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最早的中共历史经验总结报告

作者:丁晓平   来源:解毒历史  

最早的中共历史经验总结报告

《中国共产党底历史与策略(讨论大纲)》考述

丁晓平

本文原载《党史博览》2018年第8期,略有修订

《中国共产党底历史与策略(讨论大纲)》(以下简称讨论大纲)是一份十分罕见的中共历史和工作的总结报告。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共5页(其中第5页为半页),手刻油印,约3630多字,文末署名社会科学研究会,刊印于十六年一月四日,即192714日,保存完好。其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的叙述和史实基本准确,真实可信,但在一些数据和事实上也与现在党史研究的成果略有不同,因此值得党史界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下面,结合当下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对《讨论大纲》这份珍稀文献考述如下:

第一,《讨论大纲》把1920—1926年党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讨论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1920年在上海建立党的早期组织,至19271月以来,六年间的革命历程和历史经验,客观、真实、科学、具体,具有思想性、系统性、鼓动性,是一篇斗志昂扬的总结报告,也是一份十分励志的报告。

全文将这六年的发展斗争史分为三个时期,即:

第一个时期,从1920年组党到1922正式加入第三国际,为开始进行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19228月杭州西湖会议到1924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实现国民党改组,为进行与革命派联合及参加革命时期

第三个时期,从19241月到《讨论大纲》写作之时的19271月,为努力工人运动参加国民革命时期

在第三个时期,《讨论大纲》十分理性地作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说:不过有许多缺点,如主观性太重,态度不好,不知活动方法,不注意小的问题、实际问题,这都是很大的错误。现在共产党已非昔比,已经有了政治势力,已经到了群众的行动的党了。在党员的错误行为,可以防害全党的发展,阻碍革命的道路,我们要特别注意!同时,《讨论大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文中还引用列宁的话我们不要灰心,我们要注意许多零散的斗争来鼓励全党继续努力奋斗。最后,还十分可贵地重点提出并总结了联合阵线的策略,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正如俄国当时一个样子。我们党员的责任应将工人群众拉到手中,并应努力于夺取其他群众的工作,此时应该要斟酌实际情形,决定我们的口号。注意地方政治,使活动方法适合于工农群众。同时也能得到商人及一切小资产阶级的同情,以巩固我们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成功,俱在乎此。

19205月到19271月,这六年,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讨论大纲》比较全面客观地总结了中共的成长历程和斗争经验,可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共党史上最早的历史经验总结报告。报告字迹清楚,书写工整,油印整洁,除了个别地方因为年久受污损约30个字左右之外,保存非常完好。从这份报告的写作时间来看,它写于192714日,也就是说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因此,这份报告可以说是中共在大革命之前的历史与策略的经验总结,保存至今,更加难能可贵。

第二,《讨论大纲》中四个存疑的问题

在《讨论大纲》中,有以下几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一是关于上海早期党组织成立的时间与人员数量问题

《讨论大纲》认为:独秀同志即联合他们发起组织共产党(民九年五月)当时发起的一共有七个人。

根据中共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的表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最早由陈独秀于19206月在上海发起。在共产国际派出的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化名吴廷康)的帮助下,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党的纲领。党纲草案共十条,其中包括运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等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当时,围绕着是用社会党还是用共产党命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随后,经过酝酿和准备,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完全同意正式定名为共产党19208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担任书记。

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三个月前,也就是19205月成立的,稍晚于李大钊3月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在时间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19206月由陈独秀组织发起的,而不是《讨论大纲》所说的民九年五月19205月),二者表述相差了一个月。

在人数上,《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只提及了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五个人,《讨论大纲》则说当时发起的一共有七个人。但是如果加上维经斯基和旅俄华人、俄共(布)党员、翻译杨明斋的话,则正好是七个人。

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先后参加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沈玄庐、杨明斋、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启汉、袁振英、李中、沈泽民、周佛海等。

二是关于北京早期党组织成立的时间和人员问题

《讨论大纲》认为:是年九月,北京的共产党也开始组织起来,党员共有八个人,内有六个人是无政府党,只有李大钊、张国焘是共党,随后开除了三个,同时又加入了四个。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是这样表述的: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北京党组织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最初成员有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不久,张申府去了法国,党组织吸收了黄凌霜、陈德荣、罗章龙、刘仁静等人。后来,主张无政府主义的黄凌霜退出。1920年底,北京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由李大钊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至19217月,北京党组织的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缪伯英、何孟雄、范鸿劼、张太雷、宋介、李梅羹、陈德荣等,大多是北京大学进步师生。

二者表述,在时间上同样也相差了一个月。在人员上亦有差别。

三是关于党的一大参加人数问题

《讨论大纲》说:“1921(民十年)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于上海,有代表十一人,党员三十八个。当时独秀同志因在广州没有参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这样表述的: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派出13名代表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13个人分别是来自北京的刘仁静、张国焘,来自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来自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来自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来自广东的陈公博,来自日本东京的周佛海,在上海本地工作的李达、李汉俊,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在这里,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党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一起,代表全中国50多名党员,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陈独秀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四是关于党的纲领问题

《讨论大纲》指出:当时独秀同志因在广州没有参加。他提出一个简短的党纲——党绝对命令党员,党员服从纪律,确定共产党应该是民主集权制,应该是信仰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

笔者认为,上述这段表述,应该特别应该引起党史研究高度重视。显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陈独秀就鲜明地提出了党领导一切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党员服从党的纪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等党的根本政策和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的相关表述虽然基本相同,但似乎没有《讨论大纲》这么鲜明。

第三,署名单位社会科学研究会是什么机构?

《讨论大纲》结尾处署名单位为社会科学研究会。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应该说,在1927年或更早的时候,中共就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说明中共中央在建党早期就特别注重社会科学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目前,没有史料确证该组织的具体情况,它是不是像陈独秀在上海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一样,是其主持的另外一个以学术研究为名的组织机构,或者党内其他同志主持的组织呢? 

我们在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19574月所写的《回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文中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记叙。他说:我记得小组的成员有:陈独秀、张东荪、沈玄庐(此处有误,张东荪未加入小组,引者注)、李达、邵力子、李汉俊、周佛海、还有一些别人。小组开会在陈独秀家里,会议不是经常开,主持人多是陈独秀。开会时,有一个苏联人,中国名字叫吴廷康,很年轻,好像是顾问,他是共产国际派来做联络工作的……小组当时有个名称,我忘记了,但不叫共产党,也不叫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小组没有党章,我记得在嘉兴南湖开会前一两个月,陈独秀叫我翻译《国际通讯》中很简单的《俄国共产党党章》,作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参考。那时候,我觉得有些字不好译,例如核心这个名词,现在对它我们很熟悉了,在当时就不知道用什么字译得易懂明了。我们参加小组,没有学习党章,也没有文字上的手续,只有介绍人。小组是秘密的。党成立后,有社会科学研究会作为公开活动的场所。

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的上述回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会在中共党史上的确是真实存在的。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茅盾遭受通缉,转入地下,开始以创作小说谋生。19287月,逃亡日本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04月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与鲁迅站在一起。当时,他曾提出希望恢复组织生活,未果。1940年,在西安随朱德来到延安,再次希望恢复党组织生活。但根据工作需要,中央认为茅盾作为著名作家,留在党外对革命事业更加有利。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曾担任文化部部长15年之久。19813月去世时,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根据笔者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会名称相接近的,就是当时陈独秀等人在上海还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研究社。当时,陈独秀除了主持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之外,的确还建立了一些以学术机构、学校来冠名的外围组织,比如《讨论大纲》中提到的外国语学社。具体举例说,第一部《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就是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发行的。19205月,陈望道从家乡浙江义乌带着《共产党宣言》的译稿来到上海,本想在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上发表,谁知该刊却因上海当局的邮检而被迫停刊。随后,他将译稿交给自己的学生俞秀松,托其转交给陈独秀。陈独秀、李汉俊将译稿校阅一遍后,决定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出版得到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支持,给予了经济资助。随后,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秘密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印刷所,取名为又新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单行本图书就在这里诞生了。陈望道翻译的这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共56页,比小32开还略小,封面除书名外,自右向左横排印刷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字样。在该书的版权页上,除了署名著、译者之外,还署名印刷及发行者 社会主义研究社

第四,《讨论大纲》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讨论大纲》文字简练,将中共19201926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但也不尽全面,比如北伐战争、建立黄埔军校、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等,都没有写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1927年初的中国政治局势,已经是风雨欲来风满楼。尽管党在大革命运动中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共产国际作出妥协退让的错误政策,中共中央也随之采取右倾退让政策,蒋介石加紧勾结中外反动势力,随即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走向失败。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会这个机构,在192714日的这个时间节点上,专门作出《中国共产党底历史与策略》的总结,其目的和用途是什么?又是谁主持起草的呢?哪些人参与了《讨论大纲》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中共高层开始总结建党六年来的历史和策略,但却没能避免遭到蒋介石反动派的进攻。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这份《讨论大纲》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史料价值,为中共建党初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值得党史学界进一步研究。

 

 

《中国共产党底历史与策略(讨论大纲)》1

丁晓平   诗人、作家,文学编辑,文史学者。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8-08-23/5209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