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认识印度被殖民后的掠夺和灾难

作者:谁是谁非任评说   来源:作者博客  

  研究西方殖民崛起的历史,印度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中国人对于印度的了解是不多的,印度古代文明的重心是孟加拉地区,这个印度是广义的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才是以前印度的概念,也是英国殖民地印度的范围。印度孟加拉地区曾经在人类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上基本都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区,而现在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为什么会这样,殖民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早在中国春秋晚期,本身就在孟加拉北部的摩揭陀,统一今天达卡一带的央伽时开始,孟加拉地区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孔雀帝国最后统一的地区就是西孟加拉的羯陵伽。此后一直到英国人占领孟加拉为止,孟加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洲际集散地和绵纺织业的中心,始终保持着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南印度到锡兰一带也是富裕的,原因却仅仅是作为联加罗马与孟加拉的海上通道。中国人醉心于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富裕是了解不多的。实际上对于印度的富裕,我们要有机会对比一下泰姬陵和中国同时期的建筑,我们就知道当年印度的繁华。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62米,令人叹为观止。四周有四座高约41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35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泰姬陵于1631年(另一资料:1632年)开始动工,历时22年(另一资料:18年),每天动用2万役工。人们誉它为印度的骄傲,称它为世界8大奇迹之一。印度文明同样是富饶的。

  古代中国与印度除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和佛教的宗教影响外,双方的贸易是频繁的,中国西向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不是欧洲的罗马,而是近东的孟加拉。中国的产品经马六甲抵达孟加拉后,大宗销往印度市场,小额与孟加拉的出口品再打包后,沿海岸抵达南印度喀拉拉一带(当时是车腊王国),等侯一年一度的季风,再运往罗马,抵达东非的阿杜利斯(奥古斯都和提比略,都曾派兵远征该地,确保罗马商船待遇),再经罗马的附属国埃塞俄比亚的梅雷王国,经尼罗河运抵埃及。印度的富裕与中国的富裕不同,中国的农业文明的富裕而印度是工商业的富裕。

  孟加拉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当其时最富裕的地区,但却是次一档的富裕地区。宋朝的中国,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但是在麦迪逊的千年史中,人均GDP的评价仍然低于印度。考虑到信用体系价格体系的不同,是否富裕按假定的平价购买力的GDP计算是合理的,以此标准孟加拉人均是超出宋朝的还有日本和越南等国。对于南宋的富裕是与北方的金蒙等国比较的富裕,在东亚是否富裕就两说了。当时是印度最主要的政治力量是孟加拉为主体的波罗王朝,而北部则是臣属于波罗王朝的拉其普特人王国,旁遮普以北就是阿拉伯人和阿富汗的穆斯林。麦迪逊之所以评价殖民前的印度是超过宋朝的,原因就在于孟加拉的富裕。其富裕程度至少不亚于宋朝的宋杭,人口规模是苏杭的几倍之大。当时的孟加拉的概念也比现在的大几倍。不过这样的体量与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是无法比的。印度的政权不统一、佛教等宗教的平和内敛思维和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商业立国是西方能够迅速殖民攻击的关键。而孟加拉的富裕我们也要从另外的角度上看,就是他们的国家的体量是有限的,富裕是人均的,中国则是一个饥饿的帝国粮食很不足,西方对于中国当年的富裕是非常妖魔化的,中国社会总体的物质财富的体量在千年积累当中应当是更大的,不过这样的地区相对于当年的欧洲是足够的了。

  从麦迪逊的专著我们可以由此抛开中国的自大,了解国外学者的一般感性认识。宋朝时代的印度至少不亚于中国,而孟加拉的平均富裕水平超出宋朝,是比较主流的。我们注意到报告中孟加拉是世界上工商业税收总是超出农业土地税收的地区,这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以此标准孟加拉就是工业国家工业社会,就是城市化的国家不是农业国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中国唐朝的工商业收入也是极高的,宋朝的工商业收入在宋儒理学以农为本之下也是不低的,西方所谓的工业革命开创工业社会是有注水嫌疑的,但孟加拉等地区信用崩溃工业塌陷以后,西方则成为了世界唯一的工业地区。

  而在美洲发现的初期,大量的白银也是涌入印度的,西方人号称印度因此而得到富裕,但这对于印度而言,仅仅是一种货币流动性的输入,与多发行了一些货币哪怕是纸币的效果没有什么两样,大量的实物财富是被这些白银高价换取的,在这里白银变成了实物,这样的流动性输入是付出了高昂的对价的,欧洲把其抢掠挖掘的白银商品,在这里变成了货币,变成了更有价值的实物,利益得到了迅速的放大。如果欧洲在美洲得到的白银过多的直接投放到欧洲市场,给欧洲带来的就是通胀,但在印度换取了财务实物以后才是给欧洲带来新的财富,而留给印度的则是财富的外流和通胀问题,印度市场所面对的是西方列强以国家特许方式的垄断贸易集团。

  开放的印度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点,西方凭借海盗带来的军事优势和所谓的金银收买,西方殖民性质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纷纷设立,荷兰取得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和英国忙于内战之机垄断了世界贸易。1602年荷兰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East India Company)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1799年解散。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将近两百年间,总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约有100万人次的欧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亚洲地区。平均每个海外据点有二万五千名员工,一万两千名船员。到1669年公司已经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拥有150条商船,40条战舰,50000名员工和10000人的私人武装,公司投资的收益率为40%。在殖民印度的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东方的主宰者。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设立的同时,英国、丹麦等国也设立了类似的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随时间的变迁,英国海军战胜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逐步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并且在不断掠夺当中让富饶的印度大地走向贫穷和衰弱。西方东印度公司能够在东方的成功,在当时的海权优势和西方富集的资本优势分不开的,这些公司背后都有印度原统治者内部买办势力的支持,殖民者不断在被殖民地区建立据点和武装,与海盗合作控制海权,这样的模式实际上是与当年倭寇在华建立的模式一样的,当年中国的澳门也是这样的情况,殖民者合法的占有澳门是甲午之后租用99年,之前对于澳门的殖民可以让我们中国人知道当初的殖民据点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国家财富不断的外流的毒瘤,使得国家一步步的走向了殖民地。

  最先到印度开拓的是葡荷殖民势力,随着英国的崛起而衰落,真正把印度变成殖民地的是英国。1588年英国海军历史性的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但随后英国陷入内战,英国内战结束后,恢复扩张路线,大力发展海军。1651年立法禁止荷兰参与英国海上贸易,17世纪50~70年代,两国进行了三次贸易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海洋帝国模式。在这个模式为背景下,东方的局面因海洋霸主的改变而改变,印度早期的葡荷殖民势力已经消退,代以英法两国在印度次大陆的竞争。早在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便在加尔各答设立了威廉堡据点。这一据点在1717年获得了大莫卧尔授予的在孟加拉进行贸易的特权。由于第三次英荷战争是英法联军合作打败的荷兰的,英法对于荷兰势力留下的印度的争夺是从友好竞争开始的。在18世纪中期,英法几乎在同时进入印度,各自都有东印度公司,在沿海设立据点控制当地贸易。两家东印度公司都有当地印度王公作为后台,公司的少量雇佣军则为他们的盟友担任打手。由于印度地方势力的权位争夺不休,两家公司为支持各自盟友也常有冲突,但这些欧洲殖民者在攫取利益的大方向是团结的,共同促进印度原有政权的衰落。

  英法在印度的直接冲突是在其宗主国因为奥地利继位问题发生战争而开始的,1744在欧洲英法已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开打,印度大地随之发生了英法东印度公司主导的战争,这场战争诞生了传奇人物克莱武。克莱武(Robert Clive,1725—1774)又译为:罗伯特·克莱夫/罗伯特·克莱芙,克莱武被认为是英帝国最伟大的缔造者之一,可以说是集冒险家,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在英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以如此少的兵力征服如此广大的土地,获取如此多的财富。早年参加英国与法国在印度的争霸斗争。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建立英国对孟加拉的统治。印度原政权在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兵力有7万人,而克莱武只有900人,加上接受其训练的印度土兵,也不到3000人,且克莱武们远离本土,后勤物资供应困难,更令人不安的是纳瓦布一方还有法国人撑腰。但克莱武果断开战,经过激战,化险为夷,以少胜多,一举占领了孟加拉。这样的战斗不仅仅是一个英法之间的战争,也是殖民者彻底征服的战争,从这个战争当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印度在不断殖民的过程当中已经衰弱不堪,这战争是一个质变的转折点,让整个国家从半殖民地变成彻底的殖民地!

  对于一个征服广袤土地和众多人口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殖民者的代价小的可怜,普拉西会战结束,战役中共有22名英国人,16名印度雇佣土兵阵亡;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要注意的是被征服者的死亡数量和比例也小得惊人,孟加拉军队损失大约500名步兵和500名骑兵,这个人数只不过是本方参战人数的2%,剩余的几乎全部被俘或溃逃,只有百分之二的伤亡就能够溃败,这里不光是英国人的善战,更关键的是印度人已经没有了足够的战斗意志,已经没有了流血参战的勇气。克莱武的远征军拥有大约900名欧洲人和2200名印度人,这当中核心是本土带来的皇家39掷弹兵连和第12炮兵连。克莱武的对手西拉杰纳瓦布在普拉西拥有大约35000名步兵和15000名骑兵。远征军的火炮只有8门6磅炮,和从海军借来的两门榴弹炮,而孟加拉军有50多门24磅和36磅炮,还有大量的火绳枪和火箭,火力占优却溃败如此,这背后说明已经完全没有了战斗的欲望,而中国当年僧格林沁可是战斗到最后的七人七骑的,这背后就是长期殖民发展以后,原来的政权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已经被殖民侵蚀殆尽,亡国就是必然的了。普拉西战争之后克莱武指挥军队彻底摧毁了法国在孟加拉的影响帮助米尔.贾法扫平了异己登上纳瓦布之位,在英国控制孟加拉以后对法国不断的打击下,法国势力不得不退出印度。其后不甘心做傀儡的米尔.贾法联合了大莫卧儿同东印度公司开战,但是这时孟加拉己无像样的军队了。结果联军在布尔克萨(Buxar)大败,从而彻底丧失了反抗能力。英国的殖民为了攫取财富,这些财富日后更是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始资本,这些当然是以孟加拉人民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

  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孟加拉占有世界棉纺织品一半以上市场的千年好光景,一去不复返了。80年后,孟加拉本土的纺织品也要从英国进口了。为什么孟加拉会衰落的这样的快呢?无视了孟加拉的布匹一直到公元1800年仍然是欧洲的消费标准。对欧洲产的布的评价是:“看上去质量几乎和孟加拉布一样高!”,“非洲马里产的布,几乎和孟加拉布一样价廉物美”。到公元1860年孟加拉纺织市场上,英国产的布,只占当地市场的10%!孟加拉是千年的纺织中心;从来都没有关税!从来只有别人对它征出口关税中!孟加拉在19世纪后,从欧洲开始,的确失去了它的传统欧洲市场,然后是中西亚市场,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就是这样一个千年富裕的孟加拉地区,在英国接管孟加拉政权后,却迅速地衰落了。仅仅是在普拉西战役后十几年,孟加拉饿死两千多万人。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而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但其本国市场和千年积累的财富,不会蒸发的,英国虽然横征暴敛但从数字上来说,总额也是不大的,真正让一个国家崩溃的,是金融的问题。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为的是英镑计价的利润,而不是印度人民的解放。

  克莱武在孟加拉的征服给英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但很多史学家都在关注于税收的多少,而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年收入就达100000英镑,看似很大但总数10万英镑的数量并不多的,在战争失败的城下之盟,1765年8月12日5位孟加拉地万(Dewan)在克莱武的帐篷中承认了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双重管理制度”,即既保留了地方统治者们原有的行政机构,东印度公司又拥有税收和审判民事案件的权利。这为英国带来了每年4百万银元的收入。这些钱看似是不多的,相比当时的清朝政府,同期清朝的税收是5000-8000万,而清政府的征税率只有GDP的5%以内,真正造成灾难的是货币流通量所带来的金融灾难,在古代社会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同时由于使用贵金属和贵金属货币数量的有限,总的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非常少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在英国同时期牛顿主持英国全国的货币重铸,在极大幅度提高铸造速度的情况下,每周也只有一万英镑的货币量诞生。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核心价值是收到卢比计价的税,英国在印度收到的税收是卢比。“卢比”一词意即“银币”。英国是以印度的白银为征税标的的!如果英国的400万银元均以白银收取,然后这些白银并不回到原来的社会流通,对于原社会的货币流动性的打击是极其巨大的。如果我们再看此时的背景,英国则是在这个相关的时候建立了金本位的制度。在1717年9月的货币报告中,牛顿建议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 便士,黄金的价格固定下来,金本位从此诞生。(《西欧金融史》作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印度的银币被英国大量的征收,英国却不铸造银币了,卢比的数量越来越少,发生严重的通缩是必然的,同时英国实行金本位了,可以在国际上抛售白银打压银价,而且美国及欧洲殖民者发现不少银,银与金的相对价值也随之大幅度下跌,殖民下的印度因此不能以标准货币从外界采购,这事件被历史学者称之为“卢比的衰落”。卢比内升外贬在贸易之下孟加拉的财富就要大量外流了。英国在印度的所得,都被换成了输往英国的实物,大量的财富是可以被廉价买走的。

  除了西方给印度的商品把欧洲人的劳动力定义为极高,以这高价换取印度人更多的劳动以外,印度也面临一群极低收入的劳动者的竞争,让本地人的产业和人民的收入陷入崩溃,这就是印度的经济也面临了美洲的竞争,虽然西方有了纺织机,一台机器可以是过去20个人的工作量,但这布匹的贸易还有价值链的关键层面就是要有生产布匹的原料,否则技术带来的产能过剩就要让原材料的价格变成当今中国的铁矿石伤疤了,印度关键的竞争层面在美洲的黑奴,印度的产品价格要与美洲的廉价棉花竞争,背后就是印度的劳动力价格与黑奴的成本进行竞争。黑奴的劳动力成本仅仅是养活他的口粮而已,如此的竞争下就是印度的相关劳动者要向美洲黑奴的收入靠拢,这个靠拢的结果就是印度要成为类似奴隶一样的赤贫。虽然购买黑奴需要成本,但同样的土地也需要成本,美洲的土地是屠杀印第安人得来的无本土地,印度的土地成本也是与之无法比拟的,这里打败印度的不是西方的高技术而是其他殖民地区的奴隶制和屠杀抢掠!这样的不正当竞争本来是要有国家的关税权保护本国产业的,但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根本没有这个保护,这也是外来织物可以反攻倒算的原因,如果它是一个能够设立关税进行海禁的国家,也不至于衰落到如此。

  对于殖民地最后的财富掠夺,金融掠夺最关键,这个金融掠夺就是体现在流动性的不同上,以卢比征税却不再铸造银币投放市场,造成市场流动性的恶化,自己的金本位提供黄金额外的溢价和丰富的流动性,国际上抛售白银导致流动性的差异更大,所有的举动就是造成被殖民地区的流动性紧缺不得不低价出售财富。对于孟加拉这样的历史上的工商业地区,大量的人口不是农业人口,粮食是需要外购的,如果货币的国际购买力暴跌,需要外购的粮食不能有足够的硬通货支付,就是要饿死人的,在饿死的威胁之下,以前积累的财富都会拿出来贱卖的,我们看到历史记录的孟加拉一下子饿死2000万人口,这样大比例的饥荒必然是遍地饿殍,全社会的粮食价格一定是天价,所有的财富就可以被一点点粮食廉价的换走的。英国的殖民统治还造成了印度的饥荒。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赚钱而横征暴敛,在其统治印度东部以后不久就将田赋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连年的饥荒,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了1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 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这种饥荒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一种以掠夺为目的的人道灾难,与西方渲染的二战后东方革命因为被封锁后的粮食不足大量饿死人完全不是同样的概念。经过这样的一次饥荒,就是在先前的金融攻击下再发展到粮食的攻击,在饥饿之下全社会的财富都会交出去的,再富裕的地方没有足够的粮食自给,没有制海权金融权以后,再多的财富也要在饥饿的胁迫下全部交给他人的。这里比中国先衰落就有粮食攻击的作用,中国以农为本的社会粮食攻击是难以发生的,因此中国的文明在优势流动性金融攻击下没有发展成为粮食攻击,没有如印度那样衰落成为完全的殖民地,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也是有原因的。

  克莱武本人通过强取豪夺获得的财富高达160000英镑,不过他走前留了70000给军队。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炫耀:“在我的脚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有雄强的国家,在我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充满了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呢?” 20多万英镑如果按照当时东印度公司的年收入才10万英镑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天文数字,但从整个孟加拉财富被掠夺的数量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同时期的中国大贪官和绅的数量是10亿两白银,按照市价是几个亿英镑的概念,由克莱武的这个表态,我们就可以知道英国人殖民孟加拉所得到的财富远远不是典籍当中东印度公司的年收入10万英镑,而是一个金融攻击下海量财富的转移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孟加拉积累的千年财富是被洗劫一空的。

  因此综上所述,印度文明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文明,不过这个文明一旦变成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难的深渊。在被海盗等类似蒙古的蛮族殖民以后,控制了贸易和金融的权利,国家的凝聚力没有了,国家的统治权流失了。殖民者建立统治以后就是进一步的金融掠夺,国家的历史财富也没有了,遍地饿殍。一个文明、一个国家千年历史积累的财富就是可以被殖民手段迅速毁掉的,因此我们对于殖民者的买办们,绝对不能手软,他们是出卖我们子孙未来的。

  本节数据和论述主要引自:麦迪逊(Angus Madison)的《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www.syxtk.com/wzzx/xxhq/yz/2014-02-15/2482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