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德国又为纳粹罪行道歉,但巴勒斯坦人民何时才能迎来公正?

作者:北风   来源:北风雪林  

今天,各国时政新闻都在报道“德国总统为德军二战侵略道歉”。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是在希腊访问时,参加当地二战遇难者纪念活动时,向全球做出德国政府的道歉和忏悔。

在此之前,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德国道歉与谢罪行为,是西德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波兰华沙犹太隔离纪念碑前的“华沙之跪”。

正是以这一跪为开端,随着犹太资本在欧美金融与传媒界逐渐掌权,“向犹太谢罪”,“不可反犹”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第一优先级的政治正确。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化犹太的各种软文和书籍开始在咱们国内传播,大家仔细回忆一下,学生时代看的许多貌似“励志”实则一眼假的犹太精英故事,都通过读者文摘或者意林等杂志,悄然在中国年轻学生群体里烙下钢印。

要做全球“同情犹太共同价值观”的宣讲,软文和书籍的传播还是很难破圈,犹太资本掌控欧美传媒之后,很快发现宣讲犹太价值观的最好媒介,就是电影。

提及二战、犹太人相关的经典电影,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1993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讲述营救集中营犹太人的电影,成为许多人心中“二战反思电影”的缩影。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辛德勒的名单》都不是最优秀的二战电影,甚至也不是最优秀的“犹太集中营”题材的电影。

排在斯皮尔伯格与《辛德勒的名单》之前的,是意大利1997年拍摄的《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拿下了1998年美国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电影奖以及最佳男主角大奖。

只是两个奥斯卡电影奖,并不能代表这部电影的影响力。

在我国,随着粉丝经济的膨胀,我也认为用豆瓣电影的评分来评判一个电影的优劣并不权威。

但是豆瓣电影有一个榜单是全球电影TOP250,这个榜单的绝大多数电影,距今都在二三十年或更久,每部电影都有二十多年来一百多万甚至两三百万网友的投票评分。

这些老电影出现恶意刷分的可能性较低,所以这部“历史最佳电影的榜单”我认为还是足够权威的。

在TOP250榜单里,《辛德勒的名单》排名第11,前十之中,唯一的二战电影,犹太集中营的电影是排名第六,140多万国内电影观众打出9.5分的《美丽人生》。

在去年以色列入侵加沙之前,即便是我这样对全球舆论和地缘观察多年的人,也必须承认,这是最通人性,最让人震撼与同情犹太人二战苦难的电影。

这部《美丽人生》是一部风格割裂又统一的电影,它讲述的故事完全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从风格到色调,几乎完全是两部电影。

前半部电影的故事,是一个色调明快,充满趣味但是故事放到今天有点俗套的爱情轻喜剧。

犹太青年圭多是一位乐观幽默又带点痞气的贫穷侍应生,他一见钟情的朵拉是一个内心藏着叛逆火焰的富家女。

在今天看来有些俗套的是,女主角朵拉已经有了一位中年官员作为未婚夫,当然两人全无感情与默契。

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些像《泰坦尼克号》,都是穷小子用风趣幽默,赢得了权贵未婚妻的青睐。

在权贵婚礼的现场,青年圭多骑着绿色宝马公开抢亲,这种剧情,即便放在1997年,也足够老套了。

如果这部电影到此结束,或者打破偏见的二人获得真爱,两人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生活,以此来表明“美丽人生”,那就未免太掉价了。

这个故事前半段的甜蜜爱情,以及爱情结晶儿子的出生,随着一个转场,影片镜头变得晦暗,故事也急转直下。

二战爆发了,圭多与朵拉以及他们几岁的儿子都被抓入了犹太隔离集中营。

在进入集中营的第一天,家庭的老年长辈就被全部另行关押,第二天变成如山的尸体。

在集中营里,男女被分开关押,所以妻子朵拉就成为了时刻提心吊胆的洗衣女工。

整个电影的后半段,都是犹太青年圭多,在残酷的集中营里,守护儿子纯真的故事。

圭多从进入集中营的第一天,就依靠自己聪明才智以及幽默细胞,欺骗孩子说他们所有人都是在参加一场游戏。

这场游戏有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公开要糖果等诸多规则,符合这些规则,他们父子就能获得积分。

每当圭多的儿子害怕集中营的残酷氛围,要逃离时,圭多都笑着对儿子说,集中营里的所有人,都是他们游戏的竞争者,都希望“积分领先”的他们最终放弃,取代他们去领取终极大奖。

圭多一直告诉儿子,在集中营里最终积分最高的人,将会获得一辆坦克作为终极大奖。

这部电影,采用的是梦幻式童话式的描述集中营风格,却能让所有观众在感受最炙热父爱的同时,更深刻的理解集中营的残酷和灭绝人性。

正因为是“梦幻式风格”,才会出现圭多将儿子藏在集中营好几年都没有被德军看守发现的剧情。

最终,圭多父子熬到了德国纳粹的战败。但是就像所有的战败者在最后一刻的疯狂举动一样,这座集中营的德国守军选择在战败投降最后一天,将集中营的人全部屠杀,毁尸灭迹。

圭多在大屠杀前,独自抱着儿子在集中营中躲藏,在最后被德国军人发现前,他让儿子躲起来,并且故意在儿子面前仿佛在进行各种夸张的表演。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躲藏的儿子相信,这是游戏的“最后考验”,赢了就会获得坦克大奖。

最终儿子没有暴露,整部电影都聪明机智的圭多,最终被德国军人带到画面之外,砰砰几声枪响。

如果是其他男主光环强烈的商业电影,观众或许还能期待画面之外的枪响,会不会还有反转,毕竟整部电影多次展现了圭多的机智和聪明。

但最终,圭多还是被乱枪打死了,个人的聪明机敏,在历史大势面前,毫无用处。

圭多的儿子听父亲的嘱托,躲藏了一整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冲出来找父亲,最终没见到父亲,却见到了盟军攻过来的坦克。

小男孩以为他终于赢得了“最终的坦克大奖”,他在纯洁的笑容中,迎来了自己的被拯救,以及二战盟军的胜利。

《美丽人生》之所以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取得比《辛德勒的名单》更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将政治隐喻和说教藏得极深。

整部电影前一半讲的是爱情,后一半最感人的是父子情。男主角圭多的许多表演,都像一个谐星,他整部电影都在做的,就是给孩子编制一个“幻梦”,守护他的生命与纯真不被侵害。

整部电影都是以相对轻松,能够在全世界无门槛感动每个人的“父子情故事”,去包裹背后的犹太人好惨,犹太人好值得同情,不同情犹太的人就不配成为人的内核。

我许多年前就看过《美丽人生》,也一直认为这是最优秀的用直击灵魂、用情感共情方式反思屠杀的最优秀电影。

如今回看上世纪90年代,1993年的《辛德勒的名单》和1997年的《美丽人生》,恰恰标志着犹太资本对全球文化倾向与政治正确的定义权。

直到去年,以色列疯狂进攻加沙,用加沙民众趟地雷开始,全世界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犹太最惨受害者”滤镜的反思。

过去,我们看到圭多保护儿子的艰辛,以及最后丧命前在儿子面前努力的滑稽表演,都能联想到犹太人的悲惨和苦难。

但是我们今天再回看这样的故事,站在“大爱”的角度,并不因为圭多是犹太人,这个故事才这么感人,如果圭多是一个加沙青年,集中营的看守从德国军人变成以色列军人,这个故事难道不是同样感人,并且正在上演么?

犹太资本用几十年的渗透与掌控,让全世界形成“犹太过去最惨,全世界都必须抱着歉疚与赎罪心态”面对犹太人的最高政治正确。

可是去年以来以色列军队在加沙的侵略与暴行,将这种“受害者滤镜”完全打碎,再有欧美领导人反思二战的时候,是否该想想,什么时候才会轮到对加沙侵略的反思呢?

当今加沙民众的苦难,不比二战犹太人遭遇的苦难少,要等多久,他们才能迎来反思屠杀他们的《美丽人生》呢?



//www.syxtk.com/wzzx/xxhq/oz/2024-11-03/9085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