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泽东是怎样教育和要求子女的

作者:李合敏   来源:党史纵览  

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对于干部子女尤其是高级干部子女,他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强调:“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毛泽东自己又是一位拥有多名儿女的父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所限,除次女李讷外,其他子女都未能一直在他身边生活,因而他对子女们格外关爱,常常为能够见到他们甚至收到他们的来信而高兴不已。尽管如此,他对子女关爱而不溺爱,总是以其革命家和政治家的高远视角,把对子女的关爱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相联,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他们。他要求子女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认真读书学习,掌握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而且从自己及其子女的特殊身份出发,要求子女加强自我修炼,确立平民意识,绝不能享特权、搞特权。

认真读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对读书问题更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青少年,处在“修学储能”的阶段,更应当认真读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否则,“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子女的读书教育。


毛泽东与女儿李敏合影

首先,他认为子女的读书内容首先必须广博。

毛泽东在给子女的信中不仅屡屡提及“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我“每天读书、爬山。读的是经济学。我下决心要搞通这门学问”,勉励他们趁年纪尚轻,专心学习,刻苦读书,而且要求他们读书的内容也十分宽泛,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地理、古典文学、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笔记小说、诗歌等。

毛泽东写给毛岸英建议他读书的信

1954年7月,他致信女儿李敏、李讷,建议她们读《古诗选本》:“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1959年8月,他致信大儿媳刘思齐,建议她“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等人在苏联学习的时候,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给他们购置并寄送书籍。1939年8月,他致信毛岸英、毛岸青,“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但令人惋惜的是,这批书在寄送过程中丢失。毛泽东遂又购置了一批,并于1941年1月致信两个儿子:“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他还随信附上了这批书的详细书目及册数:“精忠岳传2、官场现形4、子不语正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本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大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花梦奇传1、峨嵋剑侠传4、小五义6、续小五义6、聊斋志异4、水浒4、薛刚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义2、洪秀全2、侠义江湖6。”毛泽东要求子女读书内容的广博性,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他觉得子女的读书内容也要有所选择。

毛泽东深知,人的学习追求固然必须学无止境,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因而,读书也应当有所侧重,尤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内容更应有所选择。在谈及自己青年时代追求新知识的经历时,他说,自己在湖南师范学校求学的5年(1913—1918)中,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而只想专修社会科学。然而,进一步的学习使他深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也难以深入学习社会科学,从而开始努力学习自然科学,吸取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1940年初,他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在校学习的青少年更要努力学好自然科学。因为只有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功底,才能学好社会科学,也才能为参与社会实践、建设新中国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在1941年初致信毛岸英、毛岸青告诫他们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此外,毛泽东认为鉴古可以知今,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他在1939年5月曾指出,“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毛泽东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历史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很有造诣,而且教育子女们也要努力学习历史。他在1941年给毛岸英、毛岸青所寄的书籍中,就有《三国志》《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历史教程》等历史书籍。1947年9月,他在给毛岸英的信中专门提出,“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努力学习历史,而小女儿李讷更干脆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专门学习历史。

1962年,毛泽东与李敏(前排左一)等在北戴河。后排左起:毛远新、孔令华、王博文、王海容、王起华、李讷

第三,他为孩子们指出基本的学习方法。

在教育子女们刻苦读书的同时,毛泽东十分注意为他们指出基本的学习方法。其一,由浅入深,锲而不舍,不断积累。李讷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内必读书籍,而且还利用课余读一些大部头的历史著作,这就难免感到压力巨大。毛泽东知悉后,于1959年12月专门致信李讷:“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1963年1月,他再次告诫李讷“读浅,不急”。就是说,读书学习要由浅入深,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收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这是做学问的最好途径,也是做好学问的基本规律。

其二,要善于思考,而不要读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毛泽东历来提倡读书学习必须独立思考,消化理解,而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只是机械地背诵教科书。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掌握真才实学,增强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他要求学生“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对于子女,他教育他们“不要急,知识需要积累,最重要的是要把书读活,切忌读死书,死读书,要勤动脑,要善于思考”。当二儿媳邵华告诉他自己的《中国通史》取得了高分时,他当即要邵华解释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邵华虽然回答得有条有理,但均是教科书上提到的,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见解。毛泽东借机对其指点:“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了点皮毛,但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要多读史料,多思考,能把‘为什么’都说清楚,这一课才算学好了。”事隔多年,李讷在忆及父亲教她读书的情景时,仍然清晰地记得:“他不喜欢那种死记硬背呀,读死书呀,这些他不喜欢。”

其三,重视孩子的社会实践。1946年春,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在父子久别重逢的情形下,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让毛岸英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他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长大,在苏联大学读书,读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劳动大学。过些时候,我给你找个校长,上劳动大学去。”不久,他便给毛岸英找来了“校长”——边区劳模吴满有。临行前,他教导毛岸英:“你要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从开荒干起,一直到收获。这样你就会有切身感受到的艰辛,懂得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先后安排没有农村劳动经历的大女婿孔令华和李讷分别到北京郊区黄土岗公社、井冈山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

毛泽东与儿子毛岸英

既要志存高远,又要修炼自我

毛泽东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希望他们加强自我修炼,成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正如李敏和李讷所回忆:“爸爸要求我们政治上要积极进步。要为人民做工作,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就可以了。”“他不希望我们做什么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不是的。他是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他说,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足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为人民服务”,既是人民领袖毛泽东对子女的起码要求,又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因为只有信念坚定、奋发向上而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并时刻注意从各个方面修炼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些。

1951年,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在香山

毛泽东在教育子女认真读书学习的同时,总是告诫他们“学成为国服务”“学成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要求他们将个人的学习同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实现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46年1月,他致信仍在苏联学习的毛岸青:“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1947年10月,他致信毛岸英:“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1955年8月,他复信准备去苏联学习的大儿媳刘思齐:“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1956年2月,他复信在苏联学习的刘思齐:“国内社会主义高涨,你那里有国内报纸否?应当找到报纸,看些国内消息,不要和国内情况太隔绝了。”希望刘思齐关心祖国时政特别是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学成为国效力。1957年8月,他再次复信刘思齐:“全部精力,应当集中在转学后几年的功课上,学成为国服务。”1960年1月,他致信刘思齐:“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1962年6月,他致信邵华,希望她“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

即使是子女们的恋爱和婚姻问题,毛泽东也总是从革命事业出发,要求他们寻找具有共同理想的伴侣,而不能以貌取人,更要摒弃“门当户对”的偏见。毛岸英回到延安后,结识了一位来自北平的女大学生傅小姐。对于这位既有文化又非常漂亮的傅小姐,毛岸英很是钟情。但毛泽东得知后郑重提醒毛岸英:“除了漂亮,你还了解她什么?理想、品德、性格你了解吗?她刚从北平来,我们都不了解。婚姻对你来讲,既是终身大事,也关系着我们的革命事业。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一定要慎重,不能轻率从事。”在这里,毛泽东既要求儿子把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理想、品德、性格的了解上,建立在对革命事业的志同道合上,又要求儿子要注意自己的特殊身份,慎重从事,以免被别人利用。事实上,这位傅小姐不久就因为受不了延安的艰苦生活而跑回北平,并且还在报纸上撰文辱骂延安。毛泽东于是借此进一步教导毛岸英说:“看来漂亮靠不住,还得靠理想哟。”在解决毛岸青婚事的过程中,毛泽东依然坚持严格要求。他对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俄文翻译的毛岸青说:“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在毛泽东的教育影响下,毛岸英和毛岸青先后与革命烈士家庭出身的刘思齐、邵华结为连理。

1949年4月,毛泽东和毛岸英、刘思齐、李讷合影

为了培养子女们的坚强意志,毛泽东不仅要他们参加劳动锻炼,而且利用一切机会启发引导他们。1960年12月25日,他在和李敏、李讷、毛远新、汪东兴、叶子龙、吴旭君、林克、李银桥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吃晚饭时,特意讲了一个“汉口人不怕油锅烫”的故事。他说,从前有个8岁的小孩子,到了阎王老爷那里。阎王把他丢入烧得滚滚的油锅中,他却不仅毫发无损,反而在油锅里游来游去,看样子舒服得很。阎王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我是汉口人。阎王听后说,怪不得,你是汉口人噢,不怕油锅烫。原来汉口的夏天是很热的,汉口人是热惯了的,经受了锻炼。阎王拿他没有办法,只好说,算了吧,放他回去。看来人就是要锻炼,不要怕锻炼。毛泽东接着又讲了一个历史故事。他说,战国时的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高徒,但后来苏秦当了六国的宰相,张仪去投靠他,却受到冷遇。张仪气得直骂苏秦无情无义,一点也不给老同学面子,于是跑到秦国,后来也当上了宰相。这时张仪终于明白,苏秦之所以怠慢他,是因为他知道张仪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如果把他留在自己身边,顶多当个科长;不留张仪是逼他更加发愤图强,做出更大的成就。说到这里,毛泽东话锋一转,“人就是要压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掉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那时,给我戴的帽子就多了。……人就是要锻炼,不要怕”。“到农村去锻炼。我看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这里,毛泽东利用“汉口人不怕油锅烫”、张仪遭“冷遇”的故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教育在座的人必须经受各种锻炼,尤其是要到最艰苦的实践中去,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增长才干,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即使是子女们患病,毛泽东也将其看作锻炼意志的机会,鼓励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战胜疾病。1958年2月,他致信当时住院连续做了两个外科手术,并且手术后伤口感染引起发烧的李讷:“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毛泽东手书王昌龄的诗歌《从军行》 。他曾用这首诗教育李讷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泽东一直身体力行,而且也是他教育子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1927年离开故乡韶山后,尽管他从未忘记家乡父老亲朋,总是千方百计打听他们的情况并同他们取得联系,但毕竟关山远隔,战事频仍,音讯难继,更不要说回乡探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党务政务军务繁忙,仍然无暇回乡,只好派毛岸英代他回乡看望父老乡亲。1950年4月,他分别致信毛岸英的外婆和舅父舅母:“向老太太尊鉴: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小儿岸英回湘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与此同时,他还以韶山的乡风民俗教育毛岸英要尊敬长辈,不得怠慢乡亲。他叮嘱毛岸英:“见了乡亲们,辈分大的男人北京叫爷爷,我们韶山称阿公,长辈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的以兄弟相称,或者喊同志,不要没大没小的。再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资格的人。”他还交给毛岸英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皮包,“这里的一些票子,是我多年的积蓄,是我资助你的,看到真正困难的乡亲,你就见机行事吧”。其后,他又先后委派毛岸青、邵华等回乡看望向老太太,照顾其生活。除了教育子女们孝敬老人,尊重乡邻以外,毛泽东还教育子女们要尊重他人,感恩他人,牢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960年,他致信在大连治病的毛岸青:“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全愈。……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

1961年,毛岸青、邵华夫妇与毛泽东合影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必须继续保持的优良作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更是毛泽东要求全党必须“永远记住”的“真理”。毛泽东非常担心自己的子女沾染上一些干部尤其是高干子女的通病——骄娇二气,总是及时地给他们敲响警钟,要求他们必须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并且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1941年1月,当他收到毛岸英关于自己在苏联的工作、学习情况特别是由于表现突出而被选为少先队大队长的来信后,他喜忧参半,深恐儿子由此产生骄傲自满情绪,马上致信毛岸英、毛岸青:“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1963年1月,他连续两次复信李讷,勉励李讷坚决克服骄娇二气,奋发向上,而不要做鼠目寸光、自高自大的河伯式人物。他写道:“看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字里行间,既有他对李讷思想转变的嘉许,更有对李讷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团结同学、学人之长、以求进步的鞭策。

确立平民意识,坚决不搞特权

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确立平民意识,绝不允许他们享有任何优越感,享受任何特权,并且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毅然将儿子送上战场,使其和千千万万平民子弟一样血洒朝鲜。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毛泽东的地位至尊无上,但他从不允许子女们打他的旗号,以他的名义、地位和权势享受特权、谋取私利。当毛岸英去参加工作时,他告诫毛岸英:“工作了,对同志们说时,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当毛岸青谈恋爱时,他告诫毛岸青:“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当李敏、李讷进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他让王鹤滨带着她们去报名。学校给了两张学生注册登记表,表中有一栏要填写家长的姓名,王鹤滨自忖不能自作主张,便把表带回中南海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对王鹤滨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结果,在李敏、李讷的注册登记表家长一栏中填写了“王鹤滨”,这对姐妹多了个“王爸爸”。在她们上学期间,同学、老师均不知道她们是毛泽东的女儿,她们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生活、成长。当李敏参加工作时,毛泽东告诫她:“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干部,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当李讷生病需要住院治疗时,他再三告诫将要陪同前去的身边工作人员,不许李讷报真名,更不许提她是毛泽东的女儿。结果,李讷在住院登记时所用名字是“沈娟”,对医生则声称是毛泽东身边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以一名普通员工子女的身份在医院接受了应有的治疗,没有享受任何特殊的照顾。

按照有关规定,毛泽东和其他高级干部一样可以享受“小灶”,但他极少允许在他身边生活的李敏和李讷同他一起就餐。她们考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只有周末才被允许回家与父母一起用餐。加上毛泽东一贯生活俭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同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他给自己作了“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的规定,有时甚至一天仅吃一顿马齿苋充饥,李敏和李讷更难以享受“小灶”。当李讷向他诉说在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够吃、油水太少、上课肚子总是咕噜噜叫时,毛泽东教育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形势一定会好转。要相信共产党”。有一次,李讷好不容易同父亲在一起吃饭。当饭菜端上来后,饥饿难耐的李讷不等父亲开吃就开始狼吞虎咽,顾不上被烫得眼泪直流,并且一边吃一边警惕地看着桌上的饭菜还剩多少。毛泽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好放下碗筷。只顾埋头吃饭的李讷不明就里,以为父亲已经“吃饱”,便风卷残云般地将桌上的饭菜“一扫而空”,但仍然“意犹未尽”。毛泽东的身边工作人员看着李讷的“吃相”无不心酸,想劝毛泽东让李讷回家吃饭。可未等工作人员说完,毛泽东就说:“不可以。和全国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我心里并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恪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晚年的李讷重回延安,回忆童年时与父亲在延安的岁月

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坏革命的法制。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守革命法制”。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特别是他的子女,更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即使是儿子毛岸英的婚事,他也依法严格把关,绝不含糊。1948年,毛岸英和刘思齐相恋,毛泽东对此也很满意。当时,毛岸英已经26岁,刘思齐尚不满18岁,而华北解放区明文规定男满20周岁、女满18周岁方可结婚。毛岸英考虑到自己年岁已经不小,早点结婚后也可专心学习和工作,并且说服了刘思齐,于是二人开始准备结婚。但当毛岸英向父亲征求意见并解释说刘思齐再有几个月就满18周岁时,毛泽东断然拒绝:“差一天也不行!”毛岸英认为这么一点小事,如果自己反复要求,父亲一定会同意的。可经过几次恳求,毛泽东仍然不同意。年轻气盛的毛岸英忍不住和父亲顶起来:“我自己的事还是我自己做主吧!”毛泽东毫不退让,并晓之以理:“你找谁结婚,由你做主。但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制度和纪律要做你的主”!最终毛岸英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将婚期推迟。直到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才终成眷属。

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并且先后有6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他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毛岸英。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其军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虽然明知战争是残酷的,总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当此国家遭遇危难之时,毛泽东父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利益。经毛岸英主动要求、毛泽东毅然决定,毛岸英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赴朝参战。当许多同志劝阻毛泽东时,他不仅讲了毛岸英应该去的道理,而且以“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的警世名言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态度。

1959年2月中旬,刘思齐(左)、邵华(右)在毛岸英墓前

1950年11月25日上午,3架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的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不幸牺牲。当时毛泽东身体欠佳,并且忙于国内外重大事务,周恩来害怕他经受不了这一重大精神打击,故未及时将彭德怀在毛岸英牺牲当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送阅。直到1951年1月2日,毛泽东才得知这一噩耗。尽管他极度悲伤,但他仍坚强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牺牲的成千成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2月21日,当彭德怀向他介绍毛岸英牺牲情况并作检讨时,他反过来宽慰并告诫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1000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并且,经他同意,毛岸英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毛泽东这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忧国忧民的领袖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平民情怀,至今仍然铭记在人们心中,仍然是共产党人进行党性教育的最好教材。

(选编自《党史纵览》2019年第一期,略有改动)



//www.syxtk.com/wzzx/gsyz/lxff/2023-11-11/8485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