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权?志愿军战俘营告诉你答案

作者: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权?志愿军战俘营告诉你答案

射杀战俘、杀害无辜平民……这些罪行陈列在澳大利亚军方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一字一句都淌着血。

何其荒谬,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因直升机乘坐空间不足而射杀俘虏”这样的字眼,现代文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节节败退。

对比当下,或许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数十年前,“联合国军”战俘们回国前对志愿军官兵说的那句“谢谢!再见!”多么弥足珍贵。

20201203131723550.jpg

彼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双方在板门店交换战俘,被释放的“联合国军”战俘们依依不舍地同俘管处志愿军官兵握手告别,他们频频回首,高喊着“谢谢!再见!”有21名美军俘虏以及一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遣返回国,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和工作。

然而,令战俘们如此不舍的志愿军,在美军中被塑造的形象却是这样的:虐待俘虏、被共产党俘虏了必死无疑。

事实上,真正对战俘们生命造成威胁的,却是他们曾经的战友——美空军飞行员。尽管志愿军战俘营所在地已经依据国际公约设置了“POW”(战俘营)标志,美方仍不断派飞机前来炸射袭扰。每次美军来袭,俘管人员们都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战俘到防空洞中躲避,许多战俘怒火中烧,冲着美军飞机破口大骂:“我们是美国人。你们往哪儿扔炸弹!这里又不是志愿军的阵地!”在几次轰炸中,炸死、炸伤的战俘就有几十人。

美方罔顾自己被俘士兵的死活,志愿军却善待他们。世界和平运动理事会理事莫尼卡·费尔顿夫人率团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考察后如是感慨:这哪是战俘营啊,简直是所⼤学。在这里,她看到的是明亮整洁、井然有序的战俘房,战俘们可以烤面包、看书、弹吉他唱歌,甚至下棋、打牌、玩球。

20201203131723475.jpg

是的,实际上的志愿军战俘营,没有高墙深院,只有普通民房;没有挣扎反抗,只有友好相处;没有凄厉叫喊,只有欢乐歌声……

50多岁的弗兰克·诺尔是美联社资深的摄影记者,在随军采访时被俘获。得知他的身份后,志愿军为其提供相机胶卷,让他用镜头记录战俘营的生活。

以往我方通讯员拍摄的照片,很难在美国报刊上发表,即使发表也会被标注上“来自赤色中国”的字样,甚至有报刊造谣说这些照片是在枪口威逼下强迫战俘拍摄的。诺尔拍摄的战俘生活照刊发在美国报纸上后,引起巨大轰动,种种谣言和污蔑不攻自破。

20201203131723734.jpg

在停战谈判中,美军妄图用战俘问题大做文章。诺尔在美国报刊上发表的这些照片使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哑口无言。

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不久,志愿军代表即向对方提出交换战俘信件的问题。达成协议后志愿军定期收取、转寄战俘们的信件,前线各广播站还会将战俘们的信件进行广播,让收听到的美、英军官兵替其向亲友转达。

纽约市一位母亲回信给被俘的儿子哈罗德·布朗说:“我确信他们是按《日内瓦公约》来对待你的。你的照片在《纽约时报》登出后,我看到了证据。” 还有一名美军战俘的父亲写信说:“你们年轻小伙子为什么不团结起来,签名呼吁和平呢?”

20201203131723298.jpg

因志愿军的真诚对待而倍受感动的战俘们真的这么做了 。在美军战俘普林斯登·里奇的倡议下,“战俘和平委员会”产生了。战俘们举着标语牌,在碧潼街上游行,他们高呼口号:“拥护和平,反对战争”、“美国侵略军从台湾撤回去”、“将台湾归还给新中国!”他们还排着长队在发往“世界和平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通电上签名,踊跃热烈的场面下是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今天,回顾七十年前志愿军战俘营的点滴,关于“什么是人权”的答案已经写好了,那句“谢谢,再见”饱含感激。

“谢谢”——谢谢你们对我们生命的尊重;“再见”——再见,离开这里很不舍!

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不管面对什么挑战,一次又一次的事实告诉我们,尊重平等、生命至上才能取得伟大胜利,而漠视生命者,最终只能遭到反噬,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0-12-05/6641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