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要给沈志华教授颁奖?
郭松民
继编造“饿死三千万”谣言的杨继绳获瑞典的史迪格-拉森奖之后,沈志华教授也获奖了。
——这次奖金是由日本人颁授的,名曰“第二十九届亚洲·太平洋奖”。
沈志华。(资料图片)
“亚洲•太平洋奖”是什么来头?
查了一下资料,这个奖设立于1989年,表面上由日本亚洲调查会和每日新闻社主办,但得到了日本外交部、教育部、经济产业部等的大力赞助和支持,具有浓厚的日本官方背景。
八十年代末逃亡西方,曾任《河a殇》总撰稿苏晓康的《庐山会议》、鼓吹中国应该将国企彻底私有化的樊纲的《中国未完成的改革》等“著作”都曾获得过这个奖,由此我们约略也可以知道这个奖大体属于什么货色了。
沈教授的获奖作品是《最后的天朝——毛泽东、金日成和中朝关系》。这本书我不久前正好看过一遍。
至于内容和主题,怎么说呢?和沈教授以前的作品一样,都是观点先行,结论在材料和推理之前,充满了浓郁的冷战意识形态色彩。
沈教授发挥爬罗剔抉、深文周纳的全部本领,无非就是为了证明一件事:中朝之间在毛泽东、金日成时代就已经不是什么血盟,而是互不信任、相互憎恨的关系。
毛主席与金正日在天安门城楼。(资料图片)
学术总是为政治服务的。
沈教授的这个结论如果成立,不仅为今天中朝关系出现的麻烦做了背书,而且为国内舆论场甚嚣尘上的“弃朝论”提供了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沈教授实际上论证了“中朝关系不可能论”!
为什么呢?
试想,在五十年代中朝两国人民并肩对美帝国主义作战的时候,两国关系都是“相互憎恨”,今天的中美朝关系远比当年复杂,中朝之间又如何可能搞好关系呢?
日本侵略军占领朝鲜。(资料图片)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最希望看到中朝关系破裂的话,那无疑就是日本了。
从历史经验看,日本在中国的唐朝、明朝两次入侵朝鲜,并试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入侵中国,但都由于中朝关系过于密切,两国军队并肩作战铩羽而归,一代枭雄丰臣秀吉也饮恨而亡。而在清朝甲午年间,日本入侵朝鲜之所以顺利得手,并在此后持续侵略中国半个世纪,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成功离间了中朝关系。
进入近代以来,日本精英最大的噩梦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超越自己,以至日本永远不能摆脱东亚地区的边缘地位,所以频频用武装入侵的方式打断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首都各界人民隆重集会,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日本再用武装入侵来阻断中国现代化已无可能,于是想法设法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制造动荡,甚至让中朝之间来一场不期而遇的核战争,就是最妙不过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日本来说,沈志华的这本《最后的天朝》来得正是时候,所以立刻就把奖颁给他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沈教授的这本书站不站得住脚呢?很遗憾,站不住脚。
朝鲜阿里郎大型演出。(资料图片)
五十年代,中朝之间是同盟关系,这是两国关系的基本面。但两国存在同盟关系,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关键要看矛盾是主流还是友好是主流?
沈教授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毛泽东、金日成的只言片语,抓住中朝两党、两军、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些曲折和不愉快,把支流说成是主流、把枝节性的东西说成是本质、用一些情绪性的说法取代两国关系的政治本质。
这种做法从哲学上说叫形而上学,从学术逻辑上说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政治上说则叫“完成战略任务”——离间中朝关系,利用朝鲜的孤立摧毁朝鲜,利用朝鲜的崩溃恶化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并在中国诱发颜色革命——这是一个亟需完成但至今仍未完成战略任务。
实际上,凡属国际同盟,内部通常都充满矛盾,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军队结成同盟,相互之间由于利益不完全一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要看基本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法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内部不也是矛盾重重吗(英国历史学家戴维·欧文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书《盟军高级司令部内幕——将军们之间的战争》,专门叙述美英之间的勾心斗角)?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同盟呢?也许高超如沈志华教授可以说这并非同盟,而是“相互憎恨”,但任何一个有基本学术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顺便要指出,“血盟”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生硬拗口的日本词汇。在毛泽东、金日成时代,中朝官方从来都没有使用过这个词汇,而使用“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个生动亲切的表述。
1961年7月,周恩来总理与访华的金日成首相在《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上签字后互换文本。(资料图片)
“鲜血凝成的友谊”在国际法上的最主要成果,就是1961年签订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一条约中最重要的条款是第二条:
“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一条款至今仍然是保卫朝鲜半岛、东北亚乃至世界和平的有效威慑,也让战争贩子和他们的走狗如芒在背,必欲废除而后快。很明显,沈教授的这本《最后的天朝》就是为消除这一“威慑”所做的最基础性工作,他的“学术研究”真是“战略性”的。
时至今日,如果有人还不太理解沈志华教授政治上所要达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那么日本迫不及待地为这本书颁奖已经帮助我们点破了问题的实质,所以我们还是要感谢日本,毛主席就感谢过日本,他们是很好的“教员”。
行文至此,蓦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
“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
先生金玉良言,独具时空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