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杨军: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与经验

作者:杨军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85年前的77日,宛平城下、卢沟桥畔,日本侵略军为了满足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铭记的历史。然而近年来,有些人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或者选择性遗忘抗战史,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蔓延多年,中国共产党及理论界从未停止对其的回应与批判。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变化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应对、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诸多举措,凸显出以为主、”“并举的鲜明特点

的方面,20212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部署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20215月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部署全社会开展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宣传教育活动。这两项活动在顶层设计上被赋予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鲜明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更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历史观,将百年党史置于中华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世界现代化史、世界政党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审视。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一大批聚焦四史的书籍出版、影视作品和网络课程播出、相关展览推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比如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功勋》等。由此在国内营造出学习党史、国史,尊重英雄烈士,总结历史经验,点赞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的浓厚氛围。

的方面,一系列举措对历史虚无主义形成高压态势。“2021中国网络诚信大会发布正本清源 明理增信涉党史辟谣榜,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误解误读,批驳错误言论;各地司法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对网民发表侮辱英雄烈士、卫国戍边英雄官兵言论的行为进行惩处。这些举措明示了应对、处理历史虚无主义言行的基本思路,特别是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纳入法治化轨道,得到了社会普遍支持。

中国共产党将历史虚无主义定位于一种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潮(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所标榜的价值中立下的学术探讨),充分把握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因而上述”“并举的措施并不是处理一般性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的具体办法,而是立足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安排。”“并举的措施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立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捍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话语权的决心,彰显了对待历史问题应有的科学态度,并在社会中产生了以下效应:其一,使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概念的知晓度上升,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认知和话语中。其二,澄清、纠正了历史虚无主义在评说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方面制造的一些混乱、错误,不仅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特别是其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叙事的本质差别,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在面对相关历史问题争议时有了判断是非的参照。其三,削弱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基础,带动民间力量自发通过网络参与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活动中,由此大大压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有效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

历史虚无主义以软性姿态呈现,愈加难以辨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不断遭到批判,导致其衍生出软性形态,即不是直白、系统地表述自己的理论主张,而是在零散化、碎片化的网络讨论中隐晦表达;不是用专业性的著作文章等严谨地呈现观点,而是将核心观点融入非专业性的讨论中、融入大众娱乐消遣的话题之中、融入大众文化消费品之中。由此,历史虚无主义变得柔软,愈加难以辨识。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话题更加聚焦。历史虚无主义出场时,其讨论对象涵括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将话题聚焦于中共党史和与中共党史相关度较高的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件。具体话题的选择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中国史。历史虚无主义如同以往,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上进行讨论,以否认中共党史的主题、主流,引导人们关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的失误、曲折。二是改革开放史。历史虚无主义重点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象以及腐败等问题,讨论与官方叙述不一致甚至冲突的人和事件。这两个方面的话题都指向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贡献。

其二,话语方式隐蔽。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话语方式可谓灵活多样。或是用后真相的手法,用主观替代客观,让情感驾驭事实,使网民难辨真伪、无法判断;或是用隐喻、提喻、转喻等手法,不直接说出结论,而是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使其所持的态度、立场和意图被网民接受。在信息呈现上,常常将不合规的信息与符合网络监管要求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毫无逻辑地摆放在一起,将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仅以现象的相似性罗列在一起,将学术讨论、学术话语与政治观点混杂在一起,从而增强隐蔽性、迷惑性,以致一些信息能够逃脱监管,在网络空间长期存在。

其三,利用网络信息存量。由于国家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监督,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网络空间难以做更多的信息增量,于是便利用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存量来表达,一些网站、微信公众号挖掘前几年甚至多年前的信息进行再转发,以吸引网民关注。比如某平台有提问地主真的都是坏的吗?这一问题几年前就已讨论,并有多人作答。但又被重新提出进行讨论。

其四,在网络争论中传播。根据网络舆论的特点,积极利用网络争论进行表达,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中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法。2021年,围绕严惩用沙雕连污名化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知名V”、某高校教师质疑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等话题,网络空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历史虚无主义获得了公开、直白的表达机会,具有鲜明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言论大量出现。同时,在争论中,历史虚无主义对是否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什么样的言论属于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学术讨论有什么关系等网民缺乏共识的问题作出了引导性的回答。

其五,与饭圈文化结合。比如,某内地明星被曝曾有过多次前往日本乃木神社、靖国神社拍照和参加活动的行为,引发媒体和网友的批评。然而该明星的部分粉丝无视民族感情被伤害的事实,极力维护偶像,并在社交媒体上为其洗白辩护,发表了许多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观点;知名手游《江南百景图》不仅将岳飞游戏身份设为无用闲人,还将其形象设计为肉袒牵羊的投降者形象,引起了一些玩家和媒体的批评,但也有部分网民为其辩护或者不以为然;一些粉丝为维护其偶像的人设,要求历史影视剧的情节、场景必须符合偶像形象需要,无视对历史真实和角色原貌的违背、偏离;等等。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与饭圈文化结合的趋势。

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在并存中交流、交融、交锋

历史虚无主义从生成到蔓延,既有其国际背景、社会基础,也得益于学术研究链接和互联网技术赋能。关于这些方面,学术界讨论很多,在此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走向软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当代中国思想领域多种社会思潮在并存中交流、交融、交锋。当前,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既有价值指向、实践指向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鲜明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也有价值指向不够鲜明、与大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这些思潮在不同的境况下给予历史虚无主义以不同的给养和支持。当新自由主义等甚嚣尘上时,其着眼于改造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各种主张,配合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的角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舆论空间中相互呼应。现今,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造成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两极分化,西方国家在普世价值的掩护下大搞双重标准的情况下,历史虚无主义转向与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共舞。主要表现为:

其一,利用消费主义。由于资本的推动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消费主义思潮逐渐在我国蔓延,已经存在于大众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消费主义遵循消费至上的原则,一切事物只要能够满足需要,就能够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历史也不例外。历史虚无主义抓住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热衷于通过消费满足自身欲望的普遍心理,装扮历史以满足大众猎奇、娱乐的需求,将其核心观点转化为抓人眼球、受人追捧的消费形式和内容。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热衷于挖掘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边角史料,随意捏造、添油加醋以满足人们猎奇、求异的消费心理。过分渲染历史的偶然因素、无限放大和虚构历史细节,一方面可能导致历史成为经济利益的附庸,另一方面也影响受众对待历史的态度。

其二,借助泛娱乐主义。伴随互联网媒体市场化发展,在资本增值需要的推动下,泛娱乐主义日益发展,并深深影响了一批网民的心理和思想,以致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娱乐心态、娱乐思维,崇尚恶搞、戏谑、调侃。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恶搞手法,通过对经典作品、英雄烈士、重要历史事件等的颠覆重构来制造笑点”“笑料,企图通过强烈反差达到全面反转的目的,改变人们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认知,消解红色经典和英雄烈士所标识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其三,结合网络民粹主义。近年来,民粹主义在我国网络空间生成、发展和聚合。网络民粹主义常以社会正义的名义,运用道德砝码,通过夸大精英与大众的阶层分离、情感鸿沟和利益对立,甚至歪曲事实,以激发一部分网民仇富、仇官、反智的情绪。历史虚无主义在仇官方面找到与网络民粹主义的共同话语。其在网络民粹主义舆论发酵中,加入历史维度的信息,从历史中找寻各种素材,引导网民否定政府决策和官员行为,将个别网民对个别政府部门、官员的不满升级为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怨恨。

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交融,不仅会扩大其议题范围、影响范围,增强其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会使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夹杂在日常生活话题、娱乐消费形式之中,给特定的政治意图穿上隐身衣,这就大大增加了辨识、遏制的难度。

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要久久为功

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幻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社会思想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的挑战性而止步不前,应保持久久为功的态度和信念。

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经受各种错误思潮的抹黑、攻击、歪曲、肢解,也一直在与各种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来自工人运动内部各种非科学的思想理论展开理论斗争。正是在回应各种错误思潮、思想的诘难、误解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完善,自觉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从而保持理论的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人类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前提下,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处于共时性状态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必然处于复杂的思想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理论挑战,因此,必须要以坚定的斗争姿态、科学的思想内容去应对,在批判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功能。可以说,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其二,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大潮来看,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但是,新征程上不会风平浪静,存在着许多可以确定的和难以确定的风险与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挑战,其通过重塑人们的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在精神层面破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自觉,在政治层面破坏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所以,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是洞察历史大势、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保证。

其三,从当前全球风云变幻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西方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整体实力逐步衰落,中国不再是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只能接受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国家,而是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能够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外部世界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国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推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意味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风险挑战的等级与复杂程度都会提升。由于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较量是长期演进的过程,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本清源也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要在充分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对立的解决绝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且是现实生活的任务。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认识的任务上,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情况,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要从学理上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传播特点、发展趋势和影响危害,特别要拓展研究视域、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化、新趋势作出科学研判和深入分析;要科学区分学术思想与政治观点、学术研究与政治鼓动,形成清晰的判断标准、辨识方法。在现实生活的任务上,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表征,着眼于掌握历史话语权,坚持敢于斗争的精神,从制度建设、法治完善、教育守正、网络治理、传播创新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思想理论斗争。

作者杨军,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论坛》 2022年第7月下期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2-08-22/7711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