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黄树东:去出口导向--走出干旱的阴影,走出增长方式的误区

作者:黄树东   来源:红色文化网  

黄树东:走出干旱的阴影,走出增长方式的误区

                          

黄树东  

<理论与当代>杂志2009年第12期

按语:干旱的南中国,干旱的南中国同胞。在拯救大自然的造成的灾难的同时,我们应当深刻反思,为什么前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被中断,为什么近几十年来,以国际市场为中心的高速增长,却伴随做内地和农村的相对凋敝,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绝对凋敝?我们的经济学和某种增长战略有没有误区?这是一篇发表在<理论与当代>的文章。原文题目: 《逐步去出口导向,振兴西部大开发》。本文旨在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秘中国为什么越增长,发展越受到抑制,越难摆脱低水平循环的陷阱,内地和农村越相对落后,农田水利建设越落后,中下层人民越贫穷。不转换战略,越增长,这种困境越严重。什么是藏富于民?藏富于民就是要摆脱“藏富于洋”的影响(有人这样说),开发内地,开发内源产业,增加就业,增加工资,建立社会安全网,兴修农田水利等等是真正的藏富于民。简言之,转换发展战略是藏富于民的诸多关键因素之一。后危机的世界,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国际经济的挑战一波接一波的压来;国内随着经济增长比危机前放慢,贫富悬殊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必须果断的以战略转移和新思路来应对内外挑战。  

《逐步去出口导向,振兴西部大开发》  

        

在《选择和崛起》中我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抑制作用。这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出口导向战略越成功的国家,内向发展的抑制越严重。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中国未来发展要去出口导向,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几年以前,中国提出开发大西部的战略,是一项有远见的发展战略。中国不仅要开发大西部,而且要下大力气,开发中国所有的内陆地区和内向发展的产业。  

这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贫困的繁荣  

去出口导向,许多人不能接受。  

出口导向是70年以来,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选择的经济起飞之路。  

出口导向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里催生了二元经济。出口导向的繁荣建立在内需的萎缩上;出口产业的繁荣建立在内向发展的萎缩上。沿海地区那些摩天大楼同中国内陆农村30多年失修农田设施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线。富裕和贫困,繁荣和凋敝是出口导向创造的一对双生子。  

许多人不能接受出口导向战略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他们首先会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出现的那些高速增长的奇迹。这些朋友会质问,那些成功例子难道不是出口导向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  

本人对这个问题也曾经非常疑惑。后来走遍世界,了解了世界上许多不同类型的特区,才发现,我的疑惑来源于我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来自于我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自于我忘了毛泽东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告诫。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构出口导向战略这个问题。  

假定我们在一个什么地方,圈一块地,实施特殊政策。通过出售土地,或出售存量资产,或私有化等方式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由于有利可图,大量外资涌入,注入了许多美元。  

这些美元在变成投资或消费以前必须换成人民币。问题就在这里。  

假如,外资投入了100亿元美元。我用这100亿元美元,按目前的汇率,换回了600多亿元人民币。这是什么含义?假定中国货币发行总量不变,央行将要发行价值相等(600多亿元)的人民币债券来回收多发行的这600多亿。当然,购买600多亿人民币债券的不会是我。这相当于我从全国其他地方吸走了600多亿人民币。我的货币增加了600多亿,别的地方就要减少了600多亿;我增加了600多亿元的投资,别的地方就减少了600多亿元的投资。结果,我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其他地区的投资不足和相对萎缩。  

出口导向创汇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与此相似。我出口创汇100亿元美元,存入银行,换回600多亿元人民币,央行要发行600亿元人民币债券。这同样相当于从其他地方吸走600多亿元人民币!  

所以,我的经济高增长,是以其他地区的低增长为代价的!  

所以,这些外资和出口产业实际上成了推动中国内部货币配置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成了同内地、内需产业争夺资源的方式,是导致经济二元化和不平衡的一种方式。  

以上我们假定,为了防止通胀,中国货币供应总量不变。  

假如我用100亿元美元换回600多亿元人民币的同时,央行不发行人民币债券来回收这600多亿元。结果央行增发了600多亿元人民币。这600多亿元的新增人民币会带来通货膨胀。我的货币供给比其他地方增加了600亿元;其他地区的货币供给量表面上不变,由于购买力下降了,从资源的角度看还是减少了。资源还是从别的地方流向我这里。总之,这个特区或沿海地区吸引的外资越多,出口创汇越多,从内地或内需产业吸走的货币或投资越多,内地发展就越慢、越贫困。  

鼓励出口的战略,实际上就是鼓励这种牺牲内向发展的战略。  

所以,画一个专门区域,吸引外资,出口创汇,从内地吸走大量的货币和资源。这个特区的经济增长一定高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一定相对萎缩。道理就是如此简单。过去我没有弄明白这种货币供应的变化,把特区的发展归结于这个特区的出口导向战略和体制。这是一种误判。在这种误判的基础上,有人把特区的那一套东西,把小政府、市场经济、全球化、引入外资、出口导向战略以及其他特区体制概括为普遍真理,而推广到全国,必然南辕北辙,当然无效。  

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战略,通过这种方式从内地吸走了多少资金!那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不过可以简单估计一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算一算,我就不做这种估计了。  

被出口导向吸走这些天文数字一般的资源,就是内地发展相对落后的真正原因。内地发展落后不是不搞出口导向的结果,而是出口导向的受害者。内地投资和内需不足,农村的投资不足,内地的相对落后,不断扩大的贫富悬殊,内地许多弱势群体的贫困,就是这种圈走资源的出口导向的后果。假如中国不纠正这种发展战略误区,中国内地和内需的发展会进一步萎缩。  

低水平数量扩张  

这种全球化或出口导向,还是导致中国出现低技术的数量扩张的重要原因。出口导向是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所以,我在《选择和崛起》中指出,所谓发挥比较优势,就是要发展中国家,坚持发挥落后的优势。中国出口导向产业从总体上讲,不属于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即使许多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其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如计算机等等。  

出口导向战略将资源从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从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内需产业里大规模地挤出以后,被大量集中在那些发挥落后优势(比较利益)的产业上,集中在利用别人技术的产业上。出口导向战略举中国之力,变成别人产业链底部的加工厂。在这种发展道路上,中国如何脱离低技术陷阱?这些资源本来是可以用来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用来推动新兴产业,用来办教育,办科技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长期出现低水平数量扩张的原因。  

出口导向战略把中国内地或内需的资源卷到沿海,再从沿海卷到美国,换回美元,再把美元卷回美国,换回美国国债。美元和美国国债现在进入了长时期的大幅度贬值的历史时期。出口导向卷走了中国的真实财富,却留给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内陆,受到抑制的内需产业,和一个巨大的贫困阶层。不仅如此,内地和内向发展不足,导致内陆地区就业不足,内需不足,工资低下,导致贫富悬殊扩大。这不是仅仅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几乎所有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日本长达几乎20年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牺牲内向发展和内需发展的出口导向战略,不能带来全中国的繁荣,带来中国的崛起。  

让我们在拥抱树木的时候,放眼整个森林吧。  

出口导向已经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应当淡出。  

逐步去出口导向,振兴内地开发 

 

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向我们表明出口导向战略的脆弱性。而已经开始的保护主义给中国经济的复苏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可以把这种历史性挑战,变成历史性机会,果断实施去出口导向战略,实施内向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  

许多人会质疑,去出口导向,中国内需不足如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实,中国长期的内需不足是出口导向战略和分配不公带来的。所以中国必须用去出口导向和较为公平的分配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广大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还相当低。只有能够果断解决收入不公的问题,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大规模内向发展本身还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所以,去出口导向必然会带来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那种增长是一种自主、自立的增长。  

而开发大西部是内向发展的必然内容之一。中国要把大量的经济资源投资到内向发展的产业上,投到内地振兴上,投到提高中国整体经济技术水平的领域。中国的经济不能围绕国外市场运转,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建立在别人的市场上,中国不能安于发挥自己的落后优势。当然,去出口导向,回归内向发展,有一个妥善处理转型期的问题。  

(本文发表于<理论与当代>杂志2009年第12期)  

(作者:《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作者)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3-05-02/1825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