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历史的记忆永远不能磨灭--评设立国家公祭日

作者:吴楠 王广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社会各界人士认为,历史的记忆永远不能磨灭,以国家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顺民心、应民意,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此前一天,在南京召开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座谈会上,社会各界人士认为,历史的记忆永远不能磨灭,以国家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顺民心、应民意,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宣泄仇恨,而是为了建构和平,使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发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

  从地方层面的悼念上升到国家层面

  自1994年开始,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上空都会拉响警报,悼念遇难者同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0次。“南京之耻、国人之耻,南京之痛、民族之痛,南京之悼,应该是国家之悼。”朱成山表示,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三大惨案”之一,仅在地方上悼念是不够的。

  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国际通行做法。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

  朱成山表示,日本右翼势力现在还在否认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更是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的悼念都是地方性的,这次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祭日,很有意义。”

  “我们终于盼来了这样的一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规模巨大,是国家与民族的灾难和耻辱,国家公祭日是对30多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最高级别的祭奠。通过国家公祭日可以告慰死者,警示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共圆中国梦。

  有力回击日本右翼势力

  南京大屠杀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然而在今天,日本国内仍不时出现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日本右翼势力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孙宅巍表示,日本军国主义是侵华战争暴行、践踏人心、破坏和平的罪魁祸首。我国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可以使历史的警钟长鸣,把日本军国主义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表明了我国人民、政府与日本右翼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坚定决心。

  “在政治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下,日本正在走向全面‘普通国家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勇表示,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一些右翼政治势力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更加肆无忌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

  激发爱国情怀维护世界和平

  “在当前形势下设立国家公祭日,意义非常重大。”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龙认为,其现实意义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在国家层面上的正式回应,同时它又是超越现实的,它明确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尊重生命,维护人类尊严和社会正义的崇高信念。

  “历史能不能消逝取决于现在的人们怎样去看待这段历史,怎样用实际行动去纪念这段历史。”张勇表示,国家公祭日涉及国家认同,精神层面的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我国设立公祭日的内在必然。

  赵龙认为,以立法形式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设立国家公祭日,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之情,凝聚力量,励精图治,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努力。

  “历史上反面的教训可以警醒世人,防止悲剧重演,利于推动人类进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特聘编审荣维木表示,就中国而言,记住南京大屠杀这个教训,对我们以后的奋发和努力有警示的作用;从人类历史来讲,南京大屠杀是反人类罪的代表,我国将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也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民了解这个教训,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4-02-28/2503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