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苏联的特供制度是怎么来的?

作者:历史的正面与侧面   来源:历史的正面与侧面  

再好的制度都会走样失灵,再善的初衷都会扭曲变形。

因为,一切都要靠人去执行。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粮食危机。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时任粮食人民委员的瞿鲁巴突然晕倒,紧急召来的医生检查后说,他是饿昏了。作为苏维埃政府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他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吨粮食的权力,但却没有从中为自己留下能填饱肚子的食品。

于是,列宁当即建议设立“疗养食堂”,让这些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同志们能够填饱肚子。

这就是最早的“特供制度”!

列宁此举,是完全正确和无可非议的。

但在列宁死后,其倡导设立的“疗养食堂”,慢慢演变为特供商店,其规模、数量特别是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些特供的商店里,出售的一切都是奢侈的-从皮草到毡靴,从蛋糕到糖果。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品类应有尽有,黄金白银饰品有几百种,香肠奶酪有三十多种,酒类有五六十余种。而且,店内所有商品的价格只相当于市价的十几分之一。

上层人士可以在这里物美价廉地购买苏联境内的所有稀缺食品,如鱼子酱、蝗鱼、鲑鱼和伏特加,就连最最稀有的黑鱼籽酱罐头,在这里都一直是敞开供应。上层人士还可以在这里随意挑选国外“资产阶级的”享乐用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法国香水等。

特供商店一


特供商店二

像这样的特供商店,仅在莫斯科就有100多处。

而且这些特供商店还分为三档:特级、一级和二级,特级、一级商店设在地下,二级商店则设在地上。职务越高,特权越大,享有的种种物质待遇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反差也越大。

当然,无一例外,苏联的普通公民是不被允许进入的。

因为,只有苏共的高级干部凭着特殊的证件才有资格出入这些没有任何招牌的特供商店。而且,对于这些“在册权贵”们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排队。

等到了半个世纪以后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特供范围不仅被进一步扩大,而且还直接以制度的形式进行了明文规定。在勃列日涅夫治下提供给领导干部的特供权如下。

1、特住权。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少则几十万卢布,多则糜费上百万卢布,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

2、特供权。各级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网络,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应。手持特供证在特供商店能买到质优价廉的、普通公民望洋兴叹的种种商品。

3、特教权。凡是苏联高级官员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专门培养他们的学校或保送入学的制度。高级军官的儿子则直接送往军事院校培养。

4、特继权。苏联的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可以免费为自己的子女留下豪华的住房或别墅,供他们终身享用。

5、特卫权。花费在高官要员身上的安保费用,达到了无法核算的程度。

6、特支权。位居塔顶的苏联官员们在国家银行有敞开的户头,即户主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提取任意数目款项的银行账户。

除此以外,特殊裁缝店、特殊理发店、特殊洗衣店、特殊洗染店……专为特权阶层提供特供服务的各类商店遍布莫斯科。

以至于,就连要看黄色书刊都有专门成立的特藏部。

在莫斯科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九楼的一个隐秘而幽暗的角落里,至今还保留着苏联时代的春宫宝库-特藏部。这里面收藏了一万两千种的特藏,藏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图书、绘画、版画、照片和电影拷贝,上至18世纪的日本版画,下至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小说,它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带着一个共同的特性:性。

特藏部禁止普通民众入内,只对苏共的高级官员开放。这里距克里姆林宫仅有一箭之遥,据说有些领导人很喜欢到访。

一个初衷良好的制度,竟蜕变如斯!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访苏归来后写下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亲眼目睹过苏联特权阶层是如何享受特供服务的他在书里这样写到:“首先是特权阶层的待遇与普通人的生活有天壤之别。在上层人士的餐桌上摆满了美味食物:既有冷盘,也有各种火腿,还有鱼—腌制的、熏制的、冻凝的。热菜有虾烧鲟鱼肉、奶油棒鸡,诸如此类。而下层人士的境况又是如何呢?女人们手拿一块垫着草的生肉站在那儿,向过往路人兜售,有的则拿着一只鸡或类似的东西,她们是没有执照的摊贩,她们没有钱付摊位费,也没有时间排队等着租一天或一周的摊位,当执勤人员出现时,他们拿起东西就跑。”

从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的“特权”,到极尽奢侈、等级森严的“特供”。

一样称谓,两样天地!

一种制度,两幅面孔!

给烈士们的抚恤变成了权贵们的福利!

给遗属们的特供变成了污吏们的春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而此时的制度,已然是 “制”他人于死地,“度”自己上天堂!



//www.syxtk.com/wzzx/xxhq/oz/2024-06-22/8865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