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高梁: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该向支持自主创新方向调整了—-兼论奇瑞的成就打破了中国人没有能力自主开发轿车的神话

作者:高梁   来源:红色文化网  


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该向支持自主创新方向调整了
—-兼论奇瑞的成就打破了中国人没有能力自主开发轿车的神话

高梁


    问:“自主品牌,国内有很多实力很强的汽车公司都不搞,而奇瑞,吉利搞是不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没有什么基础和资本,无人与之合资,靠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但面临跨国公司的挤压,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出路何在?”

    答:说“奇瑞吉利自己开发车型是因为外国公司不要他们”,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一个大牌歌星错嫁给了一个外国瘪三,被迫结束了艺术生涯,看到后起的明星在舞台出风头,嫉妒、失落、自我安慰等等交织的那种复杂心情。

    近年来,在国家“放开竞争”的政策下,中国汽车产业涌现出象哈飞、奇瑞、吉利这样自主开发车型的企业,并取得了市场成功。这些企业包括了军工、地方国企和私营企业。奇瑞是其中突出的典型。

    奇瑞是安徽芜湖地方国有企业,原来是“重复建设”一类,连准生证都没有。但正是市场压力给了他们无穷的动力。1997年才打桩,2000年就出产品;99年以来,4年开发4款轿车投放市场。不断改型换代,市场旺销。同时在国内首次、独家开发了欧4标准的发动机。出生才4年就开始出口,并到伊朗去建年产5万辆轿车的合资厂。这些都是“一女多嫁”给跨国公司的原大型国企们做梦都想不到的辉煌业绩。

    奇瑞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首先,他们解放思想,不信邪。什么“中国汽车只能做跨国公司的制造车间”?就是要自己干出个样子给你看看。其次是经营有方。地方资金有限,奇瑞不贪大求洋,从小做起,滚动发展。随着利润的增加逐步扩大规模;有利润不忙着发高工资,用来搞技术开发。他们组建了大规模的工程研究院,扭转了我国汽车工业纷纷合资后压制解散原来的企业研究机构,压制自主研发能力的被动局面。附近一个大汽车合资公司撤销原科技机构,几十名汽车技术人员下岗后,集体投奔奇瑞。“自主开发”的崇高事业,尊重知识的理念,对国内外汽车专业人才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有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干事业的平台。这就是合资公司几十年做不到的自主设计车型,奇瑞在几年内能够做到的原因。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感。才是奇瑞公司奋发进取的力量源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自己开发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对自己的市场最了解;有低成本(生产和开发成本都比较低)的优势;在研发方面可发挥后发优势,可比较快地达到世界水平。

    事实胜于雄辩。他们的成功,说明了中国人在资本技术密集的大工业领域,同样有经营管理和组织技术研发的能力,中国企业有着不亚于外国企业的竞争潜力。他们的初步成功使得各种关于汽车工业的天方夜谭,如“中国人搞高技术得不偿失,不符合比较优势规律”、“中国工业应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安于打工崽的位置”、“自主开发车型要400万辆规模、20亿美元,中国人自主开发轿车要耐住寂寞20年”等等,不攻自破。这不仅使企图永久保持在华优势地位的跨国公司们心怀恐惧,也大大伤了那些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只会躺在合资怀抱中“宰”中国消费者的汽车主流大腕们的面子。

    令人奇怪的是,对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给本国人大长志气的汽车企业,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全社会衷心的赞赏、鼓励和支持。但我们的政府机构,不仅不给他们树立典型(至少应该给个“10大经济风云人物”吧?),反而引来许多冷嘲热讽,实在令人寒心!鲁迅先生说过“婴儿学步总是颟姗可笑,但任何一个愚妇人也会满怀希望地扶持他”。我们的官场学界的智商,还不如那个“愚妇人”吗?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政府部门对奇瑞、哈飞、吉利、长安等自主开发的事迹,给以任何的表扬。相反为外国公司说话的却大有人在。

   于是,种种流言蜚语都冒了出来。说“奇瑞吉利自主开发是因为他们没有基础、跨国公司不宵于和他们合作”,显然是“自己没本事又嫉妒别人的成功”心态的反映。中国这么大的汽车市场,养肥了这么多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当然更有权利、更有责任依托这个市场做大做强。最好培育出以中国公民为主导的跨国公司,占领世界市场。

    中国的自主汽车企业,面临跨国公司的挤压,其中不仅包括正常“市场行为”,也包括动用法律手段罗织罪名告状、动员舆论力量给他们泼脏水,甚至动用非正当手段“公关”,外国人把中国市场的不规范行为统统学去了。但民族品牌有中国市场的依托,应该受到中国人的支持。政府支持民族工业是天经地义。任何后起的国家要发展工业,必然受到现有市场的打压,没有奋起一搏的气势,就不叫企业家,也不会有后进国家的崛起。中国人一点也不比西方人苯,一个能造火箭飞机的国家,却不会造汽车,岂非天大的讽刺?中国人还有20年积累的市场经验和资金技术,怕什么外国公司的挤压?关键是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政策。现在恰恰是给合资、外资公司受到“贵宾待遇”,中国企业、中国品牌受到歧视。

    问:坐“红旗”、“解放”、乘“东风”等在以前似乎是政治概念或民族志气的特定表示。那么现在搞自主品牌也只是单纯为了产生民族自豪感吗?只是为了完结中国汽车工业老一代人心里的自主品牌的情结吗?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志气”属于心理范畴。经济学家要严格区分经济规律和精神道德领域,总喜欢强调“市场不讲道德”。但理论和实际生活都说明,企业家精神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多么重要。发展中国家没有振兴民族经济的社会共识,就不可能培育出具有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民族企业,就不能追上发达国家,就不可能有日本、韩国汽车工业的成功。

    自主品牌当然有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如今不少人把“民族自豪感”看作虚幻的没有用的东西,好像只有金钱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良心多少钱一斤?”就是他们的口头禅。实际上,民族自豪感来自于强大的国力(经济,科技、国防实力),而民族自豪感本身也使全国更加团结,从而增强了国力。这样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稳定发展。

    反过来说,没有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在全球化竞争中没有前途、没有未来的民族。当年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就是凭着民族自豪感毅然回国,为中国科学和国防做出了历史贡献,才有了中国人今天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所以,民族自豪感决不是虚幻的东西。

    自己的品牌,决不仅仅是“政治概念或民族志气的特定表示”,它也是实在的竞争筹码。跨国公司来中国合资,首要目的是灭掉中国本土的品牌如“上海汽车”,这反映出他们的深谋远虑。“品牌”所代表的,是企业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又企业多年积累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作为后盾。灭他人品牌,树自己的品牌,就是为了确立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实现控制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企图。

    品牌又代表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所有合资的经验表明,股权的分配不能真正决定对企业的控制权,真正的控制权,就是技术实力和市场渠道。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其全球产量的14%,而利润的80%却来自中国;通用在美国卖一辆车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这个钱是怎么赚的?某跨国公司评价他们在中国合资的经验时,说“中方在技术方面的贡献等于零”。你不能和我对等合作,只能当小伙计,凭什么我要把底牌交给你,把利润的大头让给你?

    亦步亦趋,仰人鼻息,看外国老板的脸色办事,就是今天自命主流的合资汽车大企业的处境。合资企业,个人的收入可能很高,但因为没有了技术和市场经营的自由行动能力,当然也就没有了开发自主品牌的可能性。久而久之,意志消沉,消磨了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对自主技术开发、品牌开发的胆怯心态,忘记了办合资企业的根本宗旨是消化学习,振兴民族产业。于是他们就拼命贬低“品牌”的意义,什么“只要增加就业、给国家交税就是民族产业”的论调铺天盖地。把品牌的意义缩小到“虚幻的民族感情”,似乎是违背“全球化”方向。这也是一种配合外商攻击民族产业的宣传策略。

    汽车工业的特点是上下游产业链极长,又是大众消费,产业拉动效应达2.6左右,为各产业之冠。冶金、化工、机电设备、电子;配套的零配件、燃油、维修……都受益于整车的拉动,所以是国家工业化阶段的支柱产业。但是,大规模合资下,整车品牌被外国占领,就意味着这条产业链的所有行业发展的前途命运,也要受制于外商。这样,就算中国未来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但却培养不起一个重型制造业的支柱产业。

    自主开发、自有品牌对我国汽车的重要性还在于,加入WTO后对合资企业股权限制、国产化限制条款将全部取消。这样,原来汽车工业合资的基本目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最终壮大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将被彻底放弃,在所有大企业全面合资的情况下,将面临失去全部政府保护,在赤裸裸的全球化“市场行为”中,彻底失去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合资公司的外方,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提出“增资控股”的要求,可以停止提供任何新技术、新车型,而中国政府对此没有了任何调控手段。对于后进国家的一个支柱产业,如果出现这样彻底的被动局面,政府又放任不管,那将是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的巨大失误。


    问:搞不搞自主品牌是由市场决定的还是行政决定的?是国家的事还是企业的事?

    如上所述,哈飞、奇瑞、吉利搞自主开发,本来就不是行政的决定,是企业家自己的事情。(甚至有的主管行政机构还把下属企业“不愿意合资”作为处分企业领导人的罪名)。有人说奇瑞是“国有企业”,体制不行。这话的根据何在?什么时候中央文件说过国有企业要彻底退出竞争行业?国有企业发展民族品牌,难道有罪?

    这里的根本问题在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向什么方向倾斜?目前国内经济理论对此存在许多奇谈怪论,存在不少混乱认识。有人故意混淆“自主开发、民族品牌”和“封闭保守”的区别,好像一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回到闭关自守时代;有人故意把“市场竞争”原则和“政府支持保护民族工业”对立起来,好像世界强国发展的历史都是单靠“自由放任”这一条政策,政府从来没有发挥过支持保护民族工业的作用。这是故作天真,或故意抹煞事实真相。

    当今所有事实都表明:对大国来说,技术独立是经济独立的支柱,技术和经济的独立,是国家政治独立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没有技术自主的经济发展,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是没有根基的发展。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执行开放政策,就忽视发展自主技术能力、忽视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也不能忽视合资公司对消解本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志的消极作用。所谓“全球化就无所谓民族产业”的论调,本质上是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控制战略张目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提出:自主创新是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政策,应该有如下的调整:
    1、 对合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遵照WTO条款,取消对三资企业的所有优惠和“贵宾待遇”,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进出口政策。
    2.政府采购政策,应按各国惯例,优先采购本国品牌汽车,出口给以买方信贷等。
    3、国家应在轿车的共性技术上给以扶持。如轿车的安全气囊、ABS、电喷、电控系统(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目前大部进口,受制于人,其价值约占轿车成本的1/3左右。应实行产学研结合,吸引国内外人才。组织另部件企业与院所联合攻关,国家给以必要的经费支持。
    4.为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国家应鼓励发展小排量车,对大排量豪华车提高征税标准(类似美国的油老虎税)。
    5.考核地方和企业领导人的指标中,取消“引进外资”一项,增加鼓励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6.禁止国内企业采取CKD方式合资合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www.syxtk.com/wzzx/llyd/zx/2013-05-02/903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