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克林顿后悔逼乌克兰挥刀自宫说明了什么?

作者:后沙   来源:后沙月光  

  4月4日,爱尔兰国家电视台发布了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采访视频。

  克林顿在镜头前表示,他对当年要求乌克兰接受“无核化”的行为感到后悔。

  如果基辅仍然拥有核武器,俄乌冲突可能就不会发生。

  克林顿的言论令很多人都感到意外。

  克林顿还说,接下来要战要和,应由基辅自己决定,大家不要干涉(管)它了,但美国不应该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

  他的意思就是:俄罗斯违背协议,乌克兰咎由自取,美国是好心办了坏事。

  单单听克林顿这番话,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把整段历史连起来看,克林顿的话就充满了逻辑悖论。

  以北约东扩来说:

  如果乌克兰拥有核武器(全球第三大核武库),那么,它就不需要加入北约。

  因为,无论北约共同防御条款再怎么有力,也比不上自己拥核的力量。不是吗?

  而美国战略目标是要将乌克兰纳入北约,只有乌克兰放弃核武器,让它处于需要核保护的境地,美国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

  1994年,乌克兰决定挥刀自宫,1996年完成手术。

  1997年,美国就在北约马德里峰会上宣布了北约东扩计划。

  在经过几轮东扩之后,乌克兰就成了最后目标,这便与俄罗斯发生了爆炸性的冲突。

  既然这是美国的战略方向,那么克林顿在后悔什么?

  如果他真要后悔,也应当是后悔北约东扩给乌克兰人民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这个灾难并不仅仅是指今天的俄乌军事冲突,而是乌克兰这十几年来遭遇的一切。

  只有虚伪至极的人,才会出这种话。

  如果乌克兰真的拥有核武器,它早就被美国各种制裁了。

  当年为了“说服”乌克兰弃核,美国对它采取了两种手段:利诱(经济援助)和威逼(经济制裁)

  乌克兰是上了美国的狗当,而克林顿却在帮美国逃避责任,美国就这样来回耍弄乌克兰。

  当年为何自宫?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176枚洲际导弹,1240枚核弹头;42架战略轰炸机,可携带336枚核弹头;还有数百件战术核武器,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核武库。

  它的常规军事力量(战机、坦克、军舰等装备)也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中国,位列全球第四(印度可能不服)。

  苏联14个大军区当中有3个在乌克兰(敖萨德军区、基辅军区、喀尔巴阡军区),还有黑海舰队一部分,3个空军集团军,相加总兵力近80万。

  除了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乌克兰还有优越的工农业基础。

  再加上乌克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谓是东西逢源。

  但所有大国都不想见到乌克兰拥有核武器,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

  起初,美国跟乌克兰关系十分冷淡,它给独联体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总是刻意将乌克兰排在最后。

  1992年5月,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访问白宫,美国还是一副爱理不理样子。

  而美国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议员访问基辅时,也只限于讨论乌克兰弃核问题。

  西方刻意将弃核问题当成与乌克兰发展关系的前提,让乌克兰为核武器而焦虑,并视之为包袱。

  俄罗斯也不希望乌克兰拥核,叶利钦在1991年就说过:乌克兰不应成为一个核国家。

  由于美俄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便联手向基辅施压。

  它们的法律依据是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与美国签定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主要内容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核武器必须在2000年前销毁。

  但这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的文件,苏联都解体了,乌克兰凭什么要履行苏联的义务?

  那么,这个条约就要由独立出来的国家重新批准,当然也可以不批准。

  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议会重新批准该条约,承诺放弃核武器,由俄罗斯提供核保护伞。

  乌克兰不一样,一,它对俄罗斯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二,它不相信虚弱的俄罗斯能保护自己。

  但是,美国和欧洲无法接受乌克兰庞大的核武库,美国要实现它的北约东扩战略,欧洲则是害怕核战阴云。

  西方给了乌克兰两条出路:

  一、坚持拥核,西方将立刻切断所有援助,并对乌克兰进行经济制裁;

  二、放弃核武器,西方将马上为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由大国共同保障它的主权和领土安全;

  西方对乌克兰发起了舆论攻势,比如核武器“累赘论”、庞大军队拖垮经济、国家被孤立……总之,拥核对乌克兰百害而无一利。

  乌克兰国内分成两派:拥核派和弃核派。

  军人和普通百姓都希望保留核武器,至少要拥有少量战略核武器。

  而许多知识分子则主张彻底弃核,以赢得西方信任和援助。

  克拉夫丘克犹豫不决,在经济压力之下,他想以拒绝弃核的方式来卖个好价钱,因此,乌克兰同意与俄美等国进行谈判。

  谈判很顺利,1992年5月2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乌、美、俄、哈、白签署了关于《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备忘录。

  乌克兰的条件是:

  一、得到28-3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二、美俄给予书面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乌克兰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三、西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经济制裁或军事手段威胁乌克兰;

  四、共同保证乌克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只有在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后,乌克兰才会正式批准条约(挥刀自宫)。

  但俄罗斯和美国坚持要求乌克兰先批准条约,再谈条件。

  美国警告乌克兰,在签署备忘录之后,如果不批准条约,西方将冻结一切经济援助。

  为了表示诚意,1992年5月6日,乌克兰将所有战术核武器运送到俄罗斯销毁。

  但就算按照《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去做,乌克兰的战略核武器还能留46枚,这足够用了。

  接下来,美俄第二轮劝说又来了,毕竟,46枚也是要命的。

  1993年1月,美俄单独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问乌克兰是否加入?

  乌克兰感觉自己受骗,6月份,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以225票支持,15票反对的绝对优势通过了《对外政策方向》决议,宣布乌克兰为核国家,46枚战略核武器是底线,不能再减了。

  美国立刻冻结了经济援助,白宫知道乌克兰想讨价还价,其国内亲西方势力将会发挥作用。

  果然,在1994年1月14日,克拉夫丘克同意与美俄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将战略核武器运往俄罗斯销毁。

  3月6日,第一批战略核弹头运往乌拉尔,已装配的核弹头也在陆续拆除。

  乌克兰就等着美国给钱,但美国给的援助仅为1.75亿美元,与30亿美元相差甚远,克拉夫丘克威胁要停止销毁进程。

  美国又给了乌克兰10亿美元(核弹头的铀原料由美国公司转化为商用铀出售后,分给乌克兰10亿美元)

  俄罗斯减免了乌克兰债务,有历史纠葛的财产也给了乌克兰,还承诺以优惠价格提供石油和天然气给乌克兰。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15亿美元贷款、世界银行提供7亿美元贷款,只要乌克兰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下去。

  以上援助相加,超过了30亿美元,乌克兰准备彻底自宫。

  自宫插曲

  就在美俄等着乌克兰手起刀落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

  1994年7月10日,库奇马当选总统,他想保留5--10枚战略核武器,当作最后的杀手锏。

  美俄不想看到功亏一篑的局面,这就需要另外三位大善人出来帮忙了。

  联合国安理会还为乌克兰成立一个专项基金会,由日本、德国出钱,日本掏了好几亿美元给乌克兰。

  五大善人一起出面,库奇马不得不改变了强硬立场。

  1994年12月5日由“欧安会”出面组织,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梅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匈牙利签署了《布达佩斯协议》,美英俄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和法国没有参加签字。网上说后来中国宣布为乌克兰提供核保护,这纯粹是认知作战,根本没有这样的文件和宣言。

  1996年6月1日,库奇马宣布乌克兰境内已无一枚核武器,自宫完成。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乌克兰自宫后是不是觉得身轻如燕?是不是觉得走路没有障碍了?是不是觉得皮肤变嫩了?

  自宫的好处说也说不完,于是乌克兰就潜心修练“民主”神功了。

  2004年橙色革命后,尤先科这些人就将加入北约当成是国家安全最大保障了,这是何等可笑的想法。

  乌克兰挥刀自宫,并没有给它带来想象中的富裕和安全。相反,它却沦为了欧洲最贫穷的国家。

  连波兰、捷克都看不起它,如果有全球第三的核武库,欧洲讨好乌克兰都来不及,俄罗斯也不敢动它。

  今天,美国和英国作为担保人应当履行契约,出兵保护乌克兰,而不是去玩弄文字游戏。

  《布达佩斯协议》跟北约共同防御条款无关,这就是美英的责任,但克林顿现在是什么嘴脸?担保人的责任,不认了。

  最惨的就是乌克兰自己,它们的领导层缺乏远见。

  经济困难是一时的,而战略失误是永久的。

  再看看中国,60年代,中国经济不困难吗?要是没有毛主席这辈人的高瞻远瞩和非凡魄力,我们的原子弹何从谈起?

  有趣的是,当乌克兰弃核后,在90年代后期,国内就有个别国际问题“专家”呼吁中国弃核,像乌克兰那样获得美国信任,赢得世界尊重,理由无非是“经济包袱”这一类。

  这种“专家”是何等的天真,对美国比对亲生父母还信任。后来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这种鬼话才消停下来。他自己怎么不自宫?以取得大家信任。

  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之后,怎么样?

  被封锁了?被孤立了?被压倒了?中国不照样恢复了常任理事国地位,而五常又恰好是五个合法拥核国家。

  那一代中国人,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后人的利益。

  看看挥刀自宫的乌克兰现在的惨状,再听听克林顿虚伪的忏悔。

  中国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东风快递,没有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国现在会只是跟你打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这么简单?

  国家的尊严和安全只有凭实力才能得到。



//www.syxtk.com/wzzx/xxhq/oz/2023-04-06/8109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