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田文林:伊朗核危机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田文林   来源:红色文化网  

伊朗核危机告诉我们什么


2008年03月04日 来源:《世界知识》杂志 


  美国前总统里根就曾说过,“维护和平依靠的是我们的实力,而不是对手的善意。”
 

    伊朗核危机是后冷战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一场地区危机。这场危机牵涉众多大国(美、欧、俄、中等)、诸多问题(如核不扩散双重标准、能源安全、地区格局变化等)和各种斗争形式(谈判、制裁、军事威慑),该危机几年来发展走向,对我们洞察国际斗争规律极具启示意义。


    伊朗强硬与美国让步

    几年来,因伊朗在核问题上不肯让步,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呼声曾一浪高过一浪。美国高层一直叫嚣“不排除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任何手段”对付伊朗,布什自己也称不会把伊朗核问题留给下一任美国总统。即使到2007年10月,布什仍扬言如果伊朗制造核武,将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场新的战争似乎难以避免。有一段时间,媒体和专家甚至已开始预测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然而,就在2007年末,伊朗核危机却出现了戏剧性转变:一是美国主动与夙敌伊朗接连举行直接谈判,并准备在2008年再次会晤;二是2007年12月3日美国情报机构出台关于伊朗核计划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称伊朗早在2003年就停止核武研发;三是2008年1月布什的中东之行,对伊朗政策基调的核心是加强遏制。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对伊朗动武可能性已很小。到底是什么原因迫使美国改变了主意?

    其实,美国是冷战后最爱打仗的国家。美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把全球化比作大市场、把国家比作企业的话,美国就是赚取超额利润的垄断性企业。而维护这种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的终极手段,就是美国的强大军力。尤其是在当前,由于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美国昔日的全面性优势(至少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已大不如前,但美国的军事优势却史无前例地突出。霸权结构的不对称性使美国更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经济问题。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发动了四场局部战争,即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而这四场战争均明显带有用军事实力维护经济霸权的目的:海湾战争是为防止萨达姆独吞海湾石油,形成威胁美国利益的能源垄断;科索沃战争是打击刚刚诞生的欧元货币;阿富汗战争是为了接近和抢占里海能源;伊拉克战争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并确保伊拉克的石油交易货币由欧元重新换成美元。现在,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威慑,同样是为了防止伊朗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维护石油美元,打击“石油欧元”。可以说,美国已经变得越来越黩武好战了,美国的对外行为已开始异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由过去的国际制度建设者,逐渐蜕变成为为一己之利不惜牺牲他国权益的反动力量。

    然而,回顾冷战后美国发动的四场局部战争,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就是越是双方军事实力不对称,越容易激发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欲望。美国是个实用主义主导的国家,格外注重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尽可能不做赔本买卖。因此,美国很喜欢通过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来创造不败神话,进而杀鸡吓猴,威慑那些敢于与美对抗的敌手和潜在对手。翻开历史看看,美国为了确保战争成为一桩合算的买卖,总是要精心挑选打击对象。萨达姆自废武功,主动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让美国打击起来无所顾忌。相反,朝鲜公然进行核试验,结果美国却伸出橄榄枝,缓和关系。而在伊朗核问题上,伊朗高层态度始终十分强硬,他们十分清楚,一旦在核问题上示弱,美国马上会得寸进尺,迫使伊朗作出新的让步,永无止境地占伊朗的便宜。内贾德曾说过:“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美国就会提出人权问题。如果人权问题解决了,他们可能又提出动物权问题。”因此伊朗拒不妥协并做好军事斗争的充分准备。也许正是因为顾及伊朗的报复能力和坚定的国家意志。美国才迟迟不敢下动武决心,甚至出现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的缓和举动。


  和平发展更需强大军力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维护和平,在和平环境中实现自我发展,一直是中国孜孜追求的目标。但挥之不散的战争阴影,不仅影响到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且使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受到损害。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令我们数十亿美元的债务无法收回。而伊朗核危机的不断恶化又一度使中国在伊朗的利益面临威胁。从长远看,未来爆发新的地区冲突(甚至可能就在家门口)进而使我们的战略利益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仍难说不会出现。因此,要想使经济发展持续长久,中国就必须辩证地处理生产与军备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主要是考虑当时特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但时移势转,现在出现了军备发展滞后而国际安全环境仍不令人乐观的新形势。西汉桑弘羊有言,“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一场战争可以使财富流向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计算成本与收益也应该从战略高度着眼。

    怎样做才能尽可能降低和减少爆发战争的概率?过去经常有人讲,发展军备容易引发对手疑惧,进而使对手也提高军备水平,这种“安全两难”是导致世界不安全的根源。据此,一些学者提出了“超越安全两难”的办法,即通过松弛武备来体现善意,以此换取对方善意,实现共同和平。但事实表明,实力不对称恰恰是导致局势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有学者明确指出,“任何大国的崛起,仅靠发展经济和贸易而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根本无法实现,这是历史证明了还将继续证明的铁的事实”。

    伊朗强硬政策的部分成功告诉我们,保持强大的军备水平和坚定的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生存及发展目标的根本手段和最后屏障。国家间的和平是建立在实力平衡基础上的。有实力才有资格谈善意,有力量才可能有和平。美国前总统里根就曾说过,“维护和平依靠的是我们的实力,而不是对手的善意”。在冷战时期,正是由于美苏两极的军力平衡,才让双方相互节制,没有使“冷战”变成“热战”。而冷战一结束,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便层出不穷,以致米尔斯海默发出“为什么我们很快怀念冷战”这样的感叹。西方有句谚语,“篱笆箍得紧才会有好邻居”。以松弛武备换取对手的怜悯,结果只能激起对手的杀心和贪欲。充分的军事准备反而使对手因顾虑重重而增加和平的几率。

  海军尤其是航母不可替代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间利益的分歧,决定了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常态性。大体来说,国际冲突的演变基本都是个渐进升级过程。在冲突升级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目标,采取威慑战略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威慑,就是要显示既有动武的意愿,也有动武的能力,对方可能在威吓面前做出让步,从而达到兵临城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威慑战略的前提是威慑手段必须跟上。而海军(尤其是航母)不仅是作战的平台,更是实现军事威慑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航母编队所特有的机动性,使其可以到达任何指定海域。

    仍以伊朗核危机为案例。面对伊朗咄咄逼人的核政策,美国应对手段也曾逐步升级,它通过不断向海湾增派航母,渲染战争气氛,试图以此迫使伊朗国内政局出现变化。这从一个层面说明航母在解决当代国际冲突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美国不是拥有航母战斗群这种远洋作战能力,它怎么可能远涉重洋、到波斯湾耀武扬威?往远些看,自二战结束后,美国参加的地区战争几乎都是航空母舰打头阵。

    伊朗核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意义十分明显。就目前来看,中国最重要的产业发展带都在东南沿海,而中国地缘政治的薄弱点和矛盾汇集点在东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台湾问题。当初毛泽东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曾准备解放台湾,但朝鲜战争一打响,美国第七舰队就进驻台湾海峡,导致我们无法完成历史使命。当前,同样是因为缺乏类似美国动用航母威慑伊朗那样的军事手段,才让“台独”势力气焰嚣张,不断推进“去中国化”步伐。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决定了我们的战略突破重点就是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它不但能有效遏制“台独”势力发展,而且通过和平手段收回台湾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此前有学者撰文认为,中国发展应该以陆权为主,但殊不知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那块。而海军建设就是目前中国国防建设最短的那块木板。(



//www.syxtk.com/wzzx/xxhq/yz/2013-05-02/1547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