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熊蕾:哪来的善心?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背后的侵略性和杀机

作者:熊蕾   来源:红色文化网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疑

  

导语:1792年,英国派出一个由乔治·马嘎尔尼率领的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这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堪称中英两国政府间外交的开端。有学者认为,马嘎尔尼访华实际上是一次难得的帮助清朝看到世界、认清自己的机会,但以乾隆皇帝为首的一干人等,对来自西方的请求一律否决,只着眼于天朝上国的威严。今天,我们到底要以怎样的史观来看待230年前马嘎尔尼使团的这次访问呢?

230年前的1792926日,英国第一个出使中国的访华使团从朴次茅斯港出发。它由乔治·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率领,史称“马嘎尔尼使团”,并作为中英两国政府间外交开端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载入史册。

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普遍认识

这是一个堪称庞大的使团。全团600多人,除了在这次出访之前被封为伯爵的正使马嘎尔尼和他极力推荐的副使乔治·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737-1807),还有一批学科专家,如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植物学家等,以及医生和随团画师。他们乘坐英国海军提供的狮子号军舰、东印度公司所属的印度斯坦号货船和豺狼号供应船,满载590多件天文仪器、纺织用品、车船模型等货物以及送给乾隆皇帝的19宗礼品,经巴西、南非好望角、雅加达,于1793619日抵达澳门。

尽管当时来华的外国商人只可在广州登陆及从事贸易,但是考虑到英国人的物品娇贵易碎,不宜陆路颠簸,乾隆朝廷破例批准了马嘎尔尼的请求,允许他们走海路到天津,在海河口抛锚,卸货到中国帆船运至大沽,再由小船转运通州。使团于821日抵达北京,92日离京前往热河觐见在那里避暑的乾隆皇帝,最终于98日到达承德。此时,距使团离开英国已经将近一年。马嘎尔尼一行于914日觐见了乾隆皇帝。但是,乾隆对英国人带来的东西不感兴趣,对他们提出的贸易要求不予批准,马嘎尔尼使团最终“无功而返”。

我第一次听闻这个使团,是参加一位很有名的中科院院士的报告会。这位院士愤愤地讲述了乾隆皇帝对英国使臣态度如何傲慢、如何坚持让其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又如何惹怒了英国使者,最终不欢而散的过程。他认为大清帝国皇帝的愚昧无知、不思进取,致使中国错失了一次和现代世界接轨的良机,让本想同中国进行贸易的马嘎尔尼使团无功而返,导致近半个世纪后,英国用战舰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而我了解到,这个所谓的礼仪之争,是叙述这段历史事件的主基调,不止一位学者对乾隆皇帝的夜郎自大和愚昧无知非常愤怒,认为这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马嘎尔尼使团无功而返为何被归因为行礼之争?

大清帝国当然有不可救药的各种腐败。但是具体到这一事件,马嘎尔尼使团的无功而返,责任就只在于满清官员硬要英国人磕头吗?我对此却有疑问。在马嘎尔尼之前,中国的皇帝难道没有见过欧洲人吗?且不说元朝时来过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说被教皇派来传教的利玛窦等人,也是早于马嘎尔尼两个世纪就到了中国的欧洲人,他们还在北京建了天主教堂。欧洲传教士汤若望与明末清初两朝的皇帝都有相当亲密友好的关系。可是在马嘎尔尼之前,为何没有听说过欧洲传教士关于叩拜中国皇帝的争议?难道乾隆之前的皇帝没有要求他们叩拜过?为什么让马嘎尔尼们闹得沸沸扬扬的磕头行礼问题,在他之前两个世纪连朵浪花都没有掀起过?更何况从4世纪末以后,“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译作:入乡随俗),就已经成为欧洲文明的一个常识。而且史料上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前,还做了“精心”的准备。难道“精心”的准备不包括觐见中国皇帝的礼仪问题?

如果说英国使节不认同中国的礼仪,认为是一种伤害其自尊的屈辱,那马嘎尔尼们来中国是做什么的?难道是来进行礼仪革命的吗?尽管今天的我们也都不认同两百年前封建中国的礼教,可是两百年前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臣民,见自己的国王时依然是有单膝跪拜礼仪的。一条腿跪和两条腿跪,就有那么大的差别? 你不愿意行跪拜中国皇帝这道礼,又为什么非来中国不可呢?

我在一些清宫档案相关史料的研究报告中了解到,对于英国使团觐见中国皇帝的礼仪问题,双方是达成了妥协的。马嘎尔尼正式见乾隆皇帝有两次,一次是和各国使臣一起的正式参见,大家都行了三叩九拜礼,另一次是英国使臣单独参见,就按他们在国内见自己国王的礼节单膝跪拜。应该说,双方在礼仪问题上虽然有矛盾,但终究没有闹到不欢而散的程度。从诸多研究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清朝的皇家档案只是把这件事记了档。而把整件事宣扬到尽人皆知且让世人皆以为中国皇帝无礼、让英国人受了莫大屈辱的,是马嘎尔尼们。

然而结果是,我们的学者普遍跟在西方学者后面,谴责大清皇帝愚蠢执拗的傲慢,很少有人追究马嘎尔尼事后大肆编排这一事实的目的。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的历史教授詹姆斯·卡特(James Carter)倒是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马嘎尔尼事后拿叩拜大清皇帝的礼仪冲突当幌子,不过是为自己未能达成与大清的贸易而制造的一个借口,既为自己挽回面子,也可引起国内政客对中国的同仇敌忾。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仍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磕头行礼的冲突,马嘎尔尼使团是否能够得偿所愿?恐怕不能。因为乾隆皇帝对马嘎尔尼带来的先进工业革命的产物不感兴趣,拒绝了英国方面的贸易要求。这才是令那位院士和一些专家愤怒于大清皇帝的另一桩罪过。

乾隆皇帝是否有权对英国货不感兴趣?

对于英国人带来了代表当时先进科技和工业水平的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天体运行仪、地球仪以及枪炮和舰船模型,满清皇帝和官员都不感兴趣。乾隆在给英国国王的回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文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58  562页。)这在当时英国人以及现今一些历史学者们看来,是何等的愚蠢和傲慢。大清朝皇帝这种态度固然是故步自封,阻挡了中国的前进。可是,在反思清王朝统治者不思进取、愚昧不堪的同时,我不免又有疑问:自由贸易就只有你向我兜售货品的自由,没有我拒绝买货的自由?英国人不远万里带来的他们自认为精心挑选的器物,中国人就一定要很感兴趣?不买就是十恶不赦么?

对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历史的叙述,似乎很少有人追究英国人的强卖是否合理。而且,我们不妨再假设一下,即使中国人感恩戴德地跟他们达成贸易协议,买下这些货物,又会怎样?且看当时的世界,除了在独立战争中打败了英国的美国,还有在军事实力上可以跟它分庭抗礼的屈指可数的几个欧洲强国,有几个国家能够和英国平等贸易?更何况没有经过工业革命还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买下那些机器,既不会生产又不会使用,不就是要依附英国去“发展”吗?

透过对那段历史的众多叙述,我们应该看到,乾隆对英国的器物不感兴趣,并不完全是因为愚昧,更出自对英国人动机的怀疑。而这一点,很多中国学者的叙述虽有提及,但多被淹没在清王朝腐败愚昧以及三跪九叩的礼仪之争的主流观点中,并不突出。

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是否带有“杀机”?

深挖历史我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是中英两国政府间外交的开端,其实它的首倡者是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的东印度公司靠从非洲贩卖奴隶的罪恶贸易起家,虽然是奴隶贸易的后来者,但是其贩卖奴隶的残酷手段,却力拔头筹。东印度公司1608年登陆印度,经过100多年的经营,到18世纪时拥有的军队兵力是当时英国军队的两倍。它在印度一开始也是要求租块地方,作为贸易货栈之类,但是随着其规模的扩张,终于在17576月经过普拉西战役(Battle of Plassey),在孟加拉取得霸权,开始夺取大片印度土地,大量种植鸦片,并使印度最终在1858年彻底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13年左右来到中国,被清王朝局限在广州登岸及进行商贸活动。对于清政府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当然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清政府放松限制,扩大其在华贸易权限和市场。因为得不到清政府的回应,东印度公司才转而要求英国政府派团访华,这才有了马嘎尔尼使团。

开拓市场当然是很堂堂正正的理由,可是这个要求是由充当英国殖民世界“马前卒”的东印度公司提出,就不能不让人有所警惕。从英国商人在广州的表现,乾隆已经感到他们和以往的洋商不同,更富有侵略性,因此才设下种种限制。

而且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英国人似乎有意掩盖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真实目的。使团17929月从英国出发之后,英国政府才通过东印度公司由其在广州的办事处知会中方这件事。清政府在广州的官员接到信,已经是11月了。说是为了友好而来。恰好乾隆皇帝1793年的83岁寿诞在即,清政府就想当然地以为英国人是来祝寿的。所以使团的船只到了中国,清政府官员立刻给他们的船上插上“贡使”的彩旗,并且把他们带来的贸易样品一律称为“贡品”。大清官吏如此以老大自居,的确非常不妥。可是英国人直到在承德避暑山庄见了乾隆,才亮出底牌——根本不是来祝寿的。马嘎尔尼的要求是: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之前的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试想,一个我本来就不了解也没什么好感的人自称是我的朋友,让我以为他是来跟我友好跑到我家里来,让我以为他是来给我家老人祝寿,却不愿意按照我家的礼节贺寿还跟我家要这要那,我能有好脸给他看吗?马嘎尔尼使团原本就是这么一个很突兀地闯入中国的不速之客,乾隆觉得英国人的要求很没有道理,将其驳回,这怎么就大逆不道了?

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马嘎尔尼使团访华,除了想扩大在华市场,是否带有杀机?这样的不速之客,乾隆对他们的要求驳回,并无不妥。

正在扩张并向着帝国主义狂奔的英国认定强权即公理,马嘎尔尼使团看透了大清朝的外强中干,便无论如何都不会再与中国进行平等贸易。于是,他们的叙事就把中国描绘成无理的一方,而自己却很无辜,而后来不管对中国怎样凌辱,他们都是有理的。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英国人并非他们所标榜的那样无辜,跟着马嘎尔尼们的思路和论调走,显然不应该。

很多资料都很突出马嘎尔尼对中国的兴趣,说他爱好中国文化,阅读过有关中国的大量书籍。隐含的意思是大清王朝的傲慢无礼将这位原本对中国很有好感的英国人推到了对立面。我不否认大清王朝的傲慢无礼,但是我认为也必须看到英国人的傲慢无礼。不管马嘎尔尼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之说是真的还是对他的包装,他对中国的兴趣并不等于他会对中国友好。而且如果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真对中国友好,就不会因所谓礼节问题同中国树敌。

落后是否就该挨打?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这一点各种资料都有提到,但都轻描淡写。其实英国人自己都不讳言,这次看上去“无功而返”的使团其实大有收获,就是广泛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在承德见过乾隆皇帝后,马嘎尔尼又从京杭大运河乘船到杭州,再从陆路于17931218日到达广州。这一路,英国人看透了大清王朝的腐败和外强中干。47年后,乾隆皇帝见过并表示过喜爱的那个英国小男孩,使团副使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成为力主对中国开战、打响鸦片战争的一个英国议员。对此,一些中国学者仍跟着英国人继续愤怒地表示,满清王朝的腐败让一个可爱的英国小男孩对中国的梦破灭了,中国落后,挨打活该。

落后是会挨打。但是落后就应该挨打吗?中国关着门自给自足,并没有打到英国人家里去,而英国人却把罪恶的鸦片大量倾销到中国。为了自保,中国在虎门销烟,强盗却说受了委屈。国际法哪一条认可落后就该挨打?

事实是,英国人通过马嘎尔尼使团的访问,对中国进行了战略侦察,从而在1840年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那是英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本性使然,与中方是否让他们跪拜了乾隆毫无关系,更不能说明他们侵略的正当。而从另一个方面看,面对咄咄逼人的英国,中国没有遭到美洲印第安人那样的灭顶之灾,也没有成为印度和澳洲那样的殖民地,这不能不归功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和它所形成的国家体系的保护作用,尽管其腐朽落后在西方炮舰的攻击下已经风雨飘摇。

230年过去,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昂首挺胸地站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但是还有一些西方人,仍然和当年的马嘎尔尼们一样,一边做着很强盗、很无理的事情,一边却在指摘中国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所以,我们应当汲取230年前马嘎尔尼们给我们的教训,既要谦和平等地对待一切国家,吸收学习各国的长处,又要毫不动摇地自强不息。

(此文原载《炎黄春秋》2022年第10期,作者授权红色文化网发布,在此发表略有修改。)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2-10-07/7793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