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西方学者:毛泽东倡导的人民战争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张太原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过去,中国英勇抗击日本的壮举和贡献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评价和 重视。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证明,中国抗战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对于赢得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人类和平正义所起的重大作用,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全世 界所认识。近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中国在国际上引起的普遍关注,西方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不少新认识。光明日报今日特刊文介绍,希望对 广大读者了解这一问题有所助益。 

  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眼中,“二战”的主角始终是美英苏,中国英勇抗击日本的行为和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近十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中国在国际上引起的普遍关注,西方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在中国。原来,在西方,1939年9月发生的波兰战役一直被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中国国内的世界史或二战史书写也大都跟着 采用这一观点。然而,近年来西方学界自身首先出现了变化,不少学者认为二战实际上开始于中国。一说起于1931年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英国军事史家安东 尼·比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将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作为战争的开端。另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也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15年全球暴 力冲突的开始。一说起于中国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早于英国和法国两年,早于美国四年。中 国的全民族抗战,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政治格局,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国力,改变了日本的“北进”计划,延缓了日军的“南下”步伐,为苏美英等盟国赢得了宝贵时 间。因此,中国率先开辟的东亚战场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卢沟桥事变开始的抵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开端。一说起于中国1937年的淞 沪会战。在丹麦学者何铭生看来,淞沪会战是日俄战争以来亚洲最残酷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中日双方主力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是现代“城市战”的开端,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名震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场景为人所熟知,其实这样的场景早已出现在中国的淞沪会战中。所以,他将自己的著作副题定为“扬子江 上的斯大林格勒”。

  中国“二战”时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 国”。拉纳·米特教授指出,中国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而且还是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 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当前在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时候,国际社会应当记得“中国曾经是同盟国一员”,与美国、英国并 肩作战,而不应总以冷战或威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当年的中国可以与盟国合作战胜共同的敌人;今天的中国更会以积极的姿态与各国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此外, 国际社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盟国的合作曾让全世界受益,而历史上的某种势力至今仍令世界不安。

   毛泽东倡导的人民战争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美国学者罗纳德·斯佩克特的一个主要观点。日本学者盖特具体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发展壮 大,在他看来,中共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依靠阶级的划分与联合解决了两大问题: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政治经济的重建。加拿大学者赖小刚指出,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 的大发展,固然得益于其在经济、财政、社会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但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中共充分利用战略空间,并与其他政治力量特别是国民党进行了切实 的合作。拉纳·米特也从许多新的角度论及中共方面,他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展现了一个思想家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延安依靠坚决抵抗的策略获得了强 大的力量,就像一座灯塔一样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凡是到过延安的外国人普遍感觉:“他们来到了另一个国家,正接触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共产党的革命根 据地是“中国最具凝聚力最有纪律性和最强势的抗日政权”。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扩大,主要是实行了“三三制”和符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剑桥大学教授方德万 说,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就在于打开了中共的胜利之门。

       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英国学者戴安娜·拉里充分利用新公布的档案和 各种文献,辅以对幸存者的采访,描述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极大灾难:城镇和村庄毁灭,人民流离失所,经济和社会面临崩溃。然而,正是在迁移和逃难 中,人们才切实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存在,并产生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求。正如拉纳·米特所说,“战争的形势使得大家对‘国家’这一概念的认识,以及个人对于国家 的认同感变得更加急切,更具意义”。“统一中国”的思想观念从此深深烙入人民心中。同时人民也认识到,政府不能仅仅向人民索取,而还应该提供福利和公共服 务。由此,自然促使人民对国共两党进行比较。在戴安娜·拉里看来,正是战争的恐怖以及它所造成的破坏,改变了人民的认识和态度,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 大,并在1949年获得政权,真正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中国战场的抵抗更多地源于中国自身,而非单纯依靠外国援助。美国学者弗兰克·迈克瑞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在几乎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坚持抗战, 实际上扮演的是“同盟国代理人”的角色。中国在为同盟国而战,也是为世界而战。方德万指出,后来中国成为美英的盟国,确保了最后战胜日本。但是中国人民付 出的代价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不是中国在战场上拖住日本相当的兵力,它不但可能会“南侵”得更早,而且可能会“北犯”,甚至入侵中东。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曾 说,“中国一旦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而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 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由此,一些利益相关国家在抗战时期给予了中国不同程度的援助,但是,毋庸置疑,中国抗战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值得注 意的是,拉纳·米特还认为,虽然国民党曾一再被迫把自己的军队按照有利于盟军地缘战略利益,却有损于中国自身目标的方式投入战场。但是,“西方盟友”却在 其“内外交困”的时候置之不顾,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或许这是后来共产党政权在外交上一再强调独立自主的历史根源。

   战后日本之所以不像德国那样彻底地反思战争罪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苏陷入冷战。西方学者顾若鹏等人指出,从1931年到1945年,日军在 对华战争中犯下了无数罪行。当二战结束之时,盟军似乎已准备对这些罪行予以惩罚。然而,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及中共的威胁,很快转而扶助日本。如此举措,形塑 了东亚冷战时期的现实政治,并仍影响着当下东亚的国际关系。在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观念下,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英等国总是不愿承认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 用,这给某些逃避二战罪行并试图篡改历史的国家和势力提供了机会。其中,一个各方都没有想到的后果是,日本军国主义在若干年后又死灰复燃,这是国际社会不 得不面临的新问题。

  总而言之,在相当多的西方学者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灾难史,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史,是中国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世界不能忘记历史的中国,也不应敌视现在的中国。

    (原标题:西方学者肯定中国抗战地位和作用) 

 (作者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5-07-08/3282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