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白益民:日本如何应对“稀土危机”?

作者:白益民   来源:红色文化网  

白益民:日本如何应对“稀土危机”?

                 来源:《能源》杂志   文/白益民   2011-11-28

     作者白益民,系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著有《三井帝国在行动》《瞄准日本财团》     

       面对强劲的稀土需求,日本一方面向中国施压寄望继续获得廉价的稀土供应,另一方面,暗地里也开始积极拓展新的稀土来源。

       作为“工业的维生素”,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以世界三分之一的储量供应了目前95%的稀土消费,同时也滋养了日本的电子工业。

       随着稀土储量的急剧减少与环境严重污染,中国祭出了稀土出口配额制。

      10月4日,日本、美国、欧盟等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关于稀土替代及技术研讨小组会,共计1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日美两国围绕日本企业出资开发美国稀土矿山、共同开发稀土资源的代替材料等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还对风力发电机的发动机、硬盘基板等含有稀土元素的工业产品生产使用量减少方案进行了交流。

       事实上,面对“稀土危机”,日本早已开始进行应对和全新的布局。

日本在华“产业变局”

       随着中国逐步收紧稀土供应,日本一方面在国际上制造舆论,向中国施压,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稀土来源。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大规模在我国稀土资源区投资设厂,在当地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以此来有效地规避出口配额限制。例如目前仅在内蒙古就有近10家外资初级加工厂。

       日本的这一举措,已经让出口配额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目前,日本早已渗透到国内的稀土行业之中,并通过合资的方式对中下游产业链进行层层掌控。

       例如,2002年10月,日本稀土生产企业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控股和中方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和销售高性能钕铁硼合金、其他稀土应用金属及合金。

       到了2006年,继在包头建厂后,日本昭和电工又在赣州设厂,南北重轻稀土全面出击。

       在中国出台稀土出口配额制后,更多日企以合作之名涉足国内稀土产业。2010年9月16日,日本第一稀元素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明和产业株式会社与益阳鸿源稀土有限公司合作稀土新材料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开发锆铈复合物及高纯度氧化钪等产品。

除此之外,日本企业还通过“回收渠道”获得稀土资源。

       目前,日本三井物产综合商社利用从中国四川等地进口碎玻璃等“废弃物品”, 利用回收技术从中提取获得镧、铈等稀土元素。

       从碎玻璃中重新提取稀土元素的成本很低,技术难度也不大,因此,碎玻璃实际上可以作为一种原材料使用。而钕、镨、铒、铈等稀土元素都是极佳的玻璃着色剂,镧玻璃具有高折射、低色散特性,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透镜和高级照相机、摄像机镜头,尤其是高空摄影装置的镜头;铈防辐射玻璃,用于汽车玻璃和电视玻壳;钕玻璃用于激光材料,是巨型激光器最理想的材料,主要用于受控核聚变装置。

      这些大规模的碎玻璃进口,已经引起了中国当局的警觉,在2010年11月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已禁止出口废碎玻璃。

       尽管如此,日本方面仍不死心。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三菱财团旗下的三菱材料公司(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已经展开全力进行技术开发,以从废旧家电的磁铁中回收更多的稀土资源并进行再利用。根据计划,三菱材料公司将以低成本技术为研发重点,同时该公司希望在2014年之前将此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如果该项技术开发成功,那么三菱材料公司将能够从废旧空调压缩机的磁铁中回收钕和镝等金属。随后,三菱材料公司将对整个回收过程实施机械化处理并且研发其他技术来提高回收效率。

       日本六大财团之一的富士财团同样不甘示弱,旗下的综合商社丸红株式会社中从事铁矿渣业务的子公司丸红铁源公司正在参与稀土初级产品回收的研究活动。

日本进军海外

       除了积极在稀土初级加工品上做文章,日本企业在海外也不断拓展稀土来源。

      2010年12月,日本三和财团的核心企业双日株式会社(Sojitz Corp.)宣布与澳稀土矿业公司莱纳斯公司(Lynas Corp.)就稀土金属的供应和开发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莱纳斯公司表示,与日本就关于快速跟踪稀土项目拓展已展开“高级别”会谈,以确保为日本市场提供额外供应。日前,双方已经达成了一份基本协议,日本以约3亿美元购得10年8500吨/年稀土金属的购买权。

       对此,澳外长陆克文在与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于2010年11月23日在堪培拉举行的会议结束后表示:“澳洲已准备好成为日本的长期、安全和可信赖的稀土供应国。”

       同样是2010年12月,日本住友商事和日立金属开始与美国最大稀土企业Molycorp洽谈合作。双方合作主要由日方提供出资、融资和技术输出,在美国合作开发稀土矿,开采的稀土主要提供给日本市场。

       由于中国2011年度稀土出口配额进一步下调,保障2011年度稀土需求成为日本最迫切的任务,据此协议,住友商事可获得从Molycorp公司所属的矿山调配铈、镧、钕等稀土资源的权益。

       除了海外拓展,日本政府也计划大规模开发沉积在日本周边太平洋海底的稀土资源。

      日本文部省表示,该省已经在2012年的预算中,增加了220亿日元的稀土资源开发调查费,这笔费用还包括建造一艘稀土资源调查船,计划用4年的时间来完成这艘高科技调查船的建造。

       东京大学的初步调查显示,在靠近冲绳的太平洋海底,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稀土的储量超过陆地的1000倍以上。

“产商融”协力破局

       事实上,在面对“稀土危机”时,日本的稀土企业并不是孤立的。

在日本独特的“产商融结合”模式下,他们和日本各大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交叉持股,各大商社之间和商社与制造企业之间都建立了联系,而背后金融资本的支持,使得各大企业从不为资金的缺乏而发愁。

       在这种模式下,日本综合商社所形成的股权结构是一种贸易、实业、银行环形持股的结构,其最大的股东是金融机构。综合商社所发行的股票当中有一半以上为这些金融机构所持有。日本综合商社资产负债率都很高,主要靠借贷资金推动贸易规模的扩展。上述那些商社的股东同时也将大量的资金贷款给综合商社使用。

       因此可以说日本各大企业间早已形成了紧密的网状结构,在业务交流上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不能简单地从持股关系上判断企业间的从属关系,但这种联系却是实实在在的,同时也是有着历史的渊源的。

       在应对稀土危机之中,日本各大综合商社相互扶持,联袂出击,在国际上划分各自的“攻坚”范围,避免了恶性竞争,同时,如果在一处遇到困难,各大企业也可以随时伸出援手,渡过难关。对比之下,中海油和中石油在巴西手足相残似的恶性竞争让人唏嘘不已。

       尽管日本遭遇“稀土危机”,但在日本举国协力的机制下,中国的稀土出口配额制并不会对日本电子工业造成实质性冲击。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3-05-02/1981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