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希腊:阶级斗争火焰愈烧愈烈

作者:朱进佳   来源:红色文化网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2011/10/24

在亲资本政府的紧缩压榨攻势下,希腊人民的阶级斗争火焰愈烧愈烈……

希腊于2011年10月19日至20日爆发了为期两天的全国大罢工。为了反对希腊资产阶级政府—亲资本中左派政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PASOK)领导的政府—所发动的最新一轮紧缩攻势,希腊人民的抗争正不断升级。希腊总工会(GSEE)和公务员联合会(ADEDY)号召进行两天大罢工,得到了广泛民众的响应。

在罢工的第一天,约50万人走上希腊首都雅典的街头。其他城市也有成千上万的示威民众,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有逾5万人示威,帕特雷(Patras)、克里特岛上的伊拉克利翁(Heraklion)等城市也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上街示威。

至少10万人游行到希腊国会所在的宪法广场(Syntagma Square) 上展开抗议活动,反对希腊国会通过最新的紧缩配套。一名参与罢工示威的建筑工人在警方镇压宪法广场上的示威活动时不幸丧命。希腊警方使用催泪瓦斯攻击示威者,其残暴手段跟希腊政府压榨人民的攻势不遑多让。

希腊国会不理会数以万计希腊民众的抗议,一意孤行地通过最新的紧缩措施配套,包括进一步削减公共部门员工的工资、冻结3万名公共部门工人的工作、冻结工资谈判、削减退休金(每月退休金超过1000欧元者将被削减20%)、解雇所有临时合约的公共部门工人、将免税家庭的门槛从每年12000欧元降低至5000欧元、提高增值税的税率、削减医疗开支、通过关闭或兼并学校去削减教育开支等。希腊政府的做法,只会让生活愈来愈糟的希腊人民雪上加霜。因此,希腊人民的抗争火焰将延烧不断……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近年希腊劳动人民的抗争浪潮汹涌澎湃,让希腊变成欧洲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希腊自2009年就出现工人罢工浪潮。2010年2月24日,希腊工会展开声势浩大的全国大罢工。2010年5月5日,希腊再爆发波澜壮阔的全国大罢工,高达300万人参加罢工,占希腊劳动人口的一半。2011年5月当希腊政府开始私有化计划时,引爆了另一波的抗议浪潮。2011年6月15日,希腊工人响应工会号召展开全国大罢工。2011年6月29-29日,希腊工会进行为期48小时罢工。2011年10月5日,希腊工会进行一天大罢工。2011年10月17日,希腊海员联合会率先展开24小时罢工,掀起另一波罢工浪潮。 2011年10月19-29日的48小时全国大罢工与示威规模,是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罢工与占领广场,将是希腊人民反抗资产阶级政府紧缩压榨攻势的旷日持久斗争形式。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欧洲好些国家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希腊是其中的一个,其庞大的债务拖累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右翼人士和媒体不断指控说希腊的福利国政策导致希腊每年都出现财政赤字,因此紧缩政策势在必行。事实上,希腊自1974年推翻军政府后实行的福利国模式,尽管保障了普罗人民的权益,但是希腊政府却不敢增加对大财团和富人的税务,导致必须靠庞大的赤字去资助公共部门就业、退休金及其他社会福利。自1993年起,希腊的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都在100%以上。从2000年至2007年期间,希腊的经济是欧元区内成长得最快的一个,外国资本不断涌入该国,目的当然不是要提升希腊人民的生活素质,只是要从中捞取丰厚盈利。希腊政府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后挥霍无度却不敢向大资本增税,而资本家大都逃税,以至希腊政府欠下无法偿还的巨债。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等资本财团的打手,纷纷介入希腊的债务危机,名义上是要拯救希腊的经济,实际上却是通过加剧对希腊平民百姓的压榨去打救欧洲资本主义。

那些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摇旗呐喊的人,称希腊因实行福利国制度而变成“懒人国”,要承担债务危机的后果。这种“懒人国”养“懒人”的论述,是新自由主义信徒们仇视福利国制度、迷信自由市场是人类社会“救世主”的思维逻辑所演化出来的。他们完全无视盈利至上的资本财团为累计财富而不断压榨剥削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事实,也不管社会上普罗人民的基本权益。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让资本财团捞取丰厚盈利的“经济自由”、“私有产权”,对关系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基本权益的经济、社会正义,完全不屑一顾。

事实上,希腊的债务危机并不是希腊人民“咎由自取”的。当初希腊的政治经济精英举债去挥霍无度,却不愿增加富人和大财团的税务,最后搞到债台高筑时却强迫普罗人民降低生活素质去为统治精英还债。希腊的债务,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强加在希腊人民身上的不道德债务。希腊人民有权去拒绝偿还这些不道德债务,并且有权站起来反抗欧洲及全球资产阶级统治精英的任意宰割。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1/3082.html
Baidu
map