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陈先达:阶级分析方法不适用于今天了吗?

作者:陈先达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这是个尖锐的问题,又是无可回避的问题。阶级、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是当代一些社会理论工作者所不感兴趣的,有人视为理论禁区,不敢谈,也不愿谈。可是,研究社会科学,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分析现实,完全把阶级、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弃之如敝履,如何研究?理论工作者不能随风倒,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坚定性。

  有学者说,阶级斗争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性观点,马克思自己就说过,在他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法国史学家就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这只有一半是对的,并不全面。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从经济研究中发现阶级,但并不赞同阶级和阶级斗争。法国史学家承认有阶级斗争,但不知道阶级产生的根源,并把阶级斗争局限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并不具有历史普遍性。马克思不同,马克思给魏德迈的那封著名的信中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讲了三条,强调他们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不同于英法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这不仅仅是因为英法的历史编纂学家只承认从中世纪起到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斗争,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全部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更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的存在和斗争方式依赖物质生产方式,以及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过渡到消灭阶级,把阶级的区分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建立在对生产方式不可分离的联系的基础上,并把阶级斗争视为到达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混同于以往英法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水平,岂非理论盲目?马克思指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并非自己首创,并不是轻视它的理论意义;相反,马克思是通过区分表明自己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性,只有正确理解它才能完整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试想,如果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剔除出去,阶级社会中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如何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来?阶级社会如何过渡到无阶级社会?马克思不是偏爱斗争,而是把它视作历史规律,把它作为过渡到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必经之路。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删去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无法认识历史和现实,而且在实践上使无产阶级解放成为一句空话。这样,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队伍中反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言论如此“不可容忍”。

  ▲: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吗?据说现在既没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早期说的那种私有者,也没有无产者。

  ●:现在的资产者究竟是谁?产权是以股票方式存在,持股人是谁不知道,持股人是流动的,工人同样可以持有股票,工人可以有住房、有汽车、有电冰箱,凡是有产者能享受的东西,他们也可占有,他们不是无产者,据说也属于有产者。在一个亿万富翁可以穿牛仔裤、运动鞋,可以与员工同在食堂进餐,而工人同样可以穿西服,可以休假的社会,谈论阶级和阶级斗争似乎是“闭眼”不看事实。这就是一些论者振振有词地否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阶级的根据。

  不过我要问一下,西方社会有雇用者和被雇用者吗?在一个有人凭借资本雇用工人,而工人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以工资为生的社会,能没有阶级区分吗?在一个极少数人凭借资本收入占有绝大多数财富,而大多数人没有或只占有极少财富的社会,能说没有阶级区分吗?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阶级本来就是经济范畴,是按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来划分的。难道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或流动领域,所有的人在生产中都处于相同的地位吗?都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吗?共同劳动吗?无产者、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同一阶级的不同称谓,划分的标准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还是通过资本获取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钱不生钱,钱必须成为资本依靠劳动力创造才能增值!有产者、无产者的“产”不是指生活资料,而是指凭借它拥有并使用能合法地占有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或物化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就是制造近代无产阶级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结束,尽管工人阶级构成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似乎早就预料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会产生这种变化。他在《资本论》中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把脑力劳动为主和体力劳动为主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这种区分丝毫也不妨碍脑力劳动者对资本所有者的关系也是雇佣劳动的关系,他们同样直接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不仅把自己出卖的劳动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并且还直接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脑力劳动的劳动同样是由有酬劳动加无酬劳动的剩余劳动组成的。读读马克思这段话,你不能不佩服马克思的天才预见。白领工人尽管是“白领”,它仍然是当代工人阶级的构成部分。看看当今西方世界,是不是存在为数众多依靠劳动为生的人?是不是有众多失业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工人?贫困的标准可以变,享受科技成果的程度可以变,但富裕与贫困的对立、两极分化的情况没有变;不仅没有变,而且越来越呈现分化和对立状态。面对当代世界这种状况,居然说工人阶级消失了,全都变成有产者了,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已经过时,如非谎言,就是患上盲目症。

  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阶级理论不能转变为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英国、法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区分就失去重要价值。马克思关于阶级理论不是单纯陈述阶级社会的事实,而在于它给人们一个认识历史和现实的方法。

  ▲:不少人一听阶级分析方法就反感,认为阶级分析方法就是划成分,这极大地败坏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声誉。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严肃的具有科学性的认识方法,它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与现实、研究历史人物、研究思想和思想史都有方法论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持科学态度。恩格斯说过,马克思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承认他们在一定限度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发展的杠杆,因而马克思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暂时的正当性。以为阶级分析方法是逢剥削阶级必反是误解,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方式的结构中看到奴隶和农民反抗的局限性和悲剧性,但对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不畏强权奋起反抗仍然抱有同情和赞赏。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真正完整意义的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是有组织、有领导、有政党、有理论、自觉的阶级斗争。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它与全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处于不可切割的联系之中。有些学者批评毛泽东说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唯心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歪曲,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理论根源。不客气地说,这是鸡蛋里寻骨头、为批判而批判,根本没有读懂这段话的原意。毛泽东在这里根本不是以一个学究的态度讨论历史唯物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而是战斗,是驳斥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艾奇逊对中国革命的原因和性质的歪曲,以及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国内的少数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身上,鼓动他们起来反对共产党、反对新政权的煽动言论。在这种背景下突出阶级分析方法难道错了吗?难道在檄文式的评论中要去全面叙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全部基本原理吗?只有书呆子才会这样要求。

  老实说,最困难最尖锐的还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分析方法还适用吗?不是早就过时了吗?这是个必须进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它仍然有用,只是它变为阶层分析,而阶层分析的依据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分类。不同阶层,除了职业区分外,还有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的人在不同形式所有制中地位的区分。如果不存在不同所有制和人们在所有制中的不同地位,就根本不会存在阶层分析,也不会出现新阶层。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4-10-21/2849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