪伴着他们的人生。

责任,是北大荒知青精神的精华。

从他们满怀激情走进北大荒的暴风雪那天开始,责任就成为北大荒知青的一种信念。他们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道路,在北大荒那些在延安精神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老垦荒战士言传身教中,他们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懂得了自力更生的真谛,懂得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承担责任和义务,去为工作岗位尽职,去为报效祖国尽忠,去为报恩父母尽孝。知青一代人成为共和国最有责任担当的一代人,并且这种责任意识成为知青宝贵的精神财富。

奉献,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崇高的境界。

甘于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精髓,而这种奉献精神的火炬也由老一辈拓荒者传到了知青的手中。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北大荒知青们不仅奉献了青春,还有一大批知青为此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被黑龙江省革委会、省民政局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就有51名。更多的则是那些无名的知青的墓碑,在无名的花草簇拥下,静静地站立在北大荒的白桦林中,小山坡下,黑龙江江畔,承接着北大荒纯净的风儿温柔的吹拂,承受着北大荒父老乡亲深情的抚摸……

1976313日,为了扑灭山火,哈尔滨女知青杨淑云、施宝慧、上海女知青朱慧娟、朱慧丽(姐妹俩)、檀文芳、汪贵珠、朱桂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新华社和《光明日报》记者发表了《青春红似火 壮志比天高》的长篇通讯,中共黑龙江省委授予杨淑云等七名下乡女知识青年英雄战士的光荣称号。

1969430日,六师609连北京知青李际平,因救助陷入沼泽地中的拖拉机和战友,不幸身亡,年仅24岁。

1970418日,39团在一次扑灭荒火中,北京知青吕欣和、张瑞华、李军,上海知青陈根娣、张桂莲、李冬生、胡莉娟、秦龙妹,天津知青赵学云,徐秀桂、齐齐哈尔知青张树军、侯淑贤、郝玉范英勇牺牲。被省政府批准为烈士。

兵团3913名知青烈士陵园。

197058日,33团上海知青计伟昌在珍宝岛地区无名高地战备施工中不幸身负重伤,虎饶前指直升飞机火速将他送至佳木斯野战医院,但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197059日牺牲,年仅21岁。

19709月,二师8团的北京知青李延芬、张慕洁、佟凤霞、李秀琴在团里开展的小秋收活动后,在过高力河时翻船,全部身亡,她们去世后埋在一个小山岗上,人们叫那里为四姑娘山

1970117日,在一场扑灭荒火的战斗中,四师35团知青王晓勤、王秀琴、刘文、周秀兰、马玉兰、耿淑媛、付小芳、栾英、王立荣、郑秀荣、付强、史丽露、潘文宣、薛克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中有13名是花一样年纪的女孩子,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7岁。

兵团35团救火牺牲的14位知青。

1971716日,55团武装连战士天津知青俞启、67团武装连排长哈尔滨知青于长胜,在诺敏河进行武装泅渡中牺牲,牺牲时还没舍得扔掉钢枪和子弹。

据不完全统计,北大荒知青在这里献身的有一千多人,他们不朽的青春和生命与北大荒的广阔田野共存。

因为青春的奉献和牺牲,北大荒知青文化才如此绚丽。

北大荒因这些年青的生命的奉献变得更加圣洁。

北大荒知青精神,是整个共和国知青精神的一个缩影,它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不论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不论是自力更生、自强自为的精神,不论是实是求是的理念,都在知青精神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整整一代知青人,将延安精神传承下来,将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道德发扬光大,他们以无比坚韧的勇气和毅力,承受住那个时代给予他们的所有压力和负担,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成为保持共和国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成为支撑民族精神的稳定的社会阶层,成为当今共和国领导群体中的核心骨干。知青精神成为凝聚知青社会阶层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代人,一个已经客观存在的扎实厚重的社会阶层怎么可以被历史所淡忘?!

北大荒是知青心灵的圣地。

他们为北大荒流过汗,流过血,也流过泪,不管他们走到那里,他们始终关注着北大荒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他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已经历史的植入了那片神奇的黑土地中。

正象知青作家冯敬兰的散文中写的那样:我们传承了前辈的精神,不论今天身居何处,心中不变的,是对北大荒永远的尊敬和怀恋。

这是青春和生命凝结的北大荒黑土情结。

19901125日,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从祖国各地闻讯赶到的十几万知青挤满了整个大厅,人们心中涌动着滚滚激情:又看到了北大荒,那是我们的田野……展厅中央的黑土坛,里面盛满从北大荒运来的黑土.最终被眼含热泪的如织观众一捧捧带走。厚厚的6本留言簿,上面写满了:十年黑土地.一缕北国魂北大荒啊!你留下我们青春的影子、难忘的岁月,留下我们的爱和很,但我们永远忘不了你那肥沃的黑土地”……

19936月,温州知青回访团来到他们当年生活过的宝泉岭大地,象孩子一样一头扑进了老职工的怀抱,在欢迎他们的千人大会场上,抑制不住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使他们齐刷刷下跪在乡亲们的面前,仰天狂呼北大荒,我们回来了!

印尼归侨陈慧中、张载村夫妇是一对知青,当年分别下乡在八五二农场和七星农场,当他们返城定居在香港并且事业有成后,他们始终忘记不了北大荒的乡亲们,两人拿出200万元,分别在自己当年下乡的建三江和红兴隆分局,建立希望之光助学基金。资助了880多名上大学有困难的学生。

著名的婷美公司董事长、54团北京知青周枫捐出100万元给克山农场,用于救助那些困难的老职工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他说,是十年北大荒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奋斗不屈的意志品格。

象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北京知青于光是这样说的:我们这一辈和父辈的心是相通的,北大荒是我们理想的燃烧之地,是我们青春之花的灿烂之地,是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之地,自然是我们灵魂的安托之地。于是他按照战友的遗愿,和他的家人一起,把六师61团北京知青高志强的骨灰从北京带来撒在了北大荒的江河中。

1975年,病危中的兵团三师31团宁波知青陈越玖留下遗言:转告党组织,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

2004年,兵团四师38团北京知青张学昭、五师53团上海知青吴家坤等许多知青病故后的遗嘱中,都让子女、家人将他们的骨灰送回北大荒。

那里,是他们精神之根。

近几年来,垦区思路清晰,改革到位,结构优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知青与垦区的联系和交往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数以万计的大批知青重返北大荒,与垦区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全面对接和交流,垦区在各大都市举办的大型展销活动都得到了知青的广泛响应和热情支持,这个时期的知青文化也呈现出更加饱满、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态势。

知青正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北大荒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品牌,北大荒把每一个从这块土地走出去的知青都看作是北大荒人,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大声喝彩。

知青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促进着北大荒文化。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知青一代正在开始淡出历史舞台,但知青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淡化,相反,他们正在以新的风貌影响和促进着北大荒文化的发展。更加深沉和理性的知青一代他们的思考更加深邃,行动开始多于言论,正在更加积极的姿态关注和支持北大荒的发展建设。

知青这个群体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溃散,知青精神将原有的师、团、营、连的建制还联结在一起,他们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不断地组织各种回访活动,以各种方式方兴未艾地继续为北大荒发展贡献力量。知青精神的格调更加积极向上,更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精品将不断产生,这在更多的领域促进着北大荒文化和事业的发展。

知青大返城后,仍留在北大荒的两万多知青继续在艰苦奋斗,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北大荒的壮丽事业。

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继续鼓舞着包括知青在内的北大荒人奋勇向前。

北大荒知青精神和中国的知青精神一起走进新的时代。中国梦,知青情,整个一代知青人正在坚定不移地续写着自己青春的梦想,并把她融入共和国的梦想之中。

如同延安精神作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永存一样,作为传承其精华的知青精神将和知青运动一起永存于民族的史册。

(作者付强,1968118日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下乡到黑龙江省依安农场,一直在北大荒工作,原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管理局宣传部长,退休后现任北大荒精神实践教育基地顾问,2022年被评为最美北大荒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2-11-27/7882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