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钱江晚报:美国人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

作者:尹维纳   来源:红色文化网  

  9月17日开始,美国爆发的名为“占领华尔街”的抗议示威游行已经蔓延至美国更多城市。人们走上华尔街,表达对失业、腐败、贫富差距、社会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抗议和不满。本报记者昨晚连线著名经济学家、竞争经济学创始人韩德强,请他就“占领华尔街”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

  高失业率引发游行,而高失业率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韩德强认为,“占领华尔街”活动的导火线无疑与美国当下的高失业率相关。目前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1%,全国的失业人口达到1400万。今年8月份,美国30个州的就业人数都在下降,纽约州的就业人数下降最多。韩德强认为,美国失业率实际上超过了9.1%,达到了15%左右,甚至更高。韩德强说。美国1933年的时候失业率是25%,大概在1938年降低到接近15%。所以某种程度上说,美国今天的失业率可以跟1930年代那场大萧条相比。”

  美国的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与经济危机有重大关系。美国的失业率长期以来低于欧洲。现在美国超过了欧洲10%的失业率。韩德强认为,高失业率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自然结果。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相对高工资的就业岗位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去,企业以此来提高利润率,西方各国的失业率不断的抬高。

  韩德强认为,美国的现状比9.1%失业率表现得更为严重。美国社会崇尚的自由平等可能意味着没有家族、家庭对个人的束缚,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很多人没有社会生活的网络。韩德强说,这里社会网络意味着“社会资本”。如果一个人经济上贫困,但有社会资本,也算有一定的财富。而现在美国的贫穷人口既没有钞票的资本,也没有社会资本,所以是双重贫困。

  财团操控美国国家权力,华尔街金融财团是权力核心

  韩德强认为,美国的最高权力由“财团”控制。他说,石油财团、金融财团和军工财团三类财团其实是美国国家权力的真正掌握者。而核心中的核心是华尔街这个金融财团。

  因此,本来美国人要游行抗议应该面向政府,由政府来解决他们的困难。但美国人最初并没有首先去白宫前游行,没有去国会大楼游行。因为美国人发现,实际上国会说了话不算,白宫也不是真正的权力机构,真正权力机构在华尔街。所以美国人去华尔街游行。韩德强认为,这是美国人对美国政治生态的一个深刻的理解。

  韩德强指出,美国实际上有双重政府。一是作为“面具”的政府:白宫、国会、最高法院。另一个是掌握真正实权的政府。以前,美国人去华盛顿游行,现在美国人发现美国所谓民主政治只是一个假象。真正美国的政治是“资主”资本做主。

  华尔街证券交易所集中,是众多大公司的总部所在地。“白宫的权力是四年一换,国会的权力也是四年一换,但是那些总部的权力是继承的,因为它是私有制,可转移、可继承的。也就是说,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总,IBM公司的老总,他的任期可能远远超过美国白宫的总统。所以他们是美国国家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的真正掌握者。而华尔街的这些资本家迫使政府推动全球化。全球化之下,美国的就业机会大量流失到其他国家。因此,美国人希望这些美国的大企业把已经转移到海外的工作机会再转移回来,所以,他们向华尔街要‘工作’。”韩德强说。

  美国社会从橄榄型趋向“X型”:中产阶级减少,1%的人控制大量财富

  在这场游行中,有抗议者提出口号:“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能再忍受1%的贪婪与腐败了。”韩德强分析说,80年代后,美国逐渐从橄榄型的社会向X型社会发展。

  1950年到1980年的美国社会呈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特别富的人占少数,特别穷的人也是少数,大部分是中产阶级,收入分配比较平均。80年以后,美国逐渐向X型发展。中产阶级人数越来越少,中间就变成X的结点了。两头变大,特别富有的人口增加,贫穷的人口也增加。韩德强分析说,游行者口号中的1%就是指特别富有1%人口,而跟80年代相比,他们的人均财富急剧的上升。贫困人口在这同时越来越多。这样,美国就分化成一个所谓1%和99%的社会。

  韩德强说,1%的说法可能与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一篇文章有关,这篇文章的标题是《Of the 1%,By the 1%,For the 1%》。

  南北战争时期,林肯说过一句话,美国应该是“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意思是说,美国是一个属于人民的国家,一个为人民的国家,一个由人民来领导的国家。斯蒂格利茨把这三句话改成“为1%的美国人服务的,是属于1%的美国人的,由1%美国人来领导的”,他认为,美国变成了这样一个1%的国家。斯蒂格利茨这篇文章在全球引起很大的反响。所以,游行口号的意思是,“我们是99%,你们是1%。你们华尔街是1%,我们代表全美99%。”

  本报记者 尹维纳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1/316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