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宋鲁郑:美国为何输掉“九一一”反恐之战?

作者:宋鲁郑   来源:红色文化网  

美国为何输掉“九一一”反恐之战?

就在全球华人欢度传统佳节中秋节之际,仍然在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的美国迎来了“九一一”十周年。
2001年9月11日,一群来自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以同归于尽的方式,袭击了基督教文明的“老大哥”美国。21世纪就这样以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拉开了维幕。
“九一一”极大的震撼了美国。这不仅仅是美国本土自独立以来第一次被袭击,也不是由于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二战时美国就已经领教过日本的“神风”队。而是袭击者长期潜伏于美国,长达数年准备着自杀式攻击。应该说,人在一时冲动或重金收买之下,做出这样的行为并不为奇,但如果数年都能抱着必死的决心而不会动摇、犹豫,甚至放弃、告密,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当然更令美国惊骇的是,自己号称拥有最为发达的情报机构,却竟然浑然不觉!
悲剧发生之时,美国正处于二百多年来少有的颠峰状态:政治、经济、军事一骑绝尘,任何挑战者都远远的被甩在身后。恰在此时,遭遇重创,可谓奇耻大辱。面对新千年前所未有之变局,一场考验无疑摆在了美国新一代政治精英面前。
从正常逻辑讲,美国首先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他们如此痛恨自己,竟不惜与之同归于尽----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时日曷丧,吾与汝皆亡”。其实,不用多加思考,稍为关心国际时局的人都会明白,正是美国出于一已私利对中东事务的干预、对以色列无原则的偏袒,才导致了伊斯兰世界对美国普遍的不满和仇恨。这又为极端主义者创造了土壤。从根本上讲,是美国自己制造了敌人,自己一手催生了这场恐怖袭击。当然更令美国心感苦涩的是,这些袭击者也曾是同盟者,也是美国自己精心培养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美国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咎由自取?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的政治精英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对民主、自由的攻击。袭击者是为了享受天堂的美女而赴死----事实真相是这些人即使对现实中的美女都毫无兴趣。而历时七年对伊斯兰世界所做的调查也表明,他们并不痛恨美国的自由,痛恨的是美国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美国长期坚定支持埃及独裁者穆巴拉克算不算助纣为虐?算不算剥夺埃及人民的自由?)。
其次,美国要考虑的是如何回应。假设美国能够意识到悲剧的根源,反思自己的霸权行径,改弦易辙,或许真的能够对极端分子来一个釜底抽薪,以极小的成本打赢这场世纪之战。更何况,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场袭击的策划者其目的一是展示实力,教训美国,确立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二是意图激怒美国,令其冲动,采取极端措施回应。这反过来将更加扩大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他们在袭击之前先暗杀与之做战的阿富汗著名指挥官马苏德来看,他们早已预料到美国的反应路径。果不其然,被认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小布什,把世人诟病和非常不满的单边主义发挥到极至,接连发动两场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战争。并极其刺激性地称之为“新十字军东征”。这两场战争,特别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大分裂,法、德两国联合中、俄组成“和平同盟”,甚至极少介入现世俗务的教皇也公开反对,全球更是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战游行。一直到2007年,全球历次民意调查都显示美国是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首要因素,超过恐怖主义,超过伊朗,超过朝鲜。美国的软实力受到空前的损害。
第三,即使美国要进行报复,也要考虑到报复对象的特点和可能产生的后果。阿富汗向来被称为“大国坟场”。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后来的超级大国苏联都在此折戟沉沙。原因在于,阿富汗不是一个正常的民族国家,其社会结构如同蜂窝,打烂一块,并不影响其他部分的生存。任何外力的进入都将如石沉大海。面对如此之多的历史教训和前车之鉴,美国却仍然毫不畏惧的重蹈覆辙。到现在,战争已持续了十年,再也打不下去的美国甚至不得不与塔利班谈判。伊拉克则存在着激烈的宗教和种族对立和仇杀。他们或许在反对萨达姆方面会有共识,而一旦共同的敌人倒下,便立即相互大打出手,国家则自然陷入混乱之中。这就是美国今天所面临的阿富汗、伊拉克的乱像。(今天的利比亚也颇为类似。反政府军攻下首都的黎波里之后,各个部落分割占据,形成自己的的势力范围)
比发动战争更不可思议的是,美国竟然要在这两个国家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纵观整个伊斯兰世界,岂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民主国家,就是被认为成功的土耳其,也总是屡屡选出伊斯兰色彩浓厚的政府,随后便是一场接一场的军事政变。到今天,是土耳其亲伊斯兰教义的政府把军方给做掉了----以军方要发动军事政变为由将大批高官逮捕。一个重新伊斯兰化的土耳其已开始浮现----这应该是理解土耳其和以色列近年关系高度冲突的背景。不仅土耳其,只要是举行选举的伊斯兰国家,获胜的往往是伊斯兰政党而非世俗政权。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军方后来取消选举结果,引发内战,导致二十万人死亡),后来的巴勒斯坦(哈玛斯)、黎巴嫩都是如此。就是美国控制下的伊拉克,也产生了亲伊朗的什叶派政权。所以当西方对叙利亚施压时,伊拉克总理却和伊朗(同为什叶派政权)站在一起。刚刚被“解放”的突尼斯和埃及,民意支持率遥遥领先的都是伊斯兰政党。其实美国的学者如以文化冲突论而著称的享廷顿早就提出伊斯兰社会和儒家社会不适合西方的民主制度。
第四,美国做为全球性大国,其核心利益就是确保自己在世界上的霸权。从国家潜力来看,唯一具备挑战资格的就是中国。而这一点,美国的政治精英也早有共识。曾以《北京共识》而闻名的资深共和党人哈尔珀,在《美国孤立:新保守主义和全球秩序》(与他人合著)一书中透露,新保守主义者早在九一一之前就打算和中国进行军事对抗(请问,中国和自由派将做何立场?是奋起保卫自己的祖国,还是充当班加西派?)。而据伍德沃德《战争中的布什》一书所披露的,小布什在入主白宫之前,已认定美国在新世纪三大威胁分别是:本拉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和中国的崛起。而且小布什上台后,立即和中国全面对抗,全方位挑战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大有瞬间摊牌之势。显然在他们心目中,中国的威胁是列于第一位的。站在美国人的立场,美国的反应毫无疑问是有远见的,也确实做到了未雨绸缪。但九一一的发生则令美国政治精英乱了阵脚,失了方寸。其全球战略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调整:联合此前的头号威胁中国共同对抗恐怖主义的挑战。等到中国崛起成为现实(全球调查表明,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21世纪第一大事件,超过九一一和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已经衰落并深陷经济危机之中。不仅如此,中国通过贸易和持有美国国债,将美国紧紧捆住,建立金融恐怖平衡。双方已是一损俱损。
显然,美国衰落和输掉这场反恐战争并不是偶然。建立于两百多年前的制度已日益无法适应今日世界的挑战。而且越来越具有逆向淘汰色彩的制度已经无法选出合适的领导人。如果说过去王朝世袭专制制度的致命弱点是无法保证产生出色的接班人,普选式民主制度的不足则在于政治人才的日益平庸化(相对而言,目前中国的人才选拔方式避免了上述两种制度的弊端)。虽然小布什已被认为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奥巴马的表现竟然还不如小布什(小布什好歹还做过州长,奥巴马除了做过几年的议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在中国,没在基层工作过的,是不可能升迁上来的。就算上来了,也是不可能胜任的)。尽管民主党的克林顿八年创造美国新的增长时代,却无法保证自己政党的连任。本来一个政党表现不佳被选民抛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何以一个表现如此优异的政党却仍然被选民抛弃?而小布什第一个任期就已经显露领导无方和弊病丛生,他却能以更高的支持率大胜对手而获得连任。不管什么制度,都是需要人来运作。哪种认为只要有好的制度,人就不重要的看法实在过于幼稚----如果此论成立,西方何必花费如此代价去选总统?看看美国的历史,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来领导对美国的影响是多么的迥异。
如同过去一样,谈他人,落脚点仍然是中国。相对于西方,中国更具有领导世界的资格和能力,更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和稳定。
首先,中国从整体上、本质上讲,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而且中国自己也受益于社会的世俗化。历史上,中国没有发生惨烈和持久的(对内、对外的)宗教战争,也没有长达千年的蒙昧中世纪,更没有残酷的宗教迫害。这是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中国独步天下时,也没有如同西方一样向外传教,强迫其他文明皈依。这种无宗教社会而避免的冲突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西方创立红十字会后,在进入中国时没有遇到任何障碍。但在进入伊斯兰社会时却遇到强烈的反对。因为十字是基督教的象征,最后必须改为红心月会方可落地。事实上,宗教都往往会产生极端主义者。“九一一”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恐怖主义者所为,挪威恐怖袭击事件则是信奉基督教的恐怖主义者所为。所以一旦中国重新恢复其过去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带给世界的将是一个没有宗教冲突的国际社会。
其次,中国的文化的价值观是和谐、中庸、共存共荣,而不是对立,对抗。中国虽有阴、阳的观念,但阴阳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和谐共依存。这和西方文明强调对立、动辙二元分立(比如不是民主就是专制,不是有就是无)、非此即彼的价值观完全相反。所以世界价值观真正的多元化、文明的多样化,恐怕只有等到中国重新主导世界时才会出现。这种建立在共存、共荣基础上的国际社会,才会实现真正的稳定和和平。(利比亚过渡委员会现在虽然感谢西方,但当它执政后,会深深体会到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含义,会真正理解中国。如同伊拉克战争一样,整个社会反对的仍然是西方----还记得哪只有名的掷向小布什总统的鞋了吗,最后的获益者仍然是中国)
从现在来看,“九一一”是美国乃至西方从盛到衰的标志性事件。从更长远的历史视野看,恐怕也将成为世界领导权更替的转折点。西方正如过去的中国一样,在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之后,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不过,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也已经表明,一个文明衰落后,能够重新复兴的只有中国。西方文明的命运中国人不必替之担心,应可令世界欣慰的是,中国文明的复兴带给世界的将是真正的和平。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1/310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