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郑若麟:法国何缘挑头攻击利比亚

作者:郑若麟   来源:红色文化网  

   从周六17时45分法国幻影战机向利比亚政府军一辆军车开火并将其击毁始,拉开了西方多国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帷幕。昨天至今,法、英、美等国已经动用战机和巡航导弹等手段,对利比亚的一系列目标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打击。利比亚方面声称已有48名平民死亡、数百人受伤。这次军事行动来得非常突兀、仓促;且以上次曾挑头反对布什领导的美国发动侵伊战争的“反战国家”法国主导,不得不令国际观察家们大跌眼镜。如何从国际地缘政治角度来理解这一貌似“反常”的现象,特别是如何分析法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战略利益权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表面上、道义上的理由来看,事情似乎十分简单:利比亚镇压平民和平示威、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停火并建立禁飞区、并允许成员国动用“一切手段”来保护利比亚平民、法国便伙同英、美发动了昨天开始的这场针对利比亚的新战争。

    然而这一表面上的人道主义理由甚为牵强。同样对示威者进行了明目张胆的武力镇压的巴林,不仅没有遭到任何西方国家出面谴责,相反获得西方默许,得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直接出兵协助镇压。法国媒体曾一度播出多名巴林示威者直接被枪杀的镜头。这些示威者倒是真正手无寸铁,不像利比亚的反对派,早已拿起武器,示威演变成武装起义。反对派甚至已经拥有重武器和飞机。试问有哪个主权国家能够允许自己的国家被武装分裂?如果西方在攻击利比亚的同时,哪怕从道义上同样谴责其他国家的镇压行动的话,“保护利比亚平民”的说法才稍具说服力。

    此外,从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通过允许针对利比亚动用“一切手段”保护平民的决议一刻,至法国战机投下第一枚炸弹,前后不到48小时。尽管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出乎所有人、包括西方在内的意料宣布将遵守联合国禁飞区决议而非抗议这一决议,并表示将立即停火,但这一“灵活外交”在显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动武的西方面前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西方这次在动手前甚至没有发出任何哪怕是做做样子的最后通牒。

那么为什么“国际社会”要攻击利比亚、为什么法国要挑头承担起这一攻击呢?从目前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法国国内政治、特别是2012年大选的需要,亦有主导阿拉伯自突尼斯民众起义以来局势演变的需要;既有要控制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的资源的需要,亦有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全球力量遭到削弱的背景下,重新确立世界未来霸主地位和势力范围的需要……

从法国国内政治局势来说,可以部分解释法国立场的突变。法国总统萨科齐将竞选2012年总统连任。但由于在内政问题的处理上,法国现政府政绩乏善可陈,致使萨科齐在民意测验中持续下滑。在最近次具有爆炸性的民意调查中,萨科齐多次输给了极右派国民阵线新任主席玛丽娜·勒庞,甚至有可能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这对右翼和萨科齐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因此萨科齐需要加强外交,来扭转不利局面。法国总统历来在外交上较容易获得民意的支持。本来萨科齐寄厚望于法国主持G8和G20峰会,期盼通过这两大峰会,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成为领导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领袖。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卷宗因各国分歧太大而很难如愿。于是法国总统便转向突然变成国际热门话题的西亚——北非动荡。尽管对象变了,但通过外交成功来扭转国内民意的不利局面这一目标,则始终没变。

法国与利比亚的关系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中属于相当“热络”的。萨科齐总统2007年曾大张旗鼓地在巴黎接待卡扎菲的国事访问,两国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基于共同反恐、反“基地组织”立场的军事与情报合作,法国甚至准备向利比亚提供核能技术。而昨天法国却主导了对利比亚的轰炸。众所周知,在突尼斯民众起义爆发时,法国当局措手不及,一度将其视为对法国利益的严重侵害,因而才会有当时的外长阿里奥—玛丽主张向本·阿里提供“法国举世闻名的防暴经验”,来协助突尼斯当局应对民众起义。但很快法国就进行了政府改组,将前总理朱佩推上了外长部长的前台。朱佩在刚上台的当天,就曾在法国电视台对利比亚局势评论称,法国对使用武力“有所保留”,并表示“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卡扎菲动用战机轰炸和平示威平民”,因而法国对建立禁飞区也并不是那么热心。但从萨科齐总统向利比亚派出法国哲学家贝尔纳·亨利—勒维接触反对派以后,法国立场发生突变。法国总统在未告知外长朱佩的情况下,就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为“惟一合法代表”,导致法利断交。这时,法国就不得不将推翻卡扎菲政权列为首要外交目标。

    事实上法国与利比亚在另外一个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即法国主张的环地中海联盟的倡议,遭到利比亚的抵制。而环地中海联盟对于法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法国将之视为对抗德国崛起的一步重要棋子。据法国《新观察家》杂志透露,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见利比亚反对派时,全部答应对方的条件不算,而且当对方提出,是否要等翌日欧盟峰会后宣布,萨科齐却表示可以由利比亚反对派立即宣布。此举显然是针对德国的。事实上,东欧巨变、德国统一、特别是巴尔干地区动荡之后,德国日益坐大。德国自身实力的扩张,再加上东欧大部分国家均明确排向德国,使法国在欧盟内部的份量一天天地遭到削弱。法国惟有将目光转向南方。地中海联盟就是萨科齐总统的一个杰作。而这一杰作从一出台,就遭到利比亚和德国南北夹攻。因此萨科齐要抢在欧盟首脑峰会之前就承认利比亚反对派,迫使德国直接摊牌。据有关消息透露,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此大光其火。事实上德国也一直在被动地被法国拖着走,最终成为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除“金砖四国”以外惟一一张份量颇重的“弃权票”。利比亚成为法、德之间争夺欧盟主导权的一张“暗牌”。

    最重要的是,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出现了一股反思动辄使用武力的思潮。“我们不再是世界的主人”(法国《外交世界》杂志副总编克莱什语),是一个西方需要放入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然而阿拉伯世界爆发的民众起义,进一步使美国和西方的势力在阿拉伯西亚——北非地区遭到削弱。一些国际问题专家认为,这是西方衰弱的进一步印证。阿拉伯世界一向处于西方的有效控制之下,尽管这一世界曾一度被视为“文明冲突”的潜在因素。但美国和西方在阿拉伯世界豢养了一批披着民主外衣的独裁者,惟美国和西方马首是瞻,为西方提供石油资源,并为西方抵御极端伊斯兰势力。因此,当阿拉伯世界发生广泛民众起义、而美国和西方又无法直接反对时,就必须找到一种模式,来主导这种变化,防止阿拉伯世界脱离西方的掌控。西方一方面直接支持一些忠实于西方的国家对民众起义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则需要直接运用武力,来警示阿拉伯各国首都,顺西方者昌、逆西方者亡,以此来为阿拉伯民众起义做一个历史总结。因此对巴林的军事支持与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是一张王牌的两个面。事实上利比亚作为一个军事上较弱,同时又是一个多松散的部落组成的国家,是一个进行军事打击的最佳对象。这样,利比亚战争将从长期战略威慑角度再次向世界宣示,西方仍然是世界的主人。除了西方,阿拉伯世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依靠。

而这次由法国主导,则显然对西方整体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不能忘记美、英都还有两场战争在背上背负着,而奥巴马还是一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呢!事实上,如果说法国方面宣称,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保护平民的话,美国方面则明确宣称,卡扎菲必须下台。法美之间自伊拉克战争以来,还是首次配合得如此默契。伊拉克战争埋葬的“西方世界”这个概念,已经通过利比亚战争又重获新生。这就是人们可以在利比亚战争在国际地缘政治上得出的首个结论。



//www.syxtk.com/wzzx/xxhq/oz/2013-05-01/388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