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保钓船出发了:强烈提问百亿美元引进美日核电设备

作者:云淡水暖   来源:红色文化网  

保钓船出发了:强烈提问百亿美元引进美日核电设备

云淡水暖

  10月23日有两条消息与日本有关,一条是“外交部要求日本不得危害保钓人士和船只安全”(新华社),香港“保钓”人士(包括大陆、香港、美国华人、台湾等地)已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就此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2日在此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方强烈要求日本冷静对待中方“保钓”人员的行为,不得危害中方人员和船只的安全。另外一条是“中国核电百亿美元招标收官 日系西屋胜券在握”(《中国经营报》),大概内容是:久悬未决的中国核电招标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国家核技术公司已于近日把最终的中标意见上交了国务院,为期近两年的核电招标结果,最迟将于年底向外界公布。据透露,西屋中标的技术价格约为1500美元/千瓦。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装机容量至少为4000万千瓦,同时中国将为第三代核电技术支付数百亿美元。

  西屋公司是美国公司,但2006年2月,日本东芝公司斥资54亿美元购得西屋51%的股权。据报道,日本东芝公司的价格高出竞争对手1倍,以致于分析人士认为这场收购行为已超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难免令人产生其背后有政府支持的疑问(《国际金融报》)。所以,西屋如果“真的”胜出,就等于控股的日系资本胜出。据报道,很有可能4000万千瓦的装备都来自同一家公司,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傅满昌说是因为“目前批量化建设核电站,我们需要采用相同的技术。”

  值此中日关系处于微妙时期,尚未完全“回暖”、稳定的情况下,民间“保钓”人士的行为,将受到日方如何的对待,是个变数,而鉴于今年按倍内阁的多名成员参加了上百名日本国会议员有组织地参拜靖国神社,可以看出日本右翼势力的顽固与挑衅性,从而可以窥出中日关系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此时传出“日系西屋胜券在握”的消息,还把2020年以前,支付数百亿美元代价,每年“开工建设”两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安全、商业、技术风险押于“日系”,令人不由得想问几个为什么。

  第一,据报道,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认为,日本政治倾向攻击性,东芝与政府间关系又非常默契。因此,中国如果选择西屋技术,将使中国核电安全面临不确定性。(《中国经营报》),日本政治的所谓“攻击性”的主要目标,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的核电专家们据说对此很“迟钝”,“这是大家没有预想到的,因为招标组成员基本都是由核电技术人员组成,对国际关系的风险缺少判断能力,因此核电招标被一拖再拖。”知情人士透露。既然摆明了“核电招标被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日关系,那既然在招标期间会被“一拖再拖”,那在建设期间会不会被“一拖再拖”呢。

  核电是高度敏感的战略技术领域,美国还是不久前才批准向中国出售相关设备,但可以肯定,核心技术是绝对不会透露的,据参加过大亚湾核电站设计的技术专家透露,作为合作用户,中国核动力院从法国法玛通引进了一套设计程序包,专门进行核电站反应堆程序设计。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获得了法玛通设计程序中的核心技术。中国拿到的设计程序包,法玛通已经做了修改,很多功能被隐掉了,剩下的功能只适用于大亚湾。

  如果核电站的运行安全、商业安全、技术安全全部或者部分控制在美日手中,如果政治环境有个风吹草动,比如中国大陆出手遏制台独,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势力轻则会“经济制裁”、重者会“军事协防”。如果最起码中断相关核电设备的备品备件供应,或者直接利用软件后门“使坏”,如何应对,红眼的时候,一纸合同有何用。就像当年以色列为中国制造预警机一样,美国出于自己的战略利益对以色列施压,中国白白浪费了几年研发时间。

  第二,中国的核工业,开始是建立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的,老一代的核专家、核工业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核技术零的突破,建设了自成一体的核工业体系。奇怪的是,原先年代的专家会想方设法造东西,现在的专家们却只热衷于“考察”和“买”了呢。据报道,“中国政府高层带领国家核技术公司几乎走遍了世界上所有应用第三代技术的核电站。”,“几乎走遍世界上所有”需要多大的代价,草民不知道,但如此大的代价不是推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而是决然做出“买”的决策,太令国人失望。

  能够化整整两年时间去“招标”还有之前的“考察”,为什么不做一些扎扎实实推进自主技术的研发工作呢,据报道,中国不是没有技术基础的,专家介绍,尽管核电站的建设起步晚,但中国对核电技术的掌握却相当早。“核潜艇的核反应堆与核电站反应堆堆芯技术基本相同,如同大卡车和小汽车的关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素有“中国核动力的摇篮”之称,在核动力研究方面起步很早。他们参与的第一艘核潜艇是在1970年下水,只比法国晚一年。但后来中国在核电发展过程中远远落后于法国,目前法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占到了总电力装机容量的78%,而中国这一数字还不到2%。

  如果在数百亿美金的预算中拿出一部分,再加上“考察”、“招标谈判”的漫长时间,解决中国核电技术的瓶颈问题,不说成功,起码取得一定的成效,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况且,中国有自己的东西,据报道,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NP600技术和CNP1000技术,被业界认为是可与国外技术相媲美的2.5代核电技术。台湾还曾派代表团专门赴深圳和成都进行考察。达不到3代,先用国产的2.5代,然后再全力研发3代甚至4代行不行?反正设计权、制造权、安装权在自己手里,总比受制于人好。

  第三,据说决策采用美日技术的理由,还是“市场换技术”,以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原副组长汤紫德为代表的一方主张“一步跨越”,即直接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汤紫德强调,中国核电必须“采用先进技术,统一技术路线”,走“一步跨越”的新路。他比喻到:“不敢吃螃蟹的人,怎能尝到其鲜美的滋味?”(《商务周刊》“中国核电招标谜局 自主模式被弃外方漫天要价”),但这个“螃蟹”也不是那么可口的,“因为西屋公司的所谓第三代技术,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但该公司的第三代技术产品至今未被任何一个国家所采用”。在2005年芬兰核电项目的招标过程中,美国西屋公司最初也是以此技术参与投标,却在中途突然退出。(《国际金融报》);二是第三代与第四代技术之间,不存在继承性,第四代技术是一套全新的技术体系。既没有使用先例,也没有下一代继承性的第三代,怎么叫作“一步跨越”了呢?下一步在哪里?有专家甚至怀疑,所谓“第三代”是一个技术“陷阱”,在你投运之时,就已经处于无法前进的地步了。法国核电巨头法马通公司核电业务副总裁鄂斯特去年10月28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承认,三代技术是美国人的炒作。

  回到所谓“市场换技术”本身,可以说至今没有成功的案例,却有沉痛的教训,最经典的莫过于大飞机项目,在中国自主研发的“运十”下马之后,在一番“考察”、“谈判”之后,美国人成功地得到上马麦道公司的系列飞机的合同,先装配,后“合作研发”,在掌握主动权之后,麦道公司消失在波音的“重组”之中,宣告“换技术”寿终正寝,其中一个插曲是,美国人来“合作”时,欧洲“空客”也来“合作”,美国人一撤,欧洲人也撤,被美国人玩一把的同时,又被欧洲“空客”涮了一回,结果只有买,一直买到现在,还有“一亿条牛仔裤换一架大飞机”的“佳话”流传。而中国的大飞机研发,被耽误了近20年。还有一个经典就是轿车工业,看看满大街跑的轿车,使用什么商标就知道了。

  国产大飞机被“边缘化”、国产轿车被“边缘化”,难道国产核电设备也要重蹈覆辙么。“保钓”船出发了,目的是去钓鱼岛“宣示主权”,而核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主权”最好能够在自己手中,卖出去再拿回来,代价太大了。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3-05-02/674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