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周文:中国经济学应走出“邪路”

作者:周文   来源:环球时报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学教育在与国际接轨的大潮中,事实上是“一边倒”,实质上是加速西化。一些学者往往习惯于用西方的概念来裁剪中国的社会现实,将中国丰富的实践和创新变成解释西方理论正确性的注解,“在西方理论的笼子里跳舞”……

    经济学现在成为显学。谈论经济学,关注经济学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现实世界才是经济学理论的真实逻辑。应该说,现实世界至今还没有“发明”出完美的经济学,所以,经济学总是在争论中前行。然而,经济学原教旨主义总是在一些学者心目中大行其道,相信市场能解决经济中的所有问题,甚至认为最坏的市场也比外部干预好。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经济学理论的危机,更促进了经济学的重新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近几十年来,正是经济学的“显学光环”,一步一步将经济学引上邪路,并进而引发了这场危机。经济学家的非理性和自大更加重了经济学上的失误,其结果是不仅仅暴露出经济学的不足,更严重的是让西方各国的经济出现可怕的局面。

    因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不能预测经济危机,这一点应该说情有可原。但是,最具破坏性的是,经济学家沾沾自喜经济学理论的完美性,一直坚信市场会自动实现均衡。随着质疑经济学理想化模型的学者越来越多,现在是经济学需要反思和改革的时候了。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学教育在与国际接轨的大潮中,事实上是“一边倒”,实质上是加速西化。一些学者往往习惯于用西方的概念来裁剪中国的社会现实,将中国丰富的实践和创新变成解释西方理论正确性的注解,“在西方理论的笼子里跳舞”。

    任何稍有理论常识的人都清楚,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发展的成绩并不是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指导下取得的。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不是中国经济学缺乏从西方引进的各种思想,所缺乏的是从深入了解中国自己过去这三十年的成功经验以及未来机遇和挑战本质中去总结出来的新理论。面对当今世界的新发展、新课题,中国应该掌握好经济学的武器。

    首先,中国经济学要注重文化的融入。当今,统治世界的现代经济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的锐利进取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文化是中国经济学的根和土壤,中国经济学研究更应把东方文化的精髓,作为哲理性的范畴引入研究框架和范式,这样才有可能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学跨上一个新的、更有活力、更能引领发展的高度,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其次,中国经济学研究要关注现实问题,有中国意识。中国经济学在重视对文本解读的同时,不能拘泥于文本而陷入教条主义,更多的研究是提炼现实问题。中国经济学研究应该以当前重大的、紧要的问题为导向,对一些重大的本质问题要有现实回答,而不是回避进而忽视其研究,比如失业问题、贫困问题、不平等问题。

    再次,中国经济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重对中国历史的教学。克服经济学教育碎片化的倾向,改革现有的经济学教学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经济学大师只能诞生在对中国国学和历史文化有深入了解,植根于中国土壤同时又融入国际化背景的学者中。唯其如此,中国经济学才会成世界主流经济学并得到国际认可。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4-12-31/2952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