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斯蒂格利茨:2012的危险

作者:斯蒂格利茨   来源:红色文化网  

当经济确实在增长的短暂时期里,上百万的美国人相信他们可能会有一次公平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想”。但现如今,这种梦想也随之减弱。到了2011年,那些在2008年或者2009年失业的人们,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失业保险也已经到期。报纸的头条刊登着各种各样的新的就业信息,但这仍然满足不了那些即将步入劳动市场的年轻人的就业需要。这些消息对那些想要再次获得就业机会的50岁左右的人们来意义并不是很大。

全球经济重新平衡很有可能会加剧政治紧张局面,导致了这场几乎不可避免的政治紧张局面。伴随着全球经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倘若在未来的十二个月里,这些紧张的压力没有开始显现出来,那么我们无疑是幸运儿加尔各答——许多美国人都会铭记2011年这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许多曾经乐观的美国人都开始放弃了希望。肯尼迪总统曾经说过水涨船高这句话。但是现如今,在不断缩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人不仅开始看到了那些拥有较高桅杆的人们可以爬得更高,而且还看到了那些较小的船只最终被浪花拍打地粉碎。

当经济确实在增长的短暂时期里,上百万的美国人相信他们可能会有一次公平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想”。但现如今,这种梦想也随之减弱。到了2011年,那些在2008年或者2009年失业的人们,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失业保险也已经到期。报纸的头条刊登着各种各样的新的就业信息,但这仍然满足不了那些即将步入劳动市场的年轻人的就业需要。这些消息对那些想要再次获得就业机会的50岁左右的人们来意义并不是很大。

事实上,那些认为自己只是短暂失业几个月的中年人现在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实际上已经处于长期失业的状态。刚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身上还背负着上万美元的教育贷款,却根本找不到工作。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只好搬到朋友或者亲戚家一起住。在房地产业繁荣时期购买的房子有的仍然在市场上等待出售,而有的已经亏本卖出。超过700万的美国家庭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房子。

在欧洲,过去十年经济繁荣时期里隐藏着的最脆弱的部分现在也已经暴露了出来。希腊和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府致力于紧缩政策,随之引起的动荡从去年开始就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蔓延到了意大利。自从积极危机爆发以来,西班牙的失业率一直处在20%左右,随着副作用的蔓延,这一数字甚至在不断上涨。欧元的瓦解,这一无法想象的事情似乎也有了成为事实的可能性。

今年的情况注定会变得更糟。当然,美国很有可能解决其政治难题,最终采取所必需的刺激手段,使失业率下降到6%到7%(经济危机前的失业率是4%到5%,但在这一时期,这是不敢奢望的数字)。但是,就像欧洲明白仅仅依靠紧缩政策是无法解决问题一样,美国采取这种手段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相反,紧缩政策仅仅会加剧经济衰退。经济得不到增涨,债务危机,以及欧元危机只会变得越发严重。随着2007年房价泡沫破裂所引发的时间持续长久的危机和其所带来的经济萧条仍会继续。

再者,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成功地避开了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风暴,也同样可能不会插手解决即将来临的问题。巴西的经济增长已经搁浅,这使得其拉丁美洲的邻邦国家平添了几分忧虑。

与此同时,一些长期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以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日益增长的不平等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变得更加难以解决。例如,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工资下降,增加了贫困人群。

解决这些长期问题实际上会有助于解决一些短期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增加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投资,不断变化经济模式,会有助于活跃经济,刺激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累进所得税,有效地将财富从高收入人群到中等收入人群再到低收入人群进行重新分配,同时通过促进整体需求降低不公平性,增加了就业率。对高收入人群收取更多的所得税可以产生收入,用来资助所需的公共投资,同样也为那些包括失业人口在内的底层人民提供一些社会保障。

甚至不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这种在税收和开支方面的“平衡预算”也会降低失业率,增加出口量。但是,有人担心大西洋两岸的政治和思想意识,尤其是美国方面,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对赤字的依赖会导致社会开支的削减,从而使不公平性问题恶化。同样地,供应方经济体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尽管有很多证据反驳这一观点(尤其是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时期),这会阻止向高收入人群征得更多的税收。

甚至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前,就存在着对经济力量进行重新平衡的趋势。这种平衡事实上是对200年来历史的反常行为的一种纠正。期间,亚洲地区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下降了近50%,曾经一度不到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0%。可以看到,目前整个亚洲和一些新兴国家正在致力于增长国家的实际经济实力,这和西方国家误导民众的政策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政策被思想体系和既定的利益驱使着,这些政策反映出的是一种不求增长的坚定态度。

结果是,全球经济重新平衡很有可能会加剧政治紧张局面,导致了这场几乎不可避免的政治紧张局面。伴随着全球经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倘若在未来的十二个月里,这些紧张的压力没有开始显现出来,那么我们无疑是幸运儿。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自由下落;自由市场和落寞的全球经济》一书的作者

系统性崩溃阴云笼罩欧元区 欧盟经济陷囚徒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 07: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2011年8月8日拍摄的一枚2欧元硬币出现在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曲线图旁的照片。图为2011年8月8日拍摄的一枚2欧元硬币出现在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曲线图旁的照片。
新华社/路透新华社/路透

  “系统性崩溃”阴云笼罩欧元区(国际视野)

  历时两年有余的欧债危机现正处于十字路口。专家预测,由于欧盟各国领导人拒绝面对欧元区解体前景,已经导致欧元区经济陷入“囚徒困境”。将于本月底召开的2012年首次欧盟峰会或会成为经济学家们观察的下一个风向标。

  经济陷入“囚徒困境”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乐珺 张杰

  无论欧盟付出多大的努力,但目前来看,欧洲债务危机的阴影似乎一直挥之不去,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欧盟一再表示,作为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希腊,其国家债务仅占欧盟总额的极少部分,但由于欧盟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高度关联性,导致了债务危机的“传染”,源自希腊的“流感”已经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在欧洲成燎原之势。希腊债务总额近4000亿欧元,为其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0%,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腊不是没钱,而是没有能力还钱。”

  本质是流动性和信心危机

  其实,如果仅仅是希腊自己出现问题,欧盟还能够勉强应对。欧盟各国领导人已开始探讨对希腊债务进行减记的可能性。根据欧洲银行管理局(EBA)的压力测试结果,欧洲银行如果满足9%的核心资本金率和希腊50%的减记率,银行的资金缺口约在1147亿欧元。对此,欧洲央行已于去年年底破天荒地向欧洲523家银行释放了4890亿欧元的三年期超低息贷款,但事与愿违,这批贷款绝大多数又被各银行通过央行隔夜存款工具存放回了欧洲央行。欧洲各银行宁可赚取极少的利息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主权债券市场,这表示债券市场对主权债务已经丧失信心。格罗斯博士也表示,“欧元区目前面临的危机就是流动性和信心危机”。

  格罗斯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欧元区内部积蓄的不平衡,北欧等国有财政盈余,但他们不愿意“接济”有困难的南欧国家。德国有能力承担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但也不愿意;欧洲央行也有能力通过金融市场承担重灾国的债务,但限于德国的反对,也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不断恶化,因为市场担心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一旦遭遇流动性短缺,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都是灾难,很有可能导致另一次大萧条。担心出现系统性崩溃是造成金融市场紧张、国际评级机构不断发出警告和信心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意大利起死,希腊难回生

  格罗斯指出,如果德国和欧洲央行能就援救达成一致,或许市场紧张情绪能消退。欧洲央行要让投资者意识到,欧洲央行坚定支持保障流动性。同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等重债国家也需要采取财政紧缩措施,让经济良性运转。现在意大利政府已对进行财政紧缩和改革表达了坚定决心,正如意大利纳波利塔诺总统所说,“牺牲是必须的。为了避免意大利的崩溃,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都责无旁贷。” 在去年底意大利成功拍卖半年期国债,且基准1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降至7%的危险水平线以下后,总理蒙蒂表示,意大利从悬崖边上走了回来,但要恢复增长,还要在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业方面进行艰难改革。

  “真正陷入困境的是希腊”,格罗斯说,希腊很有可能退出欧元区。目前来看,对希腊进行救助的价值不大。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短期内会引发市场震荡,主要是严重打击信心,外界可能会猜测下一个是不是意大利。但长远来看,没有希腊的欧元区或许更加健康。

  德国政治意愿至关重要

  包括格罗斯在内的很多专家都认为,欧洲央行能否向重灾国家实施更大援助,关键在于德国有多大的政治意愿。柏林技术大学教授马卡斯·科伯尔博士认为,希腊退出欧元区对其他欧元区国家是一个利好信息。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只有统一货币政策而没有统一财政政策的欧元区,必然陷入扭曲竞争导致的支付不平衡,财政状况好的会继续好下去,不好的则不会好起来。希腊不会走出困境,而德国这样具备良好财政状况的国家,则不能永无休止地援助希腊。目前欧盟各国领导人拒绝面对欧元区解体前景,已经导致欧元区经济陷入“囚徒困境”。

  那么,危机还会持续多长时间?格罗斯预期是3—4年,而科伯尔则更加悲观:除非实行财政一体化,否则欧元只有解体一条途径。

  外溢风险在全球显现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张亮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欧债危机掀起了一个个惊涛骇浪,并席卷欧洲金融市场,对欧盟整体经济也造成强烈冲击。新年伊始,欧元兑美元和日元汇率继续“节节败退”,分别跌至17个月和11年以来低位,欧洲股市仍在恐慌中震荡……接踵而来的其它利空信息亦显示,欧债危机仍是市场最为担忧的不稳定因素,并将进一步拖累今年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增长。

  欧债危机之火已经燃烧了两年有余,尽管欧元区和欧盟已为此召开过十多次峰会,并出台了一系列灭火方案,但目前仍在继续蔓延。希腊第二轮救助计划尚无着落,因为与民间债权人的大约2060亿欧元的债务减记谈判陷入僵局。如果今年3月20日之前还拿不到下笔救助贷款来偿还到期债务,希腊又将濒临违约破产的悬崖峭壁;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拥有的AAA主权信用评级日前被标普评级机构“剥夺”,欧元区另外8个国家的评级也被下调,此举犹如给欧债危机火上浇油,由此引发的连锁负面影响恐怕不可小视;陷入债务泥潭的匈牙利面临违约风险,并有向其它东欧成员国传导的可能……诸如此类的多重风险无疑牵动着金融市场的紧张神经。

  事实上,欧债危机已经殃及欧洲实体经济。去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逐季滑落,第一季度增长年率为2.4%,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幅分别下降到1.6%和1.4%,普遍预期第四季度为负增长,就连扮演经济龙头角色的德国和法国也不例外。据官方公布,德国经济复苏势头第四季度出现逆转,萎缩0.25%。法国统计机构估计,该国经济同期亦为负增长,而意大利经济在第三季度已开始萎缩,希腊等其它“欧猪国家”经济则已连年严重衰退或停滞。

  按照经济规律,在经济低迷或衰退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采取扩大开支、降低税率和放松银根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但是,由于受庞大的主权债务所迫,“欧猪国家”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一波又一波的财政紧缩和增税,大大抑制了个人消费和公司投资。而货币政策却又掌握在欧洲央行之手,这些国家自然无能为力。其结果是经济加速萎缩,国债总额不减反增,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对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巨大,欧洲银行业现已捉襟见肘,去年市值缩水近38%,且面临系统性风险。今年欧洲银行将需融资8000亿欧元,在资本市场上与各国政府形成竞争格局,这必将导致金融资源的供求矛盾,推高各自的融资成本。而对欧洲整体经济而言,目前各银行普遍紧缩信贷则更加致命。

  因此,几大国际机构都对今年欧洲经济走势作出悲观预测。欧洲央行估计,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在负0.4%到1%之间,而经合组织则预期欧元区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均为负增长,陷入温和衰退。也有不少专家警告,如果欧债危机失控,发生违约或大型银行倒闭等严重事件,欧洲经济就会陷入一轮持久性的深度衰退。

  欧债危机的外溢风险也早已显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不稳定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总裁拉加德一再警告说,世界经济前景“极为黯淡”,无论是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还是发达经济体,在这场不仅在展开且在升级的欧债危机中都难以幸免。欧债危机引发的不稳定性因素正影响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和引领最近十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经济体。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必然受拖累。投资者对欧债危机升级的担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去年全球股市市值缩水6.3万亿美元。欧债危机已扩散到银行业,其连锁效应反映在欧洲银行业去杠杆化,即纷纷出售资产、收紧信贷,并收缩在海外的经营,大批资金从亚洲等海外市场回流。此外,由于经济低迷或衰退,欧盟进口需求必将继续下降。这些都将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造成冲击。例如,新加坡经济去年第四季度比前一季度萎缩近5%,明显折射出了欧债危机通过贸易和金融途径而传导的外溢风险。高盛公司估计,欧债危机或将把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拉低一个百分点。拉加德也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在本月底下调原先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4%的预测。

  危机催生新危险阶层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

  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风起云涌,示威抗议浪潮在一些重债国一浪高过一浪。欧洲、甚至整个西方媒体不约而同地称这些抗议分子为“愤怒者”。

  “愤怒者”一词的普遍使用源于一本名为《愤怒吧!》小册子的畅销。《愤怒吧!》是一本不到40页仅卖3欧元的小册子,自2010年10月在法国出版以来,加印十几次,累计销售超过300万册,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斯特凡纳·埃塞尔,现年93岁,是法国二战期间“抵抗运动”老战士、退休外交官,曾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埃塞尔在书中抨击了法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政府对非法移民的虐待、新闻自由的沦丧、对环境破坏的放任、社会福利体系面临崩溃等。他呼吁人民挺身而出,不要等待,以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2011年5月正是受到此书的影响,他们高呼“走上街头,创造新世界(7.04,0.04,0.57%)!”等口号,从此“愤怒者运动”逐渐蔓延为全球性抗议运动。从“占领华尔街”运动,直至2011年10月15日在82个国家951个城市爆发的“占领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愤怒者运动”。

  对此,欧洲有学者认为危机在欧洲催生了一个新的危险阶层:不稳定的一代。他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类似流氓无产者,人数不多,有暴力犯罪倾向,就像去年在伦敦街头骚乱的不法分子。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怀揣工作梦想,但在现实面前四处碰壁难以圆梦,惟有指望世界变好。比如去年5月走上马德里街头游行示威的青年。三是失业白领与下岗工人,近年来他们失去了物质安全与社会地位,被边缘化,于是迁怒于外国人。第三类人最令人担忧,他们受到极右势力的蛊惑,成为西方社会的真正危险,将导致仇视外来移民、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民族主义力量上升。

  债务危机不仅对欧洲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还对政治与社会领域造成了巨大冲击。2011年陷入债务危机国家执政党几乎全部下台,有的被迫提前大选而下台,如西班牙;有的被迫辞职让位给技术性临时政府,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上百名“愤怒者”曾于去年5月从马德里步行北上,一路靠捡垃圾、沿街乞讨为生,经过长途跋涉,5个月后到达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向欧盟委员会表达愤怒。从爆发债务危机至今,希腊的“愤怒者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不同政党围绕是否接受欧盟援助条件以及如何摆脱债务危机的政治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

  人们不难得出结论:从目前来看,一旦债务危机蔓延至某个国家,那么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就将接踵而至。围绕国家财政主权和欧洲一体化、压缩财政开支与维护社会福利制度、是否救助以及如何救助等一系列问题,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各国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斗争、各个政党之间的利益仍将继续较量。由于欧债危机的警报一时难以解除,而且欧盟经济增长前景比较暗淡,在此背景下,未来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局和社会动荡不仅难以避免甚至会不断扩大。

  观点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让—皮埃尔·莱曼:世界财富转向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它们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无疑影响到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欧盟影响力下降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而目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则加速这种影响力的下降。多年来,欧盟一直想成为美国的伙伴,而非“跟班”,但欧盟在硬实力,尤其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力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实践证明,欧盟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发出一个声音、采取统一姿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自伊拉克战争爆发开始,欧盟出现了严重的“内部分裂”。在利比亚问题上,欧盟内部的分歧似乎较少,但德国却持有与其他成员国不同的态度。

  为避免欧盟影响力的减弱,欧盟通过了“欧盟2020战略——为实现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也说明欧盟在进行战略反思和调整。具体在应对债务危机方面,强调加强财政联盟建设和金融监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年前,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自从欧元“试验”遭遇困境,欧元区国家债务缠身以来,欧盟作为区域合作和“分享”主权的榜样力量和模式探索已遭到严重挑战。债务危机会促使欧盟权力机构改革,从而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法德之间经常举行首脑峰会。为此,有人提出 “法德”联盟,甚至创造出“默科齐”一词。不过所谓“法德同盟”也不是没有问题。法德两国对待经济议题的态度存在很多分歧,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和领导文化。德国作为世界出口大国,多年来保持贸易盈余,该国的中小企业发达,对研发投入也多。而法国经济实力不如德国,德国推行的经济改革无疑会给法国造成很大压力。当然,德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中具有关键作用。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马里奥·特罗:不应将历史性变化与暂时现象相混淆。鉴于历史、经济原因,随着中国、印度及其它东亚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重心不可避免地转向亚太,这是结构性的历史趋势,全球危机加速了这一进程。但不应忘记,在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时期,欧洲连一点自治权都没有。如果与这一时期相比,目前欧盟在各大洲的存在不断加强的事实足以说明欧洲的影响力在上升。尽管危机愈演愈烈,欧盟仍然是世界最大贸易实体,GDP总量大于美国,另外,欧盟还是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组织。欧盟仍不失为全球重要民事与经济力量。欧盟无意成为军事霸权,但希望参与治理全球性挑战,如经济、环境、贫穷等,希望作为和平与合作的力量,超越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的概念。

  一方面,欧洲内部分歧增加,如英国与欧盟其它26国;另一方面,主流趋势朝着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强调的是:欧元并无危机,1欧元相当于1.3美元。仅仅是五六个欧元区国家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但这些国家是不会被抛弃的。欧盟峰会在2011年12月采取了两个重大的革新举措。不排除欧盟走出危机后变得更强,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如果德国做出更多团结的榜样,欧盟将能走出危机。而其它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包括中国将更愿意帮助欧盟国家。欧盟在2012年仍将得到证实:同一地区的邻近国家为了和平合作与团结的前卫“试验”,有助于全球和平治理,这不仅符合欧洲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本报记者李永群、吴乐珺采访整理)

标普鸽群投猫惹众怒 评级机构小心被架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 07:14  FX168

  随着评级机构在欧元区债务危机中占据的“戏份”一天胜似一天,欧元区就像是一个不断被投入各种猫的鸽子群。上周五标普的动作则直接相当于将一群猫赶入鸽群,一时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鸽毛漫天飞舞。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上周五(1月13日)宣布下调包括法国、奥地利在内的9个欧元区国家评级,对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评级调降举措则直接为两个级距。该决定公布的时机选在了周五美股收盘之后,但依然在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鸽群中投入猫群 欧盟领导人恼羞成怒

  标普突然宣布下调多至9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评级令市场依然心有余悸,如此“大手笔”的操作也使得一些欧盟领导人被彻底激怒,甚至放出了将把这些“跳梁小丑”架空的措辞。

  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与服务委员巴尼尔(MichelBarnier)去年11月份提出了第三套信用评级机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建议对主权评级下调实行出版管制。该规则一度遭到部分委员反对。然而,现在欧元区多数立法者对标普上周五大手笔的操作方式非常愤怒,这或将重新引发对巴尼尔提案的讨论。

  欧洲议会(EuropeanParliament)德国议员Wolf Klinz说:“我很确定的是,部分议员倾向于控制出版负面评级消息,这将再次讨论巴尼尔的提案;部分社会学家和保守人士表示,在必要时控制不合时宜的消极信用评级消息发布是个好主意。”

  事实上,评级机构早已备受官方批评,此前它们给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较高的信用评级,然后这些债券在房价下跌后变得不再能够流通,这一度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信用危机。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评级机构对主权国家或特定机构的降级之举被“人为封口”,那么该决定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意味着评级机构将被彻底架空。

  领导人不惜耗费休息时间对评级机构表达不满

  通常而言,评级机构对一国的评级调降之举将会引发该国的略微不满。但标普上周五的动作实在是过于惊人,以至于一些欧元区领导人甚至不惜耗费周末休息的时间表达对该机构的不满情绪。

  法国总理菲永(FrancoisFillon)上周六(1月14日)特地为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表示,“标普调降法国评级之举在我们的预期之中,我想说的是,法国依然拥有安全的投资环境,标普此举来的不是时候。”

  奥地利政府在周五晚间的一份声明中称,“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单方面调降奥地利3A评级的举措令人无法理解。事实上,标普对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贷状况评估并不平衡,即便我国已经在应对欧债危机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

  奥地利央行行长、欧洲央行(ECB)管理委员会委员诺沃特尼(EwaldNowotny)表示,相较于其他两个评级机构,标普表现得“过于激进”,其调降奥地利及其他欧元区国家主权评级的举措是充满政治色彩的。

  法国总统萨科齐(NicolasSarkozy)表示,评级机构不能支配一国的经济政策,标普调降欧元区国家评级的举措“没有改变任何事”,其拒绝回答其他有关标普降级之举的问题。

  欧盟总统范龙佩(微博)(Herman VanRompuy)亦指出,标普调降评级的动作是错误的。无论如何,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欧债危机也无法一蹴而就地解决,但欧元区已经在该问题上取得了许多进展。

希腊命悬一线 债务减记谈判将重装上阵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 02:34  经济参考报微博

  希腊与私营部门债权人的债务减记谈判将于18日恢复。与此同时,欧洲近期将迎来偿债小高峰。受此影响,欧元遭打压,欧元净空头部位达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

  希腊财政部长维尼泽洛斯日前向其所在社会党的代表们表示,国际金融协会(IIF)的谈判代表将于18日返回,与私营部门债权人就大规模债务重组计划的谈判将同时恢复,以赶在下周一(1月23日)欧元区财政部长会议前达成总体框架协议。

  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指出,谈判双方无法达成减记国债的协议,将使国家经济面临“极大危险”。他表示,“我们很清楚情势十分危急。”

  国际金融协会理事长查尔斯·达拉雷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鉴于希腊有144亿欧元的债券将在3月20日到期,要及时敲定重组协议,就必须在本周内达成原则性协议。据悉,从达成协议到落实,就需要花费一个半月时间。

  围绕银行和其他债券持有人所要分担的损失,希腊的国际债权人正考虑向法、德两国领导人发出呼吁,以打破谈判僵局。为此,德国外长基多·威斯特威勒日前飞往雅典,与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讨论所谓的“私人部门参与计划”(PSI),此举凸显形势紧迫。

  13日,希腊与私营部门债权人的债务重组谈判宣告破裂。各方担心,希腊距离成为60余年来第一个出现债务违约的发达国家又近了一步。

  国际金融协会当日发表声明称,“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同希腊政府的协商不得不喊停,以便斟酌自愿接受债券互换的好处。(参与谈判的)各方(对于协议)都无法作出具有建设性的一致回应”。

  国际金融协会原本计划于本月完成谈判,但距离达成协议两个月后,双方仍未就债券利息以及新债的期限等问题达成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希望希腊能够恢复减记国债的谈判,并同时表示,为确保债务可持续,参与谈判各方必须要达成协议。

  去年10月,希腊政府与持有其债券的私营机构投资者达成协议,后者接受希腊政府债券票面价值减记50%的要求,这将令希腊公共债务减少1000亿欧元(约合1267亿美元),此举意在最终帮助希腊实现2020年债务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G D P)比例降至120%的目标。

  尽管上周欧元区国家发债形势乐观,但近期巨额到期债务令市场忧虑。

  肖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佟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上周西班牙成功售出共99.8亿欧元的3年期和5年期债券,意大利也发行了收益率为2.735%,120亿欧元的票据,但在2012年第一季度欧元区主权债的大量赎回前,我们应仍然保持警惕,特别是对意大利。”

  据悉,意大利将于1月31日,2月1日和3月1日分别发行90亿欧元,100亿欧元和210亿欧元的国债(B T PS)来募集足够的资金赎回共560亿欧元在2月1日,3月1日和4月15日到期的债券。

  希腊债务谈判僵持不下和欧洲偿债压力巨大,推高了希腊债务违约的风险、欧元区危机也可能因此加深。受此担忧,欧元兑美元(1.2706,0.0040,0.32%)汇价日前连续六周走软,跌至16个月低点,且后市仍看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10日欧元空头头寸达248亿美元,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 )最新的周报,投资人共持有近15 .52万个空头仓位,较前一周多出9%。

解决欧债危机还剩三张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 02:34  经济参考报微博

  欧债问题再次传来了不祥的声音: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下调欧元区9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其中包括一直持有最高3A级的法国和奥地利。

  因为不希望市场由于过于急躁而产生“过度反应”行为,欧盟政府试图联合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府,努力形成明确的管理规则,即让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务危机国“闭嘴”。这对赢得时间、化解矛盾,可能产生利大于弊的效果。不过,若消耗精力和时间来靠闭上标普的“乌鸦嘴”谋求自己的活路,那完全是本末倒置的举动。因为标普现在的“乱说话”,充其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欧债问题的升级,但它绝对不是促使欧债问题发展成流动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欧债危机当务之急的解决方法只剩下三张“非传统的牌”可打。

  为了防范“流动性危机”,第一张可打的牌就是欧洲央行必须忍痛放弃盯住通胀单一目标,坚定不移地向金融机构及时投放流动性,而“币种”的选择用美元和日元最好,尽管这样做的救市成本会很大。其目的很简单、很明确,就是坚决不能让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因为一旦违约问题演变成流动性危机,整个金融体系就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局面,那时欧洲央行再怎么放量救市,崩溃的局面也不可挽回了。

  第二张牌就是尽快认可“欧洲稳定机制”(ESM )存在的合法性,其操作宗旨就是规定任何欧元区的成员国都要按比例拿钱出来形成资金池。预计合法性顺利通过的话,ESM可以拿出将近5000亿欧元的资金,若再能够加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信用融资规模和由此激发出的民间资金规模,甚至再由少量IM F框架的援助资金配合,那么,欧债问题是能够走出死亡之谷的。

  第三张牌就是迅速将民间企业、各国政府机构和国外债权大国联合起来,通过开放贸易和投资渠道以及降低其中的准入壁垒,来迅速获取海外“贸易信用”支撑的资金援助。

  最后,简要地归纳一下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目前的发展趋势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它完全取决于目前的欧债问题是否会发展到流动性危机的状态。如果流动性危机爆发,短期内会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结构调整的步伐,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中长期内会影响中国企业生产的成本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创造财富的方式,影响中国社会大众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意愿。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挖掘和深度论证,但有一点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危”中有“机”,而“机”中藏“危”。如果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状态,中国更应该坚定不移地与欧洲的主要强国加强贸易和投资往来,更应该在治理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国际事务中加强与欧洲多方面的联手。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3-05-01/280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